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于理解王树国这段话:“什么样家庭的孩子最幸福?当爸爸开车走错路的时候,妈妈在旁边说,正好咱们去看一下没见过的风景;当妈妈做了菜,忘了煮米饭的时候,爸爸说,你等着,我去买馒头,正好我想吃馒头。
幸福的家庭,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首先想到的不是互相指责,而是团结起来,用最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咱们给过孩子这种踏踏实实的感觉了吗?”
真正的爱,其实就像跳双人舞,得有来有往,而不是单方面的拼命付出。只可惜,多数人活了大半辈子,才会明白这个道理。
那些能白头到老的夫妻,靠的不是单方面的牺牲,而是彼此间的默契,你递台阶我接话,这样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你看,过日子最怕的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隔壁老王家,年轻时两口子总是吵吵闹闹。老王以为把钱全上交就是爱,却忽视了关心。
后来,老王学会了给老伴倒热茶,老伴也开始留意给他买花生米,这日子才慢慢有了温度。真正的体贴,是心里装着对方,但不委屈自己。夫妻之间,得互相迁就,但不能总是一个人退让。
余光中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是一加一的自由。”
父母子女之间也是如此。我们这代人养孩子,掏心掏肺,但如果孩子成家后连个电话都不常打,心里总是不是滋味。
老张家的闺女,每周末带父母去公园遛弯,老张嘴上说着“不用总来”,脸上却笑开了花。
父母养大孩子不易,儿女孝顺也是天经地义。如果只有父母掏心掏肺,孩子不懂感恩,那亲情就缺了半边天。
正如梁晓声所说:“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父母养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爱是人间共同的情怀和关爱。”
观察那些和睦的家庭,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能把“你对我好”变成“咱们都好”。
妻子关节炎犯了,丈夫就主动洗碗;丈夫腰疼时,妻子也记得给他热敷。这种默契,不是说出来,是几十年磨合出来的。
年轻人总说“爱要轰轰烈烈”,但我却觉得,像小火慢炖的骨头汤,才最养人。
过日子的小细节最见真情。早上老伴把我常吃的降压药摆在显眼处,我逛菜场也不忘捎带他爱吃的卤豆腐。这些小事,就像针脚,一针一线把日子缝补得结实暖和。
有的夫妻,情人节送999朵玫瑰,平时却为谁倒垃 圾吵得脸红脖子粗,那样的“浪漫”终究不长久。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爱不是一辈子不吵架,而是吵架时不记仇,生气时不翻脸。大事一起商量,小事一起原谅,再苦不发火,再难不抱怨,相互珍惜,彼此包容。”
走的路越远,越喜欢温柔的人。温柔是内敛的斗志,是包容这世界糟糕的部分,是不抱怨,把态度藏在行动里。就这样,我们水到渠成。
那些过得长久的夫妻,都是你让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年轻时或许不懂,老了才明白,过日子哪有什么惊天动地,不就是你知道我的冷暖,我懂你的悲欢吗?
婚姻不是华山论剑,必须争个高低,适当的服软也是经营之道。少一些自以为是的骄傲和斤斤计较,彼此多一些宽容和体谅,才是幸福生活的长久之道。
活到这把年纪,越发觉得爱就像种地,光施肥不行,还得勤松土、常浇水。感情账算不清,也不能算。年轻人,别总说“三观不合”,哪有什么天生合适,不过是互相包容,过成了最合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