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谈到人身是何其珍贵难得,以及得到人身之后不浪费它又是何等重要。我们也谈到人人都具有生起菩提心的潜能。某种程度上,这两偈也解释了一旦我们拥有暇满人身这个完美的容器——既是作为人身的物质容器,同时也是盛载一时善念的精神容器——菩提心便有了栖身之处,可以播下菩提心的种子,并且养育、增长菩提心。
⬧ 菩提心:解开习性的结缚
下一偈寂天还是在讲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是合宜的。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由于我们很难、很少生起善念,所以我们很少从事善行。然而可以说,我们非常熟悉对恶念恶行感到自在,造恶毫无困难。我们养成了这样的习气:连生起片刻善念都极为困难, 却非常容易有恶念恶行, 几乎像是自己的第二天性。根据这个比率,按照我们习性运作的方式,我们这样的人几乎不可能成为所谓的“圆满者”。因此寂天教诫说:唯有菩提心,才拥有解开这习性结缚的力量和能力;唯有菩提心的善,才能超越所有其他善德。这又是一个重大的宣言,他所有的偈颂都是如此。
你会在这一品中经常听到这一点。
如寂天自己所说,他是依据佛经而给出这个教授。在某部佛经里,佛陀谈过菩提心,而且所举的例子相当极端。在声闻乘的道上,标准的佛教修道方式是次第修止和修观。通过修止,我们安定自心,使心调柔、具可塑性、可被训练;我们令自心听从我们,而不是我们听从自心,不是我们听从心的需要、愿想和欲求——这是修止的目的。然后我们修“观”。
修“观”的目标不仅是让心调柔、可被训练,实际上也是为了看见实相——一切事物的实相,包括我们存在的实相、我们生命的实相、无常的实相、痛苦的实相等等。
一切事物的自性是在根本上、本质上无法找到任何真实存在或本具存在的事物。经历修观的不同阶段会达到这类成就。这可以说是成就。接着是我们称之为阿罗汉的最后阶段,那时基本上断除了所有的烦恼,即那些令你退转、令你失去定、令你返至轮回的负面情绪。基本上阿罗汉不会回到轮回中,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令人赞叹的阶段。根据佛经所言,对一位阿罗汉而言,手掌和天空的大小是相同的,一手捧起的尘土和遍满大地的黄金是一样的。这边有人赞美,那边有人批评,对阿罗汉而言就只是个回音,诸如此类。阿罗汉是很了不得的成就。
但听一下这个大乘经典的开示:假设有五百位阿罗汉坐在一台空的马车上,没有人、没有马去拉车。这时佛陀突然经过,这五百位阿罗汉合在一起也许有足够的福德请佛用他的双脚拉车,但若骤然有人——还不是有菩提心的人,而是像我们一样听过菩提心这个名称的人——跃入马车,此人的功德足以使佛用自己的头颈来拉车。这是佛陀本人的宣言。在大乘经典中,对菩提心的力量有无穷无尽、一页又一页的说明。
《入行论》作为大乘佛经的一部释论,寂天基本上总结说:没有比菩提心更大的善德了。可能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我再三说过的,菩提心是唯一或是其中一个真正完全结合方便与智慧的法道。你们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是很寻常的大乘沙文主义、大乘精英主义等等的讲法,但既然我们选了一部大乘论典来讲课,就别无选择地只能从大乘观点进行讨论。我应该告诉各位:在很多佛教徒的情况里, 比如上座部、声闻乘的状况中,他们甚至不认为大乘是佛所传授的教法。在声闻乘这个宗派里,所谓的恶行,如妄语、杀生、偷盗等等,全都是恶——就这样,仅止于此,依止这条法道的人应该约束自己不造恶。
而在大乘,一旦你选择大乘之道,如果在特定情况下你不去偷盗、你不撒谎,甚至你没杀人,却可能因此破了菩萨戒。所以从这方面来说, 大乘之道非常大胆, 是令我们不得安稳、无立足之地的重大步骤之一,真的非常重大。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这里开启了大量的议题,但我想沿着教文讲下去,大家会听到进一步的解说。 在此你需要理解的是: 唯有菩提心胜过其他一切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