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沙弥尼威仪篇 [复制链接]

41#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乞食   第十九



1. 当与老成人俱。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  


2. 到人门户。宜审举措。不得失威仪。    


3. 家无女人。不可入门。  


4. 若欲坐。先当瞻视座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宝物不宜坐。


5. 欲说经。当知所应说时。不应说时。      


6. 不得说与我食。令尔得福。


7. 不得哀求苦索。                      


8.不得广谈因果。望彼多施。


9. 不得专向熟情施主家。及熟情庵院处索食。




佛制出家人应该乞食,乞食有四种意义:一、利群生,群生就是众生。出家人可以给世间人作福田,世间人要种福报的种子,就往出家人身上种,所以出家人搭的衣称福田衣;二、折服我慢,无论是国王出家,还是贵族出家,都要按照佛的教法去乞食,天天乞,时间久了,慢心慢慢就降伏了;三、知身有苦,知道有这个身体就有苦,知道要有食物给它吃,否则它就会饿,饿就不能办道;四、去执着,众生之所以不能解脱生死,就是因为有执着,乞食就是锻炼,乞到了就吃,乞不到就不吃,这样久了以后,就能破种种执着。


乞食有乞食的法,如法乞食,能生善灭恶,不如法乞食,就会增长生死。



1. 当与老成人俱。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


老成人:出家已久,熟悉佛的戒律威仪,懂得乞食法的人,跟这样的人出去,可以远离过失。


如果找不到人一起去,自己应该知道该去什么地方乞食,不该去什么地方乞食。象我们现在去外面办事,中午快吃饭的时候,应该知道到哪里找东西吃。


律里说乞食应该离五家:一、唱呤家。就是唱歌、跳舞的人家;二、淫女家。不务正业的人,和他们来往的多半也是不务正业的人,容易遭梵行难,阿难就是因为到淫女家乞食才遇到摩登伽女难;三、沽酒家。卖酒的人家不要去,容易产生过患;四、王宫。就是做官的人家不要去,容易招来麻烦事;五、屠宰家。与我们的慈悲心相违。


2. 到人门户。宜审举措。不得失威仪。


到了人家,应该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该动的时候动,该静的时候静,不要失威仪。


3. 家无女人。不可入门。  


去乞食的时候,如果这户人家只有男子没有女人,你就不要进去,一个是怕人生疑,再一个是怕有梵行难。


4. 若欲坐。先当瞻视座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宝物不宜坐。


到了人家,如果要坐,应该先仔细看看,你要坐的那个地方,有没有兵器,如果有兵器,最好不要坐,一是怕对自己有所伤,再一个用兵器的人一般嗔恨心较重,怕对自己不利;如果座位上有金银珠宝等贵种东西,不要坐,如果坐的话,怕主人疑谤,“她是不是喜欢这些东西呀?她是不是要拿呀?”


5. 欲说经。当知所应说时。不应说时。


如果要为对方说法,应该看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他是真诚的邀请还是出于礼貌的敷衍。


6. 不得说与我食。令尔得福。


到了人家不应该说:“你供养我吃的,你可以得到福报。”这样属邪命。我们应该作观思维,自己有没有德行来消受信施,应该具足惭愧心。


7. 不得哀求苦索。


如果人家不给,不应向人家苦苦哀求索要,现出一副可怜相、下贱相,把出家人的身份都给贬低了,出家人要做大丈夫,保持自己的清高和尊严,不可为一口饮食而让人看不起。世间尚有“怜者不受嗟来之食”,何况出家人呢?


律里有讲赖吒婆罗比丘的故事,他不但不向别人乞,连自己的父母他都不要,他的父亲很悭贪,从来不舍得把东西给人,他对赖吒婆罗比丘说:“我不希望别人来我这乞东西,但你是我的儿子,只要你要我就会给你。”赖吒婆罗就回答了一首偈:“多求人不爱,不得怀怨恨,是故我不乞,恐生增减故。”


8.不得广谈因果。望彼多施。


给人讲法,不可有希望心,希望人家多多布施,这是不应该的,佛每次讲完法,居士都会去供养,佛都不受,而是令供僧,何况我们给人讲,让人布施,那更是不应该的。世间尚有:“施恩图报非君子”,何况我们出家人呢?


9. 不得专向熟情施主家。及熟情庵院处索食。


熟情施主:指你去到那里以后,他能热情招待你,给你吃,给你喝,你就常常去他家,这样不好,人的耐性都是有限度的,去上一次、二次、三次可以,可是久了,他就没那个耐性了,一开始去可能很高兴,可是去的次数多了,他就厌烦了,就会起烦恼,讨厌你了,所以不要专门到那些熟情施主家。


也不要总去熟情的寺院,时间久了,人家也会生厌的。畜生尚畏人乞,何况人乎?

TOP
42#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入聚落   第二十



1. 有三宝事。及看病等切缘方入。无切缘不得入。即入。亦觅如法者伴。


2. 不得驰行。                      


3. 不得摇臂行。  


4. 不得旁视人物行。宜端身平目直视而行。


5. 不得共小年谈笑行。              


6. 不得与男人前后互行。


7. 不得与男僧前后互行。            


8. 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行。


9. 或逢尊宿亲识。俱立下旁。先意问讯。


10. 或逢戏幻奇怪等事。俱不宜看。


11. 或遇官府。不论大小。俱宜回避。


12. 或遇斗诤者。亦远避之。不得住看。


13. 凡遇水坑水缺。不得跳越。有路当绕行。无路。众皆跳越。则得。


14. 不得回寺夸张所见奇事。



聚落也叫村,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人家,从它的名义上讲,多人汇聚的地方,叫做聚;零落的人家叫做落。通俗地讲,有男有女的人家就是聚落,或者大村、小村,或者一家一户,都可称为聚落。这些地方,佛不让我们随随便便去,因为到了聚落,不仅有男有女,还有世间种种游戏、唱歌、跳舞等,去了以后,就会染污我们的六根,眼睛看到了,就想多看几眼,耳朵听到了,就想多听几声,见到好吃的,就生起贪吃的心,为了避免六根生染污,所以不允许去。再者,我们刚从那种热闹的地方来到僧团,道心还不坚固,去了以后,就会想起以前在家的时候怎样怎样,心里也想去参加,这就是说世俗的东西当下就可以令我们失去道念,远离佛法,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染缘。如果有因缘需要去聚落,也有入聚落法。



1. 有三宝事。及看病等切缘方入。无切缘不得入。即入。亦觅如法者伴。


有三宝事或看病人事,为病人找药、找东西等,以及为父母事,有这些缘事,而且是很急切的因缘,才可以到聚落去,如果没什么紧急情况,不可以随随便便到聚落去。


如果有紧要事要去的话,应该找如法的人作伴,她能懂法,能按佛所说的去作。


2. 不得驰行。


驰行:急急的奔走,差不多要跑起来了,这样很失威仪。出家人应该内怀狮子之德,外现象王之威。象王行走时,一步一步地走,要回头的话,整个身子都转过来;狮子是兽中之王,在百兽中最有威德,它一吼,其他的野兽都会害怕,一般用狮子吼来比喻佛说法,因为佛一讲法,就会震慑一切魔,一切魔都会恐怖,这就说明佛的那种威德。我们出家人应该象佛一样,内怀狮子之德,威仪象象王,具备象王的那种稳重,一切时要威仪庠序,不要一急就乱了,这样不好。


3. 不得摇臂行。


走路时不要把胳膊甩起来走。


4. 不得旁视人物行。宜端身平目直视而行。


行路的时候应该往前看地七尺,这是害怕伤到地上的虫虫,护不杀生戒。如果走路东张西望,看看这个人,看看那个东西,念就散了,提不起正念,也容易伤到地上的虫虫,也会招致世间人的讥嫌,所以走路应该平目直视,看地七尺,不要往旁边看,收摄自己的正念,人家见了也会生起恭敬之心。


5. 不得共小年谈笑行。


不要和小年的人边谈边笑走路,这样的话,会乱自己的身心,别人见了以后,不生恭敬,也会讥嫌。


6. 不得与男人前后互行。


不得与男子前后互行,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容易让人家讥嫌,哪怕是自己的父亲、兄弟也要注意。


7. 不得与男僧前后互行。


女尼出行,易动市嚣口业,若僧影并杂,不免疑议,故当远避。”不要和出家的男众前后互行,在相上看起来不清净,容易让人讥嫌。


8. 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行。


醉人:喝醉酒的人,一般会失去理智,和这种人在一起走是很危险的。


狂人:自己主宰不了自己,或者要打你,或者想对你怎么样,这些人都是对自己有损的人,和他们纠缠不清,所以最好离开远一点。或者还有一些畜生、恶兽、以及其他危险的事物,我们尽量都绕开走,不要和它们前后走,自己要懂得保护自己。


9. 或逢尊宿亲识。俱立下旁。先意问讯。


尊宿亲识:包括出家在家的尊长前辈。如果在路上碰到长辈,都应该站到旁边,主动向他们打招呼、问候。


如果在路上遇到比丘,一般不顶礼,只在旁边向他问讯就可以了,问讯不只是合掌弯腰,而且要问候,“您好,您慢行”等等,也就是祝愿一类的话。


10. 或逢戏幻奇怪等事。俱不宜看。


如果在路上碰到唱戏、魔术以及其他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都不应该观看,因为这些东西都会迷乱我们的六根,令我们丧失道念。


11. 或遇官府。不论大小。俱宜回避。


遇到官府的人,不论是大官还是小官,都应该躲开他们,绕道而去。为什么要躲开他们呢?因为他们是当官的,害怕他们找麻烦,出家人正走着路,也许哪一点不注意,他就要找你的麻烦,他如果说上一句话,底下的人就要去实行,我们也往往是有理说不清,所以还是尽量避开他们。


12. 或遇斗诤者。亦远避之。不得住看。


如果遇到打仗斗殴的情况,应该远远的避开,不要停下来去观看。律中六群比丘去看军队演习,其中一个被箭射到,居士就讥嫌:“打仗的事,出家人也有心思来看。”所以我们不要去看。


13. 凡遇水坑水缺。不得跳越。有路当绕行。无路。众皆跳越。则得。


水缺:被大水冲开的豁口。


如果路上遇到水坑水缺等,不要一下子跳过去,这样很失威仪,也会招人讥嫌,如果有路应该绕道而行,如果没有其他的路,必须从这里走,别人也是从这里跳过去,那么你也可以跳过去,因为这样别人不会讥嫌。


14. 不得回寺夸张所见奇事。


在路上遇到什么事,不要回到寺里就大谈特谈,还夸大其词,夸张渲染,自己心不在道,让听的人也想入非非,这样很不好。

TOP
43#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市物   第二十一



1. 勿争贵贱。                    


2. 若为人所犯。方便避之。勿从求直。


3. 已许甲物。虽复更贱。勿舍彼取此。令主有恨。  


4. 慎勿保任致愆负。



市:有几种意思,1.是做买卖的场所,叫做市;2.买卖;3.交易,用东西交换;市物:就是去买东西,或者交换东西。



1. 勿争贵贱。


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不要争贵贱。贵就是价格高,贱就是价格低。


买东西的时候,应该事先打听一下行情,了解一下物价大约在多少钱之间,要顺应当时的市场价,亏了人家也不好,如果给多了,人家会认为出家人很有钱,如果是为常住买东西,又会侵损常住,所以买东西之前要考虑好,我拿多少钱,买多少东西,都要考虑清楚,到了市场以后,店主报了物价以后,你就要问:“我用××钱买你的这个东西,你卖不卖?”你问一遍人家说不卖,你再问一遍,你连续问三遍,如果他都说不卖,你就赶快离开,这是买东西的一个语限,可以三次说话,如果对方不答应,你就要到别处去买,或者让寺庙里的居士去,告诉他这个东西值多少钱,超过这些钱就不要买。


买东西时要注意几点:一、东西要干净;二、不要买来路不明的东西;三、不要侵损人家;四、勿假装不买要走,吓唬人家,想让人家降价;五、要护别人心念,不要触恼对方。


2. 若为人所犯。方便避之。勿从求直。


在市场上,如果你被人侵损,或被人找麻烦,说一些难听的话,你不要去理会他,应该找方便避开,不要再跟她讲价钱了。直:在古文里是价的意思。


3. 已许甲物。虽复更贱。勿舍彼取此。令主有恨。


已经与甲协商好价格了,即使有更便宜的,也不要放弃甲的东西而去买那个便宜的,如果这样作,甲就会有恨意,我们出家人应当护念众生,不要去触恼他;再者,出家人也要讲信用,说好的事情不能说推翻就推翻,不能见利忘义,世间人买了又退,出家人不应该那样作。


4. 慎勿保任致愆负。


保任:就是给人家作担保、作保人。比如人家来买东西,找你作保,你就给人家担保说:“你买吧,我来担保,这个东西没问题。”结果人家买回去里面有坏的有烂的,这就与你这个担保人有关系,所以佛告诉我们,不要随便给人家作保,容易招致过失,有负于人家。

TOP
44#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   第二十二



1. 出入行来。当先白师。  


2. 作新法衣。当先白师。着新法衣。当先白师。


3. 剃头当先白师。      


4. 疾病服药。当先白师。  


5. 作众僧事。当先白师。


6. 欲有私具纸笔之类。当先白师。  


7. 若讽经起。当先白师。


8. 若人以物惠己。当先白师。师许受方受。己欲以物惠人。当先白师。师听方送。


9. 人从己借物。当先白师。师听方与。己欲借人物。当先白师。师听方借。


10. 白师听不听。皆当作礼。不听。不得有恨意。  


11. 不得立门望视。及以指插口中。



施行:指做事情。


自用:自作主张。


沙弥尼做一切事情都不可自作主张,一切都应白师,许可方做。



1. 出入行来。当先白师。


律中有五种事不需白师:一、嚼杨枝;二、饮水;三、大便;四、小便;五、界内49旬内礼佛塔,除这五种事外,其他一切事情都应白师。为什么要白师呢?因为白师以后,师父会考虑这件事情你该不该去作,或者什么时间去做合适等等。


2. 作新法衣。当先白师。着新法衣。当先白师。


法衣:就是缦衣。沙弥尼应该准备二顶缦衣,你如果要作缦衣,应该先告诉师父,师父就会告诉你应该买什么样的布料,怎样作如法等等。


法衣做好了,应该告诉师父,穿上给师父看一看,师父就会告诉你怎样抽衣,怎样搭衣,怎样护衣,可以避免以后失威仪。


3. 剃头当先白师。


剃头的时候应该先告诉师父,如果师父有事需要你帮忙,她就会让你先不要剃,如果师父同意你剃,在这个时间里她就不会找你,所以应先白师。


4. 疾病服药。当先白师。


如果生病要吃药,应该告诉师父,师父就会为你考虑,根据你的情况,头痛要吃什么药?肚子痛要吃什么药?要不要打针等,所以当师父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使不精通医方明,起码要懂得一般的药性。


5. 作众僧事。当先白师。


给大众僧做事的时候,应该告诉师父,师父就会告诉你该如何为大众僧做事,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师父也不会喊你帮忙做事,这就避免了侍师失职的过失。


6. 欲有私具纸笔之类。当先白师。


纸笔:一般指宣纸和毛笔,如果你要准备这些东西,应该先告诉师父。因为这意味着你要学书法,这会荒废道业,如果是师父让你抄经,你可以准备,如果影响修道,师父就不会允许。


7. 若讽经起。当先白师。


经起:一般指梵呗。就是唱偈赞,或者诵经等,都应该先告诉师父,师父就会告诉你,怎么个次第,怎么个学法,或者让什么人教你,这样就不会学错。


8. 若人以物惠己。当先白师。师许受方受。己欲以物惠人。当先白师。师听方送。


如果别人有东西送给你,应该先告诉师父,师父同意你接受你就接受,师父不同意你就不要接受。自己有东西要送给别人,应该先告诉师父,师父同意送就送,不同意就不要送。


9. 人从己借物。当先白师。师听方与。己欲借人物。当先白师。师听方借。


别人向你借东西,或自己要向别人借东西,都应当先告诉师父,师父同意了你再借。


以上二条主要是说,我们初出家,对待人接物的很多事情都不懂,也许还带有世间的那种习气,分辨能力还不强,不知该和什么人交往,不该和什么人交往,需要师父的指导,这样我们就不会做错事,否则一开始做错事,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


10. 白师听不听。皆当作礼。不听。不得有恨意。


我们白师时,师父有时同意,有时会不同意,不管师父同不同意,都应该顶礼或者问讯,尽到弟子之仪。如果师父不同意,不可以不高兴,对师父有恨意。


11. 不得立门望视。及以指插口中。


站在门口,来回眺望左右,看看这,看看那,这是世间女人的姿态,如果我们出家人站在僧伽蓝门口,东张西望,在家人见到就会讥嫌:“出家人不好好修行,站在那里做什么?”


指插口中:手指头插在嘴巴里,这是世间小孩子的习气,这个主要是失威仪,让人见了不生恭敬心。

TOP
45#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em7][em7][em7][em7][em60][em57][em60][em7][em7][em7][em7]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所以在整理的过程中,难免有错误及不足之处,敬请您慈悲指正,是为盼!阿弥陀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