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 觉海之光 》 [复制链接]

21#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6.林则徐忙中不忘“日课”)

    林则徐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禁烟运动的杰出先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封疆大使,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
    林则徐从小即接受了正规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后为了生计,一边学习,一边教书,并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邀任司书,后遇福建巡抚张师诚,深受赏识,在其幕府辅佐四年。由此社会阅历渐广,看到港口厦门等地社会风气败坏,嫖窃成风、鸦片走私及吸毒现象严重,深感厌恶,并寓志治理。由于他清廉干练,兴利除弊,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当年福建民众多数奉佛,如闽巡抚张师诚奉佛尤谨,曾辑《迳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林则徐深受其影响,在他23岁时,曾手书当时佛教界最流行的《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种经咒,共贮一函,上题“行舆日课”、“净土资粮”八字,作为每日必诵的功课。他即使公务再忙,每天都要不间断地抽出一定时间来学佛诵经,坚持“行舆日课”。在《林则徐日记》中还可以查找到不少他供佛礼佛、求佛祈雨、写经赠友、忌日持斋、兴办佛事的记述。
    林则徐的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儒、佛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表明我国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提升、完善人格的特殊作用。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SOUND]http://music.qingyinyue.com/otherwma/whales5.wma[/SOUND]


[right]「该帖子被 空了 在 2006-2-3 19:51:12 编辑过」[/right]
TOP
22#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7.龚自珍的学佛因缘)

    龚自珍是对中国近代思想风气影响甚深的一位人物,他21岁开始“究心经世之务”,28岁师事今文经学家刘逢禄,习<<公羊春秋>>。他与林则徐、魏源等结识,以公羊学说抨击时政,倡言变法,是开晚清一代议政风气的杰出人物。近人大都知道他归信佛教,并崇尚天台宗。然于其信仰之深,历时之久,以及对其一生影响之巨,却几乎并不了解。
    龚自珍小时侯随他父亲居住在北京法源寺附近,经常入寺玩耍,耳濡目染,增长了佛学的知识和兴趣。他正式学佛,大约是从他29岁时开始的,是由清代著名居士彭际清的学生江沅引进的。江沅是晚清经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他们两人曾协力重刻<<圆觉经略疏>>,重辑<<六妙门>>,对佛经进行校勘,作<<龙藏考证>>七卷等.
    在学佛上,江沅直接师承彭际清居士.彭际清少年习儒学,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及第,后因读明末紫柏、憨山和莲池诸师之书,决意归佛,并与乾隆三十八年(1773)受菩萨戒。他衷心信奉净土法门,建念佛道场,设放生会,节校<<无量寿经>>,著有<<华严念佛三昧论>>、<<净土圣贤录>>、<<一乘决疑论>>等著作.其文学亦深受佛典影响,曾自述自读佛经后,始得为文之旨.
    受彭、江二师等的影响,龚自珍笃信佛家因果学说,注重行持,受持菩萨戒,归心净土。道光四年,为了超荐亡母,他同他的妻子一起捐资助印经疏,超荐亡母往生净土,并愿于“命终之后,三人相见与莲邦。”道光十一年,他还郑重发愿,八年内持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既<<往生咒>>)49万遍。冀蒙佛力加被,灭除定业,“上品上生,生阿弥陀佛常寂光土。”他还对佛发下大愿,普度众生,勇猛无畏地承当苦难的现实人生,忍辱进道,对于一切无礼侵逼,都抱以安受慈悲与怜悯度化之心,誓度矿劫父母眷属及一切有缘众生。龚自珍学佛之心至晚年尤笃,然而龚氏之学佛经历并非是由于找不到出路而“陷于苦闷绝望”的结果,更谈不上是什么“人生悲剧”。从他那首著名的诗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可见其胸襟之廓然,感时之深切,没有丝毫的消极与颓唐,而是将早年积极入世的情怀升华到一个更为深沉、廓然的境界。从中亦可见到佛家超然的宇宙观与奋迅救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看出龚自珍对自己所发广大誓愿真切的践诺,这足以释解长期以来一些人们对龚自珍学佛精力的诋毁、曲解与成见。
    龚自珍一生研读了大量佛学经典,他崇尚天台,依止净土。其佛学研究,不仅使他拓展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帮助他扩大与丰富了自己的学术领域与视野,在他的诗文中,佛教的术语、名词常常是顺手拈来,十分贴切。在<<龚自珍全集>>第六辑里,收录了他有关佛学的文章49篇,其中<<最录>>中有他对<<八识规矩颂>>、<<原人论>>、<<禅源诸诠>>、<<永嘉集>>、<<念佛三昧宝王论>>、<<金刚经>>等经论的评述、考证、释疑,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TOP
23#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8.英国哲学家柏克森与佛教

    英国哲学家柏克森,他研究唯物哲学性。1956年,他写的专著连续印了十七版,均销售一空,并翻译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国文字。后来他旅游至印度,在灵鹫山见到了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带他到寂静处,整整给他传授了一年的佛法,还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后他回到伦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众多专家、学者邀请他作了一次演讲。演讲时,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绍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论著中唯物哲学的错误之处,并作了忏悔,还一一回答了大家关于佛法与哲学等的各类问题。
    当时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学博士甄克费勒、化学博士罗斯哈德,天文学博士哀泼思等等。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TOP
24#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9.鲁迅与佛教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
    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之前,主要是为以后的创作打坚实的基础,其中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正是坚实基础中的重要基石。鲁迅的挚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写到“民三以来,鲁迅开始看佛书,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民三”是1914年,我们看这一年的《鲁迅日记》,他购买了《释迦成道记》、《金刚般若经》、《发菩提心论》、《大乘起信论》等佛教书籍达80余种。他不仅自己看佛书,还不断的往家里寄,如4月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三册,6月寄《佛教出学课本》等,7月寄《起信论》等七本,同月又寄《续高僧传》等。
    1915年7月,鲁迅逐句校对高丽本《百喻经》,《百喻经》是佛教寓言集,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时印度来华僧人求那毗地译。1915年鲁迅为母祝寿,特地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一百册,前后汇款洋60元。印成后尚有余资6元,又拔刻《地藏十论经》。以后他曾将《百喻经》用来送人,如1916年5月记“送朱造五《百喻经》一册,可见佛教书籍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
    1916年鲁迅在继续购买《净土经纶》、《妙法莲华经》等书外,还买了大量的寺碑、庙碑、塔铭等佛教碑帖,这一年他以13个晚上抄录《法显传》是记述东晋高僧法显等赴中印度求经律的事迹,法显为求取真经,渡流沙、越葱岭、泛沧海,在几十年时间里历尽千辛万苦。这种舍身求法的精神确实令人肃然起敬,鲁迅认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与佛教的关系并不始于1914年,不仅此前他的“书帐”中就已记载购过佛教书籍,而且他幼时寄名佛寺,拜长庆寺主持龙师父为师,师父赠以银八卦一件,上镌“三宝弟子法号长庚”。
    毫无疑问,鲁迅现在也已被认作是“中国的脊梁”了,但至今人们在研究鲁迅时,却很少提到他与佛教的关系和佛学给他的滋养。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TOP
25#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0、毛泽东与佛教(1)拜石头为干娘

    在毛泽东出生前,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已生两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第三个儿子毛泽东,格外疼爱,又很担心,她恐怕这个儿子再夭折,便多方拜佛求佑护,并发心吃斋念佛。文七妹吃“观音斋”的历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毛泽东的母亲除为儿子吃斋念佛外,还不放心,为使儿子“根基稳固”,她将毛泽东寄居娘家,文七妹娘家附近有个龙潭,内有清泉流出,四季不竭,旁边挨着一块巨石,高二丈八尺,宽二丈余,传说石下曾镇一妖怪,石上建一小庙,称为“石观音庙”,远近闻名,信众常来朝拜祷告。
    毛泽东出生不久,外婆同文七妹就把毛泽东抱到“石观音庙”前烧香叩拜,拜石头为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所以小时侯大家便称他为“石三伢子”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TOP
26#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0、毛泽东与佛教(2)跟随母亲信佛
(2)跟随母亲信佛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虽未读过书,但佛教的思想对她影响极深,在生活实践中她慈悲喜舍,平等待人,特别是对贫苦的穷人,要她的心都能舍得。毛泽东自幼在母亲身边耳闻目睹,深受影响,从小就跟母亲信佛,他经常同母亲到附近凤凰山的寺院去烧香拜佛。1909年,毛泽东曾因母亲生病,亲自许愿到南岳衡山去进香拜佛。他自家的堂屋正中还共奉佛菩萨像,也是依时按节地烧香拜佛,同时也拜天地和祖宗,从不间断。
    1959年6月,毛泽东重反故乡——湖南韶山冲故居,站在堂屋正中,指着摆过神龛的地方,对随行人员风趣地说:“这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过的地方。”就在同一天,毛泽东还到父母坟地叩拜,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佛教以慈悲为怀以及喜舍、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毛泽东母亲的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她的心地极其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给贫苦乡亲接济粮食。在饥荒年头尤甚,简直是不顾一切地去接济贫苦百姓。母亲的为人处世,对毛泽东的影响极大。母亲去逝后,毛泽东为母亲作祭文说:“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又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于别人的人,我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由此可见,母亲的品德对毛泽东的影响是何等的至深!
    毛泽东从小就在母亲身上接受佛教思想教育,对贫苦大众富有深刻的同情心。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自己的社会理想就是慈悲之心,以救苦海的众生,共同走向大同圣域。”并嘱黎锦熙说:“遇有语言文字学和佛学两类之书,将书名开示与我。”“我都想研究。”二十四岁的毛泽东想进一步研究佛学,也是受母亲之影响。直到他成为伟人,在他的著作中教导人们:“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毛泽东身为一国领袖,也不忘父母师长之恩。解放后,他把老师徐特立请到北京叙旧,见到老师徐特立行师生礼,站着同徐老说话,老师让他坐下他才坐下。伟大是在平凡之中。他还经常寄钱给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和师友,而他自己则是节衣宿食,生活相当简朴。总之,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坏慈悲之心,以救苦海众生”,同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TOP
27#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0、毛泽东与佛教

(3)两“党”之间的“斗争”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不信佛教,他一心想的就是发家致富。对妻子和儿子的施舍行为非常不满,甚至体罚责骂毛泽东。因此在毛家内部就出现了两种思想倾向,正如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所说:“我们家分成两个‘党派’:一个是我父亲,是‘执政党’;一个是由我和母亲还有弟弟组成的‘反对党’,有时甚至包括雇工。但反对派组成的‘联合阵线’内部也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不直接进攻的政策,她批评任何明显情绪表露和对执政的公开反抗,她说这不是中国人的传统。”
    家庭出现了“矛盾”,“反对党”认为其根源是父亲不信佛教,导致思想分歧,因此大家千方百计引导毛顺生信佛。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因为我母亲虔诚地信奉佛教,她向孩子们灌输了佛教的信仰,我们都因为自己的父亲不信佛教而难过。我九岁时,我同我母亲认真地议论过我父亲缺少对佛菩萨的虔诚之心。从那以后,我们曾多次想改变他,但却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我们被他的进攻所制服,只好败下阵来另想办法。而他就是对佛教不买帐。”(以上是引自《西行漫记》)。尽管父亲反对信佛,但毛泽东和母亲仍旧我行我素,并在生活中搞慈悲布施活动,在穷人“吃大户”那年,父亲囤积谷子,不肯平粜。父亲要毛泽东去收一笔帐,毛泽东就在收回的路上把钱分给了几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毛泽东有个堂叔,生活非常困难。父亲想乘人之危买下他的水田,便遭到了毛泽东和母亲的坚决反对,并偷偷地去接济这位穷本家。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TOP
28#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0、毛泽东与佛教

(4)佛教是“文化”
    毛泽东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母亲对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但是,他一直认为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观点他始终没有改变。
    据他的卫士李银桥回忆,毛泽东在延安时,有一天和李银桥去散步。毛泽东说:“我们去看看庙好吗?”李银桥说:“有什么看头,都是迷信。”毛泽东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所以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革命,不仅不能一下子否定传统,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借助传统。1942年11月2日,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讲过这样一番话:要把最高的原则同群众当前的日常要求联系起来。像破除迷信、婚姻自由、社会主义、扩大城市都不要忘记,可有一条,一定要按着群众的要求,才算联系群众。接着他又以彭湃同志的活动为例说:“彭湃同志是农民运动大王,他是留学生,是中共中央委员呢!他自己去拜观世音菩萨,老百姓二月十九日去拜,那天他也去,如果不去,人们就会认为他这个人不正派,连菩萨都不信。”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TOP
29#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0、毛泽东与佛教

(5)不懂宗教,只“红”不“专”
据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逢先知回忆,毛泽东重视宗教问题,特别重视佛教经典的学习研究。代表佛教几个宗派的经典,《如金刚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著述,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特别是六祖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要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毛泽东几乎都看。
毛泽东读书,既作为学术来研究,还当作群众工作问题来看待。1961年1月23日,他同班禅说:“我赞同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宗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么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却不懂宗教,只红不专。”1963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一个文件上批语:“对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回教、耶稣)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列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可见毛泽东对宗教是非常重视的。
毛泽东一生同书形影不离,他身边的书也常有佛教经典,据逢先知提供: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前指名要带的书,除吗、恩、列、斯、诸子百家、朱熹、王夫之、二十四史等书,指名要《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华严经》、《大涅磐经》,可见毛泽东实在是博学多闻的一代伟人。
——以上选自1993年《佛教文化》第 1 期

皈依虚云未成
据全国劳模、党委书记出身的灵岩寺副主持法安法师说,李先念是在少林寺皈依的,刘少奇是在菩陀山皈依的,提起周恩来的皈依又生出一段故事。
有一次在武汉,毛泽东问周恩来:“为什么你办事总是那么圆满?”周答:“主席,我除了马列,还有佛法。”
“你皈依了那一个?”“虚云老和尚。”“这虚云老和尚何许人也?”“虚云老和尚是当代高僧,他父亲是泉州知府,父亲和叔叔就他一个男儿,给他讨了两个老婆,可他出家了……”
毛泽东被周恩来说的心动,要周将虚老叫来武汉,虚老不肯:“自古法王大于人王,毛泽东要皈依,叫他到南华来。”毛泽东听后也气得一倔,皈依就此告吹。
——以上选自1999年《佛教文化》第41期
TOP
30#

Re:[推荐]《 觉海之光 》


《觉净之光》——名人与佛教 11、朱德与映空和尚
四川成都有座昙花寺,庭院幽雅,花木扶疏,既是佛门胜地,又是旅游佳所。1921年冬,朱德任成都宪兵司令时,深为国家的内忧外患而彷徨苦闷,于是常去昙花寺赏花。与该寺方丈映空和尚经常谈论佛事,遂成莫逆之交。1922年初春,朱德写了一篇诗文赠给映空和尚,映空十分欢喜,把诗文刻在石碑上,以志永久的纪念,诗文如下:
敬赠映空大和尚雅鉴:
余素喜泉林,厌尘嚣,清末时,内江末息,外患频来,生当其时,若尽袖手旁观,必蹈超南覆辙。不得已奋身军界,共济时即,初意扫除专制,恢复民权,即行告退。讵科国事日非,仔肩难卸,戎马连绵,转瞬十余稔,庚申尽,颁师回滇,改膺宪兵司令,维持补救,百端代理 。虽未获解甲归田,较之枪林弹雨,血战沙场时,劳逸奚啻天渊。公余尝偕友游昙花寺,昙寺花木亭云四时不谢,是以娱情养性。询皆映空大和尚手植,且摹修庙宇,清幽古雅,洵属煞费心。与之接谈,词严义正,一尘不染,诚法门所罕见,为俚言,以志钦慕。

映空和尚,天真烂漫。

豁然其度,超然其逸。

世事浮云,形骸放浪。

栽化种竹,除邪涤荡。

与野鸟为朋,结孤云为伴。

砌石作床眠,抄镜月下看。

身之荣辱兮茫茫,人之生死兮淡淡。

寒衣日兮暑依风,渴思饮兮饥思饭。

不管国家存亡,焉知人间聚散。

无人无我,有相无相。

府局如斯,令人想向。

壬戌年孟春月西蜀朱德敬赠。

   诗句中的“无人无我,有相无相”,皆佛教经典所述,朱德能于诗中运用,可见他对佛教的经典有相当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思想共鸣。足见朱德对佛教有深刻的认识,对映空大和尚颇为赞叹,“砌石作床眠,抄镜月下看”,写出了大和尚看破放下、自由自在的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