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有菩提心,即便证悟空性,也不成为大乘 [复制链接]

71#

我们继续谈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国王式的菩提心:自己得到解脱,然后帮助别人得到解脱;第二种是船夫式的菩提心:自己和众生一起到彼岸,一起得到解脱;第三种发心是牧羊人式的菩提心:牧羊人先把羊赶回羊圈,然后自己才回家——先让别人解脱,自己最后解脱。这三种发菩提心,哪一种你最自信做到,或最能鼓舞你的,你就用哪一种类型的发心。大家都知道,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一般大乘的佛教徒,特别是大乘的佛教徒都知道,我们身为佛教徒,我们要证得空性、空性的智慧。我们一再一再的听闻到:“除非你证悟空性,否则就不能完完全全脱离轮回。”
但即或如此,我们也要经常的提醒自己:空性就算理论上去理解它就已经够难了,更何况是你是要亲自证得。有一点,我们要了解,究竟胜义上来说,证得空性就是证菩提心,或者说空性就是菩提心。组成菩提心的成分,一定是要有智慧和慈悲,如果这两个缺了其中一个,就不是正确的菩提心。如果你只有慈悲心,没有空性的智慧——这是非常好的愿望,或者说怜悯众生是好的,但这种慈悲有分别在里面,所以没有办法把无明的根、轮回的根挖出来。如果菩提心里缺了方便这一部分,那这样的“菩提心”就没有办法利益自己和他人了。就像刚才讲的一样,要了解空性,即或只是从理论上、理智上了解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不知道这个例子有没有效。最初,牛油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有牛奶,做牛油的人就能从牛奶中提炼出牛油来——当然这个例子只能讲清楚一部分道理。胜义菩提心,也就是空性,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

但为了要证得他,我们有一个方法——修持相对的菩提心,就好像牛奶中看不到牛油。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搅动的方式,最后就可以从牛奶中提取出牛油。就算是相对的菩提心,实际上也已经有一种胜义菩提心或无分别的味道在里面了。因为我们相对的菩提心也是说:“希望无数无量、一切的众生都能够解脱。”你没有说希望这个众生或那个众生解脱,并没有特定的分别在。也就是说,就算我们现在不了解胜义菩提心,理智上不了解,同时在实际上也不了解,但是目前你只知道说:“一切的众生我都希望他成佛。”然后把你这个愿望逐渐的运用出来,如果你能这样做,我们就可以很自信的说:“早晚有一天,我一定可以证得胜义的菩提心。”

整个菩萨道的设计和安排,就是为了让修行者能够很安适、很容易的能这样做。菩萨道从来就没有期望和规矩:既然你进入菩萨道,你就立刻要证得胜义空性、立刻就要放弃家庭、把你的肉割下来供养饥饿的动物,菩萨道并没有这样的规矩。寂天菩萨在书里面有讲:一个走菩萨道的人,要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所能够接受的程度,踏踏实实地运用菩提道里面的种种修持方法、学处,去做菩萨道所要求做的修持。为了以上慈悲和方便的理由,所以在相对菩提心里面,有愿菩提心,也有行菩提心。

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中,龙钦巴建议:对于一般的人,应该一再地修愿菩提心,培养和发展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解脱”的愿心。就像上节课说的,每半小时真心诚意的去想一想,如果你这样一再的去修愿菩提心,因为你越来越习惯这种想法,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地去承担。当然,像我们这种刚刚开始的人,即或我们只是开始学着去发愿菩提心时,都会有这样的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做得到吗?我真的是这样发心的吗?”但就算是这种怀疑的本身,已经表示你其实是在朝这方面奋斗,这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要因为有怀疑的思想,而感到挫折。哪怕你一次次的因为觉察到自己有自私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好的习惯等等,已经发现,但又不能有效对治不能停止,因此产生罪恶感——但是这个恰恰表示你的菩提心正在发芽、正在茁壮成长中。

巴珠仁波切说,如果你有菩提心,那你就只需要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菩提心,那你非得有菩提心不可,因为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

密续金刚乘的修行者,无论你是修包括观想、仪轨、持咒等等在内的一切佛法的行为和事业,在开始修持的时候要有菩提心,修持当中要有菩提心,结束的时候也要有菩提心。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例子一样,任何人能教导你菩提心,这都是你所有老师里面最珍贵的一个。我再说一次,在我们的修持里,愿菩提心应该是我们修持最重要的重心,也是根本所在。
如果你真的要修持行菩提心的话,其中一个方式是先修持自他交换。譬如你现正在经历某种痛苦,在最初就要做一点“通楞”,至少你这样想希望把快乐给点别人。因为就算想一想你也会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你也慢慢准备好——以后你真的可以做到把快乐给别人。有很多人都问:我修持那么多年了,到现在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的自私还是非常的大、我的骄慢、我的嗔恨等等。在这种种时刻,譬如你正在经历非常强的愤恨,你应该想:希望一切众生的忿恨都在我的身上成熟,让他们都远离忿恨的痛苦。

譬如你很快要被公司炒鱿鱼了,找不到工作、要求又被人拒绝,这时候你应该这样想:“六道之中这样的痛苦实在太多了,我希望都成熟在我身上。”我不单止听过这样的问题,还收到过电子邮件的急件这样问:我修“通楞”,修这个“收放”都一阵子了,我突然想到,如果每个人的不好都在我身上成熟了,我该怎么办?”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很让人鼓舞的,这就是表明问这个问题的人,他修“通楞”说“希望一切众生的不好成熟在我身上”的时候,并不只是动动嘴巴念一念,而是他真的有想这个问题。还有人问:“各种功德都给别人,那我自己能不能留一点,留一点我还可以有福报继续修持佛法,不能把佛法都给别人啊?”这种当然是蛮可爱、蛮甜蜜的问题。其实你把功德全部给别人的愿望,实际上你是在给自己做出可能是二十倍大、一千倍、可能是十亿倍大的功德。同样的,你把众生的种种问题都拿到自己这边来,你就变成拥有十亿倍的快乐。

这就是为什么前一节课我引用寂天菩萨的话:“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菩提心就是这样,它会带来一切好的事情,能避免一切坏的事情,如果你头脑清楚的,只要你想一想菩提心的整个设计和策略安排的话,你还不想有菩提心?那就是连猪都比你聪明了。别的快乐你要拼老命才能得到,但菩提心是当你一想到就已经很快乐,轻松惬意。不用付出什么几乎是零成本就能得到。因为只要你希望有菩提心,它本身就能给你很大的快乐。
TOP
72#

很多人信佛天天拜佛,却不懂得这么做!

在汉地有很多人信佛,天天拜佛,但她们的发心很小很小,可能是这些学佛人不懂得发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是愿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果的发心。令我们的障碍迅速清除,乃至速证佛果。  在汉地有很多人信佛,天天拜佛,但她们的发心很小很小,可能是这些学佛人不懂得发菩提心的功德。→
  当我们遇到障碍违缘的时候,有很多人会求佛菩萨遣除违缘。实际上之所以遇到违缘,都是前世造的因,才会有这样的困难出现。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也这样解释过,我们修学菩提心的佛子可以将所遇到的障碍当作众生的业障来承担,这样众生能得到快乐,就算自己处于障碍中也会很开心。  有些居士可能会担心,众生的业障都由我担了,他们全解脱了,就剩下我在受苦,怎么办呢?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事,以上面的发心去面对违缘,只会带来很大的功德,令我们的障碍迅速清除,乃至速证佛果。释迦牟尼佛也是在因地以此发心做了很多有功德的事,才有成佛宣扬佛法的基础,没有菩提心,那就意味着佛教的基础也没有了。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那就算念上百万遍、千万遍的心咒也没有什么大功德。→

  你们信不信我都没有关系,我只想把我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我希望你们能发菩提心,要对佛法有信心,这是我想的。你们见过很多的活佛,他们有没有和你们提过这点我也不知道,而我提出来希望你们能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那就算念上百万遍、千万遍的心咒也没有什么大功德。如果是发菩提心念诵心咒,在念诵之后,观想爸爸在左边,妈妈在右边,前面是怨害过自己的敌人,比如我不喜欢的人,以前打骂过我的人,把他们放在前面,为什么把他们放在自己前面,而不是父母呢,这是因为我们发菩提心的结果,然后边上是所有的众生,最后观想上师或佛菩萨加持怨敌,再加持我们的父母,不用包括我们了,因为我们与众生是一体的,观想前面两者得到加持就可以了,这样发菩提心的回向就很圆满。
TOP
73#

当一位菩萨在利他时,既没有要求回报的想法,也没有要别人赞扬他的仁厚,对于他的善行更没有丝毫的执着。这就是究竟的观世音菩萨,也就是慈悲和空性本身。
TOP
74#

在整个修菩提心,忏公师父很强调修「学吃亏」,就是这样,就是:我宁可让我自己吃亏。

学吃亏,你要修自他交换的心态,如果你这个人经常喜欢跟人家争,要去占便宜,你大概就不可能生菩提心了。

「我付出的很多,但是都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把我当一回事」——诶,这个最好了,最好了!

我问你一个问题:佛法讲因果,对不对?你付出很多,结果你得到很少,那个差的额,跑到哪里去了?那肯定是保存下来了!

所以你要学吃亏,你生命才会不断的增上啊!你想想看:你付出得很少,结果得到的很多,这样好不好?你在花你以前的福报啊,你的生命不断的在退步啊,你是来享福的、你是来消耗你能量的。

所以你占便宜,其实你是在耗损你的福报,你都不知道啊。

~~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TOP
75#

这世上,最好的爱,是有人指引你“走出轮回”。
TOP
76#

我们一再一再的听闻到:“除非你证悟空性,否则就不能完完全全脱离轮回。”但即或如此,我们也要经常的提醒自己:空性就算理论上去理解它就已经够难了,更何况是你是要亲自证得。 有一点,我们要了解,究竟胜义上来说,证得空性就是证菩提心,或者说空性就是菩提心。组成菩提心的成分,一定是要有智慧和慈悲,如果这两个缺了其中一个,就不是正确的菩提心。
如果你只有慈悲心,没有空性的智慧,这是非常好的愿望,或者说怜悯众生是好的,但这种慈悲有分别在里面,所以没有办法把无明的根、轮回的根挖出来。
如果菩提心里缺了方便这一部分,那这样的“菩提心”就没有办法利益自己和他人了。要了解空性,即或只是从理论上、理智上了解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不知道这个例子有没有效。
最初,牛油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有牛奶,做牛油的人就能从牛奶中提炼出牛油来,当然这个例子只能讲清楚一部分道理。
胜义菩提心,也就是空性,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但为了要证得他,我们有一个方法,修持相对的菩提心,就好像牛奶中看不到牛油。
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搅动的方式,最后就可以从牛奶中提取出牛油。就算是相对的菩提心,实际上也已经有一种胜义菩提心或无分别的味道在里面了。
因为我们相对的菩提心也是说:“希望无数无量、一切的众生都能够解脱。”你没有说希望这个众生或那个众生解脱,并没有特定的分别在。
也就是说,就算我们现在不了解胜义菩提心,理智上不了解,同时在实际上也不了解,但是目前你只知道说:“一切的众生我都希望他成佛。”

然后把你这个愿望逐渐的运用出来,如果你能这样做,我们就可以很自信的说:“早晚有一天,我一定可以证得胜义的菩提心。”整个菩萨道的设计和安排,就是为了让修行者能够很安适、很容易的能这样做。
菩萨道从来就没有期望和规矩:既然你进入菩萨道,你就立刻要证得胜义空性、立刻就要放弃家庭、把你的肉割下来供养饥饿的动物,菩萨道并没有这样的规矩。
寂天菩萨在书里面有讲:一个走菩萨道的人,要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所能够接受的程度,踏踏实实地运用菩提道里面的种种修持方法、学处,去做菩萨道所要求做的修持。
为了以上慈悲和方便的理由,所以在相对菩提心里面,有愿菩提心,也有行菩提心。
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中,龙钦巴建议:对于一般的人,应该一再地修愿菩提心,培养和发展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解脱”的愿心。
就像上节课说的,每半小时真心诚意的去想一想,如果你这样一再的去修愿菩提心,因为你越来越习惯这种想法,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地去承担。
当然,像我们这种刚刚开始的人,即或我们只是开始学着去发愿菩提心时,都会有这样的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做得到吗?我真的是这样发心的吗?”
但就算是这种怀疑的本身,已经表示你其实是在朝这方面奋斗,这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要因为有怀疑的思想,而感到挫折。
哪怕你一次次的因为觉察到自己有自私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好的习惯等等,已经发现,但又不能有效对治不能停止,因此产生罪恶感,但是这个恰恰表示你的菩提心正在发芽、正在茁壮成长中。
巴珠仁波切说,如果你有菩提心,那你就只需要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菩提心,那你非得有菩提心不可,因为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

密续金刚乘的修行者,无论你是修包括观想、仪轨、持咒等等在内的一切佛法的行为和事业,在开始修持的时候要有菩提心,修持当中要有菩提心,结束的时候也要有菩提心。
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例子一样,任何人能教导你菩提心,这都是你所有老师里面最珍贵的一个。
我再说一次,在我们的修持里,愿菩提心应该是我们修持最重要的重心,也是根本所在。如果你真的要修持行菩提心的话,其中一个方式是先修持自他交换。
譬如你现正在经历某种痛苦,在最初就要做一点“通楞”,至少你这样想希望把快乐给点别人。因为就算想一想你也会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你也慢慢准备好,以后你真的可以做到把快乐给别人。
有很多人都问:我修持那么多年了,到现在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的自私还是非常的大、我的骄慢、我的嗔恨等等。
在这种种时刻,譬如你正在经历非常强的愤恨,你应该想:希望一切众生的忿恨都在我的身上成熟,让他们都远离忿恨的痛苦。
譬如你很快要被公司炒鱿鱼了,找不到工作、要求又被人拒绝,这时候你应该这样想:“六道之中这样的痛苦实在太多了,我希望都成熟在我身上”
我不单止听过这样的问题,还收到过电子邮件的急件这样问:我修“通楞”,修这个“收放”都一阵子了,我突然想到,如果每个人的不好都在我身上成熟了,我该怎么办?”
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很让人鼓舞的,这就是表明问这个问题的人,他修“通楞”说“希望一切众生的不好成熟在我身上”的时候,并不只是动动嘴巴念一念,而是他真的有想这个问题。
还有人问:“各种功德都给别人,那我自己能不能留一点,留一点我还可以有福报继续修持佛法,不能把佛法都给别人啊?”这种当然是蛮可爱、蛮甜蜜的问题。
其实你把功德全部给别人的愿望,实际上你是在给自己做出可能是二十倍大、一千倍、可能是十亿倍大的功德。
同样的,你把众生的种种问题都拿到自己这边来,你就变成拥有十亿倍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前一节课我引用寂天菩萨的话:“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TOP
77#

现在很多人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混在一起,没有分清楚,内心经常有矛盾和冲突。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界限是什么?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是什么?这些都弄明白了才能真正地修行。我们修行要先发出离心,这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然后,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菩提心,这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界限。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修法的前提,然后通过修持大乘佛法才能成佛。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有很多种,我们要先发出最起码的菩提心——愿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而发誓修持成佛!一切众生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我就是为了这些父母要学佛、要成佛。那时候你没有自私自利心,完全是为众生;你对世间法不会有贪丝毫图和留恋,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为了众生的解脱。为了众生的解脱,无论修什么法都是大乘佛法;自私自利,为自己解脱,不管修持什么法都是小乘佛法。大乘和小乘的修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大乘佛法里强调发心、动机;小乘佛法里强调表面和形式上的东西。小乘修行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最终还是有自私心,所以修法中对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仅强调动机,也强调行为。大乘修行者完全看心,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比喻:有一棵树,树根是毒,树枝和树叶肯定也是毒;树根是药,树枝和树叶也肯定是药。发心动机是善,外在的一切语言和行为也是善;发心动机是恶,外在的一切语言和行为也是恶。为自己怎么都不行,为众生怎么都行。在善恶的判断上,大乘佛法里主要强调的是心——心的善恶,小乘佛法里主要强调的是行为——行为上的善恶。大乘与小乘在结果上区别很大。小乘修行者是为自己的,所以不能成佛;大乘修行者是为众生的,所以能成佛。如果在自己的相续中没有菩提心,不管你念的是什么佛、诵的是什么经、修的是什么法,所修的都是小乘佛法,再努力、精进,最后只能成为阿罗汉,不可能成为菩萨,不可能成为佛,也不可能往生。你只有能发心为众生,才能修持大乘佛法,这样才能成就。你是小乘修行者还是大乘修行者,就看有没有菩提心。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地上。心不到位,做什么也不到位;心到位了,一切都到位了。这样你的生活就是修行的过程,你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众生:为众生学,为众生修,为众生吃,为众生穿,为众生喝,为众生工作,为众生上班。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动机:不能为自己,一定要为众生;不能为某某众生,一定要为一切众生。
TOP
78#

你想进入大乘的领域,你的思考必须是一个平衡式的思考,简单地说就是双向思考。所以诸位!如果你要很快成佛,就要思惟,当你讲真空时,就要想到妙有;当你讲妙有时,就要想到真空。凡是大乘的实相,一定是双向思考的,这个就是平等。

智者大师把实相分成两块:一个是无相,这是讲它清净的本体;无不相,指的是一种随缘的妙用,这个就是实相。

我们下面会把它从体用的说明,会归到一心的真如。所以简单地说,实相是诸佛菩萨远离凡夫跟二乘的对立思考所亲证的一种圆满的中道真理,这是从自利的角度;从利他的角度,诸佛依止实相的道理,随顺众生的根机,再假借种种的名相,演出无量的大乘教法。

所有的思想都是实相的一部分。业果是实相的一部分,涅槃寂静也是实相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从佛法的角度,佛法所有的道理都是从中道实相开演出来的,一切的大乘经论虽各有其言说方便不同,但是都以实相的真理当做它所依止的最重要的道法。

所以,中道实相,就是佛陀出世以后,内心当中所要说的真实义。所谓的业果、涅槃,只是佛陀应众生的根机而方便宣说的,我们要先有这个概念。
  
~~ 恭敬摘自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TOP
79#

在一切修法的步驟中,我們必須在心中清楚的保持著,我們是為一切眾生而修法。

“一切”並不是特定數目的眾生,因為眾生之數如虛空般的無限,如果我們迴向我們每一個善行以利益一切生命,如此,這些善行的利益將會長久且增長,直到我們成佛為止。為一切眾生的緣故而修行之願,事實上是成佛的極重要根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