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注意 [复制链接]

41#

信心‘通往解脫的不二法門

   探寻解脱的路上,信心仿若一座不可撼动的山王,是解脱的必经之路。当信心如坚固山王般毫不动摇时,上师的加持光芒,便如影随形,永不消散。

信心,绝非一时兴起的冲动或盲目的跟从,而是基于对佛法深邃智慧的深刻领悟与笃定信仰。它是在历经无数次内心挣扎与尘世考验后,依然坚定不移的抉择。犹如在黑暗深邃的夜空中,为行者指引方向的北极星,无论风暴如何肆虐,始终熠熠生辉。

对于修行者而言,上师是解脱路上至关重要的引路人。他们以自身证悟的智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将佛法的真谛倾囊相授,帮助修行者穿越无明的荆棘。本尊,则是修行者依止的核心圣尊,蕴含着佛法无尽的慈悲与加持之力,是心灵得以净化与升华的根本依托。

当修行者的信心坚固如磐,如同精心雕琢的纯净容器,便能够毫无阻碍地承接上师的加持光芒。这光芒,宛如春日暖阳,消融内心深处的贪嗔痴三毒坚冰;恰似智慧利剑,斩断束缚心灵的烦恼枷锁。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困苦磨难,还是修行途中的重重障碍,这光芒都能赋予修行者无畏的勇气与超凡的智慧,使其从容应对,不为所动。

在这条解脱的必经之路上,信心的坚固体现在日常修行的点滴之中。每一次虔诚的顶礼,都是对佛法无上敬意的表达,犹如在心中种下解脱的种子;每一遍专注的诵经,都是与上师的心灵对话,让加持的力量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每一刻安住当下的禅修,都是对自我内心的深度探索,使信心在寂静中得以滋养与增长。

从初入佛门时的懵懂探寻,到历经磨砺后的笃定坚守,信心如同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根系深深扎入佛法的肥沃土壤。它不仅为修行者抵御尘世的风雨侵袭,更为其搭建起通往解脱彼岸的桥梁。这座由信心构筑的桥梁,横跨生死轮回的湍急河流,承载着修行者对解脱的殷切渴望与坚定决心。

解脱,并非遥不可及的虚幻梦境,而是在信心的引领下,通过持之以恒的修行实践,逐步实现的心灵蜕变。只要我们将信心化作坚实的步伐,稳稳踏在这条必经之路上,上师的加持光芒必将照亮前行的每一步,直至引领我们抵达解脱的光明彼岸,实现生命的究竟圆满。
TOP
42#

你每天做一次功课,像吃饭那样不缺少。


所谓的“行”,就是每天保证做一个朝暮功课。要保证按质按量来完成这个功课,定得多和少都按自己的情况来。像这样,你就像吃饭一样一定完成功课的话,那就一定能往生。大家不要把行想得太复杂,就是几件事:第一,你每年参加一次百万佛号的共修法会。有人问:这个法会究竟开到什么时候?这个法会实际是给阿弥陀佛开的,阿弥陀佛的愿尽到未来无量无数劫,所以这个法会会一直开下去,你记着每年参加一次就可以。第二是要落实到,你每天做一次功课,像吃饭那样不缺少。第三,你平常随分随力地多做一点好事,做点功德。这就好比你在佛教里赚了一些钱,这些钱你全部存起来投资在往生极乐世界上用。你不要有轮回里的打算,不要想来世还做人、做天等等,这样就行了。
——师
TOP
43#

四种根本功德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你必须具有四种根本功德。

具有大悲心的人,会拥有觉心。
远离虚伪的人,能够持守戒律。
不自欺的人,有清净的三昧耶。
远离贪爱的人,会有羞耻心和非皮毛的友谊。
总之,若你具有信心,在修行上也会成功。若你有决心,将可以持守你的誓戒。

为了佛法的修行,你必须谨慎,在内心深处要如心骨般坚定。(译注:表示强大的决心,以及永不放弃的勇气。)

将五毒从根斩断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你必须将五毒从根斩断。

嗔心重的人会受到最大的痛苦。
愚痴深的人就像野兽般,不能理解佛法。
高傲的人不能长养美德,且树敌多。
贪欲重的人不能持戒,也常会被诋毁。
嫉妒心强的人有很大的野心,也喜欢耍心机。

不要追逐这五毒,你应从内在斩除它们,当五毒一生起的刹那就将之放掉。恣意地投入五毒的人,只是制造自身的悲苦罢了。

——《空行法教》
——莲师亲授空行母伊喜措嘉之教言合集
——娘•让•尼玛•沃瑟、桑杰•林巴取藏
——祖古邬金仁波切口授
——刘婉俐译
TOP
44#

净界法师 :     为什么要早点学《法华经》

到这里三周说法就已经圆满结束了,做一个总结。我们学完三周说法有一个心得,其实一个人,特别是凡夫,你要越早修学《法华经》越好。

你没有修学《法华经》,你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就是诸法因缘生。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人生就是顺从过去。你过去是什么因缘,你今生就什么因缘,你逃不出八识的魔掌,这不可能。如果没有学《法华经》,你看唯识学就看把你看的准准准了。就是,哦!你今生是第八识变现出来,就是第八识变现了你的色身,也变现你的思想,也变现你的执着。然后你就在这个思想、执着、业力当中,三个纠缠不清了。

那么来生呢?来生也是这样,叫恒转如暴流。所以你看唯识多可怕!说一个人的人生,你没有学理观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一个水流,从过去流到今生,再从今生流到来生。你把唯识学学完了,你的人生就看透了,过去、现在、未来看透了。你为什么喜欢布施呢,恒转如暴流;你为什么喜欢持戒呢,恒转如暴流。直到你学《法华经》以后,你发觉以唯识学来看你,欸,不准了。

诸位,你如果研究唯识学,说这个理论好像不太适合我。恭喜你,你已经跳脱因缘观了。所以你早点学《法华经》,你会站在真如的角度面对你的因缘。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自己的因缘,因为你要引导你,你要让你产生增上意乐,你要满足你一些需求,是的。但是你在过程当中不能执着,你一执着那就产生障碍。

所以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当然你如果是追求人天果报,追求空性涅槃,你不用学《法华经》,那这个很简单,路途又短又快。但是这么长的成佛之道你不学《法华经》,一定会撞得头破血流,一定的。太过漫长,而且凡夫位暴露在生死轮回时间又长。

那么你学《法华经》你就知道,哦,佛陀要我们成佛,那可不是要我们硬碰硬,原来是可以两阶段成佛的。我可以先到极乐世界稍作休息;然后从极乐世界再转到亲近十方诸佛,再成佛。这个就是方便有多门。有些人批评净土宗说,你们修净土宗是逃避。

诸位,你把三周说法看一看就懂了,怎么叫逃避啊?这叫善巧方便。你早点学《法华经》,你会站在一个成佛之道的宏观,做长远布局。今生要怎么走,先到哪里去,然后再到哪里去,再到哪里去,你会清清楚楚。就是永远让你保持意乐,又可以让你不断的增上,还不影响你成佛的速度。这个就是《法华经》妙的地方,它随时在真如理观跟因缘观之间,达成平衡,互相融通。

净界法师《法华与净土信解篇》
TOP
45#

净界法师:      同样往生,受持戒法的为什么比做慈善事业的人品位高!

中品往生的有三种人,前面两种:中品上生、中品中生,都是属于声闻种性,中品下生是属于人天种性。声闻种性当然他在修习是以持戒为根本,持戒的功德。这个持戒的功德跟下面的中品下生做慈善事业还不太一样,因为你这个慈善事业那是通于所有的人,你看外道没有遇到佛法,他也可以做慈善事业,但是持戒只有佛陀出世才有、你必须佛弟子,只有佛弟子才有办法持戒。你说基督教、一贯道他有办法持戒吗?他不可能去受持如来的戒法,所以他们这些人叫做慈善事业慈善家。

那么慈善事业跟持戒有什么差别呢?诸位可能听过一个公案,叫做茉莉夫人的持戒,我们简单讲一下:

说是在过去佛在世的时候,有一队商人到海中取宝,取宝以后,这个商人因为有智慧,就得到很多珍贵的珍宝。回来以后他就把一部分的珍宝,供养给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看到这些珍宝很奇特起欢喜心,就把所有的夫人都叫了出来。他有六万个夫人,福报大,叫出来以后,只有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没有现前。当然这个时候,波斯匿王的心情是想要展现他的恩德,请你出来又没出来,他有点不太高兴,派侍者再请一次,结果茉莉夫人还是没出来;所以波斯匿王有点生气,就亲自到茉莉夫人的寝室去看看怎么回事。

他本来是要来责备茉莉夫人的,结果一看到茉莉夫人的身相,光明巍巍身相庄严,她这个时候没有化妆。这个时候本来是生气就起恭敬心,说:夫人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门,如此大威德?茉莉夫人说:没有!我今天就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因此而对八关斋戒起了欢喜心和信心,他说:这个八关斋戒怎么功德这么大?茉莉夫人回答说:我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一起去问佛陀吧!佛陀就开示持戒的功德。

佛陀跟波斯匿王说:你看我们整个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多不多?波斯匿王回答说:很多!光是我们国家的珍宝就很多,何况是整个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佛陀说:你用所有十六国家的珍宝去布施,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那么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为什么少时间的持戒,能够超越这个慈善事业呢?在戒律里面提出了两个差别,他说持戒跟慈善是有两个差别:

第一个有本期誓:因为持戒你要有愿力,每一个人受戒一定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他有愿力。我们都知道有愿力去生起的行为,以愿导行这个心力强。你们两个人同时去大殿扫地,功德不一样,有一个人是我一定要去扫地,有一个人是可有可无,反正你找我去,我就陪你去,我有去也没关系,没去也没关系,这个人功德就小了,因为他没有决定性、没有产生决定想。

所以你今天要产生一个强大的善业跟恶业,都一定要产生决定性,所以在戒律里面,在《唯识》的业果篇也讲到:说一个人他偶尔造了一个罪业,罪业以后他赶快起忏悔,他一时的失念,断相续心,这个业力薄弱的,因为他没有一种相续心、没有一个决定想。所以一旦要产生强大的业力,一定要有愿力。

第二个遍该生境:持戒的所缘境是普遍含该一切有情众生,慈善事业不可能有这种胸量。比方说我持戒,我持不杀生,我是对谁都不杀生,我对一切的有情不是人而已,包括天上的飞鸟、包括地上的蚂蚁。我是对一切有情我释放一种不杀生的讯息,我等于是布施它们遇到我的时候免于恐惧。但是你做慈善事业做得到吗?不可能,你去放生的时候,到了菜市场看到这些众生很可怜,你顶多救一些刀下的众生,你当时的所缘境也就是当下的所缘境,所以所缘境有广略的不同。

第一个心力强弱的不同,所以持戒的人第一个他愿力强、心力强;第二个所缘境广。所以你们两个人同样去做慈善事业,一个受了菩萨戒,一个没受菩萨戒,两个人造同样的善业,功德完全不同不一样。而这个缘起法,跟你内心的活动是有关系,你的心的造作。那么这个持戒的人,他一生受持清净的戒法,以持戒的功德回向到净土去,当然就比下面做慈善事业的人品位高了。

净界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TOP
46#

对治我执,要面对一个实有的我,其中有个深刻的内涵--我们一直在面对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对付幻觉有个诀窍,就是不要用力的去面对,而是轻柔的用智慧去处理,在对治我执的过程中,面对自己从粗到细的各种深浅情绪时,都会有着不同层次的安忍,这会让你的智慧越来越轻柔且有弹性。过程中这些安忍的经验,能不断地提升你的智慧层次,让你看到一层一层的假象,也越来越接近实相,察觉这种轻柔与弹性,好好熟悉、运用它,我们会越来越懂得巧妙的化解我执。这就好像对某个人来说,他在梦里中了几千万的彩票,他在梦里觉得非常惊喜,醒来却啥都没有了,刚醒来时会有失落甚至生气的情绪,甚至还念念不忘,就是因为他认为有个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一开始就把现象视为如幻,就不会想用很猛烈的力量去对治,很辛苦去对付它,因为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你拿真实存在的方式去面对它,自己当然会更痛了,要用一份巧妙的力量去调御。
比丘某某
2025/03/18
TOP
47#

如果你产生嗔心的话,那你拿什么来修行忍辱。


当你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
因为你过去世曾经伤害过他人的果报,
你没有做过伤害他人的事,
报应是不会到你的身上,
所以这就是因果真实无虚的标志。

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不要去产生嗔心,
如果你产生嗔心的话,
那你拿什么来修行忍辱。
——师
TOP
48#

净界法师 :       怎么修行才能够达到预知时至?

预知时至可遇不可求了,要有念佛三昧。当然我不知道诸位善根怎么样,可能你前生修得很不错,只是临终一时的颠倒,现在变这个样子,那就有可能,你前生修的差不多了,只是临终的时候被某一种因缘牵绊了。

但是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你不要做这种想法,不要有这个求预知时至的念头,我说个道理你听听看,印光大师说修净土宗的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老是去设定某一个目标。

因为这个会形成障碍,我曾经在过去在北斋上课,有一个居士跟我讲说,师父我一定要站着往生,我说你不要发这个愿,你求临终正念就好了,你站着往生,你万一站不起来怎么办?你就讲说,哎,你把我扶起来,那你不是勉强是啥呢,是吧。

修行你自然功力到了,水到渠成。不要设定那种你看不到,就是说你相信你有这个因地就有这个结果,你只要检讨你的方向对不对?你走的道路对不对?然后保持进步,让生命保持活水,我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然后绝不放弃的往前走,只问耕耘,你自然会有收获,不要设计一个太高的目标,反而变成挂碍了。

我们应该以求生净土为目标,至于用什么方式求生,不要设定太多了。反正我要求临终无障碍正念分明往生净土,至于你是站着走,坐着走,躺着走,都没关系了,是不是,预知时至都没关系。因为这个东西都可遇不可求了。

生命是无常的,我们要面对无量的过去的业力,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只能够把握:我今生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绝不放弃!我请求佛力加被,我也祈求我自己的善根,尽量表现出来。

所以你不要设定一些,太多一些事项的目标,我们凡夫只能够定一个方向性的引导,无障碍、保持正念往生净土。至于太多的结果,很多东西不是你说的算啊,不是你说的算。

净界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TOP
49#

净界法师:     如何判断一个人烦恼轻重,思想单纯?

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禅定种性呢?他的烦恼习性特别的轻薄。什么叫烦恼轻薄呢?

第一个「诸盖轻微,麤重羸弱」,第一个是讲到盖,盖是烦恼的现行,就是烦恼的现行活动会盖覆我们禅定的内心。当然身为一个凡夫一定是有烦恼的,你用非理的境界去刺激他,他有时候也会发发脾气的,但是他的烦恼轻微,发过以后也就算了、就没事了,他不会把这个障碍放在心中太久。

第二个麤重羸弱,麤重就是烦恼的种子,就是烦恼没有表现出来,是一个种子位,这个也是一个指标。《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烦恼跟罪业特别重的人,他心没办法安定下来,你看他讲话、做事就是躁动相,他一静下来就是睡觉、就是昏沉,他很难让自己明了寂静,不可能。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说一个人死亡以后,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他整个气是往上升,最后从头顶上跑出去的,因为善业的体性是轻飘的,所以我们造了善业以后,我们内心就多了一个善业的种子,这个时候就会有轻松的感觉。

诸位你试试看,你要造罪业了以后,你内心会有一种粗重的感觉。怎么回事呢?因为罪业的体性本身就是粗重。所以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罪业起现行,他的地水火风的火大温度是往下坠,是从脚板出去的,是这样子的。

就是说一个人烦恼跟罪业不能太重,随顺于寂静,就是你这个人烦恼轻薄,你跟他接触的时候,感觉到这个人就是一分调柔寂静的相貌,他这种人就是烦恼轻薄,麤重羸弱,到这种寂静的处所,他思量法义,心中不会被这种麤重的寻伺妄想之所缠扰,这个人就是一个禅定种性,烦恼淡薄,思想单纯。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麤cū = 粗
TOP
50#

净界法师:     修行的跑道没有相同的,你没有必要跟别人比

老实修行,重要的就是你不要跟人家比较。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个案,没办法比的,因为你的因缘跟他的因缘不一样。诸位!什么叫诸法因缘生?就是没有两个人是走在同一个跑道。即便我们同时都要回家,通往净土,每一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叫方便有多门,我们只有目标,最后结果是一样。修学是结果,只有结果——成佛结果是一样,过程没有两个人是一样,没有!所以你没有必要比较。  

你说,你一天拜一百拜,我一天拜两百拜跟你拚了,没有必要!因为你的时间跟他的时间不一样,尽心尽力就对了,你的时间比较少,你一百拜的功德就够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人不老实,某种程度你就是跟人家比较,你没有真实地把心收到你的内在的愿力中,你还是活在攀缘,这就是为什么你修行这么久,还是这样子,因为你都没有收心,你永远活在业力。一个真正的心是收会到内因缘的人,他不会跟别人比较,该干啥干啥,做好自己定位就好,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