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典民乐】 悲壮苍凉的洞箫曲《苏武牧羊》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苏武牧羊的故事题材多见于后世戏曲、诗歌和音乐中。民国初年开始流传的学堂乐歌《苏武牧羊》,旋律流畅古朴,借用古代题材,寄托了深沉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支古意昂然的曲子中,听得到人世间最隐忍的沧桑和最执著的守候。不追求满宫满调的传统戏曲审美,而是用更加人性化的音乐语法诠释“旄落犹未还”的千古坚贞。超低音的大提琴和贝司营造深沉宽广的语境, 一管洞箫幽幽吹出历史的荒凉和深邃,笛与琵琶的模仿式的复调,用对话与交织表达出传统与现代的呼应,这样一种忠于祖国的伟大情操,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今贝加尔湖)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苦寒的西伯利亚,极地狂风呼号着略过贝加尔湖浩渺的水面,冰天雪地里,大汉使臣苏武紧握符节,裹紧羊皮下的薄衣,如霜的须发与漫天飞舞的冰雪浑然一起,犹如一尊不屈的雕像……游牧匈奴,茹毛饮血,不受教化,连年南下劫掠,致使边城烽烟不息,无端将汉使苏武放逐北海荒蛮之地,却成就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千古史话。
       为了大汉尊严,十九年,他持节苦寒,食山蕨、饮冰雪、卧穴窟。匈奴单于丢给他的所有公羊,没有一个产崽,并相继死去,成为遍地累累的白骨。曾经的峨冠博带也早已筚路蓝缕,渐渐换成了兽带羊皮。多少个日夜,他遥寄万里故土,望眼欲穿,忍受着孤寂的折磨,鬓发早已斑白。任凭征鸿南去北来,不曾传递一丝的消息。生存的恶劣,时刻都摧残着羸弱的身躯,也磨砺着不屈的意志。符节上的牦牛尾早已脱落,却一日未曾离手,作为堂堂天朝使者,他不能丧失大汉威仪,辱没了慷慨之志。大漠冰刀,归期茫茫,他只有一个信念,为了不辱使命,必须顽强地活着,此生一定要回到中原,回到那个温暖的家,回到天下雄主汉武大帝的朝廷……千百年来,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民族气节、傲然风骨和坚强精神也早已彪炳千秋,名垂宇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正是苏武精神的写照!孤苦不能移其志,富贵不能易其节,苏武的传奇故事和英雄情怀令人高山仰止。
分享 转发
TOP
2#

《苏武牧羊》

作者:蒋荫棠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
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
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能亏,
务使匈奴惊心丧胆,
拱服汉德威。
TOP
3#

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著名爱国歌曲《苏武牧羊》的词作者。

蒋荫棠(1846~1923年)名麒昌,1846年生于今营口市盖县矿洞沟镇玉石沟村紫气沟。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少受母训,8岁入私塾。虽只念二年私塾,但天资聪颖,善文晓医,乡里有名。16岁设帐教私塾,同时潜心研读,声誉很高。18岁时,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多融会贯通,受到当地名士宿儒的称赞,在乡里声望颇高。21岁,娶妻,妻贤家睦。1905年,他带了9名学生到锦州参加院试,考题很难,他略一思索,挥笔疾书,写完卷子,又一连替学生写了9篇。发榜时,榜上高书"明枪第一名蒋荫堂"。发榜后第三天,清朝废除科举,功名落空。看透了清末官场的腐败,蒋荫棠便舍弃功名,开设私塾。蒋荫棠学识高深,远近慕名拜师求学者很多。花甲之年,先后被盖平县辰州书院、简易师范中学、女子师范学校聘为国文教员,曾培育出一批名流高士,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冯庸大学教授刘化民等皆出其门下。蒋先生待母极其孝顺,每有收入,即为母增添衣食。他生活俭朴,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从不恃才傲物,为师生们所敬重。1914年,盖平县成立师范中学,他被聘为国文教员,教学中深受上司器重和学生爱戴。学生后有为者如沈延毅。

清末民初,国体更迭,内忧外患连年不断,执政者在外交上卑躬屈节,国人深感耻辱。当时,盖平县盛行演唱皮影戏。皮影戏的大悲调慷慨激越,雄浑悲壮,与盖平师范中学师生忧国忧民、重振国威的志向产生共鸣,学生们时有吟唱。音乐教员田锡侯听到这首曲子,非常喜欢,便把谱子记下来。但是,只有曲子还不能完全表达师生的情感,为曲子填上词,就成了师生们共同的渴求。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才华出众的蒋荫棠。

此时,蒋荫棠刚刚为学生们讲完《李陵答苏武书》,他走出课堂,一腔激情还充盈心中,恰逢学生们送来这首格调高古的曲子,立刻引起蒋荫棠的共鸣。他连夜奋笔疾书,一挥而就: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拱服汉德威。"

这首歌迅速在师生中传唱,而且在传播渠道极其原始的情况下,几乎流传到全国每一个角落,而且绵延百年,至今不衰。

1923年4月6日,77岁的国文教师蒋麒昌逝世。翌日,盖平县师范学校举办追悼会,张作霖大帅派代表参加,众人唱起来他写的《苏武牧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