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如法师网
佛陀遗嘱《佛遗教经》
---正如法师讲于纽约青年佛教中心
学习《佛遗教经》的重要意义
诸位法师、居士:
阿弥陀佛!首先,向诸位合十问好!非常欢喜,从今天开始的每个周六下午,我们将聚会在这里共同学习《佛遗教经》。在此,向成就此次讲经法会的各位法师、居士,表示敬意!
礼敬三宝请法住世
稽首大觉遗教经,和南布道众圣贤;
莫悲末法指当代,遵行圣言佛日辉。
古德先贤,在造论讲经之前,说上一首诗偈,称颂三宝功德。如明代四大高德之一的藕益大师著《佛遗教经解》,文首一偈语说:“归命常住大悲尊,应病与药权实法,亦礼天亲造论主,为顺初机重解释。”本人深感而发,愿以拙文,奉献如上一偈,礼敬三宝,供养大家,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学习《遗教经》的重要意义
佛法号称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法海汪洋,从哪里进入佛法大海呢?从哪个“码头”出港呢?我们今天就选择从这个码头,乘坐这艘法船出港,入佛“无上甚深微妙法”海。码头与法船,它的鼎鼎大名就叫《佛遗教经》。我们今天就从这里出发。但是,在还没有出发,还没有学习《遗教经》之前,我想先作三点说明。
一、学习佛法的迫切性
经云:人身难得。各类众生无量无数,仅一窝蚂蚁也有成千上万,人类相对于他类众生来说,实在是“稀有动物”。经中有个故事,说明了得人身的不容易。故事说,汪汪大海之中,漂流着一节竹子,这节竹子有一个孔洞。一只盲龟,在汪汪大海之中,要找到这节漂流的竹子,并要钻进这节竹子的唯一的孔洞。钻进竹孔,这就是得人身。可见,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人身易失,而且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得人身如指甲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这不可不知。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得到。
佛法难信。在这个世界上,人有60多亿,可是,相信佛法的,如今虽然日益增多,然而相对而言,还是不多。佛法难信,我们已经相信,这就说明了我们具有“善根福德”。就凭这一点,千万不可小看自已,说自己是“业障鬼”。
皈依三宝难啊!在座的可能大部分都已皈依三宝了。大家看信佛的人虽多,但懂得皈依三宝的还是不多。所以经中说,皈依三宝也是件不容易的事。皈依三宝后,就是正式的佛教徒。皈依三宝,是走向成佛的开始。《优婆塞戒经》上说:“三皈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 又说:“若人皈依三宝,将获广大福德,不可穷尽。”皈依三宝了,你就是佛教徒,可是你不了解佛法,不知如何实践佛法,不能履行一个佛教徒的职责,甚至背道而弛,做出违背佛陀教义的事,这就是不称职了,又造罪业了。
有许多不幸的是,连最基本的佛教教义都不了解。李老居士归依佛教已有十年。一天老师父上街办事,就对他说:“李老居士!我出去一下,你帮忙看看殿堂。”十分钟后,来了个香客烧了香,拜完佛,就顺便请教李老居士。
“老先生!那个是什么佛?”
“南无东方药师佛。”李老居士回答。
香客又问:“东方药师佛哪国人?”
李老居士回答:“东方人。”
香客不明地问:“东方是哪国?”
李老居士回答:“应该是中东一带吧!”
最近,可能是有关中东海湾的新闻比较多,李老居士对中东印象比较深,所以,脱口而出“药师佛是中东人”的笑活。
广东籍的某居士移民美国20多年,皈依佛教整整17年。某日,我在街上碰见她,我问:“你匆匆忙忙到哪里去?”她答:“我到某寺拜神去!”到寺是拜佛,怎么可以叫做拜神呢?佛不是神,佛神不分。
又,佛学与世间文学,也有区别。你只要汉语古文好,读唐诗宋词古文是能理解的,比如李白诗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一读便能理解而入诗境。但是,你没有佛学修养,汉语古文虽好,读了佛经、佛诗,未必能领会。比方佛诗言:“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走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手明明是拿着锄头,怎能说是“空手”呢?跨下明明是骑着水牛,怎么说是在“步行” 呢?明明是水流桥不动,他却说是“桥流水不流”。因此,除了有很深的汉语古文功底,还必须要对佛法下些功夫,才能理解佛理。
对佛教徒来说,佛法如眼目,你了解了佛法,就像一个人有了眼睛,才好走路,才懂得修行,否则,盲修瞎炼,后果严重。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掌握了佛法,就可以弘扬佛法,将你的“心得”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否则,自误误人,罪过无边。所以,凡是正信佛教徒都要发心学习佛法,深深认识到学习佛法的迫切需要。
二、学习佛法的三种心
我们拜读过《无量寿经》。经中,第十八願告诉我们求生净土,要有“至心”,“信乐心”,“欲生心”。《维摩经》中也提到菩萨在“自利利他”过程中的三种心。它是“直心”、“深心”、“大乘心”。这里,我们学习佛法,也要具备三种心。那就是:恭敬心、精进心、自他利心。
(一)恭敬心
《礼记·曲礼》中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敬是礼的根本。儒学非常重视“敬”。何为恭敬?一般的解释是自谦,而尊重敬礼他人。
《十住毗婆沙论》说:“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 “念其功德,尊重其人”,他有功德,因此,我们要对他恭敬。首先,要深信他有“功德”。有“信”而有恭敬。也就是说,有信心而有恭敬心。假如说,你对这个人一点都“信不过”,能对他起“恭敬心”吗?能。那么这“恭敬心”应该是不真实的。“恭敬心”,包含信心、欢喜心、诚心、专心等等。
我们这里所讲的恭敬,不仅是指要恭敬人,恭敬僧,恭敬善知识,恭敬佛,还特别指要“恭敬法”。
一颗恭敬心,是弥足珍贵的,它是学好一切学问技能的原动力。缺少了它,任何学问技能都很难学好学精。我们平常所说的“敬业精神”,也就是指一个人对工作的一种精神风貌。要想学好佛法也不例外,她更需要学者一颗恭敬虔诚之心。恭敬虔诚之心,也是我们通向成佛的主观心理上的最根本的要素。
印光法师在《文钞正编·复邓伯诚书》中如此写道:“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是娑婆世界大觉悟者,是我们的教主,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涅槃经》告诉我们:“法是佛母,佛从法生。” 伟大的佛陀是从“法”中诞生的。没有法的,就不可能有佛的出现。
佛陀离开这个世界,至今已有2500多年。我们业障深重,未能见到佛,但是,我们业障深重之中,还是有些善根。看到佛经,闻到佛法这就是善根。佛经是佛说的,佛经就是佛。“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这是《金刚经》中的名句。
佛入灭后,佛的大弟子们将佛讲的言教结集归类起来,成为一本本的“经”。此后,高僧大德从中国到印度取经,或由印度来到中国传道,将梵文经文翻译成中文。从中国到印度取经也好,或由印度来到中国传播佛法也好,那都不是闹着玩的,那是经历千辛万苦的,那是要冒生命危险的,那必须要有菩萨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从中国到印度,路途遥远,沙漠茫茫,步行需要上把年头。在当时交通落后,物质贫乏,环境恶劣,又彼国无亲朋好友的情况下,其艰辛,用文字实在是无法形容。
现在,我们到美国来,是事先联系好,这边有寺院给我们作担保,坐上飞机就跑了。还有,那边有人送,这边有人接你走。虽然轻松,但是,我们要知道前人跨国“弘法”的艰苦。
大家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唐僧师徒4人克服了81难,最后才取到佛经。小说虽是虚构的,但它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唐代玄奘法师取经求法的宏大願力和艰险历程。
唐朝义净法师,也到过印度取经,并也奏凯回国。他深有感触,并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诗:
晋宋梁齐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障力疲殚;
后贤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诗语数字,勾描出取经的艰难险阻和惊心动魂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