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二因缘广论》【原创】 [复制链接]

1#
余很早就想写几部论,今天就打这部《十二因缘广论》。本人打字慢,不可能一天打完,有时间打点。
十二因缘法的解释,有很多人的解释,或释义错误,或释义不全,如此等等,十二因缘法,如何扬之?
余扬十二因缘法,因为十二因缘法,非常重要,很多经中都提到过,故扬世尊之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广论
王立民造

十二因缘者。亦名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分。十二有支。谓无明因缘行。行因缘识。识因缘名色。
名色因缘六入。六入因缘触。触因缘受。受因缘爱。爱因缘取。取因缘有。有因缘生。生因缘老死。
此十二种虚妄之法。名为十二因缘。云何因缘。辗转感果名因。互相由籍名缘。云何缘起。谓因缘
生起。云何缘生。谓因缘生起。云何分。谓缘。云何支。谓因谓缘。
分享 转发
TOP
2#

云何无明因缘行。由无明因缘故。故有行因缘。无明者。谓痴无知。无知有二种。一世法无知。
二出世法无知。世法无知者。于世诸理。少知为性。染知为业。出世法无知者。于四谛十二因缘
实相等理。不知为性。暗心为业。无明有二种。一共无明。亦称相应无明。与贪等根本烦恼起者。
二不共无明。分为二种。一独行不共。亦名独行无明。唯与第六识相应之无明。二恒行不共。亦
名恒行无明。唯与第七识相应之无明。无明者。五蕴之行蕴所摄。为根本烦恼之一。是生死之本。
有义。无明者。过去世之妄心。此亦应理。行者。谓行为。亦即业。有身口意三业造作。造善生
人识。造极恶生地狱。无因缘人识。行为业善。行为业恶。及无记。心之为最。余者随之。此三
随造而定。有偈颂云。

无明痴无知。二二显义理。
无明是妄心。此理亦应许。
行者行为业。善恶及无记。
量轻重及无。人因缘而定。
TOP
3#

云何行因缘识。由行因缘故。故有识因缘。识者。谓阿赖耶识。此识为生死轮回总报主。故又名神识。
阿赖耶识者。又名藏识。种子识。异熟识。所知依等。意为藏。有能所执藏三义。此识亦名心。心者
集起义。集为积聚染净种子。起为依此显现行。此识有三相。一赖耶自相。即为赖耶。三藏之义。二
赖耶果相。即异熟识。此识能引三界善恶业等。异熟果报故名。此异熟心有三义。一业果义。二不间
断义。三遍三界义。三赖耶因相。即一切种。此识摄藏诸法种子故。果相因相。摄于赖耶自相。中阴
之时。显父母境。爱心入胎。成名色。即此识也。有义。真妄和合。为阿赖耶识。此亦应理。所以者
何。若无此谁轮谁证。有偈颂云。

阿赖耶识者。轮转之报主。
神识藏识等。名字名称多。
赖耶三相者。自果因为相。
三藏等种子。显现其义理。
中阴身之时。父母之爱境。
识趣向于此。而成名色法。
真妄和合体。是阿赖耶识。
此义亦应许。无此轮证谁。
TOP
4#

引经说明一下,识因缘。
《杂阿含经》云:【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起经》云:【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

从上面的经文可以看出,识因缘,是六个识,没有阿赖耶识,但大乘是讲阿赖耶识的。
TOP
5#

云何识因缘名色。由识因缘故。故有名色因缘。名色者。谓四取阴名名。父精母血和合色。名色。
名色者。即四取阴及肉团和合体。名羯罗蓝。又名色者。有质碍性。无质碍性。又名色者。取阴
肉体所依处。又名色者。前识轮转。入母胎中。不得自在。六根未全。心身量小。成胎中名色。
有偈颂云。

四种取阴。名为之名。
父母合色。名为之色。
此肉团体。名羯罗蓝。
有无质碍。名之名色。
赖耶轮转。对境发识。
入尘母胎。成名色妄。
TOP
6#

引经论说明一下,名色因缘。
《十住经》云:【与识共生。有四取阴。依止取阴。有名色。】
《杂阿含经》云:【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
《大智度论》云:【是识共生无色四阴。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依止取阴,就是依止五取阴,就是依止五蕴。色蕴,就是色;余四蕴,就是名。五蕴就是名色。
名,就是受想行识;色,就是四大色蕴。
与识共生,无色之受想行识,及色蕴,就是名色。
TOP
7#

《瑜伽师地论》云:【又此羯罗蓝色与心心所。安危共同故名依托。。。。。。又此羯罗蓝。
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

羯罗蓝,是色法,此与心法心所法,互相共同安危依托。此羯罗蓝,是阿赖耶识最初依托处,即肉团体,即色。
TOP
8#

云何名色因缘六入。由名色因缘故。故有六入因缘。六入者。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至意入处。
根尘互相涉入。名入。根尘互相相处生。名处。六入亦名六根。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
身根。意根。根者生长等义。云何眼根。以色为境清净色根。云何耳根。以声为境清净色根。
云何鼻根。以香为境清净色根。云何舌根。以味为境清净色根。云何身根。以触为境清净色
根。云何意根。以法为境。有义。意根为六识根之末那识。六入六根者。由前因缘故。亦即
名色因缘故。成胎中内六入。有偈颂云。

六内入处者。眼入处至意。
涉入名之入。相处生名处。
眼根至意根。尘性为境界。
名色成就故。成胎中六妄。
TOP
9#

引经论说明一下,六入因缘。
《大宝积经》云:【若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六入。】
《大智度论》云:【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佛说分别缘生经》云:【内六处者。有其六种。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眼等六根,就是六入。
眼等六情,此六情,就是六根六入。
内六处者,就是内六根。
TOP
10#

云何六入因缘触。由六入因缘故。故有触因缘。触者。谓六触身。一眼触身。二耳触身。三鼻触身。
四舌触身。五身触身。六意触身。此亦名六触。谓眼触至意触。又触者。百之心所。又触者。根境
识三法和合。生接触。是名为触。眼色识三法和合。生眼触。耳声识三法和合。生耳触。鼻香识三
法和合。生鼻触。舌味识三法和合。生舌触。身触识三法和合。生身触。意法识三法和合。生意触。
人之出生。生起六触。此六无性。尘缘染法。迷此六妄。成因缘受。有偈颂云。

触者六触身。眼触至意触。
显现之生起。此性无有性。
根尘识三合。生起现接触。
迷触六妄法。成就受因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