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 觉海之光 》 [复制链接]

31#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2、作家金庸谈他皈依佛教的心路历程

    我之皈依佛教,并非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而且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雳,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问题。
    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深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恩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这篇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人之生死 ”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佛所说佛法的记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
    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象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列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花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
    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中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妙法莲花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节录自《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

[SOUND]http://www.coolhot.cn/680/05/bbs.680.cn/yunshui.wma[/SOUND]



[right]「该帖子被 空了 在 2006-2-3 20:00:44 编辑过」[/right]
TOP
32#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3、“霍元甲”出家受菩萨戒
   突破:http://www.tupo21.com/mrfy.htm

    著名香港影视演员,电视连续剧《 霍元甲 》的扮演者黄元申出生与上海,长期来一直周旋在影视界。
    一九九零O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黄元申拜东南亚一带德高望重的圣一法师为师,在香港宝莲禅寺出家,取法号衍申。同年他到九华山驻足二十九天,受菩萨戒,从此他以“上弘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黄元申在谈到为什么出家时说:“出家全是佛缘所定。在剃度前他早已倦怠世相,厌弃虚荣,后逐渐染濡佛法,感到心中豁然开朗,令他充实平静,遂萌发了出家皈依佛祖的决心。”
    衍申法师说:“由于他经常流露舍家事佛的心愿,家中人早有预感。出家时妻子还算能理解,和其他出家人比较,我就很幸运了。但我的父母是不原我出家的,父母见这么久了我仍坚决,也就随我。只是父母直到现在还想不通。”法师语罢目垂。
     衍申法师多次往来与香港大陆丛林,参禅悟道,朝师拜祖。九江云居山真如寺是其师祖虚云老和尚圆寂之处,今年三月,他代师父参拜师公舍利塔并考察了多处佛教塔寺。他旅途奔波,十分辛苦,仍滔滔不绝地向人们开示说法,那分虔诚和利他的心愿很是感人。当有人问法师:“您现在还有烦恼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有,我也是凡人嘛。但我能化解。用‘心’来观察烦恼,本是虚幻的,是由心生出来的。”
    记者说:“衍申法师您当和尚,观众失去了一位演员,这多遗憾。”他淡淡地回答:“人生就是在演戏嘛,我以前演这样那样的角色,现在演和尚,将来年纪大了就是演老和尚啦!”充满哲理的回答,令人回味无穷。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TOP
33#

Re:[推荐]《 觉海之光 》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4、张国立正式皈依佛门



   (1). 2002年3月15日,著名演员张国立在法鼓山安和分院(位于台北)正式皈依佛教,成为圣严法师的弟子,法名为“长升”。
    张国立在举行皈依仪式时表示愿意终身学习佛法,他说他很早就信佛,奶奶、妈妈说他从小打从娘胎就与佛有缘。至于正式皈依佛教,主要是由于陈亚兰、张光斗的影响,张、陈两人经常拿圣严法师的书给他看。
    圣严法师赠送张国立一套(共七本)“禅修菁华集”。其中“入门”、“观念”张国立已经读过,另外“法脉”、“公案”、“话头”、“默照”、“五停心,四念处”、“活用”,他说请回去好好用功。
    当媒体询问他的法名“常升”有何意义时,张国立看了以后说,他还在“悟”。不过,张国立离开佛堂时已悟到,原来是要自己“提高人类品质”。张国立最后表示:“我这次到台湾是为我们的电视剧《欢喜菩萨》做宣传,圣严法师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高僧,他曾经写过《人间佛教》等净化心灵的书籍,我一直很崇拜他,我皈依佛教做‘居士’,就是大家常说的俗家弟子,不是剃了头发在台湾做和尚不回去了!”。

  (2).张国立近日赴台湾宣传新剧时忽然皈依佛教做起了“居士”,此举引起媒体一片哗然。前晚,其妻邓婕却平静地告诉记者,张国立皈依佛教是迟早的事。

  据邓婕介绍,张国立日前赴台湾是为了宣传即将在台视上档的八点档大戏《欢喜菩萨》。在台期间,他偶然遇到了台北法鼓山安和分院的圣严法师,两人一见如故,一番长谈后张国立决定拜圣严为师,取法名“常升”,正式成为了一名俗家弟子。

  对于张国立皈依佛门的举动,邓婕称自己一点也没有感到惊讶:“我知道他迟早会走到这一步的。张国立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一直对佛教很有感觉。进入演艺圈以后,张国立更把佛教的教义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圈里面信佛的人太多了,这对张国立也有一定的影响。”

  邓婕告诉记者,由于事发突然,她也是从网上才知道丈夫皈依佛门的消息。稍后,张国立从台湾打来电话,向邓婕详细汇报了自己在台湾的一举一动,“他在电话里一个劲地向我澄清,他没有出家,只是做了俗家弟子,让我不要担心会因此失去老公。”

  昨天,张国立从台湾归来,邓婕笑称她将以平常心来迎接“居士”丈夫归来的。

*********************************************************************

在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前,圣严法师虔诚地祈祷两岸和平祖国昌盛

      <<专题:海上观音开光大典:http://www.nstrip.com/cool/gywh/kgdd.asp>>

     (图片拍摄:刘杰)

    ( 南山旅程网编辑 刘杰 )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
TOP
34#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5、与游本昌先生话济公



  在佛教的诸多人物中,济公可算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尤其在游本昌拍了济公电视剧,唱出“ 鞋儿破,帽儿破……”那样一首歌之后,更称得上老幼皆知了。 不过真正了解济公这位罗汉的人,我想并不很多。而那破帽、破鞋,喝酒吃肉的形象不仅引起过许多人的误解,也曾招致佛教界人士的不满。这一情况对于探讨佛教艺术是很有意思的 。这便是我想说说济公的目的。 济公原是道济禅师,是宋代临济宗的僧人,据说他“性犯颠,嗜酒肉,人号济颠”。关于他的传说在江南流传颇多,流传影响较大的书有《醉菩提》、《济公传》等,以后许多描写济公的作品大都源于这两本书。这类作品对一般群众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文化人与虔诚的宗教信众中则往往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作品太“俗”,作为宗教题材也似乎不大恭敬。 可是济公的“生命力”却很强,不仅时有不同的文艺形式表现这一题材,各种济公像也很受人们的欢迎。《济公》电视剧播放、插曲的流传,确实给游本昌增加了很大的知名度。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济公比较接近群众。老百姓喜欢济公的形象,“哪里不平哪里有我”,自然受群众欢迎。用神通惩恶扬善,是心地善良的众生的梦想,看到恶人的狼狈,观众出了气 ,鞋破、帽破、袈娑破都无关紧要。“济私终究成凡夫,济公到底是活佛”啊! 尽管如此,我对以往的《济公》戏并不满意。 游本昌的父亲原是一位老居士,他本人也自小就皈依佛门的。他很想塑造好济公,通过济公来弘扬佛教文化。为了再编《济公续集》,他常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来,找吴立民所长和我聊。我们本是老朋友,为了共同弘扬佛教文化,我理当考虑如何塑造济公的事。经过多次讨论,我们共同认识了一些问题——济公是一位罗汉,这是这个形象的种子。罗汉是达到了自觉境界的,觉什么?觉缘起,知无我,罗汉不涅槃,常驻世间弘佛法,行菩萨道。 济公深知,娑婆世界的众生冥顽难度,他看似极意颠狂,实际是活泼的禅机,是方便的游戏法门,是为应娑婆世界之机,解众生之苦。 要通过嬉笑怒骂似颠非颠的形象表达出活佛的精神不容易。编、导、演创造济公这一影视形象本身应该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济公通过假颠佯狂体现灵通慧性,以任情游戏、应机教化来度人。作为电视剧自然也要用令人喜闻乐见的故事与表演来反映惩恶扬善的内容,以取得净化心灵的社会效果。 我看了几集济公的剧本,发现要脱窠臼实在不易,而其关键就在于对形象的认识上。“哪里不平哪里有我”,使不平得以平衡是戏剧矛盾起承转合的过程。因此这一类的故事往往容易落入冤案(不平)的昭雪中(摆平)。包公戏如此,济公戏也很容易这样。包公靠执法,济公靠神通,这样的故事很难达到预想的目的。 故事情节的安排本也无可非议,但由于济公不同于包公,他的作法、行为都不能离开罗汉的特点。以济公活佛的眼光看,不平的关键在哪里?在心。造成一切不平的根源无不与贪、嗔 、痴有所关联,这一切都出自本身的意念。作为济公罗汉,他要解开不平之扣,一定要从调心着手,在心字上下功夫。 游本昌确实精进,他在整个编导演的工作中十分注意从佛法的真意出发去处理各个环节。过了一段时间,他拿出几集片子来了。 济公的服装换了、语言改动了,济公的台词也大都有佛经的“根据”,而且很注意“攻心”了。 我很为他精神所感动,感动之余我也为他着急,同时也有些内疚。因为我发现这几集的济公 “严肃”多了,“教育性”加强了,神通少了,……这显然和他认真听取我们的意见有关。 这使我悟到一个道理,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悟出一个道理绝不能仅在意识上弄明白,我们给人讲什么道理也都不能从意识到意识。一定要用心去悟,用心去讲,用心去听,用心去做。(小时侯母亲、老师常常说我不用心,五十多年过去了,我由此才悟到这用心二字的深意)。 佛教艺术是艺术,是体现佛教精神,佛教文化的艺术,佛教影视离不开这个。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缘起、性空、妙有 。佛教讲的是因缘,济公有济公的因缘。济公是静中求动,静极而动的罗汉。他知道“钟不敲不鸣,鼓不打不响,菩萨显神通,人才知景仰。”他明白“不于人世翻筋斗,弄把戏,佛法何以阐明?神通难于显示。”用荒诞的手法给人当头棒喝,用嬉怒笑骂的态度,发人深省,这是济公的因缘,离此便不是济公。他度的是俗世的众生,他用的形式必然是俗的,而俗与雅应该是同样平等的。佛教的因缘论,符合塑造艺术典型“这一个”的要求。由五识(眼 、耳、鼻、舌、身)到意识,再由意识回到五识。游本昌又编了几集,我拜读之后觉得他大大地进步了!而他这个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修行是没有定法的,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修行,是最有效、最好的。游本昌在塑造济公中修行,在修行中编演济公。我希望他戏成人成、人成戏成! (练习瑜伽也同此理!在生活、工作、学习中。。。。。。)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TOP
35#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6、“林黛玉”陈晓旭--虔心学佛 弘扬佛法

  

        38岁的陈晓旭

  红楼梦中“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居士近期接受本站电话专访,并通过本站向大家长期赠送结缘《了凡四训》VCD光盘,欢迎大家恭请。随喜陈晓旭居士慈悲发心!南无阿弥陀佛!

穿越“红楼梦”岁月:十三年创业,六年学佛,慈海中的别样人生



  1.人们大多数是从“林黛玉”开始认识你的,可以讲讲以前的你吗?

  晓旭:我生在中国的北方一一鞍山。父母是京剧演员,后来,父亲还专注于编剧和导演工作。他们希望我:女承父业。可我不喜欢京剧,却醉心于芭蕾。10岁的时候,我拥有了一双红舞鞋,开始学习芭蕾。那时,我常常在全校乃至全市的舞台上演出著名舞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我的学校到家里有一条很长的马路。在许多寂静的早上,我一路跳着舞步去上学。那时我梦想跳进省里最出色的芭蕾学校。经过两年学习,我开始了试演。

  70年代中期,中国大多数人都选择:尽量和别人保持相同的发式和着装。但,我一直想与众不同。我喜欢漂亮的东西,即使同样的辫子,也要辫得别出心裁。

  当时,学生要经常到工厂、农场体验劳动。由于母亲的宠爱,她常常随顺我的小诡计,使我可以逃避劳动去学心爱的舞蹈,以至学校的人都认为我娇气。这一点也成为我终生需要克服的习气。因此,在我通过了所有的芭蕾考核后,一纸政审鉴定击碎了我的芭蕾梦。我落选了,因为我的评语上写着:“这是资本主义的苗子”。老师最终选择了其他女孩。现在回头看,我非常感恩这位写评语的老师。她是第一个教我审视自己的人,如果没有那一次的挫折,我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三岁时,父母开始教我读古诗,那些诗词歌赋在我心中引起了某种化学反应,我常常陷入无边无际的遐想,喜欢对着星空祈愿,我执著地相信它们一直都在关注我,保护我,它们是我的密友。记得那时有一个女生很强悍,常常带着一群女生孤立我,我就请星星月亮帮助我实现她对我的臣服。第二天,她真的来与我讲和,态度十分诚恳。后来她告诉我,她们在编排一个舞蹈,需要我去领舞……从此,我开始相信冥冥中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主宰着一切。那么渺小的我为何会与它相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疑问像一个个小火炬把我从黑暗带向了光明,后来伟大的佛陀为我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2.后来你还继续学习芭蕾舞吗? 什么机会使你扮演了“林黛玉”这个角色?

  晓旭:12岁时,我放弃了舞蹈,然而,身体静止了,心中丰富的意象仍然汹涌澎湃。我开始在日记中写诗,尽管我只有十几岁,却满纸悲天悯人的惆怅。母亲见我当时的情况,给我办了一个图书证,我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曹雪芹的《红楼梦》。15岁时,我在杂志《青年诗人》上开始发表自己的诗,那时的我从未谈过恋爱,却写了许多爱情诗。

  18岁时,我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进入剧组,之后,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我饰演了《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一个浪漫,悲情,但心灵圣洁的女孩。开始选人的时候,导演怀疑我是否能演好。于是问我:能否演另外一个角色。我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导演觉得林黛玉演员本身应该是个诗人。而我是个很好的选择,所以最终我得到了这个角色。

  这部电视连续剧后来成了中国电视史上的最风行的电视剧。其后的近20年里,一共被重播700多次。

  3.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你有记忆深刻的挫折吗?

  晓旭: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的幸运,一切的收获来自于你前生今世的播种和耕耘。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宇宙万物,因果定律无处不在。我能够在上万名竞争者中得到“林黛玉”的角色,也是因果缘份。十几岁时,我就开始理解她、感受她,还把她的诗抄写在日记上。如果追溯到前世,也许会更奇妙,说不定我们就是一个人呢。

  《红楼梦》热播后,“林黛玉”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立即有另一部中国名著改编的连续剧《家春秋》的导演,来请我饰演剧中女主角“梅”。可是,在观众眼中,我所展示的只是又一个林黛玉而已。事实证明,“林黛玉”已成为我演艺途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在此之后,是我生命中的苍茫时刻。虽然我是众人眼中的明星,但没有导演敢请我演其他角色。陈晓旭的名字被林黛玉取代了。三年的时间,我无事可做。在北京漂泊,多次面临搬家的窘境,直到1992年开始了新的创业。总而言之,《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发现了精彩的大干世界,却又向我关上了一扇门,使我不能继续演艺事业。为此,我只能重新开辟一条路,却意外地发现它通向更美丽的远方。

  4.我获知你现在经营两家公司,世邦广告和世邦文化。可以谈谈创业时的情况吗?

  晓旭:1992年,我和我的男友郝彤,一个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摄影师,开创了一家广告公司。当时,中国只有几百家广告公司,而现在有几万家。那时,客户不知道做广告该信任谁。我的第一个客户是拍电视时认识的。他说:“我知道林黛玉不会骗我的。”

  我们对公司的设想,从开始就是:诚信。不和其他公司恶意竞争,而是专注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这个策略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公司过去十年的业绩每年以20~10一30%递增。我们被中国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优秀广告公司之一。今年,中国生产力协会将我们公司列为“中国十大诚信策划机构”。

  我是一个喜欢冥思的人。传统的头脑风暴法很有效果,但对于我,大多数真正好的想法是在独处的时候产生。这印证在我为“五粮液”一一中国最著名的酒业集团做广告的时候。作为中国“酒业之王”,他们想推出一种新产品:“五粮春”。并希望在前期以“五粮液”的品牌来带动新品牌。我采用了中国占诗中的经典词汇“系出名门”来做推广。以“秀其外绝无奢华,慧其中内蕴悠远”的诗句赋予物化产品以鲜活的形象感。现在,这个品牌连同广告语:“名门之秀五粮春”已经几乎和五粮液老品牌一样知名。

  5.其实你比大多数人更早得到了名与利,是什么机缘使你学习佛法?

   晓旭:我曾经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身为家中长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在那段时间里,我不断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家,一次次搬到更大更美的房子里。还送精美的礼物给他们。后来,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我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母亲不知何时开始悄悄衰老,虚弱了,好像随时都有离开我的可能。而我给了他们什么呢?这一切他们又能带走什么呢?这种心痛使我从喧闹中安静下来。我开始想到:如果我的父母去世了,他们会去那里,我们还能见面吗?

  1999年,我偶然在朋友的车上听到净空法师讲解的《无量寿经》的录音带,经中讲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与永恒。突然我的心明亮了,那个世界仿佛印证了我从小到大对神秘天际的无尽遐想。我对经中所描述的一切没有丝毫怀疑,就像有人将你心中多年描绘的蓝图突然呈现在你面前那样惊喜、感激。在此之前,我朝拜了一次普陀山,从那里请来了一尊观音菩萨,供奉在我的办公室。我虔诚的向观音菩萨祈求让我尽快地找到这位净空法师,并能在他的指导下学佛。

  两个月后,有人告诉我净空法师在新加坡讲经,我立即办理了签证,飞了过去。当天,我在净宗学院听老法师现场宣讲《华严经》,并与他亲切交谈。看着老法师慈祥光明的面容,我感到自己与佛法很早就相识了。我问老法师:“我可以做您的弟子吗?因为在我的心里,您早已是我的师父了。”第二天,师父为我和妹妹传授了皈依。我们从此踏上了学佛的道路。

  6.佛陀教育是怎样用于你的生活工作中的?

  晓旭:每天早上,我以诵读《无量寿经》作为一天的开始。佛在经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无限智慧与庄严的国度。那是一个通过信、愿、行,人人都可以到达的极乐世界。我在读诵中,将自己的愿望与佛的愿望合二为一,祈愿自己具有如佛般的慈悲与大家共度此美好的一天。晚上,我会在入睡前读诵《地藏经》。来检讨和忏悔自己这一天的过错,并替一切正在造罪业和受苦的众生忏悔。祈愿他们能和自己一起断恶修善。

  白天的工作很繁忙,我会在午休时静坐30分钟恢复体力,效果很好。尽管工作中也会遇到不愉快、不顺利的情况,但经典中的教诲会在心中时常浮现,如同甘露及时平息我的烦恼。所以,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烦恼有些像浮云,经常飘动,却很快被吹散,很难久留。

TOP
36#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7、方东美教授学佛二三事

佛法在世间


打印本文
作者: 默雷 摘编 转贴自:法音 1996 年第6 期 ( 总第142 期) 第25页  点击数:  更新日期 : 28/10/2004


方东美教授学佛二三事

当代新儒家大师方东美教授逝世不久,与其论交二十多年的周宣德居士在《方东美教授与佛学的因缘》(收入《净庐佛学文丛增订本》,台北慧炬出版社,1986.9)一文中,披露了几件鲜为人知的史实:

方东美在青年时代,曾亲近过最负盛誉的唯识学者欧阳渐,对欧阳大师及杨仁山居士几位门人的解行、修证,都表示赞佩,但对竟无先生考证《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却说:《大乘起信论》即或为后人所伪造,而内容完全符合佛旨,历代相传,学者仍然应该奉为圭臬;因佛法中的所谓“依义不依语”的原则,无论《大乘起信论》是否为马鸣菩萨所著,它使学者读了之后只有好处而无坏处。

1961年某日下午三时,方东美应邀为台湾大学晨曦学社与师大中道学社以“差别境界与不可思议”为题,在台大最大的一间梯形教室作专题演讲,听众爆满,座无虚席。他口若悬河地讲到下午六时,吸引住了每一个人的心,大家虔诚地静听,竟忘了晚餐时间已过。

方教授对于佛学解行相应,平日亦爱静坐,可谓“定慧等持”。1977年3月26日,虽身患不治之症,痛苦异常,然而内心仍然宁静,自觉进入佛门须有必要手续,便由林苏民医师与其门人刘孚坤副教授,护送至土城承天寺参拜广钦老和尚,虔诚接受皈依仪式,法号为“传圣”,从此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一般人只知道他中西学问至为渊博,而不知道他最后仍然归结到佛家信仰,口念佛号,发愿往生,解行相应;这正是中国哲人知行合一的伟大典型!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

方立天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发表《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论述了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伦理原则、伦理德目及其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首先,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有三方面:1.以人生论为伦理旨趣的依据。即人生是苦的,只有以戒、定、慧三学道德修持才能使人生获得解脱,从而在人生论、解脱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佛教的伦理意义。2.以果报论为伦理价值的基石。因果报应论内含着道德导向的作用,决定着佛教信仰者的伦理价值取向。3.以心性论为伦理价值的根源。心是善恶报应的基础,众生心性本净,这是众生成就道德理想,获得解脱的内在根据。其次,中国佛教融合了大、小乘佛教伦理思想,形成自己的伦理原则:1.去恶行善。这里涉及了道德层面,心性层面与形而上层面三层含义。2.平等慈悲。中国佛教对慈悲伦理原则的实践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在修持范围上侧重布施与不杀生两方面,二是在动因与目的上突出报恩思想与福田思想。3.自利利他。这就是上求菩萨,下化众生的菩萨道,它与“自他不二”的人我一体观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的基本伦理原则有中道原则与方便原则等。第三,从基本伦理德目上看,主要体现为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五戒是最基本的戒规,十善是五戒的扩展,四摄与六度是将个人修持扩充为对社会群体的、有社会内容的菩萨行,它为汉地佛教所特别重视,其中尤其突出布施与忍辱,反映了中国佛教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与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怀。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有三方面:1.有助于维护封建伦常。2.是下层平民的精神寄托,一定条件下也是农民起义的思想依据。3.是近代思想家救国运动的思想武器。同时,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体现为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及入世精神等方面。(郭)

关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顺俗政策

曹仕邦在《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顺俗政策》(载《中华佛学学报》第一期,1987)中,比较了中印两国在佛教戒律上适应的差异。古代印度寺院遵从戒律而采闭关政策,除服役于伽蓝的净人外,俗人不许居住其中或留连,甚至不许使用寺中设备。此外,僧寺相当排斥妇女,而且寺中不许有豪华装饰。反之,在中国的僧寺却采取顺俗政策,可分类为六种:(一)僧俗所建伽蓝,皆以崇高华丽是尚。(二)寺院开放其园林作公共游憩外,并提供歌舞或杂技供观赏。(三)僧寺容许穷书生借住,并供应免费膳宿。(四)僧寺允许妇女来寺留连,反之亦然。(五)寺院容许俗人使用僧坊中的浴堂。(六)寺院容许俗人在寺中开丧,甚或埋骸寺院隙地。对于上述六种状况的出现,曹仕邦认为是儒家孟子理论的影响,因《孟子•梁惠王章》有开放园囿与民同乐的主张;另一原因是社会俗人的要求所致。

江灿腾在《综评三本佛学学报的研究概况》一文(收入江氏《台湾佛教文化的新动向》,东大图书公司,1993)中,对曹仕邦的观点提出异议:“因为很难从先秦的孟子理论,一转而为南北朝或隋唐的佛教顺俗政策,其间有太多的转变过程和史实证据待填补。”江氏把“世俗化”视为宗教适应社会而与时前进的一种进步现象,他强调世俗化的正面价值:“宗教世俗化的发展,是各种跨地域的宗教所不能避免的,否则难以在异文化的环境生根。何况,世俗化并非只有通俗的一面,事实上也存在着专业性的强化这一面,因此在讨论上不能忽略两者时有互补、时有冲突的双重性。”他认为曹仕邦的论文较侧重中印两国戒律的差异性,并执取某些印度戒规来衡准,会背离史实。“如此一来,中国佛教的顺俗政策,即意味着中国佛教在戒律上对印度原标准的违犯或退化。”其实,佛教戒律在印度本土也无固定不变的形态,如根据季羡林发表的《商人与佛教》一文来看,古代印度佛教受商人的帮助和影响,导致在戒律上向商人让步或妥协的例子,也非常之多。

陈垣的宗教史观

日本佛教学者竺沙雅章在《中国历史中的政治与佛教》(刘建编译,载《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在佛教的初传阶段,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以儒教为统治理念的国家体制。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只能无可奈何地妥协、从属于这个国家体制。因此,历史上虽然曾经出现过有意识地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上的慧远与桓玄之间的有名的“沙门不敬王者”的论争,以及延至唐代的“拜不拜君亲”的论争。然而,作为社会存在,佛教教团始终被置于国家统治之下。仅仅从宗教政策方面不可能全面地把握佛教教团的社会地位或者说是历史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史的正史、会要等一般所谓史籍中有关佛教的记述,除去政策所占比重极少。憎恶佛教的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时就删去了佛教的记事。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一书记述了明末清初云南、贵州佛教兴隆的状况。该书的特色之一是初次把明末清初刊印的《大藏经》(《嘉兴藏》)中的禅宗语录作为历史资料引用。特色之二是将云南、贵州佛教兴隆的原因归结为中原动乱的影响。明朝被清灭后,避难逃往南方的人们拥立明朝诸王,建立南明诸王国。西南、云南地方立桂王为永乐帝,一直与清朝抗衡。当时的历史状况和1940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相似。在这种历史状况中,陈垣力图颂扬的是“遗民逃禅”的事迹。所谓“遗民”是指为前王朝效忠尽节,耻于为现王朝服务的人们。

当时,疏散到昆明的陈寅恪为该书作序,十分准确地叙述了该书的趣旨和作者意图:“中国史学,莫盛于宋,而宋代史家之著述,于宗教往往疏略,此不独由于意执之偏蔽,亦其知见之狭陋有以致之。元明及清,治史之学识,更不逮宋。故严格言之,中国乙部之中,几无完善之宗教史,然其有之,实自近岁新会陈援庵先生之著述始。”陈寅恪认为应该把陈垣的论著作为政治史来读。该书在1957年再版时,陈垣在“重印后记”中写道:“此书作于抗日战争时,所言虽系明季滇黔佛教之盛,遗民逃禅之众,及僧徒拓殖本领,其实所欲表彰者乃明末遗民之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不徒佛教徒而已。”通过此书,可略窥陈垣的宗教史观:“人当得意之时,不觉宗教之可贵也,惟当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际,则每思超现境而适乐土,乐土不易得,宗教家乃予以心灵上之安慰,此即乐土也。故凡百事业,丧乱则萧条,而宗教则丧乱皈依者愈众。”

《清初僧诤记》,为《明季滇黔佛教考》的续篇。该书记载了发生在江南、浙江地方禅宗的纷争。如曹洞宗与临济宗的法系之争;天童山僧侣之间的纷争等等。在当时禅宗内部纷争的背景中存在着政治立场的异同,陈垣称之为迎合、献媚新朝的“新朝派”与采取抵抗新朝立场的“旧朝派”的对立。前者的代表是金粟的木陈道?。木陈“顺治末应诏入京,赐号弘觉国师,南还至淮上,与诸当道者酬酢,气焰煊赫,从者如云,为诸方口实。尝一至金陵,其弟子某供张则数百金,至称贷以应。康熙乙巳年(4年,1665年——作者注)予(《居易录》作者王士祯——作者注)谒华山见月禅师,师蹙额语予云:‘渠胸中面上,只有国师大和尚五字。’……”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讽剌、批判木陈之流。陈垣在“重印后记”中写道:“1941年,日军既占据平津,汉奸们得意扬扬,有结队渡海朝拜,归以为荣,夸耀于乡党邻里者”,“时予方阅诸家语录,有感而为是编,非专为木陈诸僧发也。”

三教同源说的负面价值

台湾学者陈仪深在《太虚法师的政治思想》(收入《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12)一文中,认为儒家思想从秦朝开始由拥护封建制度一变而拥护专制政体,成为两千年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正统,尤其在科举制度的牢笼之下,儒学简直成了“官定意识形态”。在儒教徒看来,个人冥思的救赎追求,特别是修道者的生活,都是“坐食怠惰”,因而儒者掌握的国家机器严格限制了寺院的数量,在某些时候政府固然会庇护佛教,其实是基于此一柔和的教义有助于驯服百姓。专制政治愈发达,佛教的命运愈坎坷。就以君主专制达致顶峰的明代而言,出家人完全被置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之下:“凡僧、尼、道士、女冠,并令拜父母,祭祀祖先;丧服等第,皆与常人同。违者,杖一百,还俗。”这完全违反了佛制,使超越的宗教精神,屈服于现实的政治威力;明太祖严厉取缔秘密结社,规定僧众“不干于民”、“不得与民杂处”、“不得奔走市村,以化缘为由”,都含有政治防范的意味。佛教被迫退入山林,放弃了社会的文化与慈济活动,这种政策几乎铲绝了佛教的慧命。

从以上文化因素与政治因素纠葛的背景,即不难了解中国佛教何以会逐渐“变质”: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对内从隋唐鼎盛时期的各宗竞立逐渐走向诸宗融合,对外则由佛教的“唯我独尊”而益加倾向于会通儒释乃至三教同源;诸宗融合,是为了协调内部、避免自相抵销。会通儒释、三教同源,是为了藉中国固有的传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助力以维持自己。可是,诸宗融合的结果是诸宗的“面目全非”,三教同源的结果则是佛教的根本变质。

TOP
37#

Re:[推荐]《 觉海之光 》

林心如皈依佛门 星云法师推荐演观世音

2004-05-08 13:56:47 TT



林心如前阵子赴日度假,有了意外收获,她在当地遇上星云法师弘法,本身是虔诚佛教徒的她,把握机会皈依佛门,取法名「定如」,星云更推荐她演出人间卫视《本栖缘》的女主角观世音,理由是「她很有灵气」。


  与苏有朋合作 林心如经纪人程琼莹表示,林心如日前和父母去日本度假,前几天在母亲友人引介下,参与星云的弘法会,星云透露曾看过她演的《还珠格格》,很喜欢她饰演的紫薇,在星云主导的新戏《本栖缘》中,她是星云心中最适合观世音的人选。林心如平时就是虔诚佛教徒,经纪人说她「很喜欢去拜拜」,如今受到星云法师重视,她内心当然雀跃不已,心里充满期待直对公司说「愿意」,只要工作档期允许,她就可以如愿接演。

TOP
38#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谢谢你,伙计!让我花这么少的时间知道了如此精髓的见解。我也第一次了解到马克思、恩格斯、尼采等这些人哲的知识结构中也是饱览佛经的!他们也一定深深思索过佛学的,从佛经里吸收养分再化世创作,才使他们光芒四射!一个人到世上走一遭,若不能遇佛法是一种悲哀!遇而不信不学是更大的悲哀!
TOP
39#

Re:[推荐]《 觉海之光 》

[em1][em1][em1]
TOP
40#

Re:[推荐]《 觉海之光 》

格言欣赏



人 生: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能征服自己,才是最伟大的人。

*善于反省自己的人,是最高明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够躲避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为自己利害的“念头”抛开。

*有些人常常在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的接受。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放大心胸看事,立定脚跟做人。

*人如果有正确的信仰,在人生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会有差错了。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的人生。

*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