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凡饮食作五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之前应先作这五种观想,首先应想一想这一碗饭,盛到我们的钵中,经过了多少人的劳力,它的来处实在不易,最感人的就是《锄禾》那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先是农民的春种秋收,再经过打磨,厨房阿姨的做饭,行堂师父帮我们行堂,想想这一钵饭来得实在不容易,如果还挑三拣四的,真是太不应该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就是思忖、思度、思量的意思。当一钵饭放在我们面前时,想想它来的那么不容易,我们该如何受用它呢?这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德行,于道有得就谓之德,检查一下自己,如果行持不缺,就是于道有得,就可以接受这个供养,如果行持有缺,于道无所得,受这个供养,就应生惭愧心,精进用功才是。
《善见》有四种受用利养:
1. 盗用:不观而食,破戒受施,如盗用,喻有罪。
2. 负债用:持戒如负债用,须酬尝。
3. 子物用:七学人(三果四向)如子物用,喻须谢。
4. 己物用:无学果受利养,才如己物用。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防止、禁止的意思。吃饭的时候,要提起正念,要防止这个心造业,见到好吃的,就生起贪心,想多吃一点;见到不好吃的,就起嗔恨心,不高兴,心想怎么又是吃这个东西呀;见到不好不坏的,就生起愚痴心,这都是不应该的,要想远离过非,就要远离这些不善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我们的色身是依食而住的,有了色身才能修道,所以我们吃饭是为了维持色身修道的,我们如果不吃饭,这个色身就会干枯,就支持不下去,就没办法修行,所以我们要把饮食当良药想。
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我们吃饭是为了成就道业的。
出家人如果不诵经、坐禅、营三宝事,受用饮食,口口都是欠债,最终为食所堕,所以吃饭的时候应如法作观。
6. 无呵食好恶。
吃饭的时候不应该说这个饭好吃,那个饭不好吃,这个菜好,那个菜不好,这就是呵食好恶。迦旃延尊者有一首偈子很好:“是身犹如车,好恶无选择,香油与臭脂,等同于调滑。”我们的身体就像一辆车,只要上油以后能走就可以了,不要管它上的是什么油,吃饭也是一样,只要能维持这个身体就行了,不要管它好吃不好吃。
7. 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摘与狗。
这里的食是指常住的僧食,不可以随便给人,也不可把馒头掰一块或饭盛一点,再弄点菜给狗。如果是个人的东西,可以自己处理。
8. 来益食。不得言不用。若已饱。当以手让却之。
益:加,就是行堂的来添饭菜,如果你已经饱了,不可以说不要,应该用手作一个不要的动作就可以了,这样既不失威仪,也不会动众。
9. 不得爪头。使风屑落邻钵中。
吃饭的时候不要用手抓头,避免头皮屑落到邻座的钵中。
10. 不得含食语。
吃饭的时候,不能嘴里还嚼着饭就讲话,言语不明了,对方听不清,饭粒也容易掉出来,很不威仪。
11. 不得笑谈杂话。
吃东西的时候,不能边吃边笑边说,不仅随众食这样,下来吃小食也应该注意,我们东土的僧跋“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就是在告诫我们,吃饭的时候要如法作观,如果散心杂话,信施的供养我们就很难消化。
12. 不得嚼食有声。
吃饭的时候不可以有声音,如嚼东西的时候,不要张口“吧嗒、吧嗒”地嚼,应闭着嘴在里面嚼,吃面条喝粥的时候也不要往里翕,在家人有这个习惯,出家了要注意。他部律里有一个故事:是说比丘们吃饭的时候,这个吃的“咯嘣、咯嘣”的响,那个吃的“吧嗒、吧嗒”的响,有个比丘以前是搞音乐的,听到这些声音,情不自禁的就跳起舞来了,后来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吃饭的时候听到各种声音就像音乐一样,不由自主的就起舞了,所以这样不好。
13. 如挑牙。以袖掩口。
吃饭的时候,如果菜夹在牙缝里,你要挑牙,要用袖子把口挡住,否则旁边的人见了,也许会恶心,让人讨厌,而且也很失出家人的威仪。
14. 食中或有虫蚁。宜密掩藏之。莫令邻单见生疑心。
在吃饭当中,难免有不干净的情况,尤其是夏天,饭菜里有虫虫、蚂蚁等,可能都会遇到,这时候应该悄悄把它藏起来,不要让你旁边的人看见生疑心,“哎?她拿的什么东西,是不是虫虫呀?”如果她生起这个疑心,就会恶心,吃不下去饭了,所以我们应该护念邻单。
15. 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食。
这是比丘的一条戒,比丘尼也应该遵守,沙弥尼也应该学。佛制比丘应一坐食,就是比丘坐下来吃饭时不许动,一次就吃饱,吃完以后再起来,这是正制,如果有因缘中间要起来,回来再吃,就要作余食法。
作余食法的方法:把自己的钵端到一位没有起来的师父跟前,对她说:“大姊,我已足食,汝知是看是。”就是说我已经吃过了,现在还想吃,你应该知道我的意思了。对方知道你来请她帮忙作余食法,她会把你钵里的食吃一点,或者不吃也可以,然后说:“大姊,我已食之止,汝食之。”意思是说我已经吃过了,你去吃吧。
当一坐食,是从严要求沙弥尼。
16. 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
吃完饭以后,不可以用手指头在钵里或碗里刮,然后往嘴里吃,这样有二个过失:一是不威仪,一是饥饿相。出家人惜福是对的,但要有方式,不可以失威仪,让居士讥嫌。
17. 凡食不得太速。不得太迟。
在众中吃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就会非威仪,居士见了会讥嫌,律里常常就会有居士讥嫌出家人吃饭动作不好看,所以不要吃太快,但也不要太慢,太慢会动众,大家都吃完了,就等你一个人也不好,所以最好要中道一些。
18. 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
行堂的还没行到自己这边的时候,不要生烦恼,嫌人家的动作慢等,应该好好作观,保持正念。
19. 或有所需。默然指授。不得高声大唤。
在丛林里过堂,要干的稀的都有一定的规定,如果需要,示意一下就可以了,不可以说话的,如果高声大唤,就会失威仪动众,给自己招来过失。
20. 不得碗钵作声。
这一条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怜悯饿鬼,因为有一种鬼,肚子大大的,喉咙小小的,象针那么细,它们一听到碗钵的声音,就想吃东西,口里就出火,那是很难受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把碗钵弄出声音。
21. 不得食毕先起。
随众吃饭的时候,虽然吃完了,也不要先起来,除非有急事,如三宝事必须起来,否则应等结斋后再起来。
22. 若违僧制。闻白椎。不得抗拒不服。
制有二种:佛制和僧制。现在丛林的规矩,都是僧制。若违背僧制,要结一个小罪。
白椎:犯了过失在早斋时的作白,告诉大众僧,某某人犯了什么过失。
如果你犯了过失,被白椎了,不可以有抵触心理,不服气,应该欢喜接受,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23. 饭中有谷。去皮食之。
这主要是让我们惜福,如果饭中有没脱壳的稻谷,不要随随便便扔了,应该把皮去了吃掉。
24. 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口食。
不能见了美味,就生起贪心,多吃一些。从前有一个小沙弥就是因为贪食美味,导致堕落龙身。
25. 不得偏众食。
不可以偏开大众僧自己去吃。这里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偏吃大众僧的东西,这就落入盗戒,要记值犯盗的;另一种情况是偏众吃自己的东西,这就属于失威仪,是无惭愧人。
26. 受食时。左手持钵。右手扶缘。
在受食的时候,左手拿着钵,右手扶着缘,让人家往钵里添饭,我们现在有桌子,就没有这样作,把钵放在桌子上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桌子,就要这样做了。
27. 食未毕。不得先起。须俟结斋同众而起。
大众僧还没吃完,不可以先起来,一定要等结斋以后,和大众僧一起起来。
28. 午后不得妄忆其食。当止贪念。谨遵法律。宁死不食。
受了沙弥尼戒后,有不非时食这条戒,过了日中以后,即使有国王、天人来供养你,都不能吃,应该有宁死不食的决心,不但不吃,心里也不忆念吃的东西。
29. 不得自畜宿食。
不能自己留上吃的东西,明天再吃。饮食一过中午,就成了残食,如果再经宿,就是残宿食,这是不允许的。
30. 不得为他人畜宿食。
自己不可以畜残宿食,也不可以帮别人畜。
31. 不得教余沙弥尼非时食。
自己过午不食,不可以让其他沙弥尼在非时的时候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