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沙弥尼威仪篇 [复制链接]

31#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入寺院   第十



 1. 凡入寺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


2. 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                  


3. 不得无故登塔。


4. 入殿塔。当右绕。不得左转。            


5. 不得殿塔中涕唾。


6. 绕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须知遍数。


7. 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8. 不得着木屐。及不净履。入殿塔中。        


9. 不得于佛殿中形相佛像。


10. 不得殿塔中舒脚坐。                    


11. 不得上塔向窗牖观望。



这一章是讲进寺院的威仪。



 1. 凡入寺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


这是进门的威仪,进入寺门的时候,不要走中间的那个门,走中间的门,就显得很唐突,没有礼貌,这就是失威仪。在古代的时候,下官们到衙门里去,都不能走正门,要从旁门出入的,我们进寺庙,因为是三宝地,所以就要生一种恭敬心,要谦下,走旁门就是表示谦恭。


走旁门的时候,不论你走左边还是右边,都以你的手为准,从右手边走,就先迈右脚,从左手边走,就先迈左脚,如果从右手边走,却先迈左脚,就是失威仪了。


2. 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


无故:没有原因,没有事情。


游行:随便到里面游玩。


没有事情不可以随便到大殿里面游玩。因为大殿里面有佛像,见了佛像应生殷重心、恭敬心,现在没事在里面玩耍,就是不恭敬佛。


3. 不得无故登塔。


塔: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皆梵语窣堵波(Stu%pa,巴Thu%pa)之讹略也。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又名俱攞。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是供养佛像、经书或舍利的地方。


如果没有事情不要去登塔,除非是去礼拜供养或打扫卫生,古德有说:“无事不许登佛殿,等闲莫向塔中行,不因扫地添香水,纵有河沙福也倾。”这是告诉我们没事佛塔中游行,会折损福报的。


4. 入殿塔。当右绕。不得左转。


到了殿塔当中,应当右绕,不应左绕,右绕表善法、表吉祥,也表顺佛所说的正道;左绕表恶法、不吉祥,而且善神会生嗔。


5. 不得殿塔中涕唾。


不能在大殿内、塔中随便涕唾,因为在僧伽蓝净地或佛塔中涕唾,果报都是要下地狱的,受割鼻子的果报。


6. 绕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须知遍数。


绕塔是要计数的,不能说到了那里随便绕,管它绕几圈,这样不行。这就告诉我们,绕塔是有格式的,要计数,这些数字是表法的,如绕三匝,表示供养三宝、净三业、除三毒、灭三恶道的苦,也表示常遇三宝。绕七匝表灭身三口四这七支罪,得七菩提分法。十匝表除五钝使、五利使这十种烦恼,得到佛的十利。百匝表示除百烦恼,百是多的意思,就是除很多很多的烦恼,得很多很多的法利。总之无论绕几匝,都应该知道遍数。


绕塔得五种福报:一、来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好音声;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能得涅盘道。


7. 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雨挡太阳的帽子。


杖:拐杖。


斗笠拐杖以及手里的其他东西都不能靠在大殿的墙壁或佛桌上,在《宝梁经》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很有福报的人,脸上有国王文相,一次他去大殿拜佛,一个相师看他有当国王的相,当时就答应把女儿嫁给他,但是这个人礼佛出来,相师见了他以后,就不提把女儿嫁给他的事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去礼佛的时候,把拐杖靠在殿壁,出来后福报相就失掉了。为什么会失掉福报相呢?因为用拐杖靠殿壁,就表示不尊重,不尊重就表示有傲慢之心,由于有傲慢心、不尊重心,福报就损掉了。


这就告诉我们,佛殿是供佛的地方,是佛的受用物,我们应生恭敬心,不可有傲慢心,处处小心谨慎,才不会损自己的福报。


8. 不得着木屐。及不净履。入殿塔中。


木屐:木头做的拖鞋。


不净履:上厕所穿的鞋。


这些都是不恭敬的相。


9. 不得于佛殿中形相佛像。


供的佛像都是表法的,如有慈悲相也有愤怒相,十八罗汉也各有各的形象,我们不可以去学,这样不好,不恭敬。


10. 不得殿塔中舒脚坐。


坐在大殿里要端端正正的,要把腿盘好,不可以把腿伸得长长的,这样很失威仪。


11. 不得上塔向窗牖观望。


前面讲了,到殿塔除去做礼拜、供养、扫地、点灯这些事,没事上佛塔是不应该的。有的塔很高,很多人上塔不是礼拜,而是去看风景的,在塔上四处观望,没有恭敬心和庄重心,还嘻嘻哈哈的,这是要获罪的,这主要是从不敬上治罪的。



补充资料:《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里有讲到入寺的方法:一、到寺门外具威仪。到寺庙门外要具足威仪,衣服要整理好,衣要搭好。


二、入寺门礼拜,便跪说如常叹佛。进入寺门礼拜时,应跪着赞叹佛,念赞佛偈,将来可感口香的果报。


三、收坐具合掌,曲躬敛容,旁廊一边,缓行直视。表示自己小心谨慎,不傲慢。


四、不得垂手,当有所畏。穿海青不能二只手甩来甩去,当合手,否则不威仪,而且还要有所畏惧的样子,不能大摇大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五、不得踏殿塔影。这是说不要故意去踏,如果避免不了,就想是踏自己的影子。


六、逢尊宿不得殿前礼拜。如果遇到长老,德高腊长的那些人,不要在殿前礼拜,离开一点就可以拜了,这是尊重殿塔、尊重佛。


以上是入寺规矩,住在寺庙里,也是有规矩的:


一、不要强知他事,论他过非。自己的生死事还没了,哪有时间管别人的事呢?而且论他是非,说这个人长,那个人短,对自己没有利益,对方知道了也会生烦恼。


二、不得入他诤事。一旦别人有了诤事,应该劝解,不要参加。《宝积经》中说:“戏论争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


三、不得传他恶事。僧中有些不好的事情不要去宣传,这是为了维护佛法,如果是为了帮助他,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忏悔这是可以的。


四、不得钉破墙壁。这是从损害施主的功德而说的,大殿、僧房都是施主布施功德而来的,如果你损坏后,就从你钉的地方开始坏了,施主的功德也会随之减少了,不是有农夫挖石感得天宫摇动的故事吗?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五、不得书门户墙壁。没事不得在门上、墙上乱写乱画。


六、见殿塔不净,当扫令净。经中说扫佛殿塔地一手掌大,胜过扫僧地一阎浮提,而且扫佛地有五福:1.自心清净,他人见亦生净心;2.为他所爱;3.天心欢喜;4.集端正业;5.命终生善道。


七、行不要垂手。


八、不得左右顾视。


九、行须直视,看地七尺,勿令踏虫蚁。


十、若手把物(手里拿着东西),路逢尊宿,当放一处,如法问讯。


十一、不得逾越篱墙,除会衣会夏等缘。


十二、不得着木屐向尊宿前行立。


十三、不得通肩披袈裟。


十四、不得脚踏门限。


十五、不得入恶笑处。当亲近善友,以道业为重。


十六、于春夏秋冬,无切要事,不得游行。当把生死事放在第一位,不要浪费光阴。


十七、不得恶口骂人。口业极重,应小心谨慎。


十八、不得嗔骂风雨。风有风神,雨有雨神,不可随便骂。


十九、不得急行,当学牛王象王之步,走路应稳稳当当的。


二十、廊下行,不得当其中道。走路不应中间走,这也是一种傲慢心,应靠旁边走。

TOP
32#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入禅堂随众   第十一




 1. 不得高声大语。      


2. 轻手揭帘须垂后手。      


3. 不得拖鞋作声。


4. 不得大咳嗽作声。  


5. 凡洗面不得多使水。


6. 漱口吐水。须低头引水下。不得喷水溅人。      


7. 不得二衣苟简。


8. 不得多作衣服。若有余。当舍。  


9. 不得着类俗家妇女衣饰等。


10. 不得以白带束腰。              


11. 不得不净手搭衣。


12. 不得将佛灯私就己用。          


13. 然灯。当以罩密覆。勿令飞虫投入。


14. 不得闲走。                    


15. 不得与人结拜亲友。


16. 不得于僻处裸形自弄身体。              


17. 不得照镜摩面目画眉。


18. 上单下单。俱当细行。勿令邻单动念。    


19. 不得单上缝补衣被。



禅堂:有广狭二义,狭义的禅堂就是禅宗道场用来坐禅的地方;广义的禅堂就是泛指大众共同修学的地方,此处的禅堂是广义的禅堂。


本章是讲随大众僧共同修学时的威仪,凡事要随众,不可以放纵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允许的才可以做,不允许的不要去做。



1. 不得高声大语。  


说话声音不要太大,声音太大容易使自己的性格轻浮,动不动就高声大语,遇事不能忍让,有失修养。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养德,把德纳于身,谓之于有修养,是佛弟子,首先就要学说话,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都要考虑清楚,说的时候还要谦虚谨慎,要多说爱语,让人听了生欢喜,而且对僧团有利,对佛法有利,这样才可以。


2. 轻手揭帘须垂后手。


这是说进门的时候,一般有门帘,人进去以后,手不要一下就离开,应顺着帘子慢慢放下来,推门也是这样的,进门时用手轻轻地推开,进去以后再用手轻轻把门带上,这样可以避免粗糙的毛病,也是出家人的威仪。否则的话,你进来了,毛手毛脚的把门“啪”的一推一关。或门帘一掀一甩,容易损坏东西,再一个就是动众。


3. 不得拖鞋作声。


这是说走路的时候,要把脚抬起来,不要脚磨着地,拖拉着两只鞋,一副懒懒散散的样子,一看就是一副懒惰懈怠相,尤其早上和晚上很静,你在院子里拖来拖去,很动别人心念,让人很讨厌。


4. 不得大咳嗽作声。


咳嗽是难免的,有时候感冒或者其他原因,就会咳嗽,这时候要自己找方便,小声一点,或用手绢遮一下,或出去外面都是可以的,如果不加制止,还故意大声咳嗽,这样就会很动众,就很不应该了。


5. 凡洗面不得多使水。


洗脸的时候不能多用水,当然也包括洗手以及生活中的一切用水,都不能浪费,浪费水的果报是将来做人会生到穷山恶水的地方,没有水用,如是因如是果,而且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节约用水,我们也要懂得珍惜。


洗手的时候,戒律里也有讲,不能只洗五个手指头,那样洗不干净,但也不能洗过了,倒水的时候,平着手放下去,淹住手腕就可以了,这是洗手的方法,洗脸也是一样,不能多用水,以洗净为原则。


洗手洗脸也应念偈子,这是让我们时时保持正念,并且发菩提心,与法相和。


6. 漱口吐水。须低头引水下。不得喷水溅人。


不漱口有二种染:食染和不净染,所以要漱口。什么时间漱口呢?就是在吃饭前、说法前、诵经前、拜佛前,以及大小便以后,都应该漱口,不漱口要结一个小罪。


漱口的时候,先把水含在口里,在里面荡三下,然后低下头,让水顺着口流下来。不要“噗噗”地吐,那样水会溅到地上,弄脏僧伽蓝地,如果旁边有人,还会溅到人家身上,这样不好。


7. 不得二衣苟简。


不得苟简就是不能缺少。


沙弥尼应准备二顶衣,缦五衣和缦七衣,一顶当五衣用,一顶当七衣用,这二顶衣不能少。一顶劳作的时候穿,一顶诵经听法的时候穿。如果只有一顶衣就容易脏,搭上脏衣诵经听法对法宝也不恭敬,所以要分开。


8. 不得多作衣服。若有余。当舍。  


不应该多做衣服,多物多累,东西多还要收拾,也很麻烦,尤其南方还要经常晒,否则就会发霉、长虫,沙弥尼初出家向道,东西越少越好,衣服不求好看,只要干净就好,只要够用就好,如果有多余,应该舍掉,或者布施给别人,或者请净施主,展转净施。


9. 不得着类俗家妇女衣饰等。


不应穿得像世俗女子一样的衣服,无论颜色和式样都应该和她们区别开来,也不要佩戴世间女子喜欢戴的装饰品,如果穿戴和她们一样,容易生世俗心,也容易受一些男子的引诱,影响自己的修学。


10. 不得以白带束腰。


我们现在一般都没有系腰带,象密教里有金刚带,我们都没有,但我们一般都不用白色,因为白色是灭法之相,如果是白色,最好染成坏色来用。


11. 不得不净手搭衣。


不净手:就是用手抓头、摸脚、或手触不净器、或干活等之后没洗手,这时应该把手洗干净再搭衣。因为袈裟是三世诸佛标志,应尊重如塔,不能用脏手去拿。


12. 不得将佛灯私就己用。


佛灯是人家点来供佛的,自然就会得智慧的果报,如果我们拿去自己用,就会损施主的福报,将来堕黑暗地狱,余报还要做瞎子,这样就不好了。


供灯的功德:一、色身庄严;二、资财富有;三、大善;


四、智慧。


13. 然灯。当以罩密覆。勿令飞虫投入。


点灯应该用灯罩覆盖好,怕小虫子、飞蛾等扑上去被烧死,这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弘一大师就有个习惯,晚上不点灯,怕虫虫往上扑,他晚上就散步或打坐念佛。


14. 不得闲走。


大众集会的地方不要随便走动,浪费自己的功行,也影响别人。


15. 不得与人结拜亲友。


我们出家就是割爱辞亲,发心救度众生的,一切众生皆平等,无亲无疏,如果与人结拜,就象鸟儿出笼又入笼,会影响自己的道业。


寒山大师曾说过:离亲为出家,出家反结拜,世上虽有缘,僧中却无赖,一顶如来衣,竟被他贩卖,出此败家儿,佛也无可奈。


16. 不得于僻处裸形自弄身体。


不得在僻静的地方,不穿衣服,自己弄自己的身体,比如洗澡的时候,自己摸摸这,摸摸那,这样不好,容易生不好的念头,洗澡时要提起正念,观身不净,没一处可爱,洗完了马上就出来。


17. 不得照镜摩面目画眉。


不可以象在家人那样照镜子,做面膜,描眉等,为了好看,这都是世俗爱染之心。出家应以戒法为镜。


18. 上单下单。俱当细行。勿令邻单动念。


单:最初是指禅堂里的床,每天坐在哪里都是固定的,叫做单。咱们现在睡的床也叫单,这是广义的。狭义的是指坐禅的禅坐,上来下去的时候,动作都要轻一点,不要让邻单的人动念。


19. 不得单上缝补衣被。


不让在单上缝补衣被,主要是防止说闲话,再一个就是会影响旁边的人,我们做一切事,都以不影响他人为原则。


一般的丛林都有缝纫房,缝补衣被等就到那里比较好。

TOP
33#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执作   第十二



1. 当惜众僧物。                        


2. 当随知事者教令。不得违戾。


3. 凡洗菜当三易水。                  


4. 凡汲水先净手。


5. 凡用水。须谛视有虫无虫。若有虫。以密罗滤过方用。若严冬。不得早滤水。须待日出。    


6. 凡烧灶。不得然腐薪。    


7. 凡作食。不得带爪甲垢。


8. 凡弃恶水。不得当道。不得高手扬泼。当离地四五寸。徐徐弃之。


9. 凡扫地。不得迎风扫。不得聚灰土安门扇后。


10. 洗内衣。先须拾去虮虱。


11. 夏月用水盆了。须覆令干。若仰即虫生。  


12. 不得热汤泼地上。



执作:通俗讲就是工作、劳动,执劳作物。为谁做呢?为大众僧作。



1. 当惜众僧物。


对大众僧的东西要特别爱惜,象珍宝一样的爱惜。律里有讲,“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对待常住的东西,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的去爱惜它,如果不加爱惜,非理侵损,是要犯盗的,这个罪过是很严重的,因为僧物的主人多,很难还清,所以一旦犯了想出头很难,不像世间偷了一个人的东西,还时只还这一个人就好了,偷十个人的东西就还十个人,如果是盗僧物,僧物的主人非常多,比如盗常住常住物,它的主人是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那要怎么还呢?所以我们一定要非常小心。过去扬州有个叫道昶的僧人,掌管僧物,自己侵损用了,有一天白天,冥官率领狱卒来了,要砍他的头,他赶快乞求饶命,冥官就对他说:“你侵损了大众僧的东西,一定要还,不然就要你的命。”说完就走了,冥官走了以后,道昶赶快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打钟集僧分给大家,又设斋供僧,最后自己只剩下三衣和钵。过了三天,冥官又来了,见他只剩下三衣和钵就走了。这说明非理侵损僧物的罪过是很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僧物。


2. 当随知事者教令。不得违戾。


执事:又称知事,意为知其事,悦其众,意思是说自己知道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且这个事情做出来以后,能令大众僧欢喜。现在寺庙里掌管事物的僧人,都可称为执事。


执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戒律里讲,当执事的人最起码须具五德:不爱、不恚、不怖、不痴、能处断是非。也就是说这个作执事的人他不爱谁、不恨谁、不怕谁、不愚痴,懂戒律、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办;此外作执事的人还应该清净持戒、识知业报、畏后世罪、有惭愧及悔心,这样的人才可以当执事。


我们刚出家,很多事情不懂,法身慧命要借助师父成就,所以要听话,执事让我们做什么,我们要听从教导,不可以违背,不服气。而且作执事的人也很辛苦,什么事情都要想在我们之前,做在我们之前,我们应该体谅他们,配合他们,这样僧团才能健康发展。


3. 凡洗菜当三易水。


小众开始一般都在大寮里帮忙做事,洗菜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了,洗菜要怎样洗呢?洗三遍就可以了。在洗菜之前,应该先轻轻抖一抖,菜上如果有土或有虫就可以抖下去了,接下来再把烂菜叶捡一捡,然后再洗,不要菜一拿来马上就按在水盆里,这些都要注意。


一般来说,菜洗三遍就可以洗干净了,多了就是浪费,但是具体事情具体对待,以洗干净为原则。


4. 凡汲水先净手。


汲水:打水。


给大众僧打水的时候,应先把自己的手洗干净,脏手不应该给大众僧打水,也不应该触摸净器,否则就有过失。


5. 凡用水。须谛视有虫无虫。若有虫。以密罗滤过方用。若严冬。不得早滤水。须待日出。


凡河、泉、池、井,悉皆有佛,形极微细,所以应该仔细看水里有没有虫,如果有虫,应该用漉水囊过滤以后再用,虫滤在滤布上再放回水中。如果是冬天很冷,不要太早去滤水,如果太早,虫滤在滤布上会被冻死,应该等太阳出来以后再滤。


水里面的生命很多,佛告诉我们,用凡夫的肉眼,看到水里有虫就不要直接饮用,应用滤水囊滤过再用。


6. 凡烧灶。不得然腐薪。


烧火的时候,不能用腐烂的柴,腐烂的柴都是虫虫啃了的,里面有虫,为了护生,所以不能用腐烂的柴。


7. 凡作食。不得带爪甲垢。


给大众僧做饮食,要把手洗干净,指甲里不能有脏东西,如果用脏手触摸大众僧的净食,果报是要下地狱的。有一次佛领阿难走到一个地方,看见池子里有好多小蝌蚪,阿难就问佛:“它们是什么因缘堕落为蝌蚪的呢?”佛就告诉阿难:“他们脏手触了大众僧的净食,所以得这种果报。”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


律里也有讲,指甲不能太长的,最长不得过麦粒,横着放的麦粒,经常看到一些世间人把指甲留得长长的,看起来就害怕,应该养成习惯,半个月剪一次,就不会那么长了。而且头发长、指甲长,这都是灭法之相,我们一定要注意。


8. 凡弃恶水。不得当道。不得高手扬泼。当离地四五寸。徐徐弃之。


倒脏水的时候,不能泼到道路上,如果泼到路上,过往的人就没办法走了,尤其北方的冬天很冷,水一倒下去就结冰了,过往的人不注意就会摔跤,这样就不好了。


泼水的时候,也不能象世间人那样,“哗”地一下泼出去,因为空中、遍地都是鬼神,如果泼到他们身上,他们就会生嗔心,这对我们修行不利。而且也没有慈悲心。应该离地四五存,慢慢地泼下去,如果有鬼神,他们就躲开了。


9. 凡扫地。不得迎风扫。不得聚灰土安门扇后。


扫地的时候要顺风扫,不要迎风扫,扫完地以后也不要把土堆在门后,一者防止土堆久了会生虫,再者也是懒惰的一种表现。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里讲,扫地有五点注意事项:一、不要让灰尘扬起来,扫帚不能“唰唰”地扫,要和地平,慢慢地扫,这样尘土就不易扬起来。


二、如果地太干燥,应该洒一点水,让水往下渗一滲,然后再扫,不要急着去扫,如果急着去扫,地太湿,就会连泥带土给扫了,会损地。如果是水泥地就没关系了。


三、要顺风扫,不要逆风扫。如果逆风扫,风一吹又给吹回来了,白扫了。


四、要净扫,不得有遗迹。每个地方都要扫干净,不要在地上乱画,留下遗迹。


五、扫完以后,扫帚、簸箕要收到背地里去,不要仍在明处。


扫地得五种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垢;三、去骄慢;


四、调伏心;五、增长功德,得生善处。


10. 洗内衣。先须拾去虮虱。


内衣:就是衬衣。洗衬衣的时候,要先把虮子、虱子弄干净了再洗,免得伤害生命。


11. 夏月用水盆了。须覆令干。若仰即虫生。


了:结束。


夏天天气热,用完盆以后,应该把盆扣过来,让它干了,如果仰着放,就容易生虫,这主要是护生。


12. 不得热汤泼地上。


汤:古文里指水。


不要把热水泼到地上。古德有讲:“恶水高扬,热汤泼地,微细昆虫,何处回避,水火毒胜,如入鼎沸,以此剧邢,横加无为,我福减少,彼恶永记。将来都会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障缘。所以对于这些小事,一定要特别注意。

TOP
34#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入浴   第十三




 1. 不得与优婆夷共洗。            


2. 不得与婢使共洗。


3. 不得与小儿共洗。            


4. 先以汤洗面。从上至下。徐徐洗之。


5. 不得粗躁。以汤水溅他人。    


6. 不得浴堂小遗。


7. 不得自视形体隐处。          


8. 不得共人语笑。


9. 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者。尤宜回避。


10. 不得恣意久洗。妨碍后人。


11. 脱衣着衣。安详自在。        


12. 汤冷热。依例击梆。不得大唤。




入浴:全称是入温室洗浴,温室就是洗澡的地方,这一章是讲洗澡的威仪。佛制比丘、比丘尼半月洗浴一次,但热时、病时、作时、大风时、雨时、远行来时,都是有开缘的。


如法洗浴可除七种病:一、除四大不调,令四大轻安;二、除风;三  、除湿;四、除寒;五、除热;六、除垢;七、身轻目明。


洗澡虽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数数的洗,因为洗多了,容易对身体产生贪着,贪着色身的话,就容易对世间很多东西产生贪恋,影响自己的出离心。




 1. 不得与优婆夷共洗。


不能和女居士一起洗澡,因为你若和她一起洗,她可能会发现你的缺陷,如高矮胖瘦等,她就会评论你,或者你有失威仪之处,她就会轻视、看不起你,以后她就会对你生不起恭敬心。


2. 不得与婢使共洗。


不得和你底下使唤的人一起洗,这主要是尊卑有别,避免她对你产生不恭敬之心。


3. 不得与小儿共洗。


律里制乃至摸小男孩的头,抱小男孩都不应该,洗澡就更不可以了。


4. 先以汤洗面。从上至下。徐徐洗之。


洗澡的时候应该先洗脸,然后再从上往下慢慢地洗,不可以急躁。


5. 不得粗躁。以汤水溅他人。


洗澡的时候不可以粗心急躁,把洗澡水溅到别人身上,令他生恼。


6. 不得浴堂小遗。


在浴室里不可以大小便。《僧护经》里有讲,在僧伽蓝内随便大小便,以后到地狱里受肉厕的果报,就是变成肉厕所,大火燃烧不停,非常痛苦。所以不让大小便的地方,千万不要随便大小便。


7. 不得自视形体隐处。


不得自己看自己的隐处,恐生不正念,世间人尚且回避,出家人就更不应该了。


8. 不得共人语笑。


在和别人一块洗澡的时候,不要又说又笑的。在《人天宝鉴》里记载,一个沙弥洗澡的时候嘻笑,后来感沸汤地狱的果报。


9. 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者。尤宜回避。


这主要是指在多人共洗的地方,如果身上生疮生癣,应该在后洗,尤其是那种传染性的疮、疽痈等,很让人忌讳的,最好单独洗,如果自己不注意,传染到别人,这是有过失的,也很损自己的福报。


10. 不得恣意久洗。妨碍后人。


浴室里如果没那么多位置,自己先进去洗,应该考虑到后面的人,不要放纵自己,不管别人,想洗多久就洗多久,这样会妨碍后人来洗。


11. 脱衣着衣。安详自在。


洗澡的时候,不论是脱衣服还是穿衣服,都要安详自在,不可以慌里慌张,毛毛燥燥的。


12. 汤冷热。依例击梆。不得大唤。


这是说以前的浴室,是有人专门负责烧水的,水冷水热也都按规定打梆,不可以随便高声大唤。而且律里也讲,浴室里的盆、桶、肥皂之类的东西,都应该如法使用,否则就会招来过失。


《僧护经》里有讲:僧护比丘走到旷野之中,看到一些比丘听到犍椎声,就往温室里走,他也想去洗澡,就跟着去了,可进去一看,温室里的澡盆、澡豆全都着火了,那些比丘浑身也都烧焦了,他就问佛,这是怎么回事,佛就告诉他:“这些比丘都是迦叶佛时,不如法使用温室里的东西,所以招感这样的果报。”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大众僧的东西,一定要如法使用,用完放回原处。

TOP
35#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入厕   第十四



1. 欲大小便即行。莫待内逼仓卒。


2. 竹竿上挂直裰。折令齐整。以手巾或腰绦系之。一作记认。二防堕地。


3. 须脱换鞋履。不得净履入厕。  


4. 不得与人共厕。


5. 不得上男子厕上。            


6. 至当弹指。或謦咳。使内人知。


7. 不得迫促内人使出。          


8. 已上。复当弹指作声。令厕中非人知。


9. 不得低头视下。              


10. 不得持草画地。


11. 不得努气作声。              


12. 不得隔壁共人语。


13. 不得唾壁。          


14. 便毕。当先洗净。次洗手。未洗手。不得持物。


15. 未洗净洗手。逢人不得作礼。宜侧身避之。      


16. 不得沿路行系衣带。



这一章是讲登厕所的威仪。


《行护律仪》里讲,厕者清也,厕者杂也,为什么叫清呢?因为厕所是最脏的地方,需要经常打扫、修治,使它清洁,所以叫清。为什么叫杂呢?因为一切人都要来登厕,所以叫杂。



1. 欲大小便即行。莫待内逼仓卒。


想要大小便了,马上就去,不要等到来不及了,才慌里慌张的往厕所跑,内逼仓促有二种过失:一、失威仪;二、容易致病。


2. 竹竿上挂直裰。折令齐整。以手巾或腰绦系之。一作记认。二防堕地。


直缀:大褂。


到了厕所,有专门挂衣服的竹竿或钉子,都可以,我们把大褂脱下来,叠整齐了挂好,再用手巾或腰带系个扣。这样做的好处一来可以做记号;二来免得衣服掉到地上。


3. 须脱换鞋履。不得净履入厕。


登厕有登厕的鞋子,不可以穿净鞋进厕所,而且净鞋和脏鞋应该分开,脏鞋也不能穿到僧伽蓝或殿堂中去,这都是有过失的。


4. 不得与人共厕。


如果是单人厕所,就不要进去挤去,现在的公厕也是一个人一个格,里面有人了,就不要再进去了。


5. 不得上男子厕上。


不要上男厕所,第一防止梵行难,你在里面,男子进去了怎么办?第二人家见了会讥嫌,女众为什么上男厕所?她们进去干什么?所以不让上男厕所。


6. 至当弹指。或謦咳。使内人知。


到了厕所,应当弹指或者咳嗽一声,让里面的人知道。


7. 不得迫促内人使出。


在外面等的时候,不要一直催里面的人,让她快点出来。


8. 已上。复当弹指作声。令厕中非人知。


登上厕所以后,还应该弹指,让里面的非人知道。《譬喻经》里记载:有一个沙门登厕不弹指,大小便利溅到非人身上,那个鬼就生起了嗔恨心,想把他杀死,但因为这个比丘很持戒,所以鬼不得便,但引以为戒,告诉后来的比丘一定要弹指,否则将给自己带来祸患。


9. 不得低头视下。


登厕的时候不要低头往下看,往下看就害怕自己的不净心生起来。登厕有登厕的偈子,要培养自己时刻与法相和,如法作观。


10. 不得持草画地。


上厕所没事就往地上画,或者挨着墙就往墙上画,或者拿张报纸在那看,看完了就当手纸了,这都是世间人爱做的事,都是非法的,我们出家人不做这样的事,大小便利就好好地作观,厌患这个色身,提起正念,想想九孔常流不净,就不会做这些无聊的事了。


明湖州潘道士,道法高妙,一日于厕上画符,天将忽至,问所召何事,无以应支,曰:“门前树为我移种屋后。”将曰:“小事何轻易召我?”遂以火笔点头而去。士后头上脓水不干,凡有患疮疖者,乞士脓水抹之,无不效验。


11. 不得努气作声。


一般大便干燥的时候就会努气,这样很失威仪,如果隔壁有人,也会动人心念,而且很伤气血,如果有这种病,可以喝一些蜂蜜。


12. 不得隔壁共人语。


上厕所时不要和邻厕的人讲话,这样自乱乱他,自己有过失,还把别人搅乱了,你跟人家说,人家还得应付你。《文殊问经》说:“大小便利时,身口如木石。”


13. 不得唾壁。


有些人有个习惯,登厕时就爱往墙上吐唾沫,这样有过失,一个是害怕触恼非人,让它们生嗔恨心,再一个别人见了会恶心。


14. 便毕。当先洗净。次洗手。未洗手。不得持物。


大小便以后应当洗净,洗净就是洗大小便处。洗净也有偈子、咒子和方法的,要如法作观。


佛陀曾说过:“洗净之法,有大利益,凡以我为师者,咸应洗净。若不如法洗净,不应绕塔行道,不合礼佛诵经,自不礼他,亦不受他礼,不应啖食,不坐僧床,不应入众;所持咒法,皆无效验。”


《毗尼日用》:若但小便时,唯用水洗手一次即净;若是大便时,去秽后洗手,或用灰泥皂角,如法洗之(至少洗七次)。


洗完净以后,从厕所出来,要到洗手的地方,把手洗干净,如果没洗手,不应拿东西。


15. 未洗净洗手。逢人不得作礼。宜侧身避之。


没有洗净也没有洗手,遇到人不要作礼,也不要问讯,应该侧身回避,避开你遇到的那个人。


16. 不得沿路行系衣带。


穿上衣服以后,不要边走边系衣带,边走边扣衣扣,这都是失威仪的。

TOP
36#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眠卧   第十五



1. 凡处睡不在人前。起不在人后。    


2. 不得与大比丘尼同室宿。


3. 不得与同事沙弥尼。及式叉摩那共榻。设无异榻。不得共被。设无异被。须各着衬身衣。                      


4. 不得入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


5. 当头输(疑向)佛。                    


6. 当伛卧。不得伸脚。不得仰向频伸。


7. 不得裸裸自露。                


8. 不得手近不净处。


9. 凡挂鞋袜小衣等。不得过人头面。


10. 不得共邻单说话动众。


11. 《善见律》云。临欲睡时。应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无常。于六念中。随一一念。



眠卧:就是躺下来睡觉,这也是有威仪的,适当的睡眠可以让我们精力充沛,更好地修学,睡眠要是多了,也是烦恼,五盖当中就有睡眠盖,不仅浪费大好光阴,而且将来也会得愚痴的果报,所以我们应该按照佛所教导的,如法的睡眠。



1. 凡处睡不在人前。起不在人后。


不要睡在人前,起在人后,应该时刻警醒自己,我是出家人,是要了生死的,不可养成自己的惰性,空耗自己的光阴。


2. 不得与大比丘尼同室宿。


大比丘尼是师位,如果你和她在一起住,有二种过失:一、时间久了,不生恭敬心;二、所修所学的法不同,在一起久了会打闲岔,彼此妨碍。


3. 不得与同事沙弥尼。及式叉摩那共榻。设无异榻。不得共被。设无异被。须各着衬身衣。


同事:从二个方面来讲:一、同一师学;二、同作一事,如一起扫地,一起行堂等。


不可以与同事沙弥尼或式叉尼在一个床上睡,如果只一张床,不可以二人同盖一个被子,如果没有其他的被子,应各自穿衬身衣睡,这主要是防止二个人在一起久了,生世俗染情,这样就会损坏道心,影响道业。《僧护经》里有讲:僧护比丘看到二个沙弥抱在一起,受猛火烧身之苦,他就问佛,佛告诉他:“那是地狱人,迦叶佛时,二个沙弥因为相抱而睡,所以感得这种果报。


4. 不得入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


这主要是怕自己失恭敬心,损自己的福报,如果是为了守护,可以住在里面。


5. 当头输(疑向)佛。


睡的时候要把头朝向佛。


6. 当伛卧。不得伸脚。不得仰向频伸。


伛卧:弯着身子睡,如弓一样,不得把脚伸得直直的,也不可以仰面朝天,睡成一个大字,应该吉祥卧。


7. 不得裸裸自露。


睡的时候要穿衬身衣,不可以不穿衣服,如果不穿衣服又不盖好被子,身体就露出来了,别人见了会讥嫌。                


8. 不得手近不净处。


恐生不净想。


9. 凡挂鞋袜小衣等。不得过人头面。


不可以把鞋子、袜子、下衣等一类的东西,挂得超过人的头,我们的头是很尊贵的,世间人也很讲究这些的,他们见了会讥嫌;再者,如果有人正拿着经书走过,或口里念佛持咒,你把下衣挂得高高的,损自己的福报。


10. 不得共邻单说话动众。


躺下以后不要和邻单的人讲话,会动众,如果是无益语,也有过失。


11. 《善见律》云。临欲睡时。应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无常。于六念中。随一一念。


睡觉要如法的睡,身心才能安乐。怎样才如法呢?应该六念。一、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呢?就是要报佛的恩,我们现在能够出家,都是依托于佛,所以要念佛,念佛的功德,佛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拔众生的苦,我们也要学佛那样,达到觉行圆满,就得从念佛开始,念佛观想于佛,按照佛告诉的去做身自然能得安稳,最终达到佛的境界。


二、念法:法是佛给我们讲的道理,只要我们通过闻思修三慧如法修学,我们的身心就能得到安乐,最终达到佛的涅盘境地。


三、念僧:僧是佛子,是人天福田,我们要念僧的种种功德,今天有幸住于僧团,应该在僧团中求大福报,以欢喜心快乐地修行,最终证得圣果。


四、念戒:戒是佛给我们制的家规,僧团就是因为有戒律,所以才能够摄僧,这是佛的家规,就像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样,我们应该按照佛告诉我们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从身口到意念就会清净,就能趋向于涅盘。


五、念天:修行的目标不是求生天,为什么还要念天呢?因为天道是圣趣,它的果报来自于持戒修善,这样可以增强我们持戒修善的信心,深入修学佛法,最终证道。


六、念无常:有情世间、器世间都是无常的,山河大地国土都很危脆,时时刻刻都有损坏的危险,人有生老病死苦,世界有成住坏空,都是很无常的,生命在呼吸之间,一息若不来,便成隔世。我们应该好好思维,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无常的,都是性空的,明白了这些,生活中就会少一分执着,多一份洒脱,更好地修学佛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念无常。


六念要随着一个一个的念,如果念好了,嗔恚等烦恼就会慢慢减少,修行就会越来越进步。

TOP
37#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围炉   第十六



1. 不得交头接耳说话。        


2. 不得弹垢腻火中。


3. 不得烘焙鞋袜。          


4. 不得向火太久。妨后人。稍暖。便宜归位。



围炉就是围火炉取暖。



1. 不得交头接耳说话。


不可以你在我的耳朵边说话,我在你的耳朵边说话,世间女人有这个毛病,“唧唧喳喳”,我在你耳边说说,你在我耳边说说,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是非就传开了,出家人不应该这样,有话就好好说,说完就提起正念。


2. 不得弹垢腻火中。


不要把脏东西扔到火炉中去。比如有人在剪指甲,就把指甲扔进去,有人剃头,就把头发扔进去,那个味道怪怪的,特别不好闻。如果是有毒一类的东西,出现的气味就会影响大家的健康。


3. 不得烘焙鞋袜。


因为这些东西烤起来,味道特别不好闻。


4. 不得向火太久。妨后人。稍暖。便宜归位。


烤火不要烤太久了,因为后面人还等着烤,烤暖和一会就应让开,归到自己的单上去。


烤火太久有五种过失:一、令人无颜色,皮肤会粗糙。


二、令人无力,烤久了就会热烘烘的,懒洋洋的,就没劲了。


三、令人眼暗,烤久了对眼睛不好。


四、令多人闹聚,你在这烤火不走,她来了也不走,大家就都汇聚到一起来了。


五、多说俗事,围着炉子没事干,就说起世间那些话来了,世俗的话说多了,就会影响修道。

TOP
38#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在房中住   第十七



1. 更相问讯。须知大小。        


2. 《四分律》云。沙弥以生年为次第。若生年等者。以出家年月为次第。谦和为高尚。其沙弥尼亦尔。


3. 欲持灯火入。预告房内知。云火入。欲灭灯火。预问同房人。更用灯否。


4. 不得口吹灯火。应徐却炷令熄。


5. 灭灯后。不得高声念诵。


6. 若有病人。当慈心始终看之。  


7. 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及高声语笑。


8. 不得无故入他房院。          


9. 不得咳唾室中净地及四壁。


10. 不得与伴戏论说世间不急之事。



此章是讲在同一寮房中住的注意事项。



1. 更相问讯。须知大小。


应该互相问候,知道谁大谁小。


2. 《四分律》云。沙弥以生年为次第。若生年等者。以出家年月为次第。谦和为高尚。其沙弥尼亦尔。


沙弥尼以年龄大小为次第,如果年龄相等,分不出谁大谁小,就按出家年月,谁先出的家谁就大。同在一个屋子里住,应该六和同住,礼拜问讯,彼此谦卑和合为先。


3. 欲持灯火入。预告房内知。云火入。欲灭灯火。预问同房人。更用灯否。


你拿火进屋里,要让房内的人知道,以前点的是油灯,现在点的是电灯,在开灯的时候,要问一下房内的人,律里讲,告诉别人,是为了避免房中有失威仪的人,如果你不告诉一声,一下就进去,就会使他很窘迫。


要灭灯的时候,也应该和同房的人说一下,因为怕他正在用灯,你告诉他一声,他若同意,你就把灯关掉。


4. 不得口吹灯火。应徐却炷令熄。


用口吹灯火不仅不威仪,而且还会伤生。因为以前点的油灯,上面专门有吃火的虫,如果用口吹或用扇子扇,就会伤到吃火的虫,所以应该用专门灭灯的工具,轻轻地去摁灯芯,就摁灭了。


5. 灭灯后。不得高声念诵。


灭灯了,有人在打坐,有人在念佛,有人在持咒,如果你高声念诵,就会影响别人,动别人心念。


6. 若有病人。当慈心始终看之。


如果有人生病,应该发慈悲心照顾她,从开始到终了的照看,《菩萨戒》里讲:“见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八福田:佛、圣人(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僧、和尚、阿闍黎、父、母、病人。前七是敬田,第八是悲田,如果我们做这八种事,就像农民把种子撒到田里去,春天播种,秋天一定会有收获。


律中有佛看病人的故事:一次一位长者请佛及大众僧去应供,佛对长者说有事,让大众僧去了。大众僧走后,佛就开始巡房,在一个房间里看到一个病比丘,躺在那很痛苦,房间乱七八糟,衣服也很脏,佛就进去抚摸他的头,并问他:“你病得这么重,其他比丘怎么不来照顾你呀?”病比丘就说:“因为平常他们病了,我都没去看他们,所以我病了,也没人来看我。”佛就扶他起来,给他洗浴,并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给他讲法,病比丘听法以后,除去了内心的痛苦,并且证果了。大众僧回来以后,佛就集僧,告诉比丘门,在僧中一定要互相看护病人,不要见了病人不管,并且说了好多看病人的方法,《善生经》中佛还说过这样一首偈子:“人当瞻疾病,问讯诸危厄,善恶有报应,如种果获实。世尊则为父,经法则为母,同学者兄弟,因是而得度。”


生病是很痛苦的,照顾病人也很辛苦,我们在大众中住,都应发慈悲心,不要嫌脏,见了病人要好好照顾他,如是因如是果,一定能得好的果报。《三昧水忏》中的悟达国师就是因为当初慈悲心照顾病人,才感得迦诺迦尊者帮其解怨释结,况且我们出家人远离父母,远离亲人,一定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合共住。


看病人不能随随便便地看,必须要具备五德:一、要细心,知可食不可食。知道病人可以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如果是热病就要吃凉的,如果是寒病就不能吃凉的。


二、不恶见便利涕唾,病人难免会上吐下泻,这时不能讨厌,也不能见了就恶心。


三、要有慈愍心,不为名利,不能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叹,为了有个好名声。


四、能为病人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


五、能为病人说法,令生欢喜。


7. 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及高声语笑。


有人在睡觉,如果打物出声,或者高声谈笑,容易把人吵醒,令人生恼。


8. 不得无故入他房院。


通俗地说就是不要无事串寮,自己不好好用功,也打别人闲岔。且易起是非,令僧团不和。


9. 不得咳唾室中净地及四壁。


以前讲过,僧伽蓝内净地,大殿乃至房中,都不能涕唾,如果涕唾,都是有果报的。


10. 不得与伴戏论说世间不急之事。


不急之事:无关紧要的事。


不要和同伴谈论那些世间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为了修学佛法才汇聚到一起的,要谈就谈修行,互相切磋佛法,不要因为无关紧要的事浪费时间。

TOP
39#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止檀越家   第十八



1. 有异座当坐。不宜杂坐。      


2. 不得左右顾视。


3. 不得与婢共私语。          


4. 人问经。当知时。慎勿为非时之说。


5. 若与男子说法。不得低声密语。不得多语。


6. 不得诳说佛法。乱答他问。自卖多闻。求彼恭敬。


7. 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      


8. 主人设食。虽非法会。亦勿失仪轨。


9. 不得至灶下坐食。            


10. 不得杂坐酒席。


11. 不得空室内。或屏处。与男子共坐共语。


12. 不得书疏往来及假借等。


13. 不得送盒礼。效白衣往还。    


14. 不得结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兄弟。


15. 不得管人家务。              


16. 不得说僧中过。


16. 若诣俗省亲。当先入堂中礼佛。或家堂圣像前。端庄问讯。次父母眷属等。一一问讯。


17. 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出家难。寂寥淡泊。艰辛苦屈等事。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        


18. 不得与亲族小儿等。久坐久立。杂话语笑。


19. 不得与优婆夷相看形体大笑。    


20. 不得独至舍后。    


21. 无犯夜行。


22. 若天晚作宿。当独处一榻。多坐少卧。一心念佛。事讫即还。不得留连。



这一章是讲到施主家的威仪。



1. 有异座当坐。不宜杂坐。


到施主家最好不要和白衣坐在一起,应坐在不和他们在一起的座位,不应该和他们参杂在一起坐,恐时间久了,不生恭敬心。


2. 不得左右顾视。


到白衣家不要左右顾视,如果左右顾视,白衣就会讥嫌:“出家人到我家什么都看,象贼一样,是不是想偷我家东西?”


3. 不得与婢共私语。


檀越家有使唤的人,你去了以后,不要和他们悄悄说话,你和她私下说话,一个是失威仪,失掉我们出家人堂堂正正的尊严,再一个是怕引起主人的怀疑,“这个出家人,到我家来,和这个使唤人在说什么,是不是想对我怎么样?”有这二种过失,所以不允许。


4. 人问经。当知时。慎勿为非时之说。


到白衣家免不了要讲法,讲法要知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千万要小心,不可非时说法,要看他的根机,能接受深法就讲深法,能接受浅法就讲浅法,如果法不应机,说了等于白说,如果他听了不生欢喜心,或者起烦恼,反而会堕落,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有五种人不应为说法:一、试问,没有诚意;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他犯了过错,但不是为了忏悔自己的过错,故意来问,这时可以不用给他说;四、不受语故问,抱着不接受你的话来问;五、诘难问,为了刁难你,故意来问。总之我们说法应本着灭恶生善的原则,看对方的根机善巧方便而说,说了以后令他生欢喜,这样你就是善知识,如果令他起烦恼,导致他堕落,你就成恶知识了。


5. 若与男子说法。不得低声密语。不得多语。


给男子说法时,不要悄悄给他说,避免人家怀疑,引起人家的讥嫌,不知道你们在悄悄说什么,给男子说法,要大大方方的,让别人也能听得见,这一点一定要注意,避免遭人讥嫌。而且他问什么答什么,问题之外的,就不要多说。


6. 不得诳说佛法。乱答他问。自卖多闻。求彼恭敬。


诳说:没有根据的乱说。这样会给自己带来过失。也不要随便回答别人的问题,自己卖弄自己学问深厚,为了得到别人的恭敬,这都是不应该的。


7. 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


我们学《威仪门》就是要在行住坐卧当中养成好的习惯,日常生活中每件事都按照《威仪门》上说的去做,时间久了,威仪自然就有了,不要平常没养成习惯,到了白衣家诈现威仪,装出一副老修行的样子,让人生恭敬心,这是不允许的,如果为了求名利,是有过失的。


 ﹝出大智度论﹞


  谓以此五种邪法,用求利养,而自活命。为比丘者,当深戒之。(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诈现异相],谓诸比丘违佛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二、自说功能],谓诸比丘,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三、占相吉凶],谓诸比丘,攻学异术,卜命相形,讲谈吉凶,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四、高声现威],谓诸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谓诸比丘,于彼得利,于此称说;于此得利,于彼称说,令人动心,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TOP
40#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8. 主人设食。虽非法会。亦勿失仪轨。


如果主人做好了饭请你吃,虽然不是法会,也不要失威仪,出家人吃饭的威仪,还是应该尽量做到,如果太随便,会增加我们的生死,居士也会讥嫌。


9. 不得至灶下坐食。


在居士家,不要坐到烧火的地方吃饭,在灶下食,是一种下贱相,失掉了出家人的尊严。


10. 不得杂坐酒席。


白衣家要办酒席,你不要杂坐在其中,这种地方是出家人应当远离的。


11. 不得空室内。或屏处。与男子共坐共语。


不得在没人的房间或有遮挡的地方,与男子坐在一起讲话,如果与男子在一起坐着讲话,有二种过失:一、遭人讥嫌;二、容易导致梵行难。


12. 不得书疏往来及假借等。


不要和白衣书信往来,以及假借办事互相往来,因为世间人是很复杂的,尤其一些男子,时间久了,就会生起非分之想。


13. 不得送盒礼。效白衣往还。


礼尚往来这是世间人所做的事,出家人不应该做这些,世间人在社会上要相互利用,彼此结交,以后有什么事就好办,出家人清净无为,缘事越少越好,不要学世间那一套,尤其不能拿常住的东西做人情,否则就落入盗戒当中了。


14. 不得结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兄弟。


不可以拜干爸、干妈、干姐妹等,我们本来是辞亲割爱出世俗的家了,现在又搞这些,等于是出家又入家,会让人讥嫌,也会荒废自己的道业。


15. 不得管人家务。


不要去管人家的家务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人家夫妻之间、儿女之间的事情,最好不要参与,如果你去给人家解决,如果处理好了,还好一点,如果解决的不好,人家还会讥嫌,给自己带来烦恼。


16. 不得说僧中过。


不要在白衣面前说僧中不好的事,在他们面前,应该隐恶扬善,好的事情说,不好的事情不说,引发他们对佛法的信心,如果说僧中不好的事情,他们就会对僧团起不好的心,这样彼此都有过失。


16. 若诣俗省亲。当先入堂中礼佛。或家堂圣像前。端庄问讯。次父母眷属等。一一问讯。


如果回俗家看望亲人,应该先到佛堂礼佛,如果家里有供祖宗像,再到那些地方去问讯一下,接下来再去问讯父母眷属等,每个人都应去问候一下,生活得怎么样,学佛学得怎么样等等。


17. 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出家难。寂寥淡泊。艰辛苦屈等事。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


回家以后不应该对父母说师父管教的很严,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能做,出家很难,生活也很清淡很寂寞,不能象在家一样说说笑笑的,还要做很多事,又苦又累,有时候还要受委屈等等一大堆抱怨的话,如果你说这些,父母对佛法有信心的还好,可能会劝劝你,如果父母本来对佛法没什么信心,你这样一说,他会更加不信,失去在三宝中培福的机会,而且他还会说:“赶快回来吧,不要出家了。”这样对大家都没好处。


应该为他们宣说佛法,令他们增长信心,随之就能增长福报。


18. 不得与亲族小儿等。久坐久立。杂话语笑。


回到家里不要与亲戚家的小孩子玩得太久,笑谈一些杂话,容易生起世俗染心,觉得这样很好很快乐,就还俗去了。


19. 不得与优婆夷相看形体大笑。


到白衣家和女居士相互看,你看着我的形体,我看你的形体,然后大笑,这样不好,是放荡之相,属淫欲所摄,也会令其看不起出家人。


20. 不得独至舍后。


不要随便到白衣家的房屋后面,防梵行难。


21. 无犯夜行。


黑夜不要单独走路,防命难、梵行难。因为黑夜多是坏人出没的时候,一但出事,影响一生道业。


22. 若天晚作宿。当独处一榻。多坐少卧。一心念佛。事讫即还。不得留连。


若去白衣家办事,天晚了要住在那里,应该自己单独睡一个床,不要和白衣睡在一起,晚上应该多坐少卧,保持正念,一心念佛,如果遇到什么事,自己也有个防备。事情办完以后,就赶快返回寺院,不要说白衣家好,就多住几天,这样不可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