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是儿时茶余饭后常听到父母唠叨的一句话。
现如今自己也成家立业了,但是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并没有深切的理解和体会,原因是社会进步了,国家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不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了。不仅如此,餐桌的过度丰盛反而使我们这一代人怀念往昔的粗茶淡饭,虽然再也找不回儿时吃“好饭”的香甜感觉,但还是偶尔做一顿“窝头”来忆苦思甜。
身为母亲的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儿时的我只把它当做顺口溜,虽然也曾经的作文中使用过这样的话语,但那只是照猫画虎似的生搬硬套,从不能体会其中的含义。
如今我深切体会到了为什么人们常常用“无私”和“伟大”来修饰母亲对自己孩子们的爱。尤其是“无私”一词,再没有任何地方比这里能让这个词语的内涵表达的如此之淋漓尽致的了。
我不敢肯定天下所有的儿女都深爱自己的父母,但我敢保证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在无私的爱着自己的儿女。
记得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常常听到收音机里传来一曲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这是母亲最爱听的一首歌。而那时,母亲每每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总是一边哼唱一边落泪,她唱的并不婉转,却十分深情。
我不理解,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落泪,常常质问母亲——有什么好流泪的,不就是一首歌吗?而如今的我,在听到《母亲》《父亲》之类的歌曲时也时常是泪眼婆娑,我领悟到母亲听歌时感受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也成为了一个母亲。
尤其是在我和老公远离故乡的那段日子里,杨宏伟的一曲《儿行千里》再一次感染了我,“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而真实演绎歌词的并非别人,是我人生中的第二位母亲——我的婆婆。事情是这样的:由于工作的原因,老公被调到离家乡仅有60里地的市区工作,婆婆身体不好,很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子“远走高飞”,泪水一次又一次冲刷着她那被岁月铭记的脸庞,然而她的嘴上却时常说着“去吧,人往高处走……”一年以后,我也调往老公的城市,婆婆的心情又一次低落,“几十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婆婆眼里流……”,本想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稳定后把老人家接过来,可是在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里,他老人家便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了。
女儿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翻开女儿的作文本,《我的母亲》《我的父亲》之类的作文已不止一次的写过,浏览全文,却很难捕捉到表现父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的语句,能够闯入她的脑海的,最多的大概就是爸爸给她买过几次肯德基、麦当劳,妈妈打过她几次。开始的时候,我还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我作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够?
一时间我搞不懂人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动物,为人父母时才理解了“父母恩”,而对父母的回报却远不如为儿女的付出。
阿弥陀佛!摘自 孝养父母天降福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