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行的最高境界不是得到,而是失去和放下
修行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的获取,而在于内心的放下;
不在于叠加,而在于剥离;不是得到,而是失去。
我们总以为,修行是要获得神通、智慧、福报,或者某种超凡的境界。
实则不然。真正的修行,是放下执念、卸下包袱、告别虚妄,一步步回归本真的过程。
《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知识的积累可以越来越多,但求道却要做减法。
减掉贪欲,减掉浮躁,减掉成见,减掉自我固执……一直减到无所执着、自在通透,才能接近“道”的本质。
弘一法师晚年时,生活极简。一袭旧衣,一碗清粥,几卷经文,便是全部。别人问他:“您还有什么?”
他答:“什么都放下了,也就什么都拥有了。”
失去,不是匮乏,而是另一种丰盛。
放下,不是放弃,而是真正的拿起。
我们害怕失去,往往是因为把“我”看得太重。我的财富、我的情感、我的成就、我的观点……一旦这些受到威胁,焦虑、恐惧、怨气便随之而来。
而修行的路径,正是要松动对“我”的执着。
当你不再把所有经历都归为“我的”,痛苦便失去了扎根的土壤。
佛陀说:“放下即是解脱。”
这不是消极,而是极大的积极。
只有勇敢地失去,才能空出双手,接应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你要学会放下情绪,
不再被别人的一句话轻易扰动,不再为小事纠结反复,不再背负怨气过日子。
让情绪流过你,而不滞留于你。
你要学会放下评价,
不随意评判别人,也不活在他人的评判里。
人来人往,只是别人的声音,不是你。
你要学会失去依赖,
不把幸福寄托于某个人、某段关系、某个环境。
当你不再寻找外在的依靠,内在的力量才会觉醒。
你要学会失去光环,
曾经的成就、掌声、身份,都可能成为今天的枷锁。
敢于平凡,才能接近伟大。
你要学会失去控制,
允许事情不如预期,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世界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运转,却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礼物。
失去和放下越多,内心越静。
牵挂越少,人越自由。
曾国藩晚年总结自己的人生:“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而他最终的境界,是“不求全,不执满”,主动失去对完美的期待,才得以善终。
《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一颗没有牵挂、没有纠缠、没有执着的心,才能如明镜般照见万物,如清水般流淌自如。
所以,修行的尽头,是失去。
失去虚假的自我,遇见真实的生命;
失去嘈杂的欲望,回归内心的宁静;
失去对外界的纠缠,找回对自己的慈悲。
愿你敢失去,才能真正得到。
愿你会放下,所以才提得起。
最终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