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大至 著

缘 起


末学是念佛人,念佛共修有年。常有念佛人,念佛渐入佳境而不自知,反而慌
乱不已,不知如何应对。后经一再晓以正确知见,始得安心,从此提升念佛层次,
大得法益。


兹择四列供请参考:


1、 罗居士参加殡仪馆助念,念佛声扬,便自摄心,六字佛号念过,同修们皆
已循例坐下并轻碰罗师兄,请其坐下,罗居士却不自知,继续站立念佛而不动。待
至共修完毕。同修们问彼何不坐下?彼亦不知何以如此?有人请教某居士,承告:大
概被附身迷了心。


2、 李居士体究‘南无阿弥陀佛’之意义,用心深切而不自知,突觉四肢不能
动弹,大为慌乱,以为被什么锁住,仓惶间,猛念自已名号,以免失心。


3、 周居士持名念佛甚为用功,常觉佛号提不起来,乃至不想以语言文字念佛,
而其所得知见,认为必须持佛名号,遂心觉烦乱,惭愧不已,以为定力不足,不知
何以自修?


4、 曾居士持名念佛、持咒、拜忏,非常用功,每日皆有定课,数度于念佛或
持咒时与定相应,浑然忘我。迨至退出,发现自己口中还在念佛或持咒,此等念佛
功夫虽然修来不易,但仍不能自得心开。盖因不谙‘忆佛念佛’之行门,以致不得
止观均等、定慧均等之境界,而偏定少慧,故难以契入‘忆佛念佛……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之‘理一心’境界,极为可惜。


其实四位莲友念佛渐渐得力,念佛心统一,妄念不起,故身心与定相应,当下
如有正确知见,正好提升念佛工夫。不意却因缺乏正确知见,或将佳境误作魔境,
或住足不前,真是冤枉!相信还有许多念佛人亦如是。思之令人惋惜不已!嗣读印光
法师文钞卷四附录--念佛三昧摸象记,亦发现启请者:‘念佛一法,已修持二十余
年,生信发愿修行,非不真切,而业障深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只
合带业往生......’读之令人扼腕!为什么要让彼等念佛人有此缺撼呢!是故不揣鄙
陋,冒昧为文,简介念佛三昧修行次第及方法,期能助益吾等念佛人,念佛悟无生、
念佛生净土;冀能抛砖引玉,同登圣境!
阿弥陀佛!
许大至 谨识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修习净业。值寺主延谛闲法师讲
弥陀疏钞于关旁,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开一小窦,不离当处,常参讲筵。从兹念
佛愈觉亲切,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醍醐沃心,
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持名念佛时,若能不急不徐,将六根之作用统摄在意根,以欢喜心、亲切心,
忆佛念佛,自然入此境。在此境界中,可以深深体会,一切世间缘务,乃人为之施
设与造作,了无实义,为何颠颠倒倒的闯入这个婆娑世界!古德曾言,百年枯木,
断垣残壁,都会开花。您相信吗?念佛到此地步时,心花朵朵开,当下直觉佛在眼前,
佛在心中,何等欢喜,何等自在。


【一日,有客指关而问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予生信发愿修行,非不
真切,而业障深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只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
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师其为我言之。】


生信发愿修行,持名二十余年而不退,极为难能可贵,只可惜未遇过来人开示教
导,提升念佛层次;闻之不禁扼腕,思之令人心酸。若能持名忆想念佛,(持名念佛
时,同时反观自心,摄住意根),从有相念佛(心中尚有佛号)到无相念佛(念佛
与定相应时,佛号不起,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当下虽无语言文字,但彼佛充满
心中,一念相续,清晰了然),乃至返念念自性,自然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明心
见性),进入实相念佛三昧境界。念佛三昧,广有多种,说之不尽。简而言之,层
次有三:


1、 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佛号时时在心,没有昏沉妄想,不念而自念,因尚
有佛号名相故,为有相念佛三昧。


2、 念佛人从持名念佛,忆想不断,渐次进入无相念佛境界,心中已无佛号、
佛形,而念佛之一念,相续不断,此名无相念佛,才是净念相继,此即无相念佛三
昧。以上两种属事一心念佛境界,惟层次有别。


3、 若到无相念佛时,返念念自性,忽然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明心见性),
时时亲见诸佛法身,此后不论持名念佛或无相念佛,均名实相念佛、亦是念佛三昧。
此实相念佛三昧,即是印光大师本文所述之念佛三味,层次最高,属理一心念佛境
界。


佛是觉者,万德庄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作无穷无尽之布施,众生若有需
求,即设因缘,方便度化。近代及当代之大德,彼等念佛由有相入无相,从权巧入
实相者,颇不乏其人。而本省念佛人,持名一、二十年信心不退者甚多,故提升时
下念佛层次之因缘日渐成熟,有益更上一层楼之念佛人及念佛尚不得力之念佛人,
敬请珍惜,善自修习。


【予曰:三昧境相,唯证方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证,焉能宣说?】


三味者正定也、正受也。此境界唯亲证者能知,不能宣说。大师在文后表示唯
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为免众生毁谤造业,故大师谦
称未证。既称念佛三昧,可知入此三昧之念佛人,于念佛之时必有正受,与‘定’
相应。念佛之时虽不住定相,但总在定中。譬如莲宗初袓--慧远大师‘…从(忆佛)
定中起,见阿弥陀佛,遍满虚空…。’


坊间印行印光大师文钞所集之大师开示,往往系大师对当时一般念佛人之个别
问题给予回答,多劝人执持名号,从称佛名号下手,此为事持。实因初学念佛,若
不由此,不易入门,至其所论深妙境界,如实相念佛三昧等,篇幅极少。若谓:‘印
光大师毕生只提倡持名念佛’,是弃大师开示之精华而不顾,智者务请斟酌。


【客固请不已,予曰: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
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


明莲池大师所著: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云:‘…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
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大师引申上文并加演
义,兹次第分述于后,请念佛人多予体会、修习。


于持名念佛时,摄住意根,功夫日深,蓦然息却佛号。佛号虽息,而心中忆佛
之净念依旧清晰分明,此时但只观照这忆佛之一念,专注于此一境界,心不外缘,
念念观照这忆佛之一念所生之处,即是照顾心源。念之起处即念之源头,念之源头
即本真心,此心体性与诸佛同体性,不增不减,无有差别。


【返念自念,返观自观。】


此二句是念佛人从有相念佛,入无相念佛之关键,然而一般念佛人并不了解,
甚是可惜。莲池大师于弥陀经疏钞云:‘今念佛人,初以耳识闻彼佛名(第一阶段:
称佛名号)次以意识专注忆念(第二阶段:忆佛念佛。念佛之重要转折处),以专
念故,总摄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识,皆悉不行,念之不已,念极而忘,所谓恒
审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极而化。所谓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则七识
八识亦悉不行,主既不存,从者焉附。’


亦即印光大师复戚智周书中所谓:‘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明心见性)
之谓也。亦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谓之‘忆佛念佛’。


‘忆念’是从意根入手之念佛法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中载:‘…又真实心
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所谓忆念是
心悬一处而不忘,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中表示,观经云:‘但闻佛及二菩萨名,
能灭无量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忆念者:且指事一心也。’所以忆念念佛是契入‘事
一心’之功夫,也是渐次契入‘理一心’所须具备之行门功夫,但一般念佛人,却
难以得闻契入之行门方法及次第,故于书末附上修学实例供行者研习,敬请念佛人
珍惜。又忆念之‘一心不乱者:定善也。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者,定善中之
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此亦是向内念‘自性’之用功方法。


或谓‘自性’无形无相,无语言文字,离意识分别,当如何念?事实上、只要经
过一番方便善巧的训练及不断的练习,即可学会。亦即在一念将生之际,看住这‘念’
的前头,譬如‘阿弥陀佛’四字是一句话,将要从心中出来之刹那,已经在心中看
住它,也就是看见话之前头,念之前头(详阅萧平实老师所著《无相念佛》一书)。
念之前头,话之前头,皆无表相、行相可得。即‘介尔初心’:不假外缘,自生一
念也。


大宝积经曰:‘言无相者,所谓无身及身施设,无名无句,亦无示现。’就相
上而言,持名念佛是有相,忆佛念佛是无相;持名念佛所得之三昧亦是有相,以有相
故,若不突破,难入实相念佛境界。何以故?实相无相故。忆佛念佛之无相念佛三昧
则易入实相念佛境界,因为此法与‘实相无相’易相应故。


念佛人若欲达到实相念佛之境界,当增长念佛之动中定力,从有相念佛转入无
相念佛,再契入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三昧是有相无相不二,故契合中道。执著有相
是凡夫,执着无相是小乘。实相念佛者,明心见性,空有不二是大乘。


念佛人若欲修成无相念佛三昧,并不困难。难,是难在缺乏正确的知见,没有
善知识或过来人指导,不知如何下手?若能正确的深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忆佛
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及‘都摄六根、净念相
继’之意旨,运用方便善巧来学习,并不难入。


所谓如子‘忆’母:当母亲不在时、远离时,子女心中想念深切,以此一念来
‘忆念’佛,来‘惦念’佛。或者如母‘忆’子:譬如儿女远行,行期久远,母亲
念子情深,即以此心,想念佛便是。此时并不需要语言文字来称念母亲或儿女之名
号,而是直接想念他即可,每日并把忆佛念佛功德回向极乐,发愿往土、又如周宣
德居士在‘广公上人事迹’一书中,亦指出广钦老和尚是心想忆念阿弥陀佛。《请
见广公上人事迹一书,承天禅寺编印》


以欢喜心忆佛,或看住想佛的这一念,让这一念相续不断,即是净念相继;到这
地步便知‘净念相继’是一念相续,而不是一念不生;萧平实老师所著《无相念佛》
书中对此法门有极为详细之解说,并介绍入门之方便善巧及步骤,读者可以径自索
阅,深入探讨,身体力行,欲成就无相念佛三昧,并非难事;忆佛念佛自得心开,
证入实相念佛三昧,亦有可能,诚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三观云:‘......如先所
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佛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
就……。’


末学持名念佛多年,其情形与‘念佛三昧摸象记’之启请者一样,总觉不甚得
力;幸于民国八十年学会此法门,决心倾毕生之力,专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
末学于念佛得力之后,偶然得阅印光法师文钞‘念佛三昧摸象记’,初读觉得十分
亲切,再细读文钞中所述‘若论其法......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
即念......’,赫然发现,该内容即是大师在文钞中所谓:‘返念念自性,性成无
上道’之方法,亦即是末学与同修们走过的路:‘忆佛念佛,自得心开’之方法;
也可以说是进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入念佛三昧之方法。名相虽
异,却可互相贯通,不谋而合,难怪大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并入净土
经典,合称‘净土五经’。唉!大师文钞之精华在此,念佛人提升念佛层次之行门
关键在此,以前怎么都没发现!欣喜之余,当下发愿,将本记摘录并说明行门契入
法要,让有缘人,追随袓师大德之脚步前进,信解行证,做个‘家里人’,亲知‘家
里事’,一览‘本来风光’,念佛悟无生,念佛归净土,乃不揣鄙陋,作此解行法
要。敬请有缘,珍重索阅《无相念佛》一书,殷勤练习,获益不可思议。


【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


忆佛念佛(无相念佛)是念法身佛,念佛法身。诸佛法身无形无相,离语言文
字,非见闻觉知。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非是虚空,亦非虚空中之能量,却随缘赴
感弥不周,恒时遍缘一切境、一切法界。无处不至,无时不有。若具此知见,并以
巧慧加行,不断练习,则忆佛时不起妄念,忆佛之念相续不断,心中亦无名号、声
音、形像,此即无相念佛三昧,此时既是观也是念,观与念,合而为一。


【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
提撕。】


此际之观与念,犹如水与乳互相融合,不分彼此。也就是说在无相念佛三昧之
中,心里无佛号及形像,犹在忆念佛,虽然己到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之境界;但是对
于生命之根源尚无法体察亲见,便须向‘南无阿弥陀佛’这一个‘念头’上去体会:
究竟‘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演义中所谓之体究念
佛。此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关键所在,而不是要我们去念这一句佛号。


南无阿弥陀佛,即是‘皈依无量觉、皈依无量光觉、皈依无量寿觉’。念佛人
如已纯熟无相念佛工夫,当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继续用功,迨修学忆佛念
佛约一、二月乃至一、二年以后,即可能出现忆佛之念犹如泉涌之现象。此时,行
者已入忆佛念佛之行门,继续一门深入,方可能有忆佛心谢(亦即忆佛念佛之念消
失,念极而忘)之状况出现,行者初入此境界,此时请勿驽慌。忆佛心谢(或念极
而忘)即是禅宗四袓--道信禅师开示之‘常忆念佛,攀缘不起,泯然无相,平等不
二’之境界。此后仍不断忆佛,待忆佛心谢之境界常常出现后,即可于日常生活中,
以见闻觉知,从六根门头去体究、去觉察甚么是‘南无阿弥陀佛’之真正意旨。此
时之功夫已经可以不必依赖语言文字,而以直觉去思惟‘如何是皈依无量光觉、皈
依无量寿觉、皈依无量觉呢?’方可用同一方法在动、静之中去体究‘念佛者是谁?’
至诚恳切的体究下去,若未一念相应,究得真正意旨,誓不罢休。


由于行者具有忆佛之念如泉涌出或‘忆佛心谢’(念极而忘)之定慧工夫,据
末学之教、学经验,只要是知所‘转折’并恳切体究的念佛者,一旦因缘成熟,即
可自得心开,亲见本来,或遇善知识引导,亦有可能心开。莲池大师于《竹窗随笔》
一书‘参究念佛’一则中指示:‘……盖念佛人见性,正上品上生事……’,能明
见心性,再求生极乐净土,即可上品上生,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表示:‘生彼国已,
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
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
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何等殊胜、自在?深盼行者起坚固清净信心,一心
决定依照大师所示力行,当可契入。


【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


初时体究,但觉索然无味,随后复觉烦闷,不知何时可以究得真正之意旨?往
往就此作罢,又复退回无相念佛三昧之中。若有志有愿之人,不达目的,绝不终止,
越体究越深入,疑情越强越亲切。犹如口含滚烫美味,吞不下又舍不得,终日里,
疑团挂心。到了功夫纯熟之时,突然之间,因缘成熟,不论是撞着磕着,热着冷着,
看着痒着,就只是‘一念相应’,然后整个念头和着疑团一起脱落,此时无念(常
寂)无不念(常照),只一个‘觉’字可以形容,却又连这个‘觉’字都没有。即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中所谓‘寂照不二,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此
即理一心。恍然大悟道: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原来如此。便知诸佛法身与众生
无二无别,契入中道实相而不离空有两边。亦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现前
当来,必定见佛’。这个见佛是见法身佛,一切诸佛之法身,一切众生之法身,而
非应、化身佛。这个过程即是‘不暇方便,自得心开’。到此地步便进入实相念佛
层次了,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念佛三昧。


又:印光大师此文中虽然谦称‘我既未证,焉能宣说’,然此段叙述将体究念
佛之实际过程和盘托出,尤其‘豁然和念脱落’之现象,是一切体究念佛而得心开
者,或参禅者见性时之重要过程(明心而未见性者则无);而此过程之时间极为短暂,
证悟者往往略而未谈,今大师文钞中既能宣说此过程之微细处,足见是亲身经验之
过来人。大师将此文取名念佛三昧‘摸象记’,应系法师慈悲,期能以平实的方式
出现于有缘人面前, 并避免引起其他人之烦恼或批评。


【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
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得法,感应道交,正好着力。】


印光大师随即引述百丈大师门下神赞禅师的偈来说明实相念佛之境界:“灵光
照耀,唯‘我’独尊,天上天下,无有一物可以比拟,超越眼耳鼻舌身意,超越色
声香味触法,不受彼等障碍。佛性本体显露无遗,它是永恒的真实的,常住于一切
世间,永无生死,虽然真实的存在,却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叙述。这个佛性本心,
清净无染,犹如虚空(但非虚空,亦非虚空中之能量;若作此说,即堕佛所诃斥之
胜论外道见中)不可涂染,本来就那样圆满现成的存在着。只要能够远离妄想、妄
念,不被六根六尘所蒙骗,便可亲见佛性,当下便同诸佛如如,觉明在前,觉性宛
然。”这就是念佛三昧,实相念佛。到此地步的念佛人,不论是有相念佛也好,无
相念佛也好,都叫做实相念佛。从此,时时刻刻随时随地不离念佛,这样念佛,才
能称为‘念佛得法’,与佛道相应交感,修行到此,最是得力。赵州禅师曰:‘悟
前被菩提使,悟后使得菩提’,此时正好修行。


【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
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
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此种实相念佛三昧之境相,犹如万里晴空,清澈澄湛,没有片云阻隔一般。心
眼洞开,明见本来面目,而实在却无有形相可见;这种见无所见,才是真实的见(此
须明心而且见性者,始能真实了知,若仅明心而不见性,则仅能知其部份。未亲见
者,不须揣摩,精进修持,他日亦可亲见)若有所见即不是亲见,不是真见,而是
被六尘境界所转。到此情景时,山光翠色都是究竟绝待,无法可说之第一义圣谛;
乌鸦哀鸣,喜鹊恬噪,无非是最高无上之真实大乘。活泼生动地自然可以应对一切
法而又不执着任何一法;心光明亮鉴照一切境界而不被任何一个境界所转,心中也
不牵挂一切事物。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但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
绕。依旧工作,照样上班;住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


【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


若说其作用,犹如旭日东升,圆满光明,遍照一切,无处不至,无时不在,随
缘应物,平等如一。即慧远大师于念佛三昧诗集序中所谓:智恬其照,无幽不彻也。


【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
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


清藕益大师所著阿弥陀佛经要解曰:‘…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
照而恒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印光大师本段文意与其雷同,
故分述于后。


若论其本体,犹如光明清净之满月,于黎明之前,即将落西之时,寂静而不生
纷扰。于明照之中具足寂灭,于寂静之中不失明照。心体具足照与寂灭之特性而又
无法示现与尚未见性之人,不能用任何语言、声音、形象、符号来形容,却又圆满
通融于一切。譬如白雪遍覆千山,唯有一种银白之色,清净光洁。亦如大海汇集百
川,终究蔚蓝一色,丝毫没有其他杂味。没有牵挂,没有阻隔,自己本来就在,从
来如如不动。这种理一心的念佛境界,才是‘老实念佛’,若究其实,此等境界,
唯证乃知。悟者纵能鼓其如簧之舌,口出莲花,多方譬喻,闻者入耳,已非实境。
虽作百千文字说明,对行者了无助益。


此小册重点在介绍念佛人如何认识次第念佛三昧及其修行方法,一切有待行者
去实修亲证,做一位真正的过来人,若是教理说得天花乱坠,行门上没有功夫,不
得念佛三昧,不能心开,不入实相念佛,老是在初入手处打转,裹足不前,纵使倾
其一生,成就恐仍有限。行者当知,念佛功夫愈深入老练,心中愈觉自在,往生品
位愈高。犹如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往生正因所述:‘…发菩提心,持诸禁戒......
“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
何等自在!


【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婆娑,常预海会;临终则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
才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若论实相念佛三昧之利益,则现在尚未往生,身在娑婆世界,就已常常参与极
乐净土之莲池海会了。因为已入实相故,能发起至诚心,(至者,真也;诚者,实
也,即真实心;真实心必须契入实相念佛三昧,亲见本来真心始得。)深心而迥向
发愿,在极乐净土之七宝莲池内,您的莲花已经光明灿烂,照耀十方。临命终时则
往生净土,上品上生,旋即见佛闻法,悟无生法忍,位在八地,迅回娑婆,度化一
切有情,亦能同时应化十方世界,荷担如来家业。


若未心开,不得实相念佛三昧,而其无相念佛三昧者,若能诚恳在佛前发四弘
誓愿,具三福净业,并深入理解第一义谛,心不惊畏,发愿往生极乐,亦可得上品
中生。若不能深解第一义谛而能殷切地在佛前发四弘誓愿,具三福净业,凭借无相
念佛之功夫,发愿往生极乐,亦可得上品下生。因上品往生后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上,
证得法身,分证佛地,故名‘顿证佛乘’。


若具无相念佛三昧之功夫且信愿具足,欲求自了者,随其持戒持斋(八关戒斋)
等功德,亦可得中品上、中、下生,故只要信、愿、行具足,断无不生之理(详细
请见观无量寿佛经)。愿我世界一切念佛同修,俱发大愿,信解证入念佛三昧。


印光大师所说实相念佛三昧之修持证入,唯有过来人方能切知。故说:‘唯有
家里人,方知家里事。’如果随便跟门外汉说,一定会遭到毁谤。因此以‘语于门
外汉,遭谤定无疑’二句总结。印光大师住世之时,极少阐扬念佛三昧,及于本记
中谦称‘我既未证’其故在此。


末学心中并无‘毁谤’二字,为增加念佛人之信心,故再指陈一项事实,敬请
参考:


目前末学认识之念佛人中,已学会无相念佛者,共有数十位,其中四位已藉着
无相念佛三昧(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忆佛念佛,不暇方便,自得心开,
契入大师所说之实相念佛三昧,觉明在前,觉性宛然;念念忆弥陀,信愿生彼国。法
本十方,故予披露,欢迎有志莲友,由此入门,做真正家里人。


阿弥陀佛金色慈臂,昼夜长垂,祈请我佛加被念佛人早得念佛三昧,临终之前,
预知时至,安详舍报,上品往生。


阿弥陀佛!


菩萨戒弟子:许大至 诚述 民国八二年三月二三日


注:1、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卷四附录,请读者自行查阅。
2、本文仅供有缘人参研,若不契机者,请勿烦恼,一笑置之可也。 阿弥陀佛!
3、欲索阅萧平实老师所著之《无相念佛》一书,请依52页之说明 函寄:111台
北邮政七三 之 八十号信箱,台北市佛教正觉修会,写明阁下姓名、 地址等即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