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沙弥尼威仪篇 [复制链接]

21#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11. 若使出不净器。不得唾。不得嗔恚。


不净器包括大小便器、痰盂痰盒等。如果师父让你倒这些东西,不应该生起厌恶心,说好脏好臭啊,还一边走一边唾,也不应该起嗔恨恚怒的心,这都是不应该的,律中有讲,给师父出不净器的时候也应该作观,观我们的身体都是四大假和而成的,有种种的不净,就是证了阿罗汉果的人,虽然已是圣人了,但只要有这个色身在,他就还会示现与凡夫一样,何况是凡夫呢?这样想想,也就没什么了。我们不应该嫌弃,而是应该作观,借助于这个身体,好好的修行,借假修真。


12. 当诚信于师。尽心给侍。


诚信就是诚实有信。尽心:毫无保留的把全部的心都用上。这一条是说对师父应该老老实实的,不能在师父面前打妄语,也不能用种种的假相来哄骗师父,应尽心尽力的来奉侍师父、承事师父。对于师父所需要的,都尽心供给。所谓道德之本,诚信为先。


13. 慈孝于师。心存左右。不去食息。


要侍奉师父,心就应该在师父的左右,对于师父的一切,都应该想着,就连吃饭睡觉也想着师父的事。


以上是说该如何侍奉师父,内容很简单,但若想做到,却是很不容易的。


14. 若行国中。见怪异之事。当启语师。问其变异。


行:到外面出走游行,或参学或办事。国中:所到之处。怪异:奇怪的、不同寻常的事。变异:变化,与平常不一样。


出外不管到什么地方,如果见到不同平常的事,都应告诉师父,问这些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变化。因为初入佛门,正知正见还未建立起来,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如果请问师父,师父就会帮你解释清楚。


15. 从师受经。当端心至实。身心口意。无差特如毛发。


经:全名契经,梵语修多罗,华言经,为什么叫契经呢?即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有常、法、摄、径等多义。


常:经者常也,常者不变也。就是说经是不变的,因为它是佛陀所觉悟的真理,从古到今,不管经过多么漫长的时间,真理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法:经者法也,法者轨持义,它就像一个规范一样,能让事物都进入这个规范当中来。


摄:经能把一切妙义都收摄在一起。


径:经者径也,门路、道路也。我们学经就是为了要找到路,找解脱之路,最后才能到达目的地。


端心:专心。


至实:至诚老实,形容专心的程度。


身心口意:身恭敬,心至诚,口无他词,意要专注。


无差特如毛发:这是个比喻,比喻身口意专注的程度,连毛发那么一点点的位置都不错开。


这一段是说跟师父学经时,应端身正意,精力非常集中,至诚恳切,专心一意才行。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利益。在《佛教因缘圣众集》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舍卫城外有一座寺庙,寺庙附近住着一位非常虔诚的女居士,她经常以一颗虔诚的心来请问佛法,所以她懂的佛法特别多,而且她每天还要设食供养一位师父,这位师父是由寺庙轮流派去的,每天供僧之后,她都会请求法意,一些学识浅薄的比丘对这应供之事,都有点胆怯,不敢去。寺庙里有一位摩诃罗老比丘,因为老年出家,什么都不懂,轮到他去的那一天,他非常胆怯,不想去,但常住派了,又不得不去,于是他拖着沉重的步子,缓缓的向居士家走去。女居士正在门口等着,远远地看见来了一位老师父,因为他走得慢,看起来很安详,女居士很高兴,认为这一定是位得道的圣者,他讲的法一定是至诚宝贵的妙法,于是她供养完师父,就敷起高座,五体投地的跪在地上请师父说法,自己连头都不敢抬,摩诃罗老比丘上坐以后可为难了,想来想去也不知说什么,不禁自己感叹:“唉,人愚无智,实在苦恼。” 这居士听到这两句话,视为无上至宝,就在那思维:愚无所知,她想:这不是说的十二因缘里的无明吗?一切不都是从无明来的吗?因为有了无明,无明缘行再一直缘,最后一直到老死,才有了生死的流转。她就这样反复地思维,心想,这位师父讲的太好了,就是由于她的虔诚心,而且当下无疑,所以就证得了初果。她赶紧起来打开库藏,拿出一件宝衣,准备供养师父,可是回来一看,师父已经不在了,她很着急,猜想师父一定是利用神通飞回寺院了。于是她抱着宝衣就往寺院跑,那位老比丘一见这位居士来了,赶紧躲回到寮房去。这位居士就在寺外找,正好这位老比丘的师父出来了,他见到这位居士在找人,以为是自己的弟子犯了什么错误,马上入定观察,得知这位女居士证得初果,于是他马上到摩诃罗老比丘的房间,对他说:“你们宿世有这个法缘,所以她得度了,你应该出来接受她的供养。”接着又给他开示,老比丘听到师父的法语,立刻消除了内心的烦恼和忧惧,不但欢喜无量,而且也证得了初果。最后还有一首偈子总结:“真心竭意凡成贤。法药蠲除结使颠,悟道皆因疑念断,行持笃志信为先。”这就说明只要有信敬心就可以成就。


16. 师设使行所至。当疾去疾还。设有人问。沙弥尼汝师在不。当默然直去。不得共相应知。


如果师父派你出去办事,你应该快去快回,如果碰到陌生人问你师父在不在,你应该默然离开,不要随便与陌生人答话,不应他问你就答,因为沙弥尼刚出家,道心还不够稳,怕受人诱惑,再者怕遇到坏人,坏了梵行,所以不许随便与陌生人答话。                    


17. 设有过恶。寻当向师首过。言已无状。


寻:在这里指立刻、马上。首过:把自己的过失说出来,世间讲自首,佛教讲发露。


如果犯了过错,应当马上向师父发露,如不发露,过失就会展转增加,如果发露,过失就不会展转增加,发露以后还应该至诚忏悔,这样就可免除过失。


18. 一切当信向于师。若人说师过。即当呵止。


向:向着,偏向,引申为维护。你应当信敬师父,维护师父,如果有人说师父的过失,应该马上喝斥制止他不可再说下去。


19. 持师饮食。皆当两手捧。食毕敛器当徐徐。


在给师父端饮食的时候,都应二只手捧着,当师父吃完以后,你收拾碗筷时,动作应该轻轻地、慢慢地,动作应从容细心,不可太粗糙,表示对师父的恭敬。


20. 侍师。不得对面立。不得高处立。不得太远立。当令师小语得闻。不费尊力。


在师父跟前侍奉师父时,不能与师父对面立,这样就会尊卑不别,也不能在师父的上首立,这都是不恭敬的表现,应该在旁侧立、下首立。侍师时也不能站得离师太远,律里规定一般在七尺之内,这样师父一般的说话声你就能听到,不会让师父费力气,如果站得太远,师父平常讲话你就听不到,如果让师父大声讲话,就会费他的力气,还会伤气,这样会让师父很劳累,所以应该护念师父。在《教诫新学比丘》里还有:站的时候不可踏着师父的影子、在师父面前不可转身、低头、小语、轻笑、抓头,这些都是不威仪的。


TOP
22#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21. 若请问佛法。当整衣礼拜。合掌谛听。思惟深入。


如果请问佛法,应当把衣袍穿得整整齐齐,向师父顶礼,师父给你讲时,你应合掌,仔细认真地听,深入思维,然后通过闻思而起修,修后才能有证。闻思修是佛法的一个修学次第。


22. 若问家常事。不须礼拜。但端立师侧。据实申白。


家常事:寺院里僧家的平常事,上面是说佛法事,这里是指出家人的平常事,就是说我们寺庙里每天关于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事,这些事不需要顶礼,只要正身站在师父旁边,把事情的真相如实汇报给师父就可以了。


23. 师若身心倦。叫去应去。不得心情不喜。见于颜色。


这是说当你和师父说话时,不管是请问佛法,还是请问家常事,都要随师父的意。如果师父告诉你什么时候来,你就什么时候来,如果师父身心疲倦,很劳累,让你先离开,你就应该离开,不要心里不高兴,或者闹情绪,并且脸上表现出很不高兴的样子。


24. 不得戏坐师座。及卧师床。着师衣帽等。


不要随随便便坐师父的床座,或者穿师父的衣服,戴师父的帽子,这都是不恭敬的表现。在侍师法里要求是很严格的,不能乱用师父的东西,如果乱用师父的东西,修学不易成就。


25. 师疾病。始终料理。房室。被褥。药饵。粥食等。一一用心调治


如果师父生病了,你应该从始至终用心照顾师父。这个始终可以分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师父有病,从生病一直到把师父照顾好;另一方面师父病重,从开始一直到把他送到往生,都要一一用心。师父住的房子是冷是热,空气畅通不畅通,潮湿不潮湿,这些都要考虑。还有师父盖的被褥是薄还是厚,会不会太重等都有细心考虑。师父治病用的药,师父的饮食都要用心调理,不能马虎。


26. 持衣。授履。洗染。烘晒等。具于律中。兹不烦录。


“持衣”就是师父要搭衣的时候,你要给师父把衣捧出来。师父搭好衣后你要看看师父搭得整齐不整齐。师父的衣脏了,要给师父洗。师父要穿鞋时,你要把鞋给师父拿过来,而且要先把它抖一抖,防止有小虫爬进去。师父的东西,无论是衣服还是鞋子等,该洗的时候就要洗,该染的就要染,该晒的要拿出去晒。大律里讲的侍师法很全面,在这里就不详细的把它列出来了。


27. 凡侍师。不命之座不敢坐。不问不敢对。除自有事欲问。


侍奉师父的时候,师父没让你坐你就不可以坐下。在师父跟前你就得站着。师父没问你话,你也不要随随便便的答话,除非你自己有事情要问师父。


28. 凡侍立。不得倚壁靠桌。宜端身齐足侧立。


你站在师父的旁边,侍奉师父的时候,不能靠墙壁,也不能靠桌子,应该正身站立,站得好好的,而且不能站在师父对面,应该站在旁边。


29. 师有所使令。宜及时作办。不得违慢。


如果师父有事情让你去做,你应该马上就去做,不可以怠慢。如果违背师父的命令,不顺从师父的命令,这就是违背师父的意思,就是不恭敬,修道当中易出现障碍。


30. 凡睡眠。不得先师。除有病缘。白师允憩。


睡眠时不应在师父之前睡,应该等师父睡了,你再去睡。除非你生病了,这种情况才可以,但你应先启白师父,师父允许了,你才可以去休息。


睡眠多了也不好,人会昏昏沉沉,颜色恶,愚痴等种种过失都会产生,况且人生短短几十年,睡眠就占了差不多一半,再除去吃饭、应酬等很多活动,修行的时间实在不多,一定要珍惜。律中阿那律尊者、以及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31. 人问师名。当云上某下某。


如果有人问师父的名字,不应该直接回答师父叫什么什么,应该恭敬,说师父是上某下某。


32. 不得翘足叉腰。安然于师前坐卧。如命坐。师起。即应速起。


翘足:就是象世间人那样把腿翘起来,我们常说的翘二郎腿,这是非威仪的。(轻浮相)


叉腰:这是八十四态之一,把手往腰上一叉,眼一斜,头一歪,这是很不威仪的。(骄慢相)


安然:无所顾忌、心安理得的样子。


沙弥尼不应该翘二郎腿、叉腰,在师父跟前侍奉师父的时候,也不能无所顾忌的或坐或卧,还很心安,这显然就是没把师父看在眼里,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如果师父让你坐,你就坐下,但师父如果站起来,你应该马上也站起来。


33. 守护师物。如己身命。不得私自与人。


当徒弟的,应看护好师父的东西,守护师父的东西,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师父的东西不能私自作主张给人。


34. 不得恶眼视师。


不能用不好的眼光看师父,讨厌、看不起的眼光都不可以。现在有很多这种情况,出家时,由于一时的师徒因缘巧合,互相也不考察,没几天就剃头,然后在一起没几天,徒弟就开始挑起师父的毛病了,嫌师父文化不高,说话没水平等等,实在看不惯,这时候就用蔑视的眼光、讨厌的眼光来看师父,这样会给自己带来过失。如果师父是个有修行的人,又没犯重戒,又没犯别的过失,你这样对待师父,完全是你自己的过失,所以不应该。


35. 不得离师自住。若师命终。若师有缘远行。不得随去。应礼白本师。应依止何人。当如师命。即依止住。一切还同事师法无异。若师不指示便命终。须更择良导依止而住。若师破戒。破见。被僧如法如律治摈。亦应别觅明师依止而住。不得纵情自用。


本师:自己根本的师父,即和尚。


依:依赖、依靠。止:止住。


良:善知识。


良导:能够指导你修行的善知识。


破戒:一般指破根本戒。


破见:知见坏了,生起邪知邪见。


沙弥尼不应离开师父自己住,因为出家不久,知见还没立起来,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应跟随师父好好学习,即使受了大戒,也应该二年随和尚尼,不随结罪。佛制比丘五夏学戒,怎样学呢?就是依师而住,好好学习。沙弥尼刚刚出家,更不应离开师父。


如果师父往生了,或者有因缘到外地去,你不能随同一起去,应该顶礼启白师父,该去依止何人而住,师父让你去依止谁,你就去依止谁,你在依止师跟前应像侍奉师父一样。如果师父没有指示你去依止什么人就命终了,你应该选择能够指导你修行的善知识而住。如果师父破戒或破见被大众僧如法治罚,你也应该再去别的地方寻找能够指导你修行的善知识而住,不应该放纵自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办事。


36. 不得依止比丘僧住。


式叉尼和沙弥尼应找比丘尼做依止师,不能依止比丘师父,也不能依止比丘僧住。


37. 不得与沙弥同住。


不应和沙弥在一起住,招人讥嫌,也容易产生过患。


38. 不得随师住游境花园。


不应随师父住在游览区及花园中,因为那些地方很热闹,男男女女的,对初学的人不好,易生爱染之心,影响修行。


39. 不得随师住神庙坟庵。师若住。当作礼如律谏劝。


神庙:供鬼神的地方,鬼神非我们归依处,它们尚在轮回中,未得解脱,如果我们依神庙去住,世间人会认为我们也要敬鬼神,鬼神比我们大,而且它们嗔恨心还在,对修行不利。坟庵:世间用酒肉供祭的地方,帝释天都不崇拜这些,一般是恶鬼罗刹喜欢的地方。如果师父要住这些地方,应当礼拜师父,谏劝师父,说这个地方对修行不利,应慢慢和气的对师父讲明原因,不能像师父对徒弟那样讲话。


40. 夏安居时。当随师近大比丘界住。不得于无比丘住处夏安居。


夏天天气热,雨水大,草木旺盛,有生命的东西多,如果在外游行,就会踏杀生草,伤害物命,所以佛制出家五众皆应安居,安住在一个地方用功办道,夏天安居的时候,应随师父靠近大比丘的界住,但不能和比丘住在一个寺庙里。


41. 师或有所施。当恭敬顶礼乃受。若已有者当云有。不可妄受。


妄受:有当没有而受。


如果师父给你东西,你应先顶礼师父,然后再把东西收下。如果这个东西你有,应该告诉师父自己已经有了,不可以有了还要,让师父以为你没有。

TOP
23#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随师出行   第四


 1. 不得过历人家。                        


2. 不得止住道边共人语。


3. 不得左右顾视。当低首平目随师后。


4. 到檀越家。当住一面。师教坐乃坐。


5. 到他寺。师礼佛。或自礼。不得擅自鸣磬。


6. 师受斋。当立出生。斋毕。复当侍立收嚫。  


7. 若缘往。当与三人共行。                


8. 当与大尼共行。  


9. 若与优婆夷共行。应着法衣行。着衣当齐整。


10. 不得反抄衣行。          


11. 不得衣缠颈行。    


12. 不得跳行。


13. 不得手叉腰行。          


14. 不得摇身行。      


15. 不得掉臂行。


16. 不得戏笑行。            


17. 随师后行。不得践师形影。


18. 道傍遇有花果。不得擅摘。


19. 随师遐迩往还。不得怨声言苦。现疲劳相。


20. 若道逢男子。不得视忆。当观空作不净想。  


22. 若路见俗奇之事。不得失声赞美。 


 随师出行   第四


随师出行就是跟着师父外出游行。 


1. 不得过历人家。


过历,就是从一家到另一家。家,是指有男有女的家。与师父出外游行,应该好好地在师父身边侍奉师父,不得不经师父同意就去串门,即使经过父母亲属家,亦不应擅自而入。如果你从一家到另一家串门,出来以后师父就走远了,当徒弟的就失职了,弟子应随侍在师父左右。如果你有事要去人家,必须经过师父的允许才可以。


2. 不得止住道边共人语。


和师父外出,走在路上,很可能碰上熟人,或者是亲戚朋友,你就停下来和这些人说话,这样不可以,应该和他们善言辞谢,说明原因,否则就有失弟子的随侍之则,做弟子的当知自己的本分和仪则。


3. 不得左右顾视。当低首平目随师后。


左右顾视就是到处乱看。随师父在外面行走,不应该到处乱看,这样很失威仪,仪表不雅观;心也容易散,忘失正念,应该头微微向下、眼睛平视前方七八尺,让心不驰散。为什么要低头呢?就是害怕地上有虫,伤害生命,或者地上有什么东西,应该要绕开,不要被绊倒。


六群入白衣家左右顾视,居士讥如贼。


4. 到檀越家。当住一面。师教坐乃坐。


到了施主家,你应该站在师父的旁边,师父让你坐,你才坐下来。师父不让你坐,你就不要坐,若坐,得轻慢罪。


5. 到他寺。师礼佛。或自礼。不得擅自鸣磬。


到了别的寺院,师父礼佛的时候,或者自己拜佛的时候,不可以自作主张,把大磬敲响。因为在别的寺庙,有主客之分,人家是主人,我们是客人,客人有客人的仪则,不可乱动法器。现在有些寺院有人来拜佛会鸣磬,是表示欢迎客人的,所以我们不可以随便去动大磬。


6. 师受斋。当立出生。斋毕。复当侍立收襯。


师父在应供的时候,你应该站在旁边出食。吃完饭以后,应帮助师父把施主供养的东西收起来。如果让师父自己来收,就不太好看。我们是沙弥尼,做这些事,人家就不会说什么。如果我们和其他上座出去,也应该这样,这样可以保护我们出家人的尊严。


襯” ,全名“达襯那”,华言施,在家人供养出家人的东西。


7. 若缘往。当与三人共行。8. 当与大尼共行。


若有因缘去其它地方,应该有两个式叉尼或者两个比丘尼带你。沙弥尼不可独行,与比丘尼共行是有人教导、帮助。


9. 若与优婆夷共行。应着法衣行。着衣当齐整。


如果与女居士一起走,应该搭上法衣,沙弥尼应搭缦衣,衣要搭得整整齐齐的,这是为了区别僧俗,因为在印度若不搭法衣,就分别不出在家出家,袈裟是出家人的标志,一下子就可以分别出来。现在我们穿大褂,也能区别开来。


10. 不得反抄衣行。


反抄衣:就是搭上衣后,把它抄在肩上,以前衣上没有钩环,象现在他们搭的大领衣,直接甩过来。如果你把左面的反搭在右肩上,或者朝左面,或者朝右面,或者左右反抄,都叫做反抄衣,那样非威仪。


11. 不得衣缠颈行。


不能把衣缠到脖子上,不威仪,如果到佛前,就是不恭敬。


12. 不得跳行。


走路要好好走,不能一蹦一跳的,人家会讥嫌象小麻雀一样,自己非威仪,又让别人造口业,应护别人心念。


13. 不得手叉腰行。


走路时不要把手叉在腰上,这是一种傲慢相,显示出他的骄傲和奢侈,如果出家人也那样,会让人讥嫌。


14. 不得摇身行。


摇身行:走路一摇一摆的,扭动身体而行,以显示体形美,这样不好,是女人态,出家要做大丈夫,所以不可摇身行 。


15. 不得掉臂行。


掉臂就是甩胳膊,走起路来胳膊一甩一甩的,那样不行。走路要有规矩,如果穿着海青,双手必须平放在胸前,如果穿着海青还一甩一甩的,人家就知道你没学过威仪,或者是假和尚。


16. 不得戏笑行。


不得边走边笑,有失威仪。


17. 随师后行。不得践师形影。


随侍在师父后面,不可踩踏到师父的影子,是对师父不尊重,与师父的距离:一般离开师父的影子。《侍师五十颂》里讲,如果践师形影,犹如坏塔,罪过很重。


18. 道傍遇有花果。不得擅摘。


道路旁边的花果不能随随便便去摘,若是有主物,犯盗。如果主人供养我们,师父让去则去,不让去则不去。


19. 随师遐迩往还。不得怨声言苦。现疲劳相。


遐:远。迩:近。往:去。还:回来。


跟师父外出,不论走的远近,回来以后,都不能埋怨说苦,现出很疲劳的样子,还在师父面前说:哎呀,累死了。这都是不允许的。应该在回来以后,精精神神的赶快去照顾师父,帮师父打洗脸水等等。


20. 若道逢男子。不得视忆。当观空作不净想。


如果路上遇到男子,不得看他,也不可回忆,应该观空,四大假和之体,终归无常坏灭,无一可贪可乐。作不净观:人身有种种不净,种子不净、住处不净、究竟不净等。在能海上师的那个法脉有《三归一观》,里面有这么几句:“我今作死观,膨胀青淤坏,血涂脓烂蛆,化蛾飞身外,所余为白骨,自他皆如是,历历观分明,欲贪顿休止。”这是说人死以后,尸体会慢慢膨胀,变青变紫,一天天变坏,血肉模糊,流脓,腐烂,生蛆,蛆又化为飞蛾飞走了,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这样一步一步地观想,欲贪一下子就停止了。对所爱的人这样观想,对所恨的人也这样观想,就是那么一堆白骨,有什么可贪爱又有什么值得怨恨的呢?观来观去就观空了,没什么好执着的了。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下,曾经打地很激烈,但最后他们都死了,如果把他们的白骨放在一起,还会再斗吗?到最后一切都将归于空。


22. 若路见俗奇之事。不得失声赞美。


路上如果遇到世间那些花花绿绿、奇奇怪怪的事情,应提起正念,让心安住在道上,不可忘失正念,发声赞美:“哎呀,真好看。”

TOP
24#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入众   第五


 1. 不得争坐处。              


2. 不得于座上遥相呼语笑。


3. 众中有失仪。当隐恶扬善。不得伐劳显己之功。


4. 不得与大比丘大比丘尼共坐。


5. 不得相形笑。


6. 不得高声鼻涕呕吐。      


7. 不得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


8. 不得向佛塔大小便。      


9. 不得向佛塔舒脚坐。


10. 吃茶汤时。不得只手作礼。


11. 不得多言。多笑。及呵欠。当以衣袖掩口。


12. 供佛花。取开圆者。不得先嗅。除萎者。方供新者。萎者不得弃地践踏。宜着屏处。


13. 应为大比丘尼给杨枝澡水等。随力能为。即当作之。不得偷安。当求胜福。                              


14. 若闻呼时。即念佛应之。不得云有云是。


15. 凡拾遗物。当白主事比丘尼。


16. 凡上佛殿。当肃容仪。不得放意自便。      


17. 不得恶口相调。不得教人作不善语。


18. 不得坐视大众劳务。避懒偷安。


19. 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花果蔬菜。一切饮食。及一切器物等。


20. 凡自称。当举二字法名。不得云我及某甲。


21. 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则辞而去。若动气出粗。即非沙弥尼。


22. 入大僧堂。先礼圣僧像。次行十方礼。


23. 若见式叉摩那及沙弥。亦应作礼。


这一章是讲到大众当中的威仪。


1. 不得争坐处。


作为沙弥尼,到大众当中不可以争坐处,如果争坐处,是佛所呵责的,如同婆罗门外道一样,无老无少,坐无次第。这样不好,佛弟子应该要有威仪,无论走到那里,都要有上中下法,小的自然让大的,要学会谦恭礼让,沙弥尼应恭敬比丘比丘尼,乃至式叉尼、沙弥。


入众的威仪:


入众应以慈心、调柔心;


应自卑下,如拭尘巾;


应善知坐起法;


不杂说世俗事;


见僧中不可之事,心不安忍,亦先默然,不可冒然直说。


2. 不得于座上遥相呼语笑。


遥相:你和某人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如果你坐在座位上,和某个人中间有一定的距离,你就远远地叫他,和他有说有笑,这很不好,也有失威仪。如果大家都这样,整个集会处就会象菜市场一样,乱哄哄的,会让人讥嫌出家人没规矩。如果实在有要紧的事,你就请旁边的人悄悄碰他一下,然后悄悄跟他说。


3. 众中有失仪。当隐恶扬善。不得伐劳显己之功。


大众当中如果个别人有失威仪,你出去后不要对别人说,应该把一些好的事情宣传出去,佛门中有句话:僧赞僧,佛法兴。如果我们出去后,都说众中好的方面,居士就能对出家人生起信心,这样僧团就可以兴隆,佛法就可以兴旺。对于我们的过失,也不是包庇不管,而是私下里帮助他,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不得伐劳,显己之功:伐:夸耀。劳:成果、成就。自己做了事情以后,不要自我夸耀,认为做得很有成就,显示自己的功劳。有功不说才是真功德,犯了过错不发露,才是真过失,所以要记住,有了功劳不要说,有了过失要发露。


4. 不得与大比丘大比丘尼共坐。


这是因为身份不同,所以不允许共坐在一起,让人尊卑不分,有失威仪。


5. 不得相形笑。


相:相互。形:形体。


不可以彼此相互看着形体笑,这是轻浮放荡之相,容易生起不好的念头。尤不可大笑,易动人心念。


6. 不得高声鼻涕呕吐。


在擤鼻涕、吐痰的时候,都不能太大声,会动他人心念,让人讨厌,护法神也不欢喜,如果僧伽蓝净地内随便涕唾,将来堕地狱会受割鼻之苦,所以要轻一点。


7. 不得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


在佛殿、佛塔的周围,不可以随便大小便,否则,臭气就会熏进来,这样就是不恭敬佛。


8. 不得向佛塔大小便。


这也是对佛不恭敬。


9. 不得向佛塔舒脚坐。


这也是对佛不恭敬。


10. 吃茶汤时。不得只手作礼。


只手:单手。


在喝茶或喝汤的时候,总之,手里有东西的时候,不能一只手给人行礼,属于不恭敬。如果正喝茶时给人行礼是非时,单手是不敬。

TOP
25#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11. 不得多言。多笑。及呵欠。当以衣袖掩口。


多言:说那些无益语。佛告诉我们,说话容易招来过患,不当之语,容易让人反感。所以应该少讲话,如果要讲,就讲那些能够让人去恶向善,趣向佛道的话,讲爱语、柔软语,不要讲那些与道业无关的话,这样就能避免过失。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沉默是金。


多笑:能让人散失正念,看起来也不庄重。


呵欠:《毗尼母论》讲:气有二种,上气和下气,上气就是打哈欠,这是疲劳相,下气就是下风,这二种都是应当避讳的。


12. 供佛花。取开圆者。不得先嗅。除萎者。方供新者。萎者不得弃地践踏。宜着屏处。


供佛的花应该取开圆满的,半开不开的不行,开谢了的也不行,一定要取开圆满的来供,而且不可先闻,如果先闻,就是减香气,有损福报,世世鼻根有障碍,闻不到香气,象那些得鼻炎的,都是有果报的。


除萎者:除去开谢了的花,一般指隔夜的花。在供新花的时候,要先把旧花取下来,供完的花不要随便扔在地上,以免过往的人踩了,应该放到人踩不到的地方,而且是比较干净的地方。


13. 应为大比丘尼给杨枝澡水等。随力能为。即当作之。不得偷安。当求胜福。


杨枝:以前没有牙膏,吃完饭就嚼杨枝,嚼杨枝有很多好处:⑴杨枝能除嘴里的臭气,⑵辨味能力强,⑶促食欲,⑷眼明,现在到印度去,还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嚼杨枝,街上也有很多卖杨枝的。比丘尼不可坏生种,所以沙弥尼应为比丘尼准备杨枝。


作为沙弥尼,应该尽力为比丘尼服务,供给她们杨枝、洗澡水等等,只要你能做到的都应尽力去做,不能偷懒,跑到一边躲起来,这样不好,应积极帮比丘尼师父做事,给自己培福,如果不做,你就培不到那样的福报,将来成为比丘尼时,也没人护你的戒。现在有人想持戒,可是没人护他的戒,没人给他受食,也没人给他作净等等,就是因为他没有培那种福报,所以现在没那种受用。我们懂了这个道理,就要积极为大众师服务,以求得这个殊胜的福报。


14.若闻呼时。即念佛应之。不得云有云是。


如果有人喊你,你应该答应,怎样答应呢?用“阿弥陀佛”作答就可以了。不可以回答有或是,出家应学无为法,念佛能培养我们的正念,我们平常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心念。


15. 凡拾遗物。当白主事比丘尼。


凡:不管。遗物:别人遗失的东西。


无论捡到什么东西,都不要起贪念,要把它交给主事的比丘尼。如果你认为不拿别人的东西就可以了,捡到的东西应该归自己所有,这还落到贪心当中。有一次佛带领弟子们走在路上,看见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被一群老鹰追赶,双方为这块肉争来争去。佛微笑着对弟子们说:“对于财物,世间聪明人只把它看成是乌鸦口里的肉,没什么意思,但愚痴的人就会叼来叼去,不肯放舍,他们不知道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一般在寺院外看到别人失落的东西,佛告诉不要捡,因为在寺外捡东西容易招来麻烦,比如你捡了十元钱,而人家却说丢了二十元,这样就说不清楚。如果是在寺内,你就应该捡起来交给主事的比丘尼,因为怕被外人捡走,失主若说在寺院丢了东西,这样就会对寺院不好。或者在外面临时住宿,捡到东西应教给房主,否则被人拿走了,人家就会讥嫌出家人。


16. 凡上佛殿。当肃容仪。不得放意自便。


肃:严肃或收敛。自便:自己想作什么就作什么。


容仪:面部表情以及身体的威仪。


来到佛殿里,应该收摄身心,面部表情要严肃,身体要站得端端正正的,身和心都不可放逸、随便,不能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17. 不得恶口相调。不得教人作不善语。


恶口:言词粗野,恶从口生,故称恶口。即说粗话、不好听的话。相调:相互调弄、戏笑、打闹、开玩笑等。


不可以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彼此互相调弄。自己不说恶言,也不教别人说这样的话。


18. 不得坐视大众劳务。避懒偷安。


避:避开。偷:找方便躲开。


懒:懒惰。安:安然,逍遥不去做。


大家劳动的时候,不能坐在那看,还找种种理由,安然躲避劳动,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其实这是不懂得培福报,同时也说明你这个人无惭无愧。


19. 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花果蔬菜。一切饮食。及一切器物等。


招提:梵语具云柘斗提舍,讹为招斗提舍,简称招提,华言四方。也是寺院的别称: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造立伽蓝,称为招提,遂以招提为寺院之别称。


竹木花果蔬菜等,是招提僧物,即是常住物,为僧团所共有之物,不可以随便私自取用。


僧物分四种:常住常住物、十方常住物、现前现前物、十方现前物。


常住常住物:前面的常住指人,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人;后面的常住指物,就是寺庙的固定财产,如房子、床、桌子、凳子等。


十方常住物:十方指现在这一世的人,不包括过去和未来;常住指常住的物。我们每天吃的饮食,打板以后进界有份,就是属于十方常住物。


现前现前物:前面的现前指人,人是局于现前的人;后面的现前指物,即现前的东西。现前的人受用现前的东西。


十方现前物:十方指人,现前指物。就是现前的东西由十方的人来受用,打板作羯磨遮约。


我们应该分清楚这四种僧物,不可以随便取用,否则过失很重。


20. 凡自称。当举二字法名。不得云我及某甲。


自己称呼自己的时候,应该说自己的法名,不能自称“我”,因为“我”显得有些傲慢,而且我们出家就是为破我执,从一开始就要锻炼,不可整天把我挂在嘴上。也不可称呼某甲,某甲是谁呀?不知道,某甲是为纠正自称我的毛病的,但你说某甲人家也不知道是谁呀,所以还是自称法名就可以了。


21. 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则辞而去。若动气出粗。即非沙弥尼。


小事:无关紧要的事。不可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争执不休,你说你有理,她说她有理,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过去就算了,没有意义,浪费时间。


大事:有利害冲突关系的事,或小事吵大了,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该怎么办呢?还是应该心平气和,用道理来论辩,讲清楚为止。如果遇到那种不讲道理的人,就不要跟她争了,但也要和颜悦色的告辞而去,不可生嗔恨心,口出粗言,大声跟人争辩,说人家冤枉你了等等,如果这样就不是沙弥尼,这是说你出家是不够格的。


出家应该学忍辱,六度里就有忍辱波罗蜜,佛陀也说过“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如果没有忍辱,作什么也成功不了。世间也有“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的胯下之辱、张良与夏沛老人的故事,都说明了忍辱的重要性,我们出家人更应受得了忍辱,不要总是成就别人的忍辱波罗蜜,这损失是自己的。


22. 入大僧堂。先礼圣僧像。次行十方礼。


来到大众集会的地方,先礼圣僧像,再行十方礼。在戒律里,十方礼一般就是三礼,左右中间各一礼,现在要顶礼维那,这是以后丛林下实行起来的。


23. 若见式叉摩那及沙弥。亦应作礼。


式叉:是梵语,华言学。摩那:是法。


在出家五众当中,式叉是第三位,沙弥是第四位,沙弥尼是第五位,所以应该给她们作礼。

TOP
26#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随众食   第六


1. 闻楗椎声。即当整衣服。


2. 临食咒愿。皆当恭敬。


3. 出生。饭不过七粒。面不过一寸。馒头不过指甲许。多则为贪。少则为悭。其余蔬菜豆腐不出。


4. 凡出生时。默念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5. 凡饮食作五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


6. 无呵食好恶。                    


7. 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摘与狗。


8. 来益食。不得言不用。若已饱。当以手让却之。


9. 不得爪头。使风屑落邻钵中。      


10. 不得含食语。


11. 不得笑谈杂话。        


12. 不得嚼食有声。      


13. 如挑牙。以袖掩口。


14. 食中或有虫蚁。宜密掩藏之。莫令邻单见生疑心。


15. 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食。    


16. 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


17. 凡食不得太速。不得太迟。          


18. 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


19. 或有所需。默然指授。不得高声大唤。


20. 不得碗钵作声。


21. 不得食毕先起。                


22. 若违僧制。闻白椎。不得抗拒不服。


23. 饭中有谷。去皮食之。        


24. 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口食。


25. 不得偏众食。                


26. 受食时。左手持钵。右手扶缘。


27. 食未毕。不得先起。须俟结斋同众而起。


28. 午后不得妄忆其食。当止贪念。谨遵法律。宁死不食。


29. 不得自畜宿食。    


30. 不得为他人畜宿食。  


31. 不得教余沙弥尼非时食。


随众食:就是随大众僧过斋堂。这一章是讲过斋堂的威仪。


随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古德说过:“随众得解脱。”


1.申板即付,不懈怠故;2.供养现成,得省力故;


3.做平等观,无人我故;4.息诸戏论,存正念故;


5.如法观想,深入理故;6.不偏众食,决疑谤故;


7.甘苦同受,无拣择故;8.起止威仪,不放逸故。


1. 闻楗椎声。即当整衣服。


楗椎:全名臂吒楗椎,臂吒华言是打;楗椎华言是指所打的东西,包括木石铜铁能打出声响的东西,都可叫楗椎。


打楗椎是集僧的一种方法,在僧伽蓝中,如果要集僧,就要打楗椎,打木也好,打石也好,敲钟也好,都包括在内,打了以后,大家就会闻声而集。


楗椎应该怎样打呢?是不是可以随便敲呢?不是的,律里也是有规定的,佛制应该打三通,最简单的就是打三下,就谓之三通。打板一般也不是那么死板的,只要大家知道打这个板是干什么的就行。在戒律里有一般的规定:比如会客,打一下;官家来打二下;火灾或贼来,就可以无休止的打,让大家都听到赶来。我们现在一般都打四十下的板,但在律里它还不是最长的板,律里的长板是120下,我们打40下,只是一个普通的集僧方法,具体的打法可以分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先轻轻打十下,第二段落从11下开始,一声比一声大,打27下;最后再打三下结束,这后面的三下就称为三通。


一般打楗椎有二种意义:一是召集十方僧众;二是咒愿,愿诸恶趣众生众苦停息。打楗椎时,应该具足一定的威仪,不能随随便便的打,因为是要集僧的,如果太随便了,就失去了恭敬,所以应具足威仪,律里有讲,打楗椎时,应先顶礼三宝,然后作观:“我鸣此椎,为招十方僧众云集,共同和力,并愿诸恶趣众生众苦停息。”也就是说,我现在打楗椎是为了召集十方僧众,听到楗椎声会集到一起来,共同受利,如果是作法事,就是受法利,如果有供养,就是受财利。同时还希望地狱里的受苦众生,听到楗椎声后,能够停止受苦。律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国王杀人很多,后来生起惭愧心,在马鸣菩萨面前忏悔,重罪轻受,死后堕落为鱼,头上有剑轮旋转,不停的杀他的头,非常的苦,有一次他听到寺庙的钟声,那个剑轮就旋到了空中,不再斩头了,后来他就给寺庙打钟的托梦,“你打钟吧,不要停止,我可以得利。”寺庙里就连着打了七天钟,他的苦就停止了。


闻楗椎声,即当整衣服:是说要过堂吃饭了,如果是打预备板,就要赶快起来整理衣服,如果没有预备板,应提前做好准备,如果临时整理就会很仓促,大众僧都已经集到一起了,你才慌慌张张从后边赶来,衣服还歪歪扭扭的,就很失威仪。


2. 临食咒愿。皆当恭敬。


吃饭的时候应该咒愿,从一开始念供养咒到结斋,都有咒,都要念诵回向施主得益,这些都是咒愿。


按照《毗尼日用》所讲,来到斋堂坐好后,先应展钵,“如来应量器,我今得敷展,愿供一切众,等三轮空寂。唵,斯嘛摩尼娑诃。”应量器是华言,它的梵语是钵多罗,就是我们用的钵,应着自己的食量来盛饭,能吃多少就要多少,所以叫应量器,如果多要就落到贪中了,如果少要又吃不饱,随自己的食量就好。应量器前加如来二字,是说钵是三世如来的标志,只有出家才能用,所以我们应生难遭难遇想,并且我现在展钵要吃饭了,同时也祝愿一切众生,都能体悟到三轮空寂的道理。


钵展好之后,还要继续作观,“若见空钵,当愿众生,究竟清净,空无烦恼。”行堂的盛好饭后,要观想:“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盛满,一切善法。”接下来就要供佛了,早晨是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粥有十利:第一、颜色好,第二、有力气,第三、增元气,能延长寿命;第四、安乐;第五、齿清,说话清楚;第六、善辩;第七、消宿食;第八、除风;第九、除饥;第十、除渴。总结一下就是:“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与粥食,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齿清辨,宿食除风饥渴消,食为良药佛所说,易得人天长安乐,应当以粥施众僧。”一个人持戒清净的话,人家就会恭敬你,并且随时用粥来作供养,粥有十种利益,是一个很好的良药,这是佛告诉我们的,如果想要得到人天的福报,就应该拿粥去供养众僧。


饶益行人:就是有利于修行的人。


果报无边,究竟常乐:供养出家人,让他们安心修行,自己就会获得反报之福,乃至可达到究竟涅盘的境界。


中午念的是“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就是说上供的饭要具备三德六味,三德第一是要清净,没有荤秽之气;第二要柔软,不粗糙;第三要如法,随时操办,不可用生的或剩的,而且饭要供在时中,若非时供,也是不如法。六味就是酸、苦、甘、辛、咸、淡,要适中。这三德六味是要上供诸佛,中供贤圣僧,下施诸有情的,是没有分别的。


接着佛告诉念僧跋:“三跋罗伽多,三跋罗伽多。”如果饭里有毒,念了这个以后,毒会化为甘露,这是有缘起的,王舍城有一长者,为裸形外道的弟子,常请外道,受外道的挑唆,要害佛,于是设供请佛,饭里下了毒药,并且在门口设下陷阱,想要看佛的笑话,佛当然知道,就命阿难遍告比丘们一定要等佛先进长者家,然后再进去,佛走到陷阱上时,不但没陷进去,底下竟然开出莲花来了,佛就踏着莲花走过去了,比丘们也随后踏着莲花过去了,长者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过失,马上出来向佛忏悔,并告诉佛陀,饭里面下了毒药,就不要吃了,佛陀说没关系,命阿难遍告比丘们先念僧跋,然后再吃饭,果然都没事。


念完僧跋后,吃前三口要依次作观:“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总之吃饭要如法的吃,如法作观,这样吃黄金也能消化得了,否则,就会吃出一身罪过。


3. 出生。饭不过七粒。面不过一寸。馒头不过指甲许。多则为贪。少则为悭。其余蔬菜豆腐不出。


出生:就是出众生食。出生的缘起,也就是那个偈子:“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大鹏金翅鸟:又曰妙翅鸟。梵语迦楼罗,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两翅广三百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常取龙为食,龙很恐惧,就到佛那里求救,佛就给了它一片袈裟,让它分与诸龙,金翅鸟就不敢吃它们了。金翅鸟因此也被饥饿所困,也来找佛,佛就为它说法,令它欢喜,并给它受三归和不杀戒,然后对它说:“我会让我的弟子们在吃饭的时候,先出生一份,你们就以此为食。”


旷野鬼神众:佛游行到一个聚落,在一棵树下有一个鬼,叫旷野,专吃人肉、喝人血,佛劝它它也不听,佛就用神通变现成大力鬼,把旷野鬼给降服了,并给它讲法,它就答应佛,以后不再吃人了,但它问佛:“以后吃什么呢?”佛就告诉它,凡有佛弟子在的地方,吃饭之前都会先出生一份饮食,作为你们的食物。


罗刹鬼子母:罗刹是梵语,华言速疾鬼,又云可畏,以其暴恶可畏故也,是恶鬼的总称。鬼子母是罗刹里的一种,本名诃梨帝。译曰欢喜。以为五百鬼子之母,故云鬼子母。她有五百个儿子,专在人间吃人。这是她过去的恶愿所致,她过去是一个牧牛人的母亲,由于生起嗔恨心,就发了个恶愿,专吃王舍城人家的孩子,所以她现在得这个果报,为鬼子母,专门捣乱人间,吃人家的孩子。人们都被她们搅扰的不得安宁,佛很怜悯她,就去教化她,把她最小的儿子扣到钵里。鬼子母到处找她的儿子,天上人间都找不到,最后跑来问佛,佛就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儿子,现在丢了一个就担心的不得了,你吃人家的孩子,人家不也一样的心痛吗?”然后又给她种种说法教化,她很受感动,就答应不再吃人了,并且让她的孩子也归依了三宝,佛就告诉她:“你不用担心没东西吃,我会让我的弟子从钵中取出一份给你们吃。”


这就是出生的缘起,也是我们现在出食的原因,因为是佛答应人家的,我们是佛的弟子,应该听佛的嘱咐。


在出食的时候,米饭不要超过七粒,面条不可超过一寸,馒头不过指甲许,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是贪,太少又是悭贪之相,其余蔬菜豆腐瓜果之类不用出,出食只出正食就可以。


4. 凡出生时。默念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早上或中午出食的时候,口中要默念这首偈,意思是说一切鬼神,我都施食给它们,希望这个饮食,能够一粒变七,七再变七,乃至充满整个虚空,凡有鬼神的地方,都能够得到饱足。

TOP
27#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5. 凡饮食作五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之前应先作这五种观想,首先应想一想这一碗饭,盛到我们的钵中,经过了多少人的劳力,它的来处实在不易,最感人的就是《锄禾》那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先是农民的春种秋收,再经过打磨,厨房阿姨的做饭,行堂师父帮我们行堂,想想这一钵饭来得实在不容易,如果还挑三拣四的,真是太不应该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就是思忖、思度、思量的意思。当一钵饭放在我们面前时,想想它来的那么不容易,我们该如何受用它呢?这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德行,于道有得就谓之德,检查一下自己,如果行持不缺,就是于道有得,就可以接受这个供养,如果行持有缺,于道无所得,受这个供养,就应生惭愧心,精进用功才是。


《善见》有四种受用利养:


1. 盗用:不观而食,破戒受施,如盗用,喻有罪。


2. 负债用:持戒如负债用,须酬尝。


3. 子物用:七学人(三果四向)如子物用,喻须谢。


4. 己物用:无学果受利养,才如己物用。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防止、禁止的意思。吃饭的时候,要提起正念,要防止这个心造业,见到好吃的,就生起贪心,想多吃一点;见到不好吃的,就起嗔恨心,不高兴,心想怎么又是吃这个东西呀;见到不好不坏的,就生起愚痴心,这都是不应该的,要想远离过非,就要远离这些不善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我们的色身是依食而住的,有了色身才能修道,所以我们吃饭是为了维持色身修道的,我们如果不吃饭,这个色身就会干枯,就支持不下去,就没办法修行,所以我们要把饮食当良药想。


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我们吃饭是为了成就道业的。


出家人如果不诵经、坐禅、营三宝事,受用饮食,口口都是欠债,最终为食所堕,所以吃饭的时候应如法作观。


6. 无呵食好恶。


吃饭的时候不应该说这个饭好吃,那个饭不好吃,这个菜好,那个菜不好,这就是呵食好恶。迦旃延尊者有一首偈子很好:“是身犹如车,好恶无选择,香油与臭脂,等同于调滑。”我们的身体就像一辆车,只要上油以后能走就可以了,不要管它上的是什么油,吃饭也是一样,只要能维持这个身体就行了,不要管它好吃不好吃。


7. 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摘与狗。


这里的食是指常住的僧食,不可以随便给人,也不可把馒头掰一块或饭盛一点,再弄点菜给狗。如果是个人的东西,可以自己处理。


8. 来益食。不得言不用。若已饱。当以手让却之。


益:加,就是行堂的来添饭菜,如果你已经饱了,不可以说不要,应该用手作一个不要的动作就可以了,这样既不失威仪,也不会动众。


9. 不得爪头。使风屑落邻钵中。


吃饭的时候不要用手抓头,避免头皮屑落到邻座的钵中。


10. 不得含食语。


吃饭的时候,不能嘴里还嚼着饭就讲话,言语不明了,对方听不清,饭粒也容易掉出来,很不威仪。


11. 不得笑谈杂话。


吃东西的时候,不能边吃边笑边说,不仅随众食这样,下来吃小食也应该注意,我们东土的僧跋“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就是在告诫我们,吃饭的时候要如法作观,如果散心杂话,信施的供养我们就很难消化。


12. 不得嚼食有声。


吃饭的时候不可以有声音,如嚼东西的时候,不要张口“吧嗒、吧嗒”地嚼,应闭着嘴在里面嚼,吃面条喝粥的时候也不要往里翕,在家人有这个习惯,出家了要注意。他部律里有一个故事:是说比丘们吃饭的时候,这个吃的“咯嘣、咯嘣”的响,那个吃的“吧嗒、吧嗒”的响,有个比丘以前是搞音乐的,听到这些声音,情不自禁的就跳起舞来了,后来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吃饭的时候听到各种声音就像音乐一样,不由自主的就起舞了,所以这样不好。


13. 如挑牙。以袖掩口。


吃饭的时候,如果菜夹在牙缝里,你要挑牙,要用袖子把口挡住,否则旁边的人见了,也许会恶心,让人讨厌,而且也很失出家人的威仪。


14. 食中或有虫蚁。宜密掩藏之。莫令邻单见生疑心。


在吃饭当中,难免有不干净的情况,尤其是夏天,饭菜里有虫虫、蚂蚁等,可能都会遇到,这时候应该悄悄把它藏起来,不要让你旁边的人看见生疑心,“哎?她拿的什么东西,是不是虫虫呀?”如果她生起这个疑心,就会恶心,吃不下去饭了,所以我们应该护念邻单。


15. 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食。


这是比丘的一条戒,比丘尼也应该遵守,沙弥尼也应该学。佛制比丘应一坐食,就是比丘坐下来吃饭时不许动,一次就吃饱,吃完以后再起来,这是正制,如果有因缘中间要起来,回来再吃,就要作余食法。


作余食法的方法:把自己的钵端到一位没有起来的师父跟前,对她说:“大姊,我已足食,汝知是看是。”就是说我已经吃过了,现在还想吃,你应该知道我的意思了。对方知道你来请她帮忙作余食法,她会把你钵里的食吃一点,或者不吃也可以,然后说:“大姊,我已食之止,汝食之。”意思是说我已经吃过了,你去吃吧。


当一坐食,是从严要求沙弥尼。


16. 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


吃完饭以后,不可以用手指头在钵里或碗里刮,然后往嘴里吃,这样有二个过失:一是不威仪,一是饥饿相。出家人惜福是对的,但要有方式,不可以失威仪,让居士讥嫌。


17. 凡食不得太速。不得太迟。


在众中吃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就会非威仪,居士见了会讥嫌,律里常常就会有居士讥嫌出家人吃饭动作不好看,所以不要吃太快,但也不要太慢,太慢会动众,大家都吃完了,就等你一个人也不好,所以最好要中道一些。


18. 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


行堂的还没行到自己这边的时候,不要生烦恼,嫌人家的动作慢等,应该好好作观,保持正念。


19. 或有所需。默然指授。不得高声大唤。


在丛林里过堂,要干的稀的都有一定的规定,如果需要,示意一下就可以了,不可以说话的,如果高声大唤,就会失威仪动众,给自己招来过失。


20. 不得碗钵作声。


这一条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怜悯饿鬼,因为有一种鬼,肚子大大的,喉咙小小的,象针那么细,它们一听到碗钵的声音,就想吃东西,口里就出火,那是很难受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把碗钵弄出声音。


21. 不得食毕先起。


随众吃饭的时候,虽然吃完了,也不要先起来,除非有急事,如三宝事必须起来,否则应等结斋后再起来。


22. 若违僧制。闻白椎。不得抗拒不服。


制有二种:佛制和僧制。现在丛林的规矩,都是僧制。若违背僧制,要结一个小罪。


白椎:犯了过失在早斋时的作白,告诉大众僧,某某人犯了什么过失。


如果你犯了过失,被白椎了,不可以有抵触心理,不服气,应该欢喜接受,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23. 饭中有谷。去皮食之。


这主要是让我们惜福,如果饭中有没脱壳的稻谷,不要随随便便扔了,应该把皮去了吃掉。


24. 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口食。


不能见了美味,就生起贪心,多吃一些。从前有一个小沙弥就是因为贪食美味,导致堕落龙身。


25. 不得偏众食。


不可以偏开大众僧自己去吃。这里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偏吃大众僧的东西,这就落入盗戒,要记值犯盗的;另一种情况是偏众吃自己的东西,这就属于失威仪,是无惭愧人。


26. 受食时。左手持钵。右手扶缘。


在受食的时候,左手拿着钵,右手扶着缘,让人家往钵里添饭,我们现在有桌子,就没有这样作,把钵放在桌子上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桌子,就要这样做了。


27. 食未毕。不得先起。须俟结斋同众而起。


大众僧还没吃完,不可以先起来,一定要等结斋以后,和大众僧一起起来。


28. 午后不得妄忆其食。当止贪念。谨遵法律。宁死不食。


受了沙弥尼戒后,有不非时食这条戒,过了日中以后,即使有国王、天人来供养你,都不能吃,应该有宁死不食的决心,不但不吃,心里也不忆念吃的东西。


29. 不得自畜宿食。


不能自己留上吃的东西,明天再吃。饮食一过中午,就成了残食,如果再经宿,就是残宿食,这是不允许的。


30. 不得为他人畜宿食。


自己不可以畜残宿食,也不可以帮别人畜。


31. 不得教余沙弥尼非时食。


自己过午不食,不可以让其他沙弥尼在非时的时候吃东西。

TOP
28#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礼拜   第七


1. 礼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    


2. 有人礼佛。不得向彼人头前径(疑迳)过。


3. 凡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须平胸高低得所。


4. 不得非时礼拜。如欲非时礼。须待人静时。


5. 师礼佛。不得与师并礼。当随后远拜。


6. 师拜人。不得与师同拜。


7. 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          


8. 在师前。不得受人礼。


9. 己手持经像。不得为人作礼。


10. 凡礼拜。须精诚作观。教列七种。不可不知。


11. 粥饭后。齿木清净。方行礼敬。


12. 不应着亵衣礼他人。亦不得着亵衣受檀越礼。当恒着缦条袈裟。


13. 诣俗省亲。不得作礼俗亲眷属。唯至诚合掌问讯。


这一章是教礼拜的方法。


1. 礼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


一般在大殿的中央有一个大拜垫,那是住持的位子,礼拜的时候不可以到那个位子去拜,只有住持才能在那拜。


住持本是安住、持续佛法的意思,到唐朝时,就把住持变成一个称谓了,就是寺庙的主僧,现在称方丈。


2. 有人礼佛。不得向彼人头前径(疑迳)过。


有人在那礼佛,你从人家面前经过,有二种过失:一是自己失恭敬;一是动人家心念,也许人家正在那静静地观想,你一过,就打扰了她,所以佛制不许人家礼拜的时候从头前经过。


3. 凡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须平胸高低得所。


这是合掌的威仪。


合掌的时候,不能这个手高出来,那个手低下去,参差不齐的,这是对佛不恭敬。


合掌时不能中间有空隙,否则就是一种懈怠相,不过密教当中也有一种合掌是中虚的,那是有观想和表法在里面的,和我们现在讲的不一样。


不得将指插鼻中:这是对新出家的年龄比较小的沙弥尼讲的,她们站在那,合掌时间稍微长一点,就把指头插到鼻子里去了,这样很失威仪,居士见了也会讥嫌。


合掌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平胸就可以了,这个位置比较合适,在丛林里,为了统一,立了一个标准,就是以看到无名指为原则。


4. 不得非时礼拜。如欲非时礼。须待人静时。


非时礼:不是礼拜的时间,比如大家规定诵经的时间,或休息的时间,你却在那礼佛,这样就会动大众的心念,自己违背僧制也有过失。


如果想在非时礼佛,需要等到人静的时候,或夜晚或大家都离开了,总之以不动她人心念为原则。


5. 师礼佛。不得与师并礼。当随后远拜。


师父拜佛的时候,你不要跟师父一起礼,你应该往后退一点,离师父远一点拜,这样有二种好处:一、表示对师父的恭敬,不失作弟子的威仪;二、不动师父的心念。


6. 师拜人。不得与师同拜。


师父拜人的时候,你也不能与师父一同拜,如果一起拜,人家就分不清哪个是师父,哪个是徒弟,这样就失掉了做弟子的威仪。


7. 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


在师父面前,如果和同类相礼,就会失掉尊师的本分。


8. 在师前。不得受人礼。


在师父面前也不要受别人的礼拜,假如在师父面前受别人礼拜,就失掉了当弟子的仪规,你看师父还在那站着,你就受人家的礼拜,这是做弟子不应该的。


9. 己手持经像。不得为人作礼。


为:向。


自己手里拿着佛像经书的时候,不要给人作礼,因为你一作礼,经书佛像就接触到地上了,不恭敬佛法,会给自己带来过失。


10. 凡礼拜。须精诚作观。教列七种。不可不知。


精:专一。诚:真诚、真实。


礼拜的时候,应该专心诚意的作观想。印度有一位勒那三藏法师,来到中国后,看到东土人对礼佛不大懂,就教了七种礼佛方法:


第一、我慢礼:我慢就是尊重自己,轻慢他人,这种人虽然身在那礼拜,但却没有恭敬心,由于没有真诚恭敬之心,这种礼拜自然也是徒劳无益的。


礼佛应该五体投地的礼,两肘、两膝和头都要着地,人最尊贵的是头,用我们最尊贵的头着地,再把手伸出去接佛的足,以表示我们恭敬到了极点,我们就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佛的恭敬。


第二、唱和礼:唱:举唱。和:相随。人家唱阿弥陀佛,或唱观世音菩萨,他马上就随上,口里虽然唱和,心里却没静下来观想佛,而是又缘其他的境,或者在打妄想。


唱和礼也叫求名礼,就是为求名利,让人家说:“哎,这个师父好修行啊,在那用功呢!”


以上这二种礼都是不可取的。


第三、身心恭敬礼: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恭恭敬敬的礼佛了,也是纠正上面的二种错误。恭敬礼就是一听到唱念佛名,就马上心存观想,听到阿弥陀佛,就想到阿弥陀佛的金色之身,拜观世音菩萨,就想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相好等等,总之拜哪尊佛,就观想哪尊佛,把心用在佛身上,这就是恭敬礼。


第四、发智清净礼:前面三种是有相礼,现在是上升到理上,当妄想息灭,清净心现前时,智慧自然开发,明白了十法界皆归于一心,这时候就不用观想佛的金色之身,而是礼一佛,即礼了法界一切诸佛。礼一切佛,即礼一佛,以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


第五、遍入法界礼:谓想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礼法界一切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镜镜皆现,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如是正观,则功归法界,德用无边。


第六、正观修证礼:礼佛的时候,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是自礼自身佛。


第七、实相平等礼:前面几种讲的理性虽然很高,但还有个自己,还要找自性佛,实相礼就没有自他了,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真正达到自性的真实相,心和性就和为一体,也就是事和理本来就是一体的,能礼所礼,其性空寂。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有相礼,就是口称佛名,佛的相好就出现在面前,然后一步步深入,最后达到实相平等礼。


这里补充十种见佛的善根:一、礼拜;二、赞叹;三、发愿回向;四、观佛相好;五、专念修慈;六、三归十善;七、发菩提心;八、读诵经卷;九、供养舍利;十、修行正观,。前九种都是从事相上修,只有第十种是上升到理上,修行正观,达到人法二空,断除我法二执,不再受生死轮回。


《增一阿含经》礼佛有五种功德:


一、端正;二、好声;三、多饶财宝;四、生长者家;


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11. 粥饭后。齿木清净。方行礼敬。


戒律里有二种染:一、食染,就是吃完饭后不漱口,就去诵经拜佛,这要结一个小罪;二、不净染,就是去完厕所后不洗净,就坐僧床、礼佛、诵经等,这都要结罪。


小食大食以后,应该嚼杨枝,现在是刷牙,不过,也不一定刷牙,只要能去除口里臭味的东西都可以,然后才去拜佛诵经等。


12. 不应着亵衣礼他人。亦不得着亵衣受檀越礼。当恒着缦条袈裟。


亵衣:贴身的衣服。


袈裟:我们搭的衣,无论是比丘尼的三衣还是小众的缦衣都称为袈裟;袈裟是梵语,全称是“袈裟耶”,华言不正色,我们一般叫它坏色衣,就是说不出它是什么颜色,黄也不是黄,黑也不是黑,红也不是红,所以叫不正色;也叫离尘服:让我们离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叫消瘦服:搭上袈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使我们的烦恼一天天消瘦;也叫莲花服: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比喻我们搭上袈裟要能够离开贪着;也叫间色服:就是说它不是一种正色,而是间于几种颜色之间,印度有一种黑泥可做染料,染成衣以后不是正黑色,而是铜色、灰色,还有一种木兰树,树皮可做染料,染成以后是古铜色或咖啡色,出家人穿这些颜色比较相应,不能穿黑红蓝白黄以及硫磺色、粉红色、绿色等。


13. 诣俗省亲。不得作礼俗亲眷属。唯至诚合掌问讯。


若回俗家看望亲人,不得向亲眷磕头顶礼,只要真诚的向他们合掌并问候就可以了。

TOP
29#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习学经典   第八


 1. 宜先学沙弥尼十戒诸威仪。后学修多罗。不得违越。


2. 凡学经。先须白师。经完。更白师学某经。  


3. 不得污手持经卷。


4. 不得口吹经上尘。                        


5. 不得案上狼籍卷帙。


6. 不得经案上包藏茶末杂物。                


7. 对经典如对佛。


8. 不得借人经看不还。及不加爱重。以致损坏。


9. 不得笑经语。


10. 凡读经律时。先礼经律三拜。方双手请卷于案。将开卷。先必合掌诵开经偈。掩卷已。仍请供佛像前。作礼三拜乃却。


11. 读经律案。应净洁焚炉香。


12. 不得沙弥尼律仪放大乘经上。        


13. 不得以帽置经律卷上。


14. 不得二人戏笑读经律。                


15. 读经不得抚案曲身翘足累踝。


16. 不得高声动众。                    


17. 不得卧读出声。


习学:可以直接解释为学习,但习字在前面更强调实习、实践,也就是学习以后要实践。


 1. 宜先学沙弥尼十戒诸威仪。后学修多罗。不得违越。


修多罗:是梵语,华言经。


这是讲沙弥尼的学修次第,作为沙弥尼应该先学行住坐卧种种威仪,然后再学习经典,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不可以违越。


2. 凡学经。先须白师。经完。更白师学某经。


要学习某部经典,应该先启白师父,问师父学这部经可不可以,师父同意了你才学,这部经学完了,再去启白师父,该学什么经。为什么要白师呢?因为沙弥尼刚出家,知见还没树立起来,辨别邪正的能力还没那么强,需要师父的指导,学习戒律就是培养自己的知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邪什么是正,等自己五年学戒圆满,有辨别邪正的能力,到那时就可以去行脚参禅。


3. 不得污手持经卷。


污手:就是脏手,凡持经卷之前应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如果污手持经,就是不净,果报是要下地狱的,余报是堕落到厕所中做蛆,不净的因就会感招不净的果,我们看的经典佛像等也不要随便放到窗台上,果报也是要下地狱,余报是常常寄人篱下,没房子住。


4. 不得口吹经上尘。


如果经书上有灰尘,不要直接用嘴去吹,因为我们口里有秽气,直接去吹就是不恭敬,《文殊问经》:“庄严供养具,以口吹去灰者,堕优波罗地狱,旁报做风神王。”如果经书上有灰尘,应该用干净的手帕轻轻地擦拭。


5. 不得案上狼籍卷帙(zhi)。


案就是经案,狼藉:参差不齐,显得很杂乱。


经典放在桌子上应整整齐齐的,如果经书是一函一函的,就要把它装好,各是各的不要混到一起。


6. 不得经案上包藏茶末杂物。


经案上不要放一些杂碎物,如茶叶、茶末以及食物等,这都是对经典不恭敬的表现。


7. 对经典如对佛。


经典是佛所说,所以我们对经典应象对佛一样的恭敬,《金刚经》也说:“凡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8. 不得借人经看不还。及不加爱重。以致损坏。


借人家的经要及时还,所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如果作心不还是要计值犯盗的,而且借来的东西,要更加爱护,如果经书坏了,要及时修补,莲池大师说过:经书是我们的法身父母,如果我们不加爱惜,或者坏了也不及时修补,就是大逆不道。


9. 不得笑经语。


佛是大慈悲父,不仅告诉我们修行出世间法,生活细节的琐事也告诉我们清清楚楚的,这其中可能有我们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感到奇怪的地方,也有有意思的地方,就笑了,这属于慢法,是有过失的。


10. 凡读经律时。先礼经律三拜。方双手请卷于案。将开卷。先必合掌诵开经偈。掩卷已。仍请供佛像前。作礼三拜乃却。


这里主要是培养我们对佛法的一种难遭难遇想,珍惜自己的学法因缘。


戒经的开经偈:别解脱戒难得闻,经于无量俱胝劫,读诵受持亦如是,如说修行者更难。


诵经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法是甚深微妙的,没有一法能超过它,而且也是很难遇到的,我们现在有幸听闻,一定要好好珍惜,并且发愿,希望能够真正了达佛说法的真正意义。


11. 读经律案。应净洁焚炉香。


无论读经还是读律,桌子上都应该干干净净的,然后点起香插到香炉中。


香,具有流播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等作用。戒律中最初点香是为了避秽气的,因为人的气味不好,人是很不净的,鼻子里有鼻涕,眼睛里有眼屎,耳朵里有耳垢,九孔长流不净,尤其夏天出汗,味道很不好,如果再大众集会,味道就更难闻了,所以要焚香,表示我们的恭敬。现在佛弟子供香,取其芬芳以供佛,又香在燃烧时袅袅上升,可以传达信息,以求达到一种默契。


12. 不得沙弥尼律仪放大乘经上。


经律论三藏,放的时候是要有次第的,律要放在最下面,沙弥尼律仪应该放在比丘尼戒下面。


13. 不得以帽置经律卷上。


不能把帽子放到经律上,世间人不懂可能会随便放,我们应该注意,而且念珠、眼镜等也不能放到经书上。


14. 不得二人戏笑读经律。


读经律的时候,不能二个人边读边说说笑笑的,这样很不恭敬。


15. 读经不得抚案曲身翘足累踝。


读经的时候应该恭恭敬敬的,身体坐端正,不要趴在桌子上,弯着身,或者翘起二郎腿,或者二脚倮在一起,累踝坐。


16. 不得高声动众。


凡在大众聚会的地方,都不要高声,这样会扰乱大众,动人心念。


17. 不得卧读出声。


躺下来的时候,不要念出声,会背的经可以躺在那默诵,或者默念佛号,这都是可以的。

TOP
30#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听法   第九


 1. 当整理衣服。  


2. 平视直进。    


3. 坐必端严。    


4. 不得乱语。


5. 不得咳唾。  


6. 凡听法。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得专记名言。以资谈柄。


7. 不得未会称会。入耳出口。


8. 至说法处。先礼座三拜。方坐。听竟起身。仍礼三拜。旁立。候说者下座。方回本所。                      


9. 不得来去无礼。坐久生厌。


这一章是讲听法的威仪。


听法当离三种过:


一、漏器过:不能牢记,听完就忘了,得不到受用。


二、覆器过:心向外攀缘,打妄想或昏沉睡眠等,听不进去。


三、垢器过:一个器皿若内不清洁,虽盛饮食亦不能食用;若人自怀知见,排斥外来,同样得不到佛法的受用。


听法当生六种想:


一、于己需如病者想;二、于说法者需如医师想;


三、于教法做药物想;四、于修行如疗病想;


五、于如来做正士想;六、于正法眼做久住想。


 1. 当整理衣服。


这是说要齐整着衣,要去听法了,先要把衣袍穿好,衣搭整齐,这样就显得很庄重,也很威仪,如果衣穿得歪歪扭扭的,让人一看就觉得不舒服。


2. 平视直进。


往法堂去的时候,应收摄身心,不要左右顾视,应目光平视,这样就能收摄正念,看起来也很威仪。


3. 坐必端严。


坐在那里身体要端端正正的,表情要庄重,不可以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法要有难遭遇想。


4. 不得乱语。


法师在上面讲法,你在下面要认真听,不可以乱说乱道,或者妄加评论。


5. 不得咳唾。


听法时不可高声咳嗽,乱吐唾沫,乱扔鼻涕纸,一个是动众,一个是污僧伽地,一个是获罪,《僧护经》中讲,随便往僧伽蓝净地乱吐,果报是下地狱,受割鼻之苦。鼻子割了又长,长了又割。


6. 凡听法。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得专记名言。以资谈柄。


这是讲修学佛法的一个次第,修学佛法要通过闻思修三慧来完成,首先是听闻,闻后要如理思维,然后再依法起修,如果只闻不思,就象农夫虽然知道什么时候该种什么粮食,可就是不去下种一样,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思而不修,就象撒到地里的种子,不给它浇水、除草,同样得不到收获,我们修学佛法也是这样,只有通过闻思修三慧如法的去做,最后才能证果。


在学法的过程中,不应该只记一些名言警句或明相概念,作为谈话的资料,炫耀自己,让人家赞叹自己知道的多。


7. 不得未会称会。入耳出口。


做人要诚实,不可不会称会,或者听到佛法以后,就象鹦鹉学舌一样,也不去体会佛陀说法的真正用意,马上就说出去。这样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益。


8. 至说法处。先礼座三拜。方坐。听竟起身。仍礼三拜。旁立。候说者下座。方回本所。


到说法的地方,要先礼佛三拜,再顶礼法师三拜,然后再坐下,听完法起来,仍然顶礼法师三拜,站在旁边,等说法的人下座,出去以后,再礼佛三拜,然后再离开。


9. 不得来去无礼。坐久生厌。


听法的时候,来的时候或者离开,都应按照这个仪式作,否则就是不恭敬,人家会笑话我们不知礼节。如果听法的时间长一点,也不可生起厌烦之心。忍耐不住了,不生欢喜心了,这样不可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