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人明也,无自气,只要将心来清净;有了无了,皆一样;
何必扰得自性迷。一句弥陀号,时常不离心,于己于人都
一样,唯有弥陀是真心佛德。
 
 
     
      南无阿弥陀佛!
    
    法禅法师自在心语
 
1.若要精進修行,則生活越平凡越平淡越好。
 
 
2.修行的「一字訣」就是一個「捨」字。當你能夠捨得越多
時,表示你的修行工夫越高。 
 
 
3.一個人受到毀謗時,應該默默的忍耐,若能夠培養不受利、
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世間八法所動搖的心,就更好
了。
 
 
4.橫逆、挫折、不幸的遭遇及別人的謾罵、毀謗、侮辱等是修
行者的試金石,也是修行者的大洪爐,唯有在大洪爐中淬鍊出
來,才能成為大成就者。 
 
 
5.修行首要的任務是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是指發「上求佛
道、下化眾生」之心。所謂佛道者,佛所說的一切教法皆是。
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一佛乘及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者
皆是佛道。 
 
 
6.一個肯吃虧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聰明人則不容易修行,
因為他凡事都斤斤計較,而且一直在估算著如何作對自己最有
好處。而一個肯吃虧的人,他是以整個人類社會為考量,苟對
整個人類社會有益,即使他自己吃點虧也不在意。
 
 
7.世間最醜陋的一張臉,不是被火燒得面目全非的人,不是天
生五官不全的人,而是一張爭名奪利的臉。 
 
 
8.人最大的財富不是家財萬貫,不是洋房汽車,而是擁有一顆
善良的心。 
 
 
9.佛門弟子一定要口業清淨,然而修行人真正能夠修到口業清
淨的,並不多見。要讓口業清淨,最重要的是要閉上你的「尊
口」。若要批評就先找出自己的缺點,盡量批評自己,千萬不
要一味批評別人,久而久之,口業自然清淨。 
 
 
10.飲食是為了療飢渴。修行人應把食物當作湯藥想,能療飢
渴就好了,千萬不要沈迷在口腹之慾的享樂中。 
 
 
11.要了除壞習性,有一個相當可行的作法:就是先把壞習性
列出一張表,然後從容易下手的先了除,比較不容易了除的壞
習性放在後頭,這麼做比較可以加強自己的信心。在做了除的
工夫前,最好先列個時間表,但不可以列得太長,盡量短一
點。 
 
 
12.歷代祖師都能夠見性成佛,我也一定要見性成佛。有這種
堅強信念的人,就很有成功的希望。 
 
 
13.人命不在三十年、五十年或百年,人命只在呼吸間。因此
只要有一口氣,就應該時時警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不
要抱著過一日算一日的心理,更不要醉生夢死。若是個大丈夫
漢,應該提起精神,打起勇氣,務必將「生死」做個了斷,絕
不做隨生死流轉的懦夫。 
 
 
14.失戀的人兒其實不必灰心喪志,更不要想到去尋短,那怕
全世界的人都拋棄你,而佛陀的慈悲為懷是永遠接納你的。而
且只要你依著佛陀的言教來修行,將來也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
脫。這比你沈迷在男歡女愛的肉慾享受中要好上千萬倍,最起
碼心靈的安詳、平和、自在及法喜充滿是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相
比的。 
 
 
15.學佛修禪並不是用來向人炫耀的,更不可拿它來作為欺世
盜名的工具。不要老是逢人就說你到某寺廟或某慈善團體捐了
多少錢,或者說你一天打坐幾個小時,或說你吃全素已經多少
年了。其實這些大頭病還是先改一改比較好。要有一個基本的
理念:學佛、修禪是要改造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用來向別人炫
耀。 
 
 
16.夫妻相處之道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觀念:不要總是想改變
對方的思想或觀念,而應該盡可能的符合對方的思想或觀念。
其實夫妻相處久了,很多思想觀念是會互相漸漸同化的,只是
當事人不知不覺而已。 
 
 
17.當你在盛怒的時候,一定要同時想到,我在這個時候不下
任何判斷或決定。 
 
 
18.不要在大庭廣眾面前指責他人的不是,因為沒有人願意在
大庭廣眾面前接受別人的批評、謾罵或侮辱。 
 
 
19.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學佛、修行一定要下一番
相當大的工夫,忍受長時間的身心煎熬,最好抱著什麼都不
會,一切都從頭開始學習的心理,從最低下的地方起步,隨時
觀照自己的身業、語業、意業,務令清淨無染。這好比牧童在
牧牛時,隨時拉著繩子,一旦牛有犯人秧苗時,即刻猛拉繩
子,甚至狠下鞭子。久而久之,由身、語、意所造成的一切惡
習自然能夠漸漸遣除。有了這個底子後再來做單提向上的工
夫,以破除微細及極微細的所知惑、所知障。這極微細的所知
障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一破就可以親見本性,也就是明心
見性。 
 
 
20.貪心太重的人容易墮入餓鬼道;痴心太重的人容易墮入畜
生道;而瞋心太重又心狠手辣的人,地獄道就在等著他進入
了。 
 
 
21.一個人的容貌是可以透過品德的修養而改變,尤其臉上的
氣色更是如此。心平、氣和、神藏是美容養顏的第一良方。
 
 
22.參禪第一緊要處就是要不怕「喪身失命」,一定要參到血脈乾枯,心意識亡,然後絕後再甦,方才有個出身處。 
 
 
23.養生之道有「三清」:清飲食、清空氣、清思想。清飲
食、清空氣則身無病;清思想則心無病。 
 
 
24.流水不腐,身體也是如此,為了健康要經常做適度的運動
或勞動。修行人應該效法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
精神。其實以養生的觀點而言,這對健康是有絕對的好處。 
 
 
25.修行人要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以大無畏的精神擔當
一切,是好的、是善的,是有益眾生及世道人心的事,或者能
讓眾生的心靈得到超脫的事,就應該要勇往直前地做,而不要
瞻前顧後。 
 
 
26.在藏經閣門前的小園中,堆滿了石頭,也種滿了花草樹
木。園中有松、柏、竹、梅等都是我特別雅好的花木。我欣賞
松、柏的堅貞,竹子的中空而有節,及梅花的堅忍,也欣賞石
頭的質樸穩重。雖然這些花、木、石,只是一種表徵,但若能
從這些花、木、石中培養優美的情操,不也很好嗎。 
 
 
27.禪的精神是勇於創新的精神,也是富於批判的精神,是好
的固然要保存下來,是不好的則要斷然割捨。世間法是如此,
在修道上更是如此。 
 
 
28.一般人都是用服飾、金、銀、財、寶及化妝品來裝飾自
己,而智者是用智慧及功德來裝飾自己。 
 
 
29.「欲」有正反兩面之別。欲望的出發點是對人類、社會、
國家有益的則善;若欲望的出發點是為一己之私,甚至一味的
貪求眼、耳、鼻、舌、身等官能的享受之欲則惡。 
 
 
30.古人修行總是有堅強的信心,也都能夠為道、為法忘軀;
而今人修行總是吃不了一點苦頭。其實世間法都需要耐得住勞
苦方能有成,更何況要成為法門龍象或人天導師的修行人呢?
 
 
31.研閱佛典是要依照佛陀所說的教理,老老實實的修行,如
果只是當作一般知識上的理解,那是一點益處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