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疑邻窃斧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成语:《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考虑问题,判断是非,应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的事实。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这一思想在佛经中的直接原文出自《无常经》,原文为:“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无常经》中明确提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此句为佛教“心物一元论”的经典表述,强调外境是内心的投射,即“相由心生”。这即是佛经原文的核心思想。《楞严经》“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进一步说明万法皆由心识显现,与《无常经》观点一致。佛教认为,人的认知受主观心念主导,如《菜根谭》所言“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这即是疑心生暗鬼。这一思想鼓励通过修心改变对世界的感知,而非执着于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