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沙弥尼威仪篇 [复制链接]

11#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em22]师父您辛苦了,功德无量啊!

TOP
12#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em5]         孝亲尊师知恩抱恩


[em70]   学为人师行为师范


TOP
13#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浅谈佛门的几种供品


在寺庙或家中的佛案前,佛弟子都习惯以香花灯烛果等供品来供养佛菩萨,这些供品其实都具有教育意义,让我们时时生起警觉。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几种供品的意义。


香,具有流播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等作用。佛弟子供香,取其以芬芳供佛,又香在燃烧时袅袅上升,可以传达信息,以求达到一种默契。上香一般以一柱或三柱为宜,但最重要的是懂得以心香供佛,以一颗虔诚的心,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而不是说香上的越多越好,或者迷信的去追求上头柱香,这就大错特错了。


是代表因。所谓“花开结子”,是结子的因。没有花开的过程,也就没有收获的结果。所以佛案前供花是提醒佛弟子要多种成佛的因,将来才有成佛的果。什么是成佛的因呢?一切自利利他的善行,都是成佛的因。有了代表因的的提醒,我们才会常常自勉自励,检讨自己的行为,向着成佛的目标前进。此外,也有人说供花可得相好庄严。总之这是一种因行。


灯,又叫灯明,即点燃灯火以取光明之意。《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菩萨,燃法明灯,以信为炷、慈悲为油,以念为器、功德为光,除灭三毒之暗。”这里蕴涵了“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化万年愈。”的深义。因此,人们也把灯看作是智慧的象征,尤其佛弟子愿意点灯供佛,以取光明智慧之义。点灯的另一个意义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所以传统的寺庙依然燃油灯,当油在燃烧时,灯蕊也一直在发亮照明,是用来提醒学佛者应常抱着贡献自己,服务众生的牺牲精神。


烛,也具有与灯一样的功能。在古印度,常向佛前奉献油灯,后来蜡烛应世,供佛多用方便的蜡烛。佛殿燃烛,是将蜡烛插在精美的烛台上。


是代表结果。佛教最重视因果法则,万事万物不离因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乃至一言一行一个念头,都有因果。所以看到鲜果,便提醒自己要小心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希望有善果,就必种善因。佛教徒希望达到最高的果是什么呢?就是成就佛果。为了提醒自己要达到这个圆满的佛果,所以佛教徒把鲜果供在佛案。这个鲜果并不是送给佛菩萨吃,或者跟佛菩萨谈条件的。

点灯发出光明,光明是代表智能。所以点灯乃代表启发智能。这个智能包括了世间智能及出世间的智能。所谓世间智能是指一般的聪明才智;出世间智能是指了解宇宙万法现象存在的真实法则(主要有三:无常、无我及不二,恕不在此详谈)。

是有摄心的作用。因为燃香会发出香气,并且有个袅袅上升,从香气及烟雾可以传达讯息,所以古时候的诸侯亦以烟为号,作为彼此间的一种默契及信用。至于好的香料所产生的香气,对心身有宁神镇静之用。所以佛教徒烧香,乃是表示愿意摄心生信,誓言降伏自己的烦恼,依着佛陀所教授的正道寻求究竟的解脱。明了了这个内涵真正的意义,也就不致流于计较烧头柱香或一次烧几十支香的执着了。

佛法的真实利益在于减少我们贪瞋痴的烦恼执着,但为了易于教导众生,所以才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醒我们,引导我们。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方法内里的密意,却一味执着于外表的形相,甚至因而产生更多的烦恼执着,岂不是辜负了我们学佛的初心?岂不是辜负了佛陀苦心的教导吗?


  念珠 念珠又名数珠、诵珠,是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法物。念珠的来历,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消除烦恼的法门,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树的种子穿成珠串,持佛名号消除烦恼。我国有关念珠的记载,是《续高僧传》所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教人们手掐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以遏制安念。


    做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木槵子、香木、珊瑚、玛瑙、玉石、水晶、琥珀,以”及天台菩提、风眼菩提、金刚菩提、星月菩提等。通常用的念珠数字为一百零八颗,这个数字是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三昧。《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说:“数珠不定,亦有三品:上品一百八,中品五十四,下品二十七。别有最上品,当用一千八十为数。”也就是说,念珠最多为一千零八十颗。这可能太长,未获通用,只见在法会上作为庄严品。此外,净土宗、禅、宗华人还分别爱持用三十六颗念珠和十八颗念珠,其数相继为一百零八的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此为携带方便还是别有深义?待考。


    念珠为修净土和修密法者最为常用。佛教认为,手持念珠随时诵念,可以提醒道念,增加定力,增长智慧,庄严威仪。掐珠的姿式是左手引珠,如转**;一面持念,一面观想佛菩萨圣号,如此功德无量。


    佛教还规定,一般信众是不能挂念珠的,通常要受戒十年以上的僧人才能挂。有的念珠还拖须子,丛林监院的须子拖在右边,知客的须子拖在左边,住持的须子拖在背后,这称为拖珠。


TOP
14#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法物


佛教寺庙是僧团修行的集中地,也是众多佛教徒礼佛参禅;举行供事活动的中心。为了体现佛寺、佛堂、佛像的神圣庄严,保障僧众的精进修持和礼仪制度的完美遵循,寺庙内还有许多具备丰富佛教文化内涵的家具、供器和仪仗品。这些器物都各有其特色和用途,在世俗生活中是难以见到的。这里,把这些器物统称为法物。


    幢、幡、盖 都是体现主要殿堂的标帜,烘托庄严法会的仪仗,供养诸佛菩萨的法物。主要以红、黄等色的绢布、绸缎制作,加以彩绘或丝绣图案。幢、幡、盖在佛寺中是常见之物。


    幢,梵语叫驮缚若,它本是王者的仪仗品,将军的指挥旗。佛陀被称为法王,故把佛说法称为建法幢。幢的形状为竖立的长方形,上面绘绣佛像等,两边和下边有若干条丝带,幢竿顶上有的安置如意宝珠。


    幡,梵语叫波哆迦,它是旌旗类的总称。《撰集百缘经》第七说:“常悬宝幡,受天快乐。”幡的形状为竖立的长条形,上甲绘有图案或写有咒文,两边和下边也有丝带。


    盖,也叫伞盖、宝盖,本是防雨防晒的伞具,《四分律》第五十二记载有“跋难陀比丘,受佛教谕,持大圆盖”之事。盖的形状为平顶圆形,功能有两种:一种有柄,便于在大型法会上行进撑持;一种无柄,悬吊在佛殿中,已变为装饰供养之具了。


    香、灯、烛 都是佛教的供养仪品,在殿堂中燃香、灯、烛是经常不可缺少的,以表对佛菩萨的诚敬。香,具有流播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纳、正念清神等作用。香的种类有末香(香木的粉末)、线香(条状的香枝)、瓣香(香檀木的碎块)、盘香等。香的用法名称各别,如佛前焚香叫烧香、拈香,举行法事焚香叫行香等。


    灯,又叫灯明,即点燃灯火以取光明之意。《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菩萨,燃法明灯,以信为炷、慈悲为油,以念为器、功德为光,除灭三毒之暗。”这里蕴涵了于层以灯破暗、以智除惑的深义。因此,后世把法脉称做“法灯”,把传法称做“传灯”。烛,也具有与灯一样的功能。在古印度,常向佛前奉献油灯,后来蜡烛应世、供佛多用方便的蜡烛。佛殿燃烛,是将烛插在精美的烛台上。


    香盘 香盘为长一尺余、宽八寸左右的长方形木盘。盘正面披挂一面绣着“常乐我净”。之类字样的彩缎巾幔,盘上放置檀香炉。当迎请法师时,侍者双手捧盘,香炉高与眉齐,行走在法师之前;到举行法会,的大殿后,将盘放在佛桌前的香几上。


    香炉 香炉为焚香之器,是供桌上。必置的香炉、花瓶、烛台三种供具之一;香炉的质料有金、银、铜、铁、玉;石、象牙、琉璃、陶瓷等。香炉分为供炉和手炉两类’,供炉分插香炉、卧香炉、檀香炉三种。香炉的形状有宝顶形、方斗形、狮子形、仙鹤形、莲花形等,还有两层的火舍香炉。


    手炉 手炉是一种可以执持,可以在行进中使用的香炉。它的形状,据《法苑珠林》说,“前有十六青狮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花台以为炉。后有狮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花,花内有的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今世仿制的手炉,多以玉雕或铜铸,长约一尺数寸,形状多为龙首炉头,鱼身炉柄;或作莲花瓣炉头,如意身炉柄。使用手炉,大都是在剃度、礼忏、奉请等场合。炉头插香,双手执持炉柄,也有兼插鲜花以为供养的。


    念珠 念珠又名数珠、诵珠,是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法物。念珠的来历,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消除烦恼的法门,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树的种子穿成珠串,持佛名号消除烦恼。我国有关念珠的记载,是《续高僧传》所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教人们手掐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以遏制安念。


    做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木槵子、香木、珊瑚、玛瑙、玉石、水晶、琥珀,以”及天台菩提、风眼菩提、金刚菩提、星月菩提等。通常用的念珠数字为一百零八颗,这个数字是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三昧。《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说:“数珠不定,亦有三品:上品一百八,中品五十四,下品二十七。别有最上品,当用一千八十为数。”也就是说,念珠最多为一千零八十颗。这可能太长,未获通用,只见在法会上作为庄严品。此外,净土宗、禅、宗华人还分别爱持用三十六颗念珠和十八颗念珠,其数相继为一百零八的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此为携带方便还是别有深义?待考。


    念珠为修净土和修密法者最为常用。佛教认为,手持念珠随时诵念,可以提醒道念,增加定力,增长智慧,庄严威仪。掐珠的姿式是左手引珠,如转**;一面持念,一面观想佛菩萨圣号,如此功德无量。


    佛教还规定,一般信众是不能挂念珠的,通常要受戒十年以上的僧人才能挂。有的念珠还拖须子,丛林监院的须子拖在右边,知客的须子拖在左边,住持的须子拖在背后,这称为拖珠。


     钵多罗的略称,意译为应器;音意合译为钵盂,为僧人盛斋饭专用。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直径比腰部小,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钵有陶制、铁制两种。按佛教规矩,僧人之钵,,应使用一生,不许毁坏,故后来一般为铜制,取其坚固。现在汉地僧人多在斋堂吃斋饭,所用碗筷和在家人一样。但是,僧人受戒时,除“衣”之外,还要给“钵”,以作化缘应斋用。实际上。现在托钵云游的僧人极少,钵盂已成为带有象征性的器物了。可是、到寺院挂单,必以衣钵齐备为条件,因为衣钵代表僧人的身份。所以,禅宗师徒传法,常付衣、钵为验证的信物,称为“衣钵相传”。


    锡杖 吃弃罗的意译,又名声杖,因为杖头装有金属环,乞食时摇锡作声施主一听就知道是僧人来了。锡杖又名智杖、德杖,因为《锡杖经》说,受持锡杖可“彰显圣智”、“行功德本”。二股六环,是迦叶佛制;四股二十四环,是释迦佛制。《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如来锡杖,白铁为环,旃檀作柄,宝筒盛之。”锡杖的用途,据《三千威仪经》等佛典说:振锡可令施主出应,可使恶犬怖走,可使毒蛇惊避。锡杖成了一种法器,法师云游皆随身执持。因此,名僧挂单某处,称为“住锡”或“卓锡”,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诸山禅师法祖,更以振锡举杖,启示玄机,指点妙义。现在传戒,更将锡杖作为圣物,新戒们轮流抚持锡杖,已成为传戒法会的、项必不可少的仪式。


    拄杖 供老病僧人拄用之杖。技杖的起源,据《毗奈耶杂事六》中载:“佛在王舍城鹫峰山顶,有老比丘登山上,失脚倒地。佛言:比丘有二种缘应蓄拄杖,一谓老瘦无力,二渭病苦樱身。”现在的拄杖,多为树枝削成,铁料加固。佛典规定,凡策杖者,若见尊宿并二师,皆须投杖于地,合掌问讯。


    拂子 僧人拂蚊虫的用具。有线拂、麻拂、树皮拂等,禁用猫、牛、马尾制拂并金银装柄的拂子。《毗奈耶杂事六》中载:“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乃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比丘蓄拂蚊子物。”这就是拂子的来历。后世,也有以麈尾为拂子的。群鹿中最大的鹿叫厘,群鹿的行止,乃随麈而转动。寺庙的住持及长老,除了把麈尾作为驱蚊拂尘的工具外,每每在法会上手执麈尾,把厘尾作为传戒、说法、祭仪等场面的庄严仪节之物了;


    如意 以木刻、铁铸或玉石雕琢而成,头作灵芝或云叶形,柄微曲。《禅林象器笺》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也是佛教法器之一,凡是讲经、论议、传戒、升座等场面,都有主僧持用它。


    禅杖、禅鞠、禅镇 都是在禅堂坐禅时警醒昏睡僧人的用具。《智度论))中说:“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饮食、医药、法杖、禅鞠、禅镇,令得好师教诏,令得好弟子受化。”可知禅杖、禅鞠、禅镇均为佛教古制。禅杖,用竹竿或苇杆所制,一头包上软布,由专人执持巡行。发现坐禅僧人有昏睡者,即以禅杖轻触其身,使之觉醒。


    禅鞠,毛球也。发现坐禅僧人有昏睡者,即以禅鞠抛触其身,使之觉醒。


    禅镇,以木片制成,形状像筑板。坐禅僧人将其放在头顶,若昏睡而头倾,禅镇落地,以此自警。


    香板 用木料制成,形状像古代的宝剑。它是一种维护寺庙清规、惩罚违犯律仪僧人的械具,也兼有警苯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香板根据其用途,有着不同的名称:为了警策用功办道而使用的,叫做警策香板;为了惩罚违犯清规而使用的,叫做清规香板;为了警醒坐禅昏散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使用的。叫做监香香板。在丛林中,只有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大班首”,维那、知客、纠察等主要执事,才有资格使用香板。一般的香板长二尺,上宽一寸三分、下宽二寸五分,上厚五分、下厚八分。方丈的香板稍大,并且在板面上刻有三条线痕。有人认为这表示“三关”。或“三际”,或“乾卦”,各有道理。过去丛林中使用香板打人,还有一些说法:挨了香板,可以消除孽障,启迪智慧,使人开悟。现在的丛林仍置有香板,但已没有见到用香板惩罚僧人了。


  呗器  


   佛教丛林及僧人的用品,除了僧服、法物以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是呗器。佛藏律部的典籍记载:“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得,皆名犍椎。”因此,呗器最初的名称叫做“犍椎”。呗器原称是僧团中集众和生活的信号,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日常课诵和社会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它配合唱念和曲调,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以音声作佛事,助发大众的诚敬心念。呗器有的属我国原有,有的属外域传入,总之,品类繁多,功用不同,现作择要介绍。


  

TOP
15#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钟是丛林中的主要呗器,因其声音洪大,故名洪钟。钟在我国古已有之,它在佛寺中主要作为修行起居的讯号和佛事庆典的法乐。《救修清规·法器章》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钟主要为铜、铁铸就,种类有报钟、大钟、半钟、斋钟等。


    报钟挂在弹堂,是每天最早敲响的钟,它将声音传递给大钟。此外,报钟在禅堂还有其特殊性。报钟的形状与其它钟不一样,它下面往往挂有一个木板。木板的形状随佛教禅宗五个宗派而异:临济宗为横长方形,曹洞宗为竖长方形,法眼宗为正三角形,沩仰宗为下半圆形,云门宗为圆形。每天坐禅时则敲板和钟,作为止静的讯号。


    五个宗派敲板和钟的规矩也不一样: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每日四次,即早课后、早粥后、午斋后和晚课后。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二板一钟、三板一钟,共九下,四次共三十六下。豹仰宗、云门宗每日三次,即早粥后、午斋后和晚课后。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二板二钟、三板三钟,共十二下,三次共三十六下。这些规矩都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故《禅门日诵》上说:“五家钟板,总同三十六下。若多若少者,非为佛子之道也。西来大意,正法眼藏;人天路上,佛法为尊;祖师清规,尊重尊重。”


    大钟又名梵钟,挂在钟楼上,设有钟头专门管理。除了迎接佛门高僧、举行重大法会外,每天只是早晚各撞一次,每次一百零八下。钟头在撞大钟前;必须先默诵钟偶,再边撞洪钟,边吟宝偈,使洪钟起到警世醒人、祛除烦恼的作用。


    小钟又称半钟,因它只有大钟一半的高度。小钟挂在大殿左侧或法堂左侧,一般在做佛事时敲击。有的寺庙则代作斋钟,在早粥和午斋时敲击。大丛林有专用的梆作为用斋粥的讯号,一般不设斋钟。


    寺内的钟除了有以上用处以外,对僧人的修持也有大功德。《增一阿含经》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佛祖统纪·智者传》也说:“闻击钟磐之声,能生善心,能增正念。”


     鼓是丛林中与钟相提并论的主要呗器。《楞严经》云:“阿难,汝更听此祗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云。”直到现代,“晨钟暮鼓”仍然是寺庙的一大特征。鼓的作法,通常是以木为壳,用牛、猪、羊皮作面,形如矮桶。鼓的种类,有法鼓、大鼓、茶鼓、手鼓等。


    法鼓设在法堂东北角,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时击之,方法各异。


    大鼓架在鼓楼上,有鼓头专门管理。鼓楼之鼓与钟楼之钟配合默契,早晨先钟后鼓,晚上先鼓后钟。击鼓没有专用偈语,在封建时代,鼓头边击鼓边念“皇图巩固,帝道退昌,佛日增辉,**常转”。现在则改念“邦基巩固,国运遐昌,佛日增辉,**常转”了。茶鼓设在法堂西北角,在请茶、进斋、普请、放 参、沐浴、更点时击之,方法各异。


    手鼓是最小的鼓,也是有柄的鼓,多在举办佛事时,在行进中一手执持,一手敲击。


    《僧祗律》云:“帝释有王鼓,若善法党说法,打第三鼓。”佛陀时代,鼓是诵戒、听法、进斋等场合集众时所用,后来才把鼓作为寺院中早起夜寝的号令、进而加入佛事赞诵的行列。


     磐起源于我国虞舜时期,是庆典、祭祀的重要乐器。碧的形状如矩“”,以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南北朝时代出现了铜碧和铁碧。现在,矩形的碧佛教已很少流行,主要使用铜、铁铸成的大磬和引磬。


    大磬又名圆碧,形状如钵,直径从半尺到三尺不等。大磬用于指挥腔调,振作精神,多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称佛号等处敲用。大磐固定在殿内佛像左侧,不能搬动,更多的场合都由引碧代替。


    引磬又名小碧,据《象器笺》说:“小磬如桃大, 底有窍,贯绪,连缚小杖为柄,以小铁桴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引磬用于指挥行动,作为“板眼”,多在问讯;转身、礼拜等处敲用。


    还有一种扁磐,以石为之,状如云板,悬在万丈廊外,有客见住持,知客鸣击三下。


    在丛林寺院里,碧是“犍椎”的主脑,由维那或悦众掌管。使用其它咀器者,必须配合维那的领腔而跟腔,作到唱念和“犍椎”声音协调,以良好效果。


    木鱼 木鱼是佛教的重要呗器之一,又名鱼鼓、鱼板。为什么把它作成鱼的形状?据《百丈清规注》中说:相传,鱼类目不阖睛,昼夜常醒。。所以佛门中就用木料雕刻成鱼形的木鱼,在赞诵时敲击它,以使警惕大众不要昏沉懈怠。木鱼的制作,是把一块木料雕成色形毛坯,再把内部挖空,表面刻出头;尾和鳞甲,通身涂以红漆,格外点睛画鳞。木鱼的形状,有长形和圆形两种。


    长形的木鱼,通常都称它为“梆”,一般直径约为一尺,长度约九尺。这种木鱼大多挂在斋堂的外廊上,每当僧人过堂(即用早粥或午斋)时,即将梆敲响,作为讯号,放寺中流传着“笺响上殿,梆响过堂”的口头禅。这种梆的挂法是有规矩的:丛林的梆,鱼头向着山门,子孙庙的梆,鱼尾向着山门。


    圆形的木鱼,被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在赞诵时敲击,用以节制声调,提醒心神。大型木鱼直径约三尺,放在地面的木鱼架上;中型木鱼直径约一尺,放在香案的木鱼架上;小型木鱼直径约三寸,都拿在手上敲击。在圆形的木鱼中,不仅有首尾相接的单鱼形和双鱼形,还有一种一身二头的龙形木鱼。据说这是取乎“鱼化为龙”,以表“转化成圣”的意思。


    木鱼不仅是“犍椎”群体中伪一件呗器,中小型木鱼更是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个人念佛修行所必不可少的。“和尚敲木鱼”,正说明木鱼在佛教中的作用和影响。


     板是由木料制成,用来报时报事的法器,它还具有“饮食起居、行道办事、规矩礼法”方面的某种警示作用。禅宗丛林的板,多为横长方体,中心挖空,上方切去两角,平穿二孔,贯以绳环,便于悬挂和手提。丛林中有许多大小各异、作用不同的板。


    钟板,长约二尺六寸,高约一尺四寸,厚约三寸,一面刻“正法久住”,一面刻“南无吉祥王菩萨”,挂在禅堂报钟的下面,属于既报时,又报事的法器。


    照板,长约一尺四寸,高约八寸,厚约二寸,上书“谨白大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各宜醒觉,慎勿放逸”字样,属于报时的板。此板由巡照师掌握,每天打两次。第一次在凌晨,绕寺院一周,边走边敲。每敲四下,好像是在呼唤:“上、座、师、请起!”然后再打一次催板,将起床信息交给禅堂报钟。第二次在晚上,接止静的钟声,最后打五下,收板。


    序板,长约一尺六寸,高约九寸,厚约二寸,上书“序板”二字,属于报事的板。平日挂在客堂,不得擅自使用,每每遇到丛林中的事大,比如方丈升座;传戒法会、买田置产等,才能够动用“老佛爷的犍椎”。


    云板,多用铜、铁铸成,直径三尺左右,形状像云纹,故称云板。一般挂在斋堂廊下,每到用斋时敲击,属于饮食报时用的板,又叫火板、火碘。


    此外,还有挂在大案的木板、挂在方丈室的方丈板,挂在首座寮的首座板等。’《洞上伽蓝杂记》云:“禅堂内外及方丈库院,处处悬挂大板小板。随时依事,或击一下、二下、三下,乃至长击,用以报众。诸清规中,有其定则。”由此可见板在寺庙中的作用。


    铛、铪 铛、铪都是用响铜制成,两者配合板眼,庄严节奏,为佛教赞诵或仪节中所少不了的呗器。


    铛子的形状像一只圆盘,直径约四、五寸。四边凿有小孔,用细绳把它绑在圆形或方形的边框上,框下部装木柄,以便手拿和敲击。


    铪子又叫铙钹,是用两块圆形铜片所造,直径为五六寸、一尺多不等。铪子的中心处向外凸出,顶部有孔,孔中穿布条,以便两手各执一片,相互敲击发声。铙钹的特殊用场,据《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铙钹》云:“凡维那揖‘住持两序、出班上香时,藏殿祝赞转轮时,行者鸣之;遇迎引送亡时,行者披剃、大众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时,皆鸣之。”


     又叫铃铎、宝锋、手铃,用金、铜、铁等金属制成。从千手观音及三十臂弥勒都各有一手执铃的情况看来,可知铃是印度传入的呗器;铃有柄有舌,振之则鸣。铃的用场,除了在密法中时常和金刚杵并用之外,最常见的是在“瑜伽焰口施食”坛场中使用。对显宗来说,则是在引魂、礼仟以及主坛者指挥赞诵、庄严韵调时使用。


    

TOP
16#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请经,诵经必读--否则有大因果!免费结缘佛经,非为迎合贪心,而是導引衆生發無上菩提心,成等正覺。故,每一本经书,經書誕生的每一環節(請法,說法,记录,翻译,助印,流通等)皆饱含至诚恭敬之心。为不至于唐突佛经,特制定以下恭敬佛经的要求,请佛子参照执行。

(一)迎请佛经

1、请经若请佛讲法,当发菩提心,起大恭敬心,然后在根据自己的需求请需要诵持的经书(暂时不看的经书就不要请了,勿贪心,佛經非藏品,若束之高閣,而不使其流通,則有遮擋佛光之罪過,慎之!);

2、经书请到后,最好先放佛像前或清净高处,发愿并承诺自己所要读诵的次数;

3、借阅他人佛经,应按时送还,应视同己物般珍惜,切不可任意涂抹、窃剪、撕毁;依出世法论则为毁法,依世间法论有欠公德心。常住所有佛经佃户,未经许可不要动用,私自动用,则犯过失;若私自取走不还,为盗僧祗物,而获大罪;

(二)佛经放置

4、佛经要放在其它书籍的上面。举凡经、律、论其放置层次,由上而下依次为:原文经典、经典批注、一般佛学书籍、圣贤的言论、教化性书籍、一般书籍;

5、经书应恭敬放于清净高处,不可随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几上,及不净处;

6、如手捧或装于口袋携持时,不得低于腰部,不可挟腋下。 男居士更不可将佛书卷起放入裤袋中,女居士不可将佛书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杂物太多,此皆不如法;小本佛经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则犯失敬意,虽细微小节,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应再犯;

7、不得口吹经上灰尘,应以专用净布拭去;

8、书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间(限单身净房),睡觉时应用干净的布将经书盖好,且要安置在头的那一边;

9、不可在经典所在的地方,有种种污秽行为;

(三)诵读佛经

10、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

11、 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将见亵慢之罪;

12、看经应专心,若有杂念,应先合上经典,净念后,再阅;

13、勿以口水沾指翻经页;

14、不可在看经的桌面上,摆置杂物,或躺着看经书,更不可以污手触经;

15、经书上不可涂写,不得一边谈说杂话、吃东西,一边看经书;

16、中断不看时,应夹放纸条做记号。不可折页、折角,或经书面朝下、作「人」字形搁置;

17、不可在洗手间内看经。

(四)佛经流通

18、佛经不可作为了藏书,那是要犯了遮盖佛光的罪。若无暇阅读,应转送他人,广为流通;

19、一切报纸型之佛刊,不可做包扎物品之用,也不可任意丢弃、撕毁,应侍机转赠他人阅读。凡流通之佛书不宜存置,而应辗转流通,咸令受益;

20、除自己结缘外,还可到经书互换版块进行互换,或者寄回代为结缘;

(五)破损处理

21、佛经是法宝,为众生离苦的指南,应尊重恭敬,若有破损,应速修补,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若任其损坏废置,罪过无量;

22、以前请到过一些印刷不精美的经书,或有缺字、漏字的情况。后来又请到了精美的经书,您可以把前者的错别字找出来,用不干胶、计时贴等修正过来,以后再结缘给别人。这个功德是很大的,相当于为寺院漏雨的屋顶补漏;

23、对破损比较严重,无法修复的经书或者错误比较多的经书,可以焚毁,将灰放在流动的河中;

(六)禁止贩卖

24、宗教用品是神圣的,《梵网菩萨戒经》明文规定“不得贩卖佛像佛经”。凡在此处所请之佛经,必须严格按此要求执行;

25、在此请经者被认为承诺接受此条要求,此承诺具备法律效力,若有违背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TOP
17#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敬三宝   第一


1. 当敬佛。至心无邪持。头脑着地。常自忏悔宿世罪恶。


2. 常敬法。心存于道。慈孝于经。    


3. 常敬僧。心平不废。至诚有信。


4. 不得因小事嗔舍三宝。            


5. 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


6. 不得着不净履。入佛殿及僧塔中。


7. 始于出家受戒。尽其终身寿命。常当时刻系忆三宝。


8. 朝暮礼佛发愿。愿在在生处。具丈夫相。童真出家。即能亲近三宝。供养承事。            


9. 于近住女。并檀越前。应当赞叹三宝功德。生增人信。


10. 凡着一衣。餐一食。饮一浆。常不忘佛恩。着新衣履时。先当礼佛。受饮食时。先当供佛。恒存惭愧。起知足念。



敬三宝第一,这是威仪门的第一章。敬是恭敬,有心敬,还有身敬,由心里恭敬到身体恭敬。古人也说:“君子敬于职内,仁义方外。”意思是说做君子的人,他的敬是发自于内心的,他的仁义是对外面来讲的,对事对物都仁慈。这是讲敬,主要还是从心里发出来,才是恭敬,你看那个“恭”,以前的写法,底下是二个手托着一个心,这就是说把整个心捧出来,才叫做恭敬。要敬就要小心谨慎,于心于事都要小心的去作,不能马虎,这是敬的简单意思。


“三宝”,三指佛法僧三样,为什麽把佛法僧称为宝?我们知道,世间人把稀有珍贵的东西称为宝,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现在把佛法僧称为宝,就是用最接近的意思告诉人们,三宝最珍贵,先给人们一个直接的概念,然后再慢慢地引你入到最深的理解,即胜解当中去。那就是说,世间的宝贝可以济身,有了宝就能富贵,有了宝贝还可以去病,但说来说去它只能济身、利身,而现在所说的三宝却能济我们的心,利于我们的心,这就和世间的宝贝有差别,比它高出去了。也就是说,佛法僧三宝可以给我们指出一条觉悟之路,使我们能断恶修善,离苦得乐,最后解脱烦恼,达到佛的那种自在。这是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是世间宝贝所没有的,故称三宝是稀世独有,这就和世间宝有区别了,在一部论里讲宝有六种意义:


第一稀有义:拿世间的宝贝来讲,金银琉璃这些宝很少,贫穷的人得不到;说到三宝,没有福报善根的人也是遇不到的,所以稀有难得。


第二离垢义:垢是脏,离垢就是清净。世间宝贝体是干净,没有杂质的;三宝更是绝对离诸漏染,可以让你远离烦恼的。


第三势力义:世间宝贝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消除贫困,有些宝贝如金银还可以验毒;三宝的神通威力更是不可思议。


第四庄严义:世间的宝贝可以庄严色身,而三宝却能庄严我们的法身。庄严色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色身终究是要坏灭的,但三宝庄严法身,那是尽未来际的事情。


第五最胜义:世间宝贝于一切事物中最尊贵最殊胜,而三宝是出世的无漏法,在诸有当中是最无上的。


第六不改义:世间的宝贝,拿黄金来说,能经火炼而不变质,三宝则能不被世间八风所动。


这是宝的六种意义,接下来讲三宝,三宝有四种:理体三宝、化相三宝、住持三宝和一体三宝。


第一理体三宝:


五分法身是佛宝,这是上升到理上讲,佛是由五种功德法成就的。我们每天修行,其最后目的就是成就佛的法身,怎样才能成就呢?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圆满的时候才可成就。戒就是持戒,先从声闻戒开始修,修到最后离开一切过,那就是戒。定,先从初步的定开始起修,修到最后离开一切妄。慧,从戒定开始一直到慧,有了智慧就能通达一切诸法的性相。解脱,修戒定慧是因,最终目的是要解脱烦恼,摆脱烦恼的束缚就解脱了。解脱知见,佛已经知道解脱的道理,这就是解脱知见,也就是法身。


灭谛无为是法宝,也就是我们讲的四谛。四谛是大小乘共修的,如果有人问你,佛法的中心是什么?你回答四谛没错,回答缘起也没错,这是最根本的。


学无学等诸贤圣为僧宝,这是指的胜义僧。只有证了初果见到真理才是胜义僧,即是指四果圣人。初果:须陀洹果,入流的意思。指断尽三界之见惑(八十八使),预入圣道之法流。二果:斯陀含果,一来的意思,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并证入果位,单因为还有变异生死,所以他还要在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一次。三果:阿那含果,不还的意思。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获不还果,修到此果位上的人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果,无生的意思,意译为应供,指已断尽三界烦恼,永入涅盘不再生死流转。前三果都叫有学,如果持戒到一条不犯,就能证阿罗汉果,进入无学位,也就是应供。我们现在用施主的东西都是负债用的,都得还,到了初果、二果,不是负债,如同己用,惟有证了阿罗汉果的人才能称应供,所受用的东西就象自己的一样,不会犯其他过失了。这是说的理体三宝。


第二化相三宝: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是佛宝。初成正觉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为五比丘说的四谛法是法宝。骄陈如等五比丘是僧宝,不过有些地方这五比丘的名字不大一样,按一般来讲是骄陈如、额髀、跋提、十力迦叶和摩男拘利。只有佛出世才有化相三宝。


第三住持三宝: 我们现在见到的就是住持三宝,因为它的相在,象现在有庙有和尚也有法,只要你有信仰心就能遇到。也就是说形相塔庙为佛宝,形相包括泥塑、木雕、铜铁、金银,还有纸上画的等等,以及佛受用的大殿、塔,这些都包括在佛宝里面。我们看的经书,无论是纸上写的,还是布上写的,总之大家流传来看的都称为法宝。剃发染衣现僧相的僧人就是僧宝,但必须戒体、衣相二方面具足才可称为僧宝。


第四一体三宝:一体三宝不太好懂,它是约我们心体上讲的人人本具的自性三宝,即我们自性上本具有佛法僧三宝,迷时就是众生,真性显现不出来,悟的时候自性三宝就显现出来了。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和菩提本是自性的一体二面,若能转烦恼即得证菩提。所以六祖大师说归依佛就是归依觉,归依法就是归依正,归依僧就是归依净,这就是约一体三宝来讲的。


上面说了四种三宝,现在再回头看敬三宝第一”。


第一是说在威仪门里面敬三宝是列在首位的。我们出家修行,首先要知道三宝,恭敬三宝,由于怕你不恭敬,所以讲了宝的种种意义,和世间宝比较起来,三宝实在稀有难得,它能指给我们觉悟的路,所以我们要依靠三宝,要恭敬三宝。三宝在这里是指住持三宝。


1.当敬佛,至心无邪持,头脑著地,常自忏悔宿世罪恶。


当是应当,出家首先应当恭敬佛宝,因为三宝中,佛宝是第一宝。佛已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现在来觉悟我们,只要我们按照佛所说的去修行,同样可以达到佛的那种觉悟。这里的佛是指住持三宝里的佛宝,敬是恭敬,怎样的恭敬呢?要至心无邪持,头脑著地。至是极点的意思,至心就是我们的心对佛的恭敬达到了极点。无邪持是说心纯净,没有不正的想法妄想等。头脑著地,是让自己的头挨着地,这是身敬,身敬从哪里来呢?是从心敬中来,所谓心敬不已则五体投地,就是这个意思。常自忏悔宿世罪恶,常是不断,自是自己,忏悔是华梵并举,忏是梵语忏摩的略称,表示忏悔的意思,但是没有悔,悔是到我们东土后加的,所以说忏悔是华梵并举,意思就是忏悔过失,一般解释为“忏其前愆,悔其后过”,即忏悔过去所做的罪恶,以后不再重犯了。为什麽说宿世罪恶呢?因为我们闻到三宝,初出家就来熏修善法,当下不大容易生恶,但是我们过去生做的恶多不多呢?这个就不知道了。今生所遇到的那些不顺心的地方,身体上乃至外界的种种干扰,都是无始以来的因因果果,所以我们一出家,首先就要忏悔过去生中的罪业,并且在学佛的同时,不要再造新恶,因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2.常敬法,心存于道,慈孝于经:常就是一直不断,我们要真心恭敬法,从心里面乃至于身所做的事,都要表现出是恭敬法的。心恭敬了,自然就小心谨慎,不敢乱说一切不好的话,持经书就会端正,听讲法就会专心等等。“心存于道”,佛说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觉悟我们,我们恭敬于法,就要心存于道,道总讲是戒定慧,开出去是三十七道品,收回来就是八正道,我们的心就要存于这些。“慈孝于经”:慈孝就是对经要象对待我们的父母一样,好好地孝顺它。法是我们的法身父母,生养我们的只是色身父母,我们必须依法才能真正懂得断恶修善,得到解脱,因此这里用比喻,把法比做我们的父母,所以对经要这样。


3.常敬僧,心平不废,至诚有信。僧全名是僧伽,意思是和合众,分开来讲,和合是它的体,众是它的相,僧的人数必须达到四人以上,也就是受了大戒,四人以上才能称得上僧。“:心平不废”就是保持平等心,不起分别。末法时代的毛病很多,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妄论僧过,这样不好,过失很大。恭敬僧就要心平不废,不要起分别心,认为这个持戒,那个不持戒,或这个好,那个坏,这就叫有废了,不废就没有这些分别。“至诚有信”就是相信僧宝,法赖僧弘,对出家人要有信敬心。


说到恭敬三宝,弘一大师有一段关于恭敬三宝的文,附在这里作为补充资料。


第一敬佛。对佛像做真佛想,宜谨守威仪。凡供佛之处,不可嬉笑,躺卧踞坐,如对贵宾,尚不轻便,况佛乎?礼佛不可草率,宁可少拜。人礼佛不得从彼头前经过。佛前供具,常使清净,供佛宜在午前,不得过中,过中无福招罪,佛制有过中不食之戒,水果亦然。供佛应用人能者为之,务必精美烹调,切不可用食物原料,及生物罐头。供花宜新鲜,水应常换。香烛随力随分。纸像应装镜框,塑像装入佛龛,大者用宝盖,务使清净。佛前不可下风,晾晒衣服,宜偏侧。不得用夜壶水浇佛前花。卧室供佛,不得用漏器,不得裸体及穿短褂,睡时用布遮好。


第二敬法。法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即如来法身舍利。《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又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中出。”故必竭宜至诚。藕益大师云:“开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篇万篇,寤寐不忘,乃得实益。”捧经不得只手,宜双手平胸。不得持经礼拜作揖,人离开,必须合拢,不可折角记志,宜用纸片夹之。不可经上音字涂写,令经损污。残经宜补,不可焚化。


第三敬僧。僧乃三宝所依,故凡剃发披衣皆为佛子,应一列恭敬。不可分别持戒破戒,有德无德。于一切僧宝皆是师长,自称弟子,供僧应普同供养,《梵罔经别供戒》云:“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最宜注意。僧人有过,在家者闻之,万不可轻言,此为佛痛戒者,《梵罔经》有说四众过戒,慎之慎之。


弘一律师说:对佛像做真佛想,宜谨守威仪。这是让我们对佛像要做真佛想,我们现在老是埋怨,念佛拜佛感应却很少,更见不到佛的金色之身。其实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没有把佛像当真佛想,所以就没有感应,所谓感应道交,你看感字,上面是个咸字,底下是个心字,这就是说要把全部的心都用上,这样才能沟通对方,然后才能感应,你全部的心没献出来,怎么能感应到对方呢?所以说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对三宝不恭敬,如果对佛像做真佛想,自然就会小心谨慎的守护自己的威仪。


凡供佛之处,不可嬉笑:既然把佛像当成真佛了,凡供佛的地方,还敢嬉笑吗?


躺卧踞坐,如对贵宾,尚不轻便,况佛乎:举个例子来说,假如现在有一位大德或贵宾来到我们当中,相信大家都会必恭必敬,动也不敢动,对一位尊贵的人都这样,更何况是对佛呢?更应该要恭敬。


礼佛不可草率,宁可少拜,人礼佛不得从彼头前经过:拜佛不是拜的数量多就好,而是要好好观想,所以拜佛不可以草率,如果拜不了那么多,宁愿少拜,也要拜一拜象一拜,不可马马虎虎,要观想拜的是真佛,把全部身心都灌注在里面。别人礼佛的时候也不要从人家前头经过,影响人家观想。


佛前供具,常使清净:佛前供的器皿要干干净净,因为真佛就在眼前,我们不能马虎。


供佛宜在午前,不得过中,过中无福招罪,佛制有过中不食之戒,水果亦然:供佛要在日中以前,过了日中以后供,不但没有福反而还会招来过失,因为佛制有过中不食戒,供水果也是这样。供佛应用人能者为之,务必精美烹调,切不可用食物原料,及生物罐头:应该用能吃的东西供佛,因为要供真佛,所以一定要好好做,精美烹调,该硬该软都要适度,不要拿原料,就是还没作成的生东西,买来了就供,这个不行。罐头没打开盖不要去供,盖没开就去供,说明你根本没把佛像当真佛想,这样不如法供还会招来过失。供佛一定要小心谨慎,恭恭敬敬的端上去,而且要做的最好最精美,不要以为反正佛也不说话,把供饭一摆就完事了,也不管是凉是热,往那一放就不管了,实际供饭也应该热乎乎的,我们应该想着佛就象我们真人一样坐在那里等着供食,所以我们要用待人中最恭敬的方式来供佛,同样是供饭,如果会用心就能够得福报,如果不会用心就没有福报,很可能还会带来过失。供花宜新鲜,水应常换。香烛随力随分。纸像应装镜框,塑像装入佛龛,大者用宝盖,务使清净:佛前供的花要新鲜,供的水要常换,供佛的油灯不要气味太大,烟太大就会把房顶熏黑,熏成黑黑的房子就不好看了。要把佛前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切都搞的如如法法的才行。如果是纸像应装到镜框里,塑像要装到佛龛里,大的像还要用宝盖,一定要清净。佛前不可下风,晾晒衣服,宜偏侧。不得用夜壶水浇佛前花。卧室供佛,不得用漏器,不得裸体及穿短褂,睡时用布遮好:不得在佛前下气,也不得在佛前晒衣服,假如门前有花,不可随随便便拿脏水或洗脚盆盛水去浇,因为这个花还要供佛,如果卧室里供佛就不要用便器,也不能穿短褂,更不能裸体,睡前一定要把佛像挡好,自己也要穿得适当、整齐。第二敬法。法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即如来法身舍利。《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又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中出。”故必竭宜至诚。藕益大师云:“开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篇万篇,寤寐不忘,乃得实益。”法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佛以法为师,如来法身舍利就是法宝,法宝就是佛,因为经是佛说的,所以一位善知识说:“要敬法,经书就是佛。”经中也说了,凡有经书的地方就有佛,如果书本放得歪歪斜斜的,佛在那也是歪歪斜斜的,这样不行。应该怎样敬法呢?应该这样的:“开卷如对活佛”,打开一本经,活的佛就出现了,“收卷如在目前”,把法宝合上了,一切诸佛还在我的眼前,就是说合上经书还没忘记佛说的话,时时思维佛说的法语,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的实益。否则我们辛辛苦苦地学是为了什么呢?学是为了修,为了能有一个目标,最后才能证得,所以一定要好好地闻思修。捧经不得只手,宜双手平胸:这是从事相上告诉我们,要双手捧经,手要平胸,不能拿得太低,也不能把经书卷起来。不得持经礼拜作揖,人离开,必须合拢:拿着经书给人家磕头问讯,这些都是不恭敬法宝的表现。人一走必须合上经书,一切从恭敬中求,恭敬才能得到利益。你不合上的话,佛在那站者,你走了还让佛在那站着啊?所以人要走,先要把经本合好。不可折角记志,宜用纸片夹之:经书学到哪里看到哪里,应该用书签做记号,不可随便折经书。不可经上音字涂写,令经损污。残经宜补,不可焚化:音字就是给字标拼音,也不可在经书上乱涂乱写,这些都是不恭敬法宝的表现,所以不允许。残经宜补,不可焚化:残缺的经要把它修补起来,不可以烧,经是我们的法身父母,烧经就是烧我们的法身父母,如同杀害父母,这是逆罪,是世间人说的大逆不孝的罪,这个很严重。现在有些人认为把经烧了,然后包好送到净海里去有功德,还有人认为烧残经是火净,能得大福报。道宣律师批评这些都是自己编出来,没有根据的。经典里有佛为求半偈而舍身命的故事。《涅盘经》里记载,佛在过去生中修苦行的时候,修了很多苦行都没有证悟,后来一个天人化成罗刹,对因地的佛陀说了半首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一听,觉得说得真好,把整个宇宙间的道理都说出来了,就高兴得不得了,说:我现在有幸听了这半首偈子,请您把下半首也说出来吧。罗刹说:我现在饿了,要吃暖肉、喝暖血。佛就说,只要你把下半偈说出来,我甘愿供养您。罗刹就说出了下半首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是佛陀就把它写到石头上、树上,然后就上树准备跳下来让罗刹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佛的那种重法之心,经是佛用生命换来的,正法是不容易得到的,所以我们不能随随便便烧经。还有“常住”二字,我们不知道如来大法的境界,所以流转生死,解脱不了,但是如果知道如来常住没有变易,就等于“寂灭为乐”了,常住二字,一经入耳就可生到天上,最后解脱的时候就可证得如来常住,所以说经不能烧,况且残经里面还有成句的话,也许就因为那二个字而证悟了,因此说烧经得福这句话是错误的。


唐义净法师曾作一首《西行求法诗》,非常感人,想想祖师大德求法的艰辛,我们也应该好好爱惜法宝。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焉知前者难 。


路远碧空唯冷结, 沙河遮日力疲殚 。
后贤若不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第三敬僧,僧是三宝所依,法赖僧弘,出家就是要宣扬佛法的,要是没有僧,佛的法由谁传呢?所以说僧是很重要的,应该一律恭敬,不可分别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持戒那个不持戒,这位有德,那位无德,都是僧宝嘛!一切僧宝都是师长,都应恭敬。



4.不得因小事瞋捨三寶/FONT>小事指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不顺心的事。如被同学说了一句,就不高兴了,被师父批评了一句,就受不了了。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就起嗔恨心,众生之所以解脱不了,就是贪嗔痴具足。修行修什么呢?修戒定慧,就是要息灭贪嗔痴。我们每天都应检查一下,遇到事情以后,贪心起了多少?嗔心起了多少?愚痴心起了多少?每天这样坚持,一点一点就可把贪嗔痴去除。为了对治贪嗔痴,所以才说戒定慧。为什么叫出家人呢?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我们要懂,出家人第一忌讳的就是嗔恨心。佛在戒律里也讲了,一个嗔恨心很重的人,不许度她出家,因为她动不动就发脾气,对自己不利,对别人也不利,会影响大众。“不得因小事生嗔”这一条戒,只有尼众有,比丘戒里没有,这就说明尼众心眼太小,目光不远大,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小利益,遇事不会长远考虑,一点小事就想不通,就爱哭,爱起嗔恨心。佛是一切智人,看到尼众的习气毛病所以就制了这一条戒。这也是有缘起的,当时佛在祗园讲法的时候,有六群比丘尼,她们很调皮,是菩萨示现,常示现犯戒,当时六群比丘尼因为一点小事不高兴,一个比丘尼就说,算了,我不当出家人了,在僧团中这么多烦恼,哪不能修行呢?我要到外道中修行去。她因为一点小事就起嗔心要舍三宝,其实并不是真心要舍。现在也有这种情况,有些人一不高兴就会说:我在家的时候怎样怎样,还不如在家呢。因为不顺心,就想起在家了,其实她并不是从内心想舍三宝。所以这条戒有三谏,先谏劝你,你接受谏劝了就能忏悔,如果不接受谏劝,大众僧就要给你做羯磨,作完羯磨你还不听这个罪就很重了,相当比丘尼的二篇罪,所以不可以因一点不顺心的事就起嗔恨心,就要舍三宝。


5.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處:不能把佛像带到大小便的地方,供佛的屋子里都不能放便器,何况把佛像带到大小便的地方去呢?“百众学” 有法宝都不应带到厕所里也有这条戒,现在有很多可挂在脖子上的小佛像,一定要注意,如果身上有佛像,,我们现在之所以见不到佛,就是因为没有至诚心,其实佛每天都在我们跟前,我们是被业障障住了,所以见不到,但佛看我们是清清楚楚的,这个要注意。


6.不得著不淨履。入佛殿及僧塔中:著:穿。履:鞋。上厕所前应该换鞋,厕所有厕所的鞋,不应穿不净鞋到佛殿、佛塔和僧塔里去。僧塔就是供出家人灵骨的塔。同样,僧寮房、藏经楼和整个僧伽蓝,都不应穿不净鞋进去。


7.始于出家受戒,盡其終身壽命。常當時刻繫憶三寶:就是从出家受戒的那一刻开始,尽其一辈子的生命,一时一刻都不要忘记三宝,要以三宝为亲,如果心中存有三宝,就可排除其他杂念。


8.朝暮禮佛發願。願在在生處。具丈夫相:每天从早到晚,礼佛时都要发愿,因为愿能导行,就好比要去某个地方,首先要选好目标,然后我们的脚才能朝那个目标迈进。佛菩萨之所以能成就他们的功德法身,都是由于他们的愿力而成。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愿愿都要度众生,他们都是因为有愿力,进而引导行为,当愿和行圆满的时候,功德法身就成就了。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发愿,什么事都是随愿成就的,只要有愿力,迟早都能满愿。为什么不让发恶愿呢?因为恶愿也会满你的愿,所以要善护口业,口中常出善愿。我们应该学习文殊菩萨发的愿:“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还有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发的多好啊!所以我们也要发愿,如果没有愿力就不会有进步。我们发什么愿呢?願在在生處,具丈夫相。这就是发愿,愿从现在学佛开始,直到将来成佛,都不失掉正念,所生之处常遇善知识,并且自己要具足丈夫相。丈夫相一般指男子之身,因为女子修行有种种障碍,男子的障碍相对就少些。但是如果单讲丈夫的话,女人也可称丈夫,如在受菩萨戒的时候,就会问“汝是丈夫否?”你一定要答是丈夫。在修行的路上能够不怕艰难困苦,一切都能顶得住,也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有这种雄心和勇气的人就可以称为丈夫。这里就是说尼众也具有勇猛精进修行正法的能力,能够直取佛的无上之道。


童真出家。即能親近三寶。供養承事:童真就是童身,童身出家的人没有其他牵累,容易修行,修起来也容易成功。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当时多是出于好奇心而出家,没有经历过社会上的事,就不如成过家,尝过苦以后再出家的人信心坚定。所以童身出家的人一定要好好学佛法,世间苦虽然没受过,但我们见过其他人所受的苦,我们应感到庆幸,因此更应该为三宝服务,承事佛承事法承事僧。


9.於近住女。並檀越前。應當讚歎三寶功德。生增人信:近住女:梵语是优婆夷,译成华言有二义,一是近事女,即亲近承事三宝之女,二是近住女,即受戒以后又能按戒律行持之女。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女居士。檀越:梵华合音词,檀是梵语“陀那钵地”的演变,有些梵语传来传去就不是原来的音了,陀那渐渐就被叫成檀那,钵地就被省略了,以后又被叫成檀越,越是华言,就是通过布施能够越度贫穷苦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近住女及檀越跟前,应当赞叹三宝功德,使他们对三宝没有信心的生起信心,已有信心的使其更加增长。俗话说“僧赞僧,佛法兴。”要想使佛法兴盛不灭,就要在居士面前赞叹三宝功德,增长他们对三宝的信敬之心。尤其出家人之间,不可相互嫉妒障碍,在《百喻经》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师父患了脚病,便让二个徒弟来按摩大腿,在按摩的过程中,二个徒弟由于相互嫉妒,便分别趁对方出去的时候,把对方按摩的那条腿打折了,结果师父的二条腿都没了。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出家人之间不可相互毁谤,说法门高下或持戒与否,如果相互嫉妒争斗,只会毁灭佛法,在居士面前,应当赞叹三宝功德,增长他们对三宝的信敬之心。


10.凡著一衣。餐一食。飲一漿。常不忘佛恩:我们出家人是仗着佛陀的恩德,所以才能衣食不愁,因为是佛种种说法,种种赞叹布施的功德,尤其是供养出家人的恭德最胜无比,那些人懂了这些道理以后才来布施的,所以我们要报佛恩,不要忘佛恩。


著新衣履時。先當禮佛。受飲食時。先當供佛:这是告诉我们,无论穿衣吃饭,都当不忘佛恩,首先应该去礼佛、饮食先供佛。


恒存慚愧。起知足念:修学不精进就感到惭,德行有亏就有愧。我们有了不忘佛恩之心,就能常常生起惭愧心,我们日常所受用的一切,能不能消受得了呢?如果觉得自己德行有亏,就能生起惭愧心,就能生善法,生善就能止恶。起知足念:心里要起知足想,足就是满足,出家人要无欲无求,要好好用功,不可整天贪这个,想那个,应该寻找世间第一乐,什么是世间第一乐呢?就是能懂佛法,修行证道,享受到法乐,这才是世间第一乐,如果只是贪图一些有相的东西,或世间上那些乐,那都是虚幻不实的,任何事物都是乐极生悲,能闻到佛法,甘于寂寞,不向外求,向内求证佛法,清净无为,这才是最乐的。吃的穿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修学佛法是第一乐的事,人不能被物累,要知足,知足就会永远快乐。作为出家人,更应该知足,知足就不会去贪,不贪就容易入道。所以要常起知足念。

TOP
18#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敬大沙门   第二


(大沙门。即比丘及比丘尼。此总摄二部大僧)


1. 不得唤二部大僧字。


2. 不得盗听二部大僧说戒。            


3. 不得转行说二部大僧过。


4. 不得见二部大僧过不起。除读经时。病时。剃发时。饭时。作众事时。


5. 不得故作异语触恼二部大僧。        


6. 不得无根嗔谤二部大僧。


7. 不得于二部大僧中挑唆彼此。        


8. 不得故恼二部大僧假问经律。


9. 不得骂詈二部大僧。                


10. 不得于二部大僧前行。


11. 不得轻侮二部大僧。故意于前戏笑。效其语言形相行步。


12. 不得伺屏处。见二部大僧过指背。


13. 行时若逢二部大僧。当下道低首旁立。恭让去已。然后方行。


我们先来释题:敬大沙门第二


敬是恭敬。


大沙门:在大为上。沙门:出家人的通称,前面加一个大字,就是指受了具足戒的人。也就是受了比丘或者比丘尼戒的人,都可以称为大沙门。再具体解释一下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言有多种义,这里简单介绍三种:一、勤劳:就是精勤修道有多功劳的意思。二、勤息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三:勤行:就是说能够勤修善法,最终取得涅盘。如果我们再讲的简单一点儿,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这就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彻底了达诸法实相的人,就称为沙门。


1. 不得唤二部大僧字。唤是呼唤,二部大僧是指比丘、比丘尼,字就是名字。出家人都有法名,叫二部大僧时不能直呼某甲,最起码应称某某师父或某某法师,在印度是称某某长老,我们现在称上下等,就是不可以直呼其名,以表示尊称。


2. 不得盗听二部大僧说戒。盗听是偷偷地听,不让你听,然后你偷偷去听,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你没受具足戒,就不应该去偷听比丘、比丘尼说戒,做羯磨等,偷听以后会有过失,最严重的过失就是障碍你受戒,你以后去受大戒时会因此而不得戒。这里也告诉我们,修行不能越次第,不能着急,一定要按部就班才行,否则就象小木船载大铁炮,非沉船不可,那是很危险的。            


3. 不得转行说二部大僧过。转是辗转,行是传的意思。就是说小众不可以辗转传说二部大僧的过失,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二层意思:一是不应该,下对上要恭敬,比丘尼尚不得说比丘过,作为小众更不应该随便说二部大僧的过失,二是要维护二部大僧的声誉,如果一见到某个师父有过失,就在底下传,你传他,他传你,传个遍,大家对这位师父就生不起恭敬心了,这过失是很严重的。如果二部大僧确实有过失,而且你也确实出于帮助他的一种心理,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时就要方便善巧地说,或者跟他的好朋友说,请他的好朋友帮忙,这就是 一种善巧。再一个开缘就是如果这位师父主动请大家给他提意见,允许你们说了,这时候说就不算说比丘尼的过失。


重要的是有的人是示现逆行度生,我们是肉眼凡夫,不识真圣,所以应该训练自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4. 不得见二部大僧过不起。除读经时。病时。剃发时。饭时。作众事时。这是说见到二部大僧走过来,你应该站起来。如果你在房间坐着,二部大僧走到你宿舍里,你也应该马上站起来。下面是五种可以不站起来的开缘,读经时。病时。剃发时。饭时。作众事时。这些时候可以不站起来。病时是指重病,确实不能起来了,才可以开缘,如果是轻病,也是要站起来的。剃发时:是说如果你正在剃头,还没剃完,师父来了,只要打声招呼说,正在“师父,弟子在剃头”,就行了,就不用起来了,师父也不会怪你。饭时:就是在吃正食时也不用站起来,因为佛制不可离坐食,到比丘尼就有这条戒了,正式的是比丘的戒,比丘尼也要守,不守就要结一个小罪,式叉尼沙弥尼不守也要结一个小罪,因为有这条戒,所以不用站起来。我们现在都喜欢吃自助餐,需要什么自己去盛,其实这是不如法的,行堂的师父多行几趟就可以免掉这个过失了。做众事时:就是在给大众师做事的时候,正在那做事情,如果站起来打招呼,就会影响做事,所以这时候不用站起来。除了这五种因缘外,如果见到二部大僧过来不站起来就犯这条过失。


5. 不得故作异语触恼二部大僧。什么是异语呢?异语也叫余语。异是不同的意思,语是所说的话。异语就是专门用和别人不一样的话,来触恼二部大僧。人家让你去东,你偏偏去西。人家让你说这个,你偏偏说那个,这个就是异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答非所问。在戒律里,这个缘起是阐陀,此人很愚痴,老犯戒,犯戒后,大众僧谏劝他,因为他很愚痴,就不接受,还故意作异语,大众僧来喊他,说:“某某,你知道犯罪了吗?”他故意说:“啊?你说什么?你说的是什么事?论的是什么理?是谁犯罪了?是和我说话吗?我怎么不知道呢?”就是这样故意用不同的话来触恼对方,这就叫异语。我们不能这样,要诚实,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做那些调皮的行为,如果师父说你“不可以怎样怎样,”你说“啊?你说什么,我刚才怎么了?我犯戒了吗?我怎么不知道呢?”你就犯了这条了,这是不应该的。


6. 不得无根嗔谤二部大僧无根就是没有根据,没有见闻疑三根。如果你要给人家举罪,一定要有这三根,就是说你看见了,或者听见了,或者从看见或听见上面产生的怀疑,你这时候才有资格给人家举罪。看到就是眼睛确确实实看到他犯戒。听到:就是亲耳听到某人所说。从见上或闻上产生的怀疑:怀疑他在干坏事,如你看到沙弥尼跟在一个比丘后面走,你自然就会想,她怎么跟在比丘后面走呢,那是非威仪的啊,她到底做什么事了呢?这就是从见上生的疑。到比丘尼学戒的时候,也要提到举罪的三根,就是见闻疑三个根据。不得无根嗔谤二部大僧:就是不可以没有见闻疑三根,来嗔恨毁谤二部大僧。


7. 不得于二部大僧中挑唆彼此。就是说不得在比丘或者比丘尼当中挑拨是非,令彼此双方闹意见。挑唆:就是煽动、挑拨,让人家闹意见、吵架,或者彼此记恨。彼此:在这里是人称代词,代表双方,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此起彼伏,这边起来那边又落下来了,一般指诤事由于有人从中挑拨,这边刚灭了,那边又起来了。这一条是告诉我们在僧中不要招惹是非。


以前孔子教导他的学生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这是孔子教导他学生的几句话,我觉得很好,因为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具备世间好人的那种道德,然后成佛才有希望。食无求饱是说吃饮食的时候,不要求饱足,不求饱足就是不求好。佛陀也告诉我们,饮食只是维持我们的色身,利用它修道而已,如果贪求美味,只是增长烦恼而已。居无求安:安是舒服的意思,就是住的地方不求舒适。以前我师公活着的时候常常告诫我们说,我们不是因为没有东西吃,也不是因为没有房子住才出家的,我们是为了生死而出家的,一定要把心用在道上,我觉得她老人家说的很对。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是敏捷,反应灵敏。事是事情、事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事情要敏捷,反应要快,要勇于去做,如果说话就要小心谨慎,不可胡说乱道。就有道,而正焉:就是接近、亲近的意思,佛教一般讲亲近。正是匡正。这是说我们应该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从而使我们的错误得到纠正。这样就可称得上是好学了。世间君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出家人呢,这是起码应该具备的道德。尤其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绝对不能说,如果随便乱说,挑拨彼此,那就是两舌语,如同斧在口中,是很危险的,甚至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这里给大家讲二个故事:


一个是二兽的故事,从前有二只野兽,一个是善牙狮子,一个是善搏虎,它们是好朋友,每天一起打猎,再一起分享猎物,有一只野干狗每次都跟在它们身后,吃它们剩下的残食。有一天野干狗就想了,“我每天跟在它们后面吃残食,太不够味了,如果把它们挑拨开,我就可以在它们中各得一份,那我就可以吃得饱饱的了。”想到这里,它就跑去对老虎说:“本来你是兽中王,可善牙狮子说它才是兽中王。”之后它又跑去对狮子说:“本来你是兽中王,可善搏虎说它才是兽中王。”经过它这样的挑拨离间后,善搏虎和善牙狮子之间就有了矛盾,二兽相见后就怒目相对,谁也不理谁,但它们也很聪明,想到以前那么好,现在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于是狮子就问老虎:“你怎么回事呀,为什么说你是兽中之王啊?”老虎说:“我什么时候说过啊?不是你对野干狗说你才是兽中之王吗?”狮子说:“我也是听野干狗说的。”这时它们明白了,原来是野干狗从中搞鬼,想离间它们,于是一起去找野干狗,把野干狗给吃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舌不好,最后的结果是害自己,我们大家共住在一起,一定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不可以挑拨是非,弄得彼此不和。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姓匡的人,家里很穷,一直发不了财,最后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于是全家坐在一起商量该怎么办。他妻子说:“家里还有一口大缸,你拿到市场上卖了吧,可以换一顿粮食吃。”姓匡的就背着大缸去市场卖,从早上等到下午也没人买,直到四五点钟的时候,才有一个人来问,最后他们以180文钱谈成,正在他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时候,旁边药店老板出来对那个人说:“不要买他的缸,他的缸底下有条缝。”就这么一句话,买主一看,果然有条缝,生意吹了。姓匡的人又继续等,可直到天黑也没人来买,他只好背着缸回家,由于他一天没吃饭,又饥又饿天又黑,脚一滑就摔倒了,缸也打破了,他很着急,心想一家老小还在等他吃饭呢,现在缸打了,可怎么办啊?想来想去就不想活了,于是跑到护城河边准备自杀,这时来了一伙人拦住了他,问清事情原尾后,就对他说:“你跟我们走吧,或许能得到些好处。”他也没别的办法,就跟着走了。到城里后,他们打劫了一户人家,分给他一些东西,他想到家里人正等着他,就拿上了,后来那家报了案,把他给查出来,追问他的朋党,他本不想招认,但被打的不行了,就想落到今天,都怪药店老板,于是把药店老板给招出来,二人都被判了死刑,临死时药店老板问他,他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这时药店老板才翻然醒悟,都是自己不慎言才招来今天的杀身之祸啊,但最后总算死的明白。这就告诉我们,语言也能杀人,而且杀人不见血,所以我们讲话不能不小心。我们也应该常常反省自己,彼此之间是不是经常因为一句话不小心而闹矛盾,彼此不和,甚至给僧团带来影响,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要“善护于口言”,我们真应该好好来守护我们的嘴巴,不要乱说乱道。


8. 不得故恼二部大僧假问经律。假问:借助义,就是指事先有心。就是说不能借助于问经律的事情,故意来触恼二部大僧,让二部大僧不高兴。


9. 不得骂詈二部大僧。詈也是骂的意思,就是说那些粗话,不好的话。骂也叫毁呰语,就是专取别人的短处来折辱对方,有讽刺、挖苦义,好比说哪个师父有什么缺陷,就用那种缺陷来骂人家。或者她在家的时候做的行业比较低下,你就用这个来骂人家。或者说人家象猪象羊像狗等,这些都是毁呰,也归到骂里面,这些都是不应该说的,但有些同学说惯了,看人家在那哼哼,就说象猪一样,这就属于骂戒里面的。对二部大僧不应该这样,将来的果报是非常可怕的。


10. 不得于二部大僧前行。走路的时候不应该走在二部大僧前面去,应该走在后面。


11. 不得轻侮二部大僧。故意于前戏笑。效其语言形相行步。这是说不得轻视侮辱看不起二部大僧,认为他不如你,就故意在他面前嘻笑打闹,并且以侮辱心学人家的动作。


12. 不得伺屏处。见二部大僧过指背。刚才那一条是当着二部大僧的面,这一条是在背后。屏处就是有遮挡的地方,悄悄藏在有遮挡的地方,看见二部大僧过来了,待他走过后,就指着他的背说他怎么样怎么样。


13. 行时若逢二部大僧。当下道低首旁立。恭让去已。然后方行。在行路的时候如果碰到二部大僧,当下道低首旁立,就是要到路边来,低首即是把头低下,表示谦虚。旁立:在旁边立,现在一般合掌就可以了。恭让去已:恭恭敬敬待对方过去以后,然后自己才走。

TOP
19#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事师   第三


1. 视和尚阿阇黎如视佛。    


2. 当敬于师。常附近之。如法律行。


3. 当如师教。常应和顺。  


4. 常当早起。勿后师次。自警其心。勿令师呼。


5. 早起时。当先清净着法衣。礼佛法。却礼师。  


6. 欲入户。先当三弹指。


7. 礼师时。去六尺。问讯。却行出户。        


8. 师坐禅。不应作礼。师经行。不应作礼。师受食。师梳齿。师澡浴。师眠息等。不应作礼。


9. 欲礼拜。若师止之。宜顺命勿拜。


10. 师闭户。不应户外作礼。欲入户作礼。应弹指三遍。师不应。应去。


11. 若使出不净器。不得唾。不得嗔恚。      


12. 当诚信于师。尽心给侍。


13. 慈孝于师。心存左右。不去食息。


14. 若行国中。见怪异之事。当启语师。问其变异。


15. 从师受经。当端心至实。身心口意。无差特如毛发。


16. 师设使行所至。当疾去疾还。设有人问。沙弥尼汝师在不。当默然直去。不得共相应知。                    


17. 设有过恶。寻当向师首过。言已无状。


18. 一切当信向于师。若人说师过。即当呵止。


19. 持师饮食。皆当两手捧。食毕敛器当徐徐。


20. 侍师。不得对面立。不得高处立。不得太远立。当令师小语得闻。不费尊力。                  


21. 若请问佛法。当整衣礼拜。合掌谛听。思惟深入。


22. 若问家常事。不须礼拜。但端立师侧。据实申白。


23. 师若身心倦。叫去应去。不得心情不喜。见于颜色。


24. 不得戏坐师座。及卧师床。着师衣帽等。


25. 师疾病。始终料理。房室。被褥。药饵。粥食等。一一用心调治。


26. 持衣。授履。洗染。烘晒等。具于律中。兹不烦录。


27. 凡侍师。不命之座不敢坐。不问不敢对。除自有事欲问。


28. 凡侍立。不得倚壁靠桌。宜端身齐足侧立。


29. 师有所使令。宜及时作办。不得违慢。


30. 凡睡眠。不得先师。除有病缘。白师允憩。


31. 人问师名。当云上某下某。


32. 不得翘足叉腰。安然于师前坐卧。如命坐。师起。即应速起。


33. 守护师物。如己身命。不得私自与人。    


34. 不得恶眼视师。


35. 不得离师自住。若师命终。若师有缘远行。不得随去。应礼白本师。应依止何人。当如师命。即依止住。一切还同事师法无异。若师不指示便命终。须更择良导依止而住。若师破戒。破见。被僧如法如律治摈。亦应别觅明师依止而住。不得纵情自用。                          


36. 不得依止比丘僧住。  


37. 不得与沙弥同住。                      


38. 不得随师住游境花园。    


39. 不得随师住神庙坟庵。师若住。当作礼如律谏劝。


40. 夏安居时。当随师近大比丘界住。不得于无比丘住处夏安居。


41. 师或有所施。当恭敬顶礼乃受。若已有者当云有。不可妄受。


TOP
20#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事师   第三


事:奉侍、承事,说彻底一点就是要始终侍奉,承事,不相背离,这才叫事。也就是说自从你拜师父那一天起,你就应该好好的侍奉师父。师:榜样。师者榜样也,师者模范也。师父就是我们的榜样。师的另一个解释是学在人前,以道教人,这就叫做师,也称为师长。师长也就是在人中为长,有规矩教导人,所以称师长,也称师父。父解释为规矩,父者矩也,如世间做父亲的人,他有法有规矩来教导他的儿女。当师父的人也是这样,他有法有规矩来教导他的弟子,所以称为师父。第三:这是第三章。


1. 视和尚阿阇黎如视佛。


视是瞻视,一般讲对待、看待,恭敬的说法就是瞻视,瞻视是下对上,就是弟子应向上瞻视师父。


和尚:在印度,剃度师就是和尚,他给你剃度后还会给你受戒,并且教导你,不像我们现在剃度师是剃度师,受戒的时候才有和尚。和尚在印度正确的叫法是乌波陀耶,传来中国时经过于阗,那里叫和尚,以后就把乌波陀耶省略了,把和尚当作梵语了,其实和尚还不是梵语,它的华言是力生,就是做和尚的人有能力生起弟子的功德法财,也就是说我们出家以后要凭借师父的力量来学习佛法,增长自己的功德法财。宣祖认为和尚翻为力生只是得其远义,并非从梵语本音译,恰当的翻译应为:1.依学:弟子依止和尚学解、学行;2.亲教师,就是弟子亲自从和尚受教,和尚恒常教授弟子出世间道业,也就是我们的师父,这个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和尚实际就是师父,只是到中国后才把剃度师和和尚割裂开了。对师父应该存四种心:亲爱心、敬顺心、畏难心、尊重心。


亲爱心:这是说师父和徒弟之间也是要有感情的,如同世间父子一样,做儿女的对父母有亲爱心,才能培养彼此之间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是指出世间的道情,而不是世间的俗情,做弟子的能做到这样,师父也愿意教你,如果你每天离师父远远的,他也没办法教你。对弟子来说,有了这种亲爱心,才能够像儿女对待父母那样,关心师父的冷热,师父出门了,就会惦记着师父什么时候回来等等,这就是亲爱心。


敬顺心:对师父要恭敬随顺,世间有句话“恭敬不如从命”,你对师父再恭敬,如果你不顺从他,不听他的话,也不好。有些人师父不让他这样做,他偏偏要这样做,他认为是在孝顺师父,其实已经把师父给触恼了。比如你拿东西给师父吃,师父说不吃,你就不要再给了,如果你一直不停地说这个东西好,有营养,一定要师父吃,就会把师父触恼了,虽然恭敬却不是随顺。


畏难心:就是在师父跟前有点害怕。在给师父做事时,就会想这个事情我能不能做好呀,师父会不会说我呀,要有这种心。不要在师父面前肆无忌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没有拘束,就是没有畏难心,没有畏难心,就不容易生起恭敬心。


尊重心:就是对师父特别尊敬、敬重。如果对师父有了这四种心,就比较符合中道,既有感情又不堕于世间俗情,这样就能得到师父的加持,得到法益。


在佛法里面,佛允许剃度之前可以选择师父,找一个你认为完美的人,你尊重的人做师父,让他来教导你。如果你剃头出家了,就不能再挑剔了,如果再挑剔就有过失了。选择师父时可以用种种的标准来衡量他,可以看他慈悲不慈悲,持戒不持戒,道次第里讲了善知识应具备十德,当然现在这样的善知识很难找到,我们也可以根据《僧祗律》里讲的财法二个条件来衡量,如果他有财有法最好,这是乐住,有法无财,可以苦住,因为出家只要能得到法益,饮食方面还是次要的。如果是有财无法就要考虑一下了,如果是无财又无法,那问也不问就可以走了。这是对弟子说的。


阿阇黎:是梵语,全称阿遮黎耶,华言规范师,能够给后学做规范做榜样。也叫正行,你的行为如果不对,他能帮你纠正过来,使你的行为走向正规。阿阇黎通常有五种:一出家阿阇黎即比丘剃度之师也。谓出家者。必须依师而得剃度。二受戒阿阇黎即比丘受戒之师也。谓既得出家。必须依师求受戒法。律云。于受戒时得作羯磨者。是也。三教授阿阇黎即比丘教授之师也。谓既得戒法必须得师教授威仪。律云。从教授得威仪者。是也。四受经阿阇黎即比丘受经之师也。谓出家者必须依师受习经文。解说义理。律云。从所受经。得读修妒路。若说义乃至一四句偈等。是也。(梵语修妒路。又云修多罗。华言契经。)五依止阿阇黎即比丘依止之师也。谓比丘度夏当依师住。律云。乃至依住一宿者。是也。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这些人,他们是延续佛法、续佛慧命的人,所以我们看待他们要像看待佛一样。


2. 当敬于师。常附近之。如法律行。


对于师父应当恭敬,常常依附亲近师父,如何亲近呢?要按照佛所制的戒律做,这样叫如法,不可像世俗那样整天围着师父团团转,搞世间的那一套,那样就不如法了,要如法,该去亲近的时候就去亲近,该退的时候就退。


3. 当如师教。常应和顺。


和顺:就是听从顺从,心里接受师父的教导,身能够顺从师父的教导去做。也就是说师父怎样教导你,你就怎样听怎样去做。  


4. 常当早起。勿后师次。自警其心。勿令师呼。


每天都应该早早起来。在佛法中每夜分前夜(6:00——10:00)、中夜(10:00——2:00)、后夜(2:00——6:00),前夜和后夜都应当侍师,中夜时师父休息你也去休息,到后夜,也就是第二天早上,你要早早起来,不要起在师父的后面,自己要警惕自己的心,不要让师父来叫你,在睡前应该念明相,我明天要按时起床,第二天在那个时候就起来了。


5. 早起时。当先清净着法衣。礼佛法。却礼师。


早晨起来应该先洗刷干净,再去给师父弄洗脸水、刷牙水等,侍奉师父洗刷完毕,自己再去搭衣礼佛礼法,之后再去顶礼师父。


6. 欲入户。先当三弹指。


要进师父房间时,应该先弹指,或者敲三下门也可以,就是让师父知道,然后你再进去。


7. 礼师时。去六尺。问讯。却行出户。


礼师时。去六尺。问讯:就是和师父之间应该有个距离,礼拜完师父后,应问讯师父,古时的问讯也不像现在只限于合十、弯腰,而是要说话的,如问师父起居轻利否,少病少恼否,现在一般只说师父早上好就可以了。


却行出户:礼拜完师父后,这时与师父是对面的,如果一下子转身出去就显得很不礼貌,应该往后退,退到门口再出去。


8. 师坐禅。不应作礼。师经行。不应作礼。师受食。师梳齿。师澡浴。师眠息等。不应作礼。


这是几种不应作礼的情况,即师父在坐禅的时候、在经行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在刷牙洗脸、漱口、洗澡、睡眠的时候,都不应该顶礼。


禅:全名禅那,华言静虑,就是静静地坐下来,专注一境,思维佛法。是六度中的禅波罗蜜。从修法上说,有凡夫禅、声闻禅、菩萨禅、祖师禅,修凡夫禅就是修身,可得长寿,死后还可升天。声闻禅就是想要了苦,视三界如火宅,急于了生脱死,期入灰身灭智,不发大心。菩萨禅,是要发大心的,不仅上求佛道,还要下化众生,即使证得人空法空,依然发愿度众生。祖师禅:是一个一个师父传承下来的,也叫佛心禅,从佛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那样传承下来的。


经行对身体很好,律中讲到经行的好处有:能远行、能思维、少病、消食、得定。


9. 欲礼拜。若师止之。宜顺命勿拜。


要给师父顶礼时,如果师父制止你,不让你拜,你就应该顺从师命,不要再拜了。


10. 师闭户。不应户外作礼。欲入户作礼。应弹指三遍。师不应。应去。


师父的房门关着,你不应在师父的门外作礼,你要进门作礼时,应先敲三下门,如果师父没有应,你就应该离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