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三宝 第一
1. 当敬佛。至心无邪持。头脑着地。常自忏悔宿世罪恶。
2. 常敬法。心存于道。慈孝于经。
3. 常敬僧。心平不废。至诚有信。
4. 不得因小事嗔舍三宝。
5. 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
6. 不得着不净履。入佛殿及僧塔中。
7. 始于出家受戒。尽其终身寿命。常当时刻系忆三宝。
8. 朝暮礼佛发愿。愿在在生处。具丈夫相。童真出家。即能亲近三宝。供养承事。
9. 于近住女。并檀越前。应当赞叹三宝功德。生增人信。
10. 凡着一衣。餐一食。饮一浆。常不忘佛恩。着新衣履时。先当礼佛。受饮食时。先当供佛。恒存惭愧。起知足念。
敬三宝第一,这是威仪门的第一章。敬是恭敬,有心敬,还有身敬,由心里恭敬到身体恭敬。古人也说:“君子敬于职内,仁义方外。”意思是说做君子的人,他的敬是发自于内心的,他的仁义是对外面来讲的,对事对物都仁慈。这是讲敬,主要还是从心里发出来,才是恭敬,你看那个“恭”,以前的写法,底下是二个手托着一个心,这就是说把整个心捧出来,才叫做恭敬。要敬就要小心谨慎,于心于事都要小心的去作,不能马虎,这是敬的简单意思。
“三宝”,三指佛法僧三样,为什麽把佛法僧称为宝?我们知道,世间人把稀有珍贵的东西称为宝,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现在把佛法僧称为宝,就是用最接近的意思告诉人们,三宝最珍贵,先给人们一个直接的概念,然后再慢慢地引你入到最深的理解,即胜解当中去。那就是说,世间的宝贝可以济身,有了宝就能富贵,有了宝贝还可以去病,但说来说去它只能济身、利身,而现在所说的三宝却能济我们的心,利于我们的心,这就和世间的宝贝有差别,比它高出去了。也就是说,佛法僧三宝可以给我们指出一条觉悟之路,使我们能断恶修善,离苦得乐,最后解脱烦恼,达到佛的那种自在。这是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是世间宝贝所没有的,故称三宝是稀世独有,这就和世间宝有区别了,在一部论里讲宝有六种意义:
第一稀有义:拿世间的宝贝来讲,金银琉璃这些宝很少,贫穷的人得不到;说到三宝,没有福报善根的人也是遇不到的,所以稀有难得。
第二离垢义:垢是脏,离垢就是清净。世间宝贝体是干净,没有杂质的;三宝更是绝对离诸漏染,可以让你远离烦恼的。
第三势力义:世间宝贝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消除贫困,有些宝贝如金银还可以验毒;三宝的神通威力更是不可思议。
第四庄严义:世间的宝贝可以庄严色身,而三宝却能庄严我们的法身。庄严色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色身终究是要坏灭的,但三宝庄严法身,那是尽未来际的事情。
第五最胜义:世间宝贝于一切事物中最尊贵最殊胜,而三宝是出世的无漏法,在诸有当中是最无上的。
第六不改义:世间的宝贝,拿黄金来说,能经火炼而不变质,三宝则能不被世间八风所动。
这是宝的六种意义,接下来讲三宝,三宝有四种:理体三宝、化相三宝、住持三宝和一体三宝。
第一理体三宝:
五分法身是佛宝,这是上升到理上讲,佛是由五种功德法成就的。我们每天修行,其最后目的就是成就佛的法身,怎样才能成就呢?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圆满的时候才可成就。戒就是持戒,先从声闻戒开始修,修到最后离开一切过,那就是戒。定,先从初步的定开始起修,修到最后离开一切妄。慧,从戒定开始一直到慧,有了智慧就能通达一切诸法的性相。解脱,修戒定慧是因,最终目的是要解脱烦恼,摆脱烦恼的束缚就解脱了。解脱知见,佛已经知道解脱的道理,这就是解脱知见,也就是法身。
灭谛无为是法宝,也就是我们讲的四谛。四谛是大小乘共修的,如果有人问你,佛法的中心是什么?你回答四谛没错,回答缘起也没错,这是最根本的。
学无学等诸贤圣为僧宝,这是指的胜义僧。只有证了初果见到真理才是胜义僧,即是指四果圣人。初果:须陀洹果,入流的意思。指断尽三界之见惑(八十八使),预入圣道之法流。二果:斯陀含果,一来的意思,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并证入果位,单因为还有变异生死,所以他还要在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一次。三果:阿那含果,不还的意思。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获不还果,修到此果位上的人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果,无生的意思,意译为应供,指已断尽三界烦恼,永入涅盘不再生死流转。前三果都叫有学,如果持戒到一条不犯,就能证阿罗汉果,进入无学位,也就是应供。我们现在用施主的东西都是负债用的,都得还,到了初果、二果,不是负债,如同己用,惟有证了阿罗汉果的人才能称应供,所受用的东西就象自己的一样,不会犯其他过失了。这是说的理体三宝。
第二化相三宝: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是佛宝。初成正觉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为五比丘说的四谛法是法宝。骄陈如等五比丘是僧宝,不过有些地方这五比丘的名字不大一样,按一般来讲是骄陈如、额髀、跋提、十力迦叶和摩男拘利。只有佛出世才有化相三宝。
第三住持三宝: 我们现在见到的就是住持三宝,因为它的相在,象现在有庙有和尚也有法,只要你有信仰心就能遇到。也就是说形相塔庙为佛宝,形相包括泥塑、木雕、铜铁、金银,还有纸上画的等等,以及佛受用的大殿、塔,这些都包括在佛宝里面。我们看的经书,无论是纸上写的,还是布上写的,总之大家流传来看的都称为法宝。剃发染衣现僧相的僧人就是僧宝,但必须戒体、衣相二方面具足才可称为僧宝。
第四一体三宝:一体三宝不太好懂,它是约我们心体上讲的人人本具的自性三宝,即我们自性上本具有佛法僧三宝,迷时就是众生,真性显现不出来,悟的时候自性三宝就显现出来了。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和菩提本是自性的一体二面,若能转烦恼即得证菩提。所以六祖大师说归依佛就是归依觉,归依法就是归依正,归依僧就是归依净,这就是约一体三宝来讲的。
上面说了四种三宝,现在再回头看敬三宝第一”。
第一是说在威仪门里面敬三宝是列在首位的。我们出家修行,首先要知道三宝,恭敬三宝,由于怕你不恭敬,所以讲了宝的种种意义,和世间宝比较起来,三宝实在稀有难得,它能指给我们觉悟的路,所以我们要依靠三宝,要恭敬三宝。三宝在这里是指住持三宝。
1.当敬佛,至心无邪持,头脑著地,常自忏悔宿世罪恶。
当是应当,出家首先应当恭敬佛宝,因为三宝中,佛宝是第一宝。佛已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现在来觉悟我们,只要我们按照佛所说的去修行,同样可以达到佛的那种觉悟。这里的佛是指住持三宝里的佛宝,敬是恭敬,怎样的恭敬呢?要至心无邪持,头脑著地。至是极点的意思,至心就是我们的心对佛的恭敬达到了极点。无邪持是说心纯净,没有不正的想法妄想等。头脑著地,是让自己的头挨着地,这是身敬,身敬从哪里来呢?是从心敬中来,所谓心敬不已则五体投地,就是这个意思。常自忏悔宿世罪恶,常是不断,自是自己,忏悔是华梵并举,忏是梵语忏摩的略称,表示忏悔的意思,但是没有悔,悔是到我们东土后加的,所以说忏悔是华梵并举,意思就是忏悔过失,一般解释为“忏其前愆,悔其后过”,即忏悔过去所做的罪恶,以后不再重犯了。为什麽说宿世罪恶呢?因为我们闻到三宝,初出家就来熏修善法,当下不大容易生恶,但是我们过去生做的恶多不多呢?这个就不知道了。今生所遇到的那些不顺心的地方,身体上乃至外界的种种干扰,都是无始以来的因因果果,所以我们一出家,首先就要忏悔过去生中的罪业,并且在学佛的同时,不要再造新恶,因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2.常敬法,心存于道,慈孝于经:常就是一直不断,我们要真心恭敬法,从心里面乃至于身所做的事,都要表现出是恭敬法的。心恭敬了,自然就小心谨慎,不敢乱说一切不好的话,持经书就会端正,听讲法就会专心等等。“心存于道”,佛说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觉悟我们,我们恭敬于法,就要心存于道,道总讲是戒定慧,开出去是三十七道品,收回来就是八正道,我们的心就要存于这些。“慈孝于经”:慈孝就是对经要象对待我们的父母一样,好好地孝顺它。法是我们的法身父母,生养我们的只是色身父母,我们必须依法才能真正懂得断恶修善,得到解脱,因此这里用比喻,把法比做我们的父母,所以对经要这样。
3.常敬僧,心平不废,至诚有信。僧全名是僧伽,意思是和合众,分开来讲,和合是它的体,众是它的相,僧的人数必须达到四人以上,也就是受了大戒,四人以上才能称得上僧。“:心平不废”就是保持平等心,不起分别。末法时代的毛病很多,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妄论僧过,这样不好,过失很大。恭敬僧就要心平不废,不要起分别心,认为这个持戒,那个不持戒,或这个好,那个坏,这就叫有废了,不废就没有这些分别。“至诚有信”就是相信僧宝,法赖僧弘,对出家人要有信敬心。
说到恭敬三宝,弘一大师有一段关于恭敬三宝的文,附在这里作为补充资料。
第一敬佛。对佛像做真佛想,宜谨守威仪。凡供佛之处,不可嬉笑,躺卧踞坐,如对贵宾,尚不轻便,况佛乎?礼佛不可草率,宁可少拜。人礼佛不得从彼头前经过。佛前供具,常使清净,供佛宜在午前,不得过中,过中无福招罪,佛制有过中不食之戒,水果亦然。供佛应用人能者为之,务必精美烹调,切不可用食物原料,及生物罐头。供花宜新鲜,水应常换。香烛随力随分。纸像应装镜框,塑像装入佛龛,大者用宝盖,务使清净。佛前不可下风,晾晒衣服,宜偏侧。不得用夜壶水浇佛前花。卧室供佛,不得用漏器,不得裸体及穿短褂,睡时用布遮好。
第二敬法。法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即如来法身舍利。《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又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中出。”故必竭宜至诚。藕益大师云:“开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篇万篇,寤寐不忘,乃得实益。”捧经不得只手,宜双手平胸。不得持经礼拜作揖,人离开,必须合拢,不可折角记志,宜用纸片夹之。不可经上音字涂写,令经损污。残经宜补,不可焚化。
第三敬僧。僧乃三宝所依,故凡剃发披衣皆为佛子,应一列恭敬。不可分别持戒破戒,有德无德。于一切僧宝皆是师长,自称弟子,供僧应普同供养,《梵罔经别供戒》云:“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最宜注意。僧人有过,在家者闻之,万不可轻言,此为佛痛戒者,《梵罔经》有说四众过戒,慎之慎之。
弘一律师说:对佛像做真佛想,宜谨守威仪。这是让我们对佛像要做真佛想,我们现在老是埋怨,念佛拜佛感应却很少,更见不到佛的金色之身。其实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没有把佛像当真佛想,所以就没有感应,所谓感应道交,你看感字,上面是个咸字,底下是个心字,这就是说要把全部的心都用上,这样才能沟通对方,然后才能感应,你全部的心没献出来,怎么能感应到对方呢?所以说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对三宝不恭敬,如果对佛像做真佛想,自然就会小心谨慎的守护自己的威仪。
凡供佛之处,不可嬉笑:既然把佛像当成真佛了,凡供佛的地方,还敢嬉笑吗?
躺卧踞坐,如对贵宾,尚不轻便,况佛乎:举个例子来说,假如现在有一位大德或贵宾来到我们当中,相信大家都会必恭必敬,动也不敢动,对一位尊贵的人都这样,更何况是对佛呢?更应该要恭敬。
礼佛不可草率,宁可少拜,人礼佛不得从彼头前经过:拜佛不是拜的数量多就好,而是要好好观想,所以拜佛不可以草率,如果拜不了那么多,宁愿少拜,也要拜一拜象一拜,不可马马虎虎,要观想拜的是真佛,把全部身心都灌注在里面。别人礼佛的时候也不要从人家前头经过,影响人家观想。
佛前供具,常使清净:佛前供的器皿要干干净净,因为真佛就在眼前,我们不能马虎。
供佛宜在午前,不得过中,过中无福招罪,佛制有过中不食之戒,水果亦然:供佛要在日中以前,过了日中以后供,不但没有福反而还会招来过失,因为佛制有过中不食戒,供水果也是这样。供佛应用人能者为之,务必精美烹调,切不可用食物原料,及生物罐头:应该用能吃的东西供佛,因为要供真佛,所以一定要好好做,精美烹调,该硬该软都要适度,不要拿原料,就是还没作成的生东西,买来了就供,这个不行。罐头没打开盖不要去供,盖没开就去供,说明你根本没把佛像当真佛想,这样不如法供还会招来过失。供佛一定要小心谨慎,恭恭敬敬的端上去,而且要做的最好最精美,不要以为反正佛也不说话,把供饭一摆就完事了,也不管是凉是热,往那一放就不管了,实际供饭也应该热乎乎的,我们应该想着佛就象我们真人一样坐在那里等着供食,所以我们要用待人中最恭敬的方式来供佛,同样是供饭,如果会用心就能够得福报,如果不会用心就没有福报,很可能还会带来过失。供花宜新鲜,水应常换。香烛随力随分。纸像应装镜框,塑像装入佛龛,大者用宝盖,务使清净:佛前供的花要新鲜,供的水要常换,供佛的油灯不要气味太大,烟太大就会把房顶熏黑,熏成黑黑的房子就不好看了。要把佛前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切都搞的如如法法的才行。如果是纸像应装到镜框里,塑像要装到佛龛里,大的像还要用宝盖,一定要清净。佛前不可下风,晾晒衣服,宜偏侧。不得用夜壶水浇佛前花。卧室供佛,不得用漏器,不得裸体及穿短褂,睡时用布遮好:不得在佛前下气,也不得在佛前晒衣服,假如门前有花,不可随随便便拿脏水或洗脚盆盛水去浇,因为这个花还要供佛,如果卧室里供佛就不要用便器,也不能穿短褂,更不能裸体,睡前一定要把佛像挡好,自己也要穿得适当、整齐。第二敬法。法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即如来法身舍利。《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又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中出。”故必竭宜至诚。藕益大师云:“开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篇万篇,寤寐不忘,乃得实益。”法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佛以法为师,如来法身舍利就是法宝,法宝就是佛,因为经是佛说的,所以一位善知识说:“要敬法,经书就是佛。”经中也说了,凡有经书的地方就有佛,如果书本放得歪歪斜斜的,佛在那也是歪歪斜斜的,这样不行。应该怎样敬法呢?应该这样的:“开卷如对活佛”,打开一本经,活的佛就出现了,“收卷如在目前”,把法宝合上了,一切诸佛还在我的眼前,就是说合上经书还没忘记佛说的话,时时思维佛说的法语,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的实益。否则我们辛辛苦苦地学是为了什么呢?学是为了修,为了能有一个目标,最后才能证得,所以一定要好好地闻思修。捧经不得只手,宜双手平胸:这是从事相上告诉我们,要双手捧经,手要平胸,不能拿得太低,也不能把经书卷起来。不得持经礼拜作揖,人离开,必须合拢:拿着经书给人家磕头问讯,这些都是不恭敬法宝的表现。人一走必须合上经书,一切从恭敬中求,恭敬才能得到利益。你不合上的话,佛在那站者,你走了还让佛在那站着啊?所以人要走,先要把经本合好。不可折角记志,宜用纸片夹之:经书学到哪里看到哪里,应该用书签做记号,不可随便折经书。不可经上音字涂写,令经损污。残经宜补,不可焚化:音字就是给字标拼音,也不可在经书上乱涂乱写,这些都是不恭敬法宝的表现,所以不允许。残经宜补,不可焚化:残缺的经要把它修补起来,不可以烧,经是我们的法身父母,烧经就是烧我们的法身父母,如同杀害父母,这是逆罪,是世间人说的大逆不孝的罪,这个很严重。现在有些人认为把经烧了,然后包好送到净海里去有功德,还有人认为烧残经是火净,能得大福报。道宣律师批评这些都是自己编出来,没有根据的。经典里有佛为求半偈而舍身命的故事。《涅盘经》里记载,佛在过去生中修苦行的时候,修了很多苦行都没有证悟,后来一个天人化成罗刹,对因地的佛陀说了半首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一听,觉得说得真好,把整个宇宙间的道理都说出来了,就高兴得不得了,说:我现在有幸听了这半首偈子,请您把下半首也说出来吧。罗刹说:我现在饿了,要吃暖肉、喝暖血。佛就说,只要你把下半偈说出来,我甘愿供养您。罗刹就说出了下半首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是佛陀就把它写到石头上、树上,然后就上树准备跳下来让罗刹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佛的那种重法之心,经是佛用生命换来的,正法是不容易得到的,所以我们不能随随便便烧经。还有“常住”二字,我们不知道如来大法的境界,所以流转生死,解脱不了,但是如果知道如来常住没有变易,就等于“寂灭为乐”了,常住二字,一经入耳就可生到天上,最后解脱的时候就可证得如来常住,所以说经不能烧,况且残经里面还有成句的话,也许就因为那二个字而证悟了,因此说烧经得福这句话是错误的。
唐义净法师曾作一首《西行求法诗》,非常感人,想想祖师大德求法的艰辛,我们也应该好好爱惜法宝。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焉知前者难 。
路远碧空唯冷结, 沙河遮日力疲殚 。
后贤若不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第三敬僧,僧是三宝所依,法赖僧弘,出家就是要宣扬佛法的,要是没有僧,佛的法由谁传呢?所以说僧是很重要的,应该一律恭敬,不可分别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持戒那个不持戒,这位有德,那位无德,都是僧宝嘛!一切僧宝都是师长,都应恭敬。
4.不得因小事瞋捨三寶
/FONT>小事指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不顺心的事。如被同学说了一句,就不高兴了,被师父批评了一句,就受不了了。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就起嗔恨心,众生之所以解脱不了,就是贪嗔痴具足。修行修什么呢?修戒定慧,就是要息灭贪嗔痴。我们每天都应检查一下,遇到事情以后,贪心起了多少?嗔心起了多少?愚痴心起了多少?每天这样坚持,一点一点就可把贪嗔痴去除。为了对治贪嗔痴,所以才说戒定慧。为什么叫出家人呢?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我们要懂,出家人第一忌讳的就是嗔恨心。佛在戒律里也讲了,一个嗔恨心很重的人,不许度她出家,因为她动不动就发脾气,对自己不利,对别人也不利,会影响大众。“不得因小事生嗔”这一条戒,只有尼众有,比丘戒里没有,这就说明尼众心眼太小,目光不远大,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小利益,遇事不会长远考虑,一点小事就想不通,就爱哭,爱起嗔恨心。佛是一切智人,看到尼众的习气毛病所以就制了这一条戒。这也是有缘起的,当时佛在祗园讲法的时候,有六群比丘尼,她们很调皮,是菩萨示现,常示现犯戒,当时六群比丘尼因为一点小事不高兴,一个比丘尼就说,算了,我不当出家人了,在僧团中这么多烦恼,哪不能修行呢?我要到外道中修行去。她因为一点小事就起嗔心要舍三宝,其实并不是真心要舍。现在也有这种情况,有些人一不高兴就会说:我在家的时候怎样怎样,还不如在家呢。因为不顺心,就想起在家了,其实她并不是从内心想舍三宝。所以这条戒有三谏,先谏劝你,你接受谏劝了就能忏悔,如果不接受谏劝,大众僧就要给你做羯磨,作完羯磨你还不听这个罪就很重了,相当比丘尼的二篇罪,所以不可以因一点不顺心的事就起嗔恨心,就要舍三宝。
5.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處:不能把佛像带到大小便的地方,供佛的屋子里都不能放便器,何况把佛像带到大小便的地方去呢?“百众学” 有法宝都不应带到厕所里也有这条戒,现在有很多可挂在脖子上的小佛像,一定要注意,如果身上有佛像,,我们现在之所以见不到佛,就是因为没有至诚心,其实佛每天都在我们跟前,我们是被业障障住了,所以见不到,但佛看我们是清清楚楚的,这个要注意。
6.不得著不淨履。入佛殿及僧塔中:著:穿。履:鞋。上厕所前应该换鞋,厕所有厕所的鞋,不应穿不净鞋到佛殿、佛塔和僧塔里去。僧塔就是供出家人灵骨的塔。同样,僧寮房、藏经楼和整个僧伽蓝,都不应穿不净鞋进去。
7.始于出家受戒,盡其終身壽命。常當時刻繫憶三寶:就是从出家受戒的那一刻开始,尽其一辈子的生命,一时一刻都不要忘记三宝,要以三宝为亲,如果心中存有三宝,就可排除其他杂念。
8.朝暮禮佛發願。願在在生處。具丈夫相:每天从早到晚,礼佛时都要发愿,因为愿能导行,就好比要去某个地方,首先要选好目标,然后我们的脚才能朝那个目标迈进。佛菩萨之所以能成就他们的功德法身,都是由于他们的愿力而成。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愿愿都要度众生,他们都是因为有愿力,进而引导行为,当愿和行圆满的时候,功德法身就成就了。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发愿,什么事都是随愿成就的,只要有愿力,迟早都能满愿。为什么不让发恶愿呢?因为恶愿也会满你的愿,所以要善护口业,口中常出善愿。我们应该学习文殊菩萨发的愿:“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还有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发的多好啊!所以我们也要发愿,如果没有愿力就不会有进步。我们发什么愿呢?願在在生處,具丈夫相。这就是发愿,愿从现在学佛开始,直到将来成佛,都不失掉正念,所生之处常遇善知识,并且自己要具足丈夫相。丈夫相一般指男子之身,因为女子修行有种种障碍,男子的障碍相对就少些。但是如果单讲丈夫的话,女人也可称丈夫,如在受菩萨戒的时候,就会问“汝是丈夫否?”你一定要答是丈夫。在修行的路上能够不怕艰难困苦,一切都能顶得住,也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有这种雄心和勇气的人就可以称为丈夫。这里就是说尼众也具有勇猛精进修行正法的能力,能够直取佛的无上之道。
童真出家。即能親近三寶。供養承事:童真就是童身,童身出家的人没有其他牵累,容易修行,修起来也容易成功。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当时多是出于好奇心而出家,没有经历过社会上的事,就不如成过家,尝过苦以后再出家的人信心坚定。所以童身出家的人一定要好好学佛法,世间苦虽然没受过,但我们见过其他人所受的苦,我们应感到庆幸,因此更应该为三宝服务,承事佛承事法承事僧。
9.於近住女。並檀越前。應當讚歎三寶功德。生增人信:近住女:梵语是优婆夷,译成华言有二义,一是近事女,即亲近承事三宝之女,二是近住女,即受戒以后又能按戒律行持之女。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女居士。檀越:梵华合音词,檀是梵语“陀那钵地”的演变,有些梵语传来传去就不是原来的音了,陀那渐渐就被叫成檀那,钵地就被省略了,以后又被叫成檀越,越是华言,就是通过布施能够越度贫穷苦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近住女及檀越跟前,应当赞叹三宝功德,使他们对三宝没有信心的生起信心,已有信心的使其更加增长。俗话说“僧赞僧,佛法兴。”要想使佛法兴盛不灭,就要在居士面前赞叹三宝功德,增长他们对三宝的信敬之心。尤其出家人之间,不可相互嫉妒障碍,在《百喻经》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师父患了脚病,便让二个徒弟来按摩大腿,在按摩的过程中,二个徒弟由于相互嫉妒,便分别趁对方出去的时候,把对方按摩的那条腿打折了,结果师父的二条腿都没了。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出家人之间不可相互毁谤,说法门高下或持戒与否,如果相互嫉妒争斗,只会毁灭佛法,在居士面前,应当赞叹三宝功德,增长他们对三宝的信敬之心。
10.凡著一衣。餐一食。飲一漿。常不忘佛恩:我们出家人是仗着佛陀的恩德,所以才能衣食不愁,因为是佛种种说法,种种赞叹布施的功德,尤其是供养出家人的恭德最胜无比,那些人懂了这些道理以后才来布施的,所以我们要报佛恩,不要忘佛恩。
著新衣履時。先當禮佛。受飲食時。先當供佛:这是告诉我们,无论穿衣吃饭,都当不忘佛恩,首先应该去礼佛、饮食先供佛。
恒存慚愧。起知足念:修学不精进就感到惭,德行有亏就有愧。我们有了不忘佛恩之心,就能常常生起惭愧心,我们日常所受用的一切,能不能消受得了呢?如果觉得自己德行有亏,就能生起惭愧心,就能生善法,生善就能止恶。起知足念:心里要起知足想,足就是满足,出家人要无欲无求,要好好用功,不可整天贪这个,想那个,应该寻找世间第一乐,什么是世间第一乐呢?就是能懂佛法,修行证道,享受到法乐,这才是世间第一乐,如果只是贪图一些有相的东西,或世间上那些乐,那都是虚幻不实的,任何事物都是乐极生悲,能闻到佛法,甘于寂寞,不向外求,向内求证佛法,清净无为,这才是最乐的。吃的穿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修学佛法是第一乐的事,人不能被物累,要知足,知足就会永远快乐。作为出家人,更应该知足,知足就不会去贪,不贪就容易入道。所以要常起知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