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雄如来传 [复制链接]

21#

Re:大雄如来传



21.采花献佛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历传教,一日于林中树下静坐,头上光环,巍巍无量,如日月之光,辉映四方。
  村中有一贫穷少女,为大家作佣人,她善良贤淑,敬信三宝。当时遥见佛祖,心怀喜悦,苦于无力,不克供养,即去荒野,采集香花鲜果,供献佛陀。
  释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发大慈悲心,对她说法,并道:“一切众生,皆当随时随处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勿以贫贱为忧,勿轻视小的施舍,以为无福。
  少女闻法后,心解佛慧,矢志随佛以离尘世诸浊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脱。释迦牟尼度她出家,号为妙花。
TOP
22#

Re:大雄如来传



 22.佛化无恼
  舍卫国有一人,名叫无恼,身材魁悟,力超壮士,勇猛好斗,从师一婆罗门,有一天,师父唆使他清晨执利刀出门,到中午时,若能杀够一百人,把百只指头穿成指鬘(环状装饰物),饰之就能升天成神。
  无恼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杀,如狮捕兔,剑到指脱,国内之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释迦牟尼知道后,急忙赶去解难。
  这时已近中午无恼捡点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寻人不得,恐错过时间,心中焦躁,恰逢无恼母亲,已做好午饭,怪子不归,出门来寻。无恼心智模糊,欲杀其母,以凑指数。
  释迦牟尼赶到,遮到前面。无恼舍母追佛祖,谁知力竭追赶不上。佛祖教化他道:“汝从邪师,伤生害命,造无边罪,岂能妄想成道?”无恼蓦然醒悟,掷刀道傍,五体投地,愧悔不已。后亦随佛出家,永离邪网。
TOP
23#

Re:大雄如来传



 23.佛度猎人
  摩揭陀国王舍城外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极多飞禽走兽。于是许多人操弓持弩,大肆猎杀禽兽。
  释迦牟尼心中,众生平等,人类畜生,本无差别。某日见一猎人,射猎飞雁,群雁惊飞,一雁中矢,哀鸣堕地佛祖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护伤雁劝告猎人道:”大雁生长川泽湖泊之间,与人无争,有什么罪恶,要受到你诛戮呢?要知道,人若杀生害命以自济活,乃是罪孽深重的业障,若不自拔,报应将如影随形,就在目前。“
  猎人听了佛祖之言,感悟悔过,忙取药给雁治伤包扎,并放之于山林,佛祖又点化他道:”慈悲为本不伤众生,博爱济众福常随身。“猎人即皈依了佛陀,愿受佛门五戒,以脱苦厄。
TOP
24#

Re:大雄如来传



 24.驯服醉象
  释迦牟尼还有一堂弟,叫提婆达多,也随众出家,他骄傲狠戾,妒忌佛陀,想争夺僧团领导权,分裂佛教,他诱惑摩揭陀国王子阿阇世杀害了崇奉释迦牟尼的父王频婆沙罗,后来又欲加害佛陀,但三次暗害,都不成功。
  他们又假意请佛陀入城,暗中在道旁埋伏一头醉象,欲趁机杀踏,释迦牟尼带领五百弟子,往城里而来。百姓恐佛被醉象伤害,站在城头,请佛陀不要过去,醉象却昴头甩动长鼻,直奔佛陀,释迦牟尼毫不畏惧,迎了上去,伸开五指似雄狮怒吼,醉象伏地受法,从此驯服,不敢害人。
  后来,阿阇世王觉悟,归佛忏悔。提婆达多党徒离散,众叛孤家寡人,无处容身,气愤而死。
TOP
25#

Re:大雄如来传



25.收比丘尼
  释迦牟尼返家省父后,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妻子耶输陀罗都先后皈依了他。同时,有更多的妇女也信奉了佛教,其中有许多希望能加入佛教僧团,释迦牟尼也准许了她们的请求。
  他说:“我今分众为四众,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凡是信奉佛教,愿意披剃出家的,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这是出家的二众。凡是信奉佛教,不愿出家的,男的名优婆塞,女的名为优婆夷,这是在家的二众。”
  本图即为释迦牟尼收女性弟子的情况,傍侧僧人为阿难。
  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乐善好施,忠诚于佛法,并能传教布道。她们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TOP
26#

Re:大雄如来传



  26.不蓄金银
  “五戒”再加上不观听歌舞,不着华鬘,不坐高广大床,过午不食,不蓄金银财宝,即为佛教的沙弥“十戒”。
  释迦牟尼强调人生皆苦,贪爱皆是苦因,钱财是人所贪爱之物,变化无常,终将消失。欲解脱人生痛苦,就应舍去贪爱之物,消除贪欲之贪,这才可能达到没有痛苦的涅槃境界。
  图中倒卧地上之人,穿金戴银,广积财宝,贪得无厌,但是财宝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贪欲只会使他更为痛苦而无片刻的心理安宁。因此,只有虔信佛祖,崇敬三宝,才能登上“佛筏”,从无知,贪欲而痛苦不堪的此岸渡过生命的长河,到达智慧的彼岸。
TOP
27#

Re:大雄如来传



 27.象猴得渡
  释迦牟尼一日坐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过溪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井捕捉,刀箭杀伤,我为避灾祸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护。
  释迦牟尼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是佛门第一大戒,滥施强暴的人终将受惩,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精修磨炼。”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连禅河,溺水而死,待转世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TOP
28#

Re:大雄如来传



  28.普渡众生
  ①佛陀带领摩诃迦叶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尸弥罗国传教。②有一青年名毗阇先,心地善良,当时久旱无雨,他就到旷野撒谷物喂鸟,以此向天祈雨。③毗阇先父母年迈多病,他尽心奉养,非常孝顺。④毗阇先乐于助人,学校的老教师脚部受伤,他热心治疗。⑤毗阇先妻子贤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⑥他好学不倦,略有积蓄,就请妻子购回书籍学习,求取真知。⑦毗阇先勤学仁厚,常于夜半起来为饲养的牲畜加添饲料。⑧持之以恒不失善行的毗阇先为佛陀赏识,就吩咐摩诃迦叶前往渡化他。
  毗阇先悉听了迦叶尊者种种教诲,明白了许多真谛,遂皈依了佛陀,后来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TOP
29#

Re:大雄如来传



 29.佛渡众生(二)
  ①古印度摩揭陀国某村有一少女名叫优那陀耶,她父母双亡。②她摆设一个小摊,出售水果蔬菜等杂货,由于买卖公平,生意还不错。③后来她与同村青年结为夫妇,婚后感情融洽。④不久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家庭更增添了乐趣。⑤可惜好景不长,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正在菩提树下坐禅的佛陀前祈求超度。⑥佛陀对她讲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别离苦。生活在尘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⑦优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计,便求助邻里,时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顾不及,无力相助.⑧她深感丧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忆及佛陀的教诲,决心脱离苦海。后来,她精心修行,终成正果。
TOP
30#

Re:大雄如来传



  30.普渡众生(三)
  ①中印度摩罗拘陀国有位妇女名叫波摩,她与丈夫虽非富有,但感情甚笃。②每逢丈夫在田间忙碌时,波摩忙完家务,总要到田里去帮助他,他们还有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③有一天,丈夫去地里后,波摩在海边的树下给小儿子喂乳,大儿子在海滩上嬉戏,心里充满幸福。④但人世间的幸福不会长久,波摩喂完幼儿把他放在树下时,灾难已开始降临了.⑤正在田地收割庄稼的丈夫,被窜出的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发身亡...⑥一只凶猛的兀鹫,忽然从天而降,叼起树下的幼儿,刹那便无影无踪.⑦大海掀起了汹涌的浪涛,卷走了正在海滩的大儿子.⑧短短的一天之内,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娇儿。她悲痛欲绝,望着正在焚烧丈夫遗体的火焰,深感世间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诚地祈求解脱。在佛陀的点化下,她潜心修行,勇猛精进,后来成为有名的佛门女弟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