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真正做到六和敬,这个人生才是真正是真善美慧的人生。所以幸福在哪里?幸福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所以持戒绝对不是指的五戒、十戒,不是指这些,那个范围太小了,那是属于律仪戒;除律仪戒之外,经典上没有写出来的,佛没有说出来的,有饶益有情戒,有摄善法戒,包括世间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包括这些东西。在某个地区、在某个时代应当要遵守的是哪些,统统知道,我们也统统做到。
第三是忍辱。这一条是当年译经的这些大师们特别用这个「辱」字,实在讲就是忍。因为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讲求气节,有「士可杀,不可辱」。士是个的读书人,杀头可以,侮辱这是不可以的。我们翻经大师一看,这中国人怎么这么固执?好,忍辱,能忍也要忍,不能忍也要忍,所以就用这个字来翻这条守则。《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忍」是菩萨修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条。你看佛在《金刚经》上,《金刚经》在我们中国读诵的人最多,其它的经不晓得,《金刚经》的知名度是一切经当中第一,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金刚经》讲六波罗蜜,六度里面是布施跟忍辱讲得最多,其它的就略略的带过。我们就晓得这六度里头,这两条最重要。布施刚才讲的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不能忍,你修的保不住。特别是修道,道是什么?道是清净心、是戒定慧。不能忍辱,功德就决定不能成就,积功累德就靠忍辱。
功德与福德不一样,福德不会失掉的,功德很容易失掉。所谓「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火?瞋恚,一发脾气功德就完了,就烧掉了。所以积功累德是非常非常的难,所以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功德。功是功夫,是修学的功夫。什么是功夫?持戒是功夫。禅定是德,因戒生定,定是德。修定是功夫,定就开智慧,慧就是德。这一发脾气,定就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你的功德就烧掉了,就没有了。所以你要知道你自己有多少功德,那你得想想,什么时候发了脾气以后到现在还没发过脾气,你的功德就这么多。如果到临命终时发脾气,那完了,一切都完了。所以临终很重要。你看《饬终津梁》里面告诉我们,人临终时,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为什么?碰他的时候他有感觉,怕他生瞋恚心,那他修的那点功德就烧得光光的,一点都没有,就怕这个。所以要晓得什么叫功德,功德最怕的就是一发脾气就没有了。
一个修菩萨道的人,实在讲,魔障、业障都很多,常常会现前。那个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了,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那都是魔。魔看到你积功累德,他嫉妒了,用什么方法来破坏?他没有能力,只有你自己可以破坏。所以他就现这个境界,就叫你发脾气,烧、烧、烧,把你自己的功德烧掉。往往你就上了大当,你就真的很听话,就把自己的功德给烧掉了。你说冤不冤枉!所以真正修道人,真正修菩萨道人,遇到恶人,遇到逆事,这就是境界现前,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这一关通过了,你积功累德就愈积愈厚,功德就愈来愈殊胜!时时刻刻会有这些人在旁边来考验你。说老实话,境界没有好坏,境缘没有好坏,蕅益大师讲的。「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没有好坏,好坏是在我们自己的心。如果真正是道心,这些逆境、逆缘现前的时候,使我们的忍辱功德增上。他是我们的善知识,把我们的境界往上提升,感谢都来不及,怎么会起瞋恨心?不可能的。
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在做学生念书的时候,从小就好胜,喜欢出风头,锋芒太露。在同学当中,我都常常欺负同学,跟了凡先生年轻犯的毛病一样,故意找碴的。这是我在南京念书的时候,我欺负最多的我同班的一个同学,姓白。现在这个人不晓得到哪去了,我受了他很深的感化。他在背地里面赞叹我,我是当众侮辱他,这是非常强烈的对比!到一个学期终了之后,我听到他在外面赞叹我的地方太多了,深受感动,我向他道歉。那个时候不懂得什么忏悔,向他道歉,深受感动。那是我的真正善知识,他能忍辱,了不起!我就从他这里学到忍辱的本事。
我到台湾在公家做事的时候,我喜欢读书,从大陆辗转到台湾我还带了些书来。那个时候台湾的书很少,我喜欢这些书,在台湾还买不到,怕台弯没有翻印。我有一个同事把我这些书偷去了。搬家的时候,这一搬家搬乱了,他就顺手牵羊偷去了,放在他的箱子里面,摆在床铺下,另外一个寝室。以后被别的同事看到,来告诉我:你丢的那些书都在某某人的箱子里。我问他有没有看见?他说他没看见,他不承认。那我就也就不客气,趁着一个星期天他出去了,我跑到他的房间里,把箱子打开又把书拿回来。那么这个事情,我的书找到了,当然他很生气,找碴。在办公室,我们大办公室二十多个人,他借故把我臭骂了一顿,骂了有半个多小时,我一句话不说。他骂,我就听,骂半个小时他没有力气了,骂累了就不骂了,我能忍。
我跟那同学学的本事我用上了,他对我很大的贡献。我那个长官对我的评语,「好,有修养、有修养」。他要不骂,我怎么有这么好的评语?怎么有这么好的考绩?他送给我的,我对他很感谢。过了三天,他就过来给我道歉。他道歉的时候,我那些好书我送了两本给他。忍辱好!为什么?我那个时候决定不能把这个事情揭穿,揭穿之后,他在那里不能做人了,他一定会被处分。所以这样以后我们就和睦相处,以后感情更好。我这个本事是我在学校跟同学学来的,那个时候没有学佛。你晓得忍辱真正是成事,不会坏事。头脑要冷静,要能忍,要知道利害得失。
学佛绝对不跟众生结冤仇,这是千万要记住的,我们在菩提路上才能够一帆风顺。一切不如意的事,一切恶缘,种种障碍,细细想来都是成就自己的,都是对自己有很大的利益。所以要知道逆来顺受,顺受里面才真正成就功德。再恶的人,我们以真诚的心能包容,能够容忍,都会感化,没有不能感化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我们讲到孝,为什么就提到舜王?我们读读历史,舜王的父亲,他的继母以及继母生的弟弟,这一家人用什么态度对他,他能够忍让。到最后一家人都向善,都感化。所以尧王听到这个事情之后,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传给他,有道理!他能够感化他的一家人,他就能够感化一国人。
所以一定要学忍、要学让。忍让决定不吃亏,绝对占便宜。我给诸位说的,确实如此,决定不吃亏的。忍辱是修行的基础,因为不能忍就不可能有进步,能容忍才会有精进。进是进步,不退转;不但要进,要精进。精是什么?是专一,是精纯。我们今天遇到不少同修,实在讲他们学佛,举个例子来讲,也很用功,也很勤奋,但是他不是精进。他学得很多,学得很杂,他叫杂进;还有一种更不好的是乱进,杂进、乱进,所以后面是得不到结果,没有成就可言。
所以要记住要精进,精是专精,精而后能博,这是我们中国固有的教学。跟佛法的教学,他们的看法、做法非常接近,那就是先求根本智,然后再发展后得智。我们中国古老的教学都是这样的。这种教学的观念与做法,现代人是把它否定掉,这非常可惜。否定了这个教学法,现在教学法,中国外国恰恰颠倒。这一颠倒,给诸位说,根本智没有了,后得智是更没有。所以今天社会的动乱不是没有原因的,有原因的,就是这个世间没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些什么人?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会带给我们很大的苦难,他不是真智慧。世界要有和平,必须要有真正智慧的人来指导我们。
儒、佛教学,我们先讲儒,佛跟儒完全相同。儒家的小学,童子七岁开始上学,上小学,七岁是就外傅。在从前没有学校,大家庭里面四合院,四合院的两旁东厢、西厢,西厢就是书房,就是教学的场所,所以老师叫西席,他住在西面,西面就是家里面小孩念书的地方。七岁这小孩就跟老师不跟父母,大概只有放假的时候,初一、十五放假,可以到后面去跟家人见见面,平常都要跟老师。所以老师不但要教他读书,要教他的品德,要教他做人、做事,跟到老师,随时随地要指导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统统要教导。
由此可知,那个教育是生活教育,也就是孔夫子所讲的四科里面的德行、言语;说话要有分寸,要有尊卑。从小就这样教你做人,使你真正明了五伦十义,就是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知道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夫妇的关系,知道这些关系,然后知道我什么身分,我应该怎么做法,那叫做教育!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世界和平,社会秩序不会乱;每个人都能安于自己的本分,都能尽自己的义务职责。除这个之外,读书。读书不讲解,只教句读,音念得很正确,句子没有念错,教句读,而且要求的是背诵。天分高的,拿现在讲就是记忆力强的,老师发下来的课文三遍能够背诵的,这就是天分高的。念三遍这一课就能背了,老师规定他要背一百遍。天资最差的是十遍,这段课文能背,这是天分差的,大概到七遍会背、到十遍会背的这是根性钝一点的,他要背两百遍,勤能补拙,要背两百遍。所以老师的督促是念的遍数,背诵的遍数,这样背下来,他一生都不会忘记。
所以一天到晚念书,而且要大声的念,要念到老师听得见才行,老师听不见不行,要老师能听见。这是训练什么?现在人不懂,认为这种教学法是死读书,这书念了有什么用?他不晓得,这是我们佛家讲的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修根本智。小孩,尤其是聪明的小孩,你不教他这样念书,他就会胡思乱想。天天打妄想,想着怎么去玩。教他念书把他这些妄想念掉,让他能够得定,能够收敛。所以从七岁到十二岁,这是小学当中差不多四书、五经,天分好的连十三经、诸子。诸子不能完全读,由老师选一些给他读,统统都念熟,都念到会背,都不会忘记。
中国古人要用现在来讲,那也很有科学的头脑。古时候印的书有一定的规矩,所以是不管是中国哪个地方刻的书,你要是讲《论语》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统统是一样的,绝对不会错的。这就是符合科学的精神。它的书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不管哪个地方刻书,统统都守这个规矩。所以不管哪里刻的书,你说第几页第几行,大家都知道,凡是念过的,他都晓得,它统一。不像我们现在印书,每家印的行数、字数不相同,必须要注明是哪一个版本,哪一家书局出的,是第几版的,你才能找到参考没错;否则的话,另外一家排的版,他就排得不一样,页数、行数都不相同。所以古时候刻书是统一的。
到十二岁的时候,中国那个时候十二岁就像成年人一样,都很有规矩、很有礼节,一举一动就像大人一样,不像外国的小孩很天真;那没有,确实是很规矩的,像个大人。十三岁就上太学,中国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太学,太学叫大学。大学里面上课就跟小学不一样。小学全部注重背诵,学的生活教育,大学是讲求后得智,后得智要启发他的智慧,研究、讨论。从前印刷术不发达,书籍不容易得到。太学里面老师上课对学生,老师没有书本,学生也没书本,为什么?都背得很熟了。老师说第几页、第几行,大家都知道。所以上课的时候带书本,那不笑死了,他不带的。所以往往有些老师上课不在课堂。因为他学生不多,学生大概一、二十个人,一个老师带一、二十个学生旅游,游山玩水,走到那里,讲到哪里。那时的学生要侍候老师,老师坐车,学生要替他驾车,要挑起好的酒菜,走到哪里,一路玩到哪里,讲到哪里。三个月旅游回来了,这课程也满了、毕业了。
读书乐,真乐!哪有像现在念书,苦死了,一天到晚,那念大学还要背一大堆书,苦得不得了!所以我学了佛之后真是幸运!为什么?来生叫我做人我都不干,你看读书多苦。从前做人还可以,做人真有乐趣,现在做人苦死了,从念幼稚园就苦,苦一辈子都苦不完,这人不能干、不能当。这要觉悟,要把事实看清楚。所以古时候教学真好,你想想那种教学的方法、那个教学的制度,绝对不是我们现在人可以想象的。所以他是先教你修定,心真正得清净心,老师讲的那些经文听了会开悟。
我们佛门里面一出家或者是在家初学,五年学戒,就是五年基础的教育,那个戒不是戒律,是老师的教诫。在前面我跟诸位同学说过了,这五年是什么?是工作,就是为常住服务。常住派给你的工作,新来的要照顾学长,初学要照顾学长,你要做事情,就是分配给你的工作,这是修福。然后教你背经,背经是修慧,不讲解。所以头五年讲堂没有你份,你没有资格到讲堂听经,也没有资格到念佛堂去念佛,禅堂里参禅都没有资格。你就打杂、做粗活,你做这个。这个寺院里面主修的经典,你一定要在五年当中把它背完。从前学天台,天台要背三大部,那五年要完成。这三大部是《法华经玄义》,智者大师讲的,《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你学《华严经》也要背《华严经》。所以到讲堂去听经的时候,老师也没有经本,学生也没有经本,说到经的第几页第几行你都要知道。有这个能力才能够进讲堂听经,才有资格。哪里像现在,讲经的时候发给你经本,第几行还找不到。所以从前那个教学那真的是好!古人讲的四时读书乐,那是真乐不是假的,那真乐!现在读书多苦。所以我看看现在的社会,来生人身我都不要,不能做人,太苦了!古时候的人可以做,现在的人不能做,太苦了!
这就是讲精进,先是精,专精一门,使自己的戒定慧三学的基础成就。这个成就叫做根本智。根本智实在讲就是清净心,心里面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心清净了。清净心能生智慧。然后这第二个阶段就是参学,参学的目的就是广学多闻,这是成就后得智。实在说《华严经》善财童子就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所以《华严经》实在讲是佛门里面最圆满、最完整的一部教科书。过去弘一大师他教诫初学,就是教人从《华严经》入手。他特别介绍的是《华严经疏钞》,那的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华严》有最圆满的理论,有最殊胜的方法;后面善财五十三位善知识做给我们看,带表演。这种教科书到哪里去找。我跟方东美先生,方老师说《华严经》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圆满的哲学概论。他老人家学哲学的,以后他在辅仁大学博士班讲华严哲学,非常推崇这部书,后面带表演的。你看任何世界上最好的典籍没有表演,没有做给你看的,《华严》后面做给你看,怎么样把这些理论、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五十三参。
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最初亲近的是文殊菩萨,它分本、末二会,本会文殊菩萨会,末会是五十三位善友会。本会里面修的是根本智,就是五年学戒,成就根本智,成就三学的基础;末会五十三参是成就后得智,也就是权智,善巧方便,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显示的智慧。五十三位善知识,你去看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那表什么?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接触社会各个层面,遇到种种的人,他把他分成五十三类。一个真正修学大乘的大乘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着现实社会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真正是了不起!
那个经典是活活泼泼,殊胜至极,可惜这个经的部头太大了,讲一遍很不容易。我年轻的时候刚学佛,对于《华严》,对于清凉羡慕到极处,清凉一生讲五十遍,我那时也发心希望我也能讲五十遍。愿虽然是有,缘不足,缘就是没有机会。我虽然愿意讲,没有人愿意听,这五十遍要怎么讲法?一年讲一遍,怎么讲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一部经圆满。谁肯一天来听八个钟点听一年?没有人,一个也找不到。一天讲四个小时,两年圆满;一天讲两个小时,四年圆满,不容易!我在台湾,台南的开心法师每次碰到我:法师,你要讲《华严经》,你不讲,以后没有人讲了。我说:我知道你的好意,我很感谢你。我将来一定会讲一遍讲。讲一遍留一套录音带,没有人听没有关系,我对录音机讲。我不再到世界上乱跑的时候,我就开始讲。我想现在我的体力一天讲四个小时不成问题,两年可以完成。
一部《华严经》至少要三千个小时,这是讲得比较精简而不能详细,不能像我过去那个讲法。我过去大概讲了有二千七、八百个小时才讲一半。所以现在不能像那种讲法,那种讲法太耽误时间,所以比较讲得简单一点、简略一点,三千个小时完成,那么一个小时的录音带就三千个,三千个带子,确实非常之好。如果真正发心,将来要学讲经弘法利生的,《华严》是一定要学,这是佛法的根本**。没有这个基础,换句话说,任何小部经,你虽然去学习、去讲,很难有深度。这是不能够避免的,一定要认真学习。当然更重要的是要依教修行,解行相应,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所以我们从《华严》善财童子表演,就知道先是一门深入,然后再博学多闻,这是修学的次第。我们中国古人的教学,跟佛门的祖师大德统统都是用这种方法。现在人颠倒了,现在一开头他就博学多闻,这个事情麻烦。开头涉猎得多,他就胡思乱想,经常想佛在这个经上讲空,那个经上讲有,到底是空是有?怎么佛说法都互相矛盾?到最后连佛经都怀疑。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很多,他不知道佛说法的义趣。所以你们同修如果想真正有成就,我在此地奉劝你们一句话,这我不怕得罪人,为什么?我得罪人是必然的,对你们有好处,你们只跟定印海法师一个人学,只听他一个人讲经。你听两个人讲经,就两个路线;听三个人讲经,就三岔路口,你就无从学起,这是麻烦事。等到你在印老座下得根本智了,然后再去参学,什么人讲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为什么?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你所接触的一定成就你的智慧,绝对不会动摇你的信心,不会把你带入歧路。有这种能力,老师就放你出去,你可以参学了,你不必再坐在我会下了。没有这种能力的话,就跟定一个老师,没错!
我跟李老师的时候,他限制那么严,那真是爱护我,怕我在外头乱听、乱看,不能成就,所以这叫做精进,才会有成就。从精进才能够得到禅定,这个禅定是广义的禅定不是狭义的。所以大家听到六度里面的禅定,如果想到禅宗里面讲的禅定,那错了。中国六祖能大师所传的禅定不是六度的禅定,而是六度的般若波罗蜜。《坛经》一开头第一章六祖大师就说得很清楚,「大众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所以它是般若波罗蜜,不是禅定波罗蜜;但是般若波罗蜜是从禅定波罗蜜里面生出来的,没有禅定哪来的智慧?
从精进,精进我刚才跟同修们报告过了,专精、广学。专精是定,广学还是定,那是高级的禅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都在大定之中,就像《坛经.禅定品》里面所讲的,六祖大师解释「禅定」的意义,什么叫禅?实在六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统统引用《金刚经》的经文来解释。禅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不取于相」,外不着相,这叫禅。定?内不动心,就是经文里头「如如不动」,不是教我们六根不接触外头境界,你尽管去接触,接触怎么样?接触的时候我不着相,我不动心,这就是定,定慧等学。
你们如果要有了这个本事,你可以去观摩,可以看电视、可以去跳舞,为什么?定慧双修。你在这些热闹场合当中,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是修定;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修慧。所以那个时候修禅定,就不是盘腿面壁,就到处去游览,就去逛去了,那是修禅定,修般若波罗蜜,修智慧。你问我这世间相,我没有一样不知道,是慧;虽然样样都知道,心里完全不动心,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叫定。定慧应用在生活上,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统统是定、统统是慧,这个佛法就得到真实受用,学佛的好处就在此地。人有定,心就清净,对于任何事物看得透彻、看得清楚,你处理就不会有一私毫的错误,用人不会用错人,处事不会做错事,那哪有不圆满的?哪有不成就的?我们今天用人用错,事情做错、想错、看错了,没有定,没有慧!
菩萨在世间,自己修学,帮助大众,自行化他,都遵守这六个原则。般若,我就不需要说了,前面根本智、后得智就是般若波罗蜜。再来跟诸位解释就是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究竟圆满,每样事情都做到究竟圆满,这叫波罗蜜。布施也圆满,这个圆满不是说我要布施,舍多少财,我要教多少人,不是这个。那这样永远没有完了的时候,哪能够圆满?那什么叫圆满?悭贪之心没有了就叫圆满。所以布施度悭贪。
贪瞋痴是三毒烦恼,是烦恼的大根大本。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心,没有悭吝心,自己有的绝对不会吝啬,不会有舍不得这个念头;没有的绝对不起贪心,我想得到这种念头没有了,布施度就圆满了。持戒度恶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心里头,对人、对事一个恶念都没有,持戒就圆满了。所以你要晓得它对治的是什么。忍辱是对瞋恚,一切逆境里面不生瞋恚,我忍辱波罗蜜圆满了。精进是对懈怠,懈怠也是大病,放逸、懒惰、懈怠,人都想偷懒,这是大毛病。自己如果有这种毛病,要想方法对治,那就是用的精进。用什么方法精进?要想种种方法来逼迫自己。
我当年选的学讲经的这个方法,就是对治懒惰的。我有聪明、有智慧,但是很懒惰。我在学校念书说起来你们都会好笑。我在学校里面考试从来没有考过七十分的,但是绝对不会少过六十分,有这个本事,为什么?考卷一拿来,题目做几道,算一算够六十分了,六十分怕靠不住,再加个五分,有六十五分了,缴卷,第一个缴卷,我是干这个的。人家考试都在那里念书,我是白天看小说,晚上看戏,所以我那些常识比我的同学们都丰富。书为什么不要念?我只要在考试前十分钟把所考的东西看一遍,保险及格,所以就不念书了。书还有什么好念的,就不念了。假如遇到从前私塾的老师,那我会很有成就,现在学校的老师,我就什么成就都没有了。强记,记忆力只能记三天,三天以后都忘光了,所以应付考试足足有余。我也不要前几名,也不要有好分数,年年及格,对家里有交代。家里父母看了,年年升级,升级就行了,目的就达到了。不是喜欢的功课就根本就不理会,我就是这么个念书人。所以以后这一学佛的时候,想到精进,那就逼着学讲经,学讲经很辛苦!为什么?骗老师很容易,那我有本事。讲经听众那么多,骗这么多人可不容易,这个没有法子。
我在李老师那里学经,最初第一部经真的要用四十个小时。到第二部经的时候,大概二十个小时就够了,真辛苦!听经之前要准备、要预备,我看一些批注,那都是老师指定的,先看,看了之后听他讲。我不是听他讲的内容,我听他的方法,我揣摩他为什么这么讲,哪些跟古人一样,哪些跟古人不一样;如果我讲的话,我跟他是不是一样。我揣摩这些,所以我学的全是活的东西。听内容,批注里都有,那何必要听?不要听。听他的思想,听他的想法,听他表达的方法,我听这个。所以跟人家听的完全不一样。我讲时我是怎么个讲法,细细做个比较,他的好处在哪里?他的缺点在哪里?吸收他的好处,改正他的缺点,我就超过他了。
我今天教学生也是如此,教他用这种方法来听。把我的优点采取,我的缺点改正过来,你就比我高明了。将来底下二十一世纪这个时代,比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还要混乱,很难应付,如果他的智慧、善巧不超过我,他应付不了将来那个时代。所以学生无论在德行、在学问、在技巧都要高我一等才行,我要的是这样的学生;不如我的我不要,跟我一样的,我不要。所以这是为整个佛法来着想,要向深远处去看,为利益一切众生来着想。所以叫改进,改掉这个过失,那你就进一步了。这是对治懈怠的方法。
我现在又要发个心讲《华严》来教学,否则的话,又懈怠了。经讲了这么多年,现在叫我讲一部经,我可以不要预备,白天陪你们去玩,到讲台上再翻开来。经文还没有念,但是我能讲,所以就不要念书了,就又懈怠了。那么带学生就不能懈怠,为什么?总要做给他们看看,否则的话,叫他们一天拜三百拜佛,我自己不拜,那学生不服气;叫他们念书,我自己不看书,他们也不服气。换句话说,要带头,要做个样子给他们看看,这不认真也得做个样子,这就是避免懈怠,避免放逸。我们佛门讲依众靠众,跟大家住在一起,彼此互相监督,才不致于懈怠、堕落。
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愚痴就是无明烦恼。三种烦恼,见思、尘沙、无明,无明是最细的,最难断的。世智辩聪不能断愚痴,不但不能断愚痴,连禅定,就是连清净心都得不到。所以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难,就是障碍,那不是好东西。所以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一定要辨别清楚。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聪明要智慧,这是应当要晓得的。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一次讲座还剩下两天。两天,我想把《无量寿经》给诸位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使诸位真正能够的认识经典,认识这个法门殊胜,好好的跟印老学习。今天时间又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