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迷 悟之间 [复制链接]

1#


                    大地的生命



     佛教里友一位菩萨,叫做“地藏王”。



为什么叫“地藏”?有三个意义:一是能“生”;



二是能“载”;三是能“藏”。



     佛教里的睒子菩萨,每走一步路,都怕踩痛了大地;



每丢弃一张纸屑,就怕垃圾污染了大地;



每讲一句话,就怕声音太大吵醒了熟睡的大地。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迷 悟之间

              


              人生无量寿



    一个年轻人问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几岁?



老者回答:“四岁!”青年人位老者信口胡诌,是在跟他开玩



笑。老者说:“实在是因为我过去的日子都是盲目的生活,知



道这四年来我才知道,原来人生的意义是在于服务奉献、为人



利众;因为只有这四年的生命才真正活得有意义,所以我说只



有四岁!”


TOP
3#

回复:迷 悟之间

                  


               克星




    人生都是在“烦恼”中饱受折磨,修道人就是烦恼的克星。《法华经》云:“不怕烦恼起,只怕觉照迟”;人有八万四千烦恼,故大藏经也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烦恼,如“五停心观”也说:用“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用“慈悲观”可以对治“瞋恨”,用“因缘观”可以对治“愚痴”,用“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用“念佛观”可以对治“妄想”。“贪瞋痴”三毒再强,也有“戒定慧”三学作为它的克星。


TOP
4#

回复:迷 悟之间

  

        


         以疾病为良药



    佛陀说:学道的比丘要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时候健康的人不知道疾病的苦处,有一些疾病正可以给自己一些示警,给自己一些体验。能够知道“有病方知身是苦”,就容易体会世事无常,就会知道要发心、向道。由此看来,


疾病固然要吃药才能痊愈,然而事实上, 疾病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帖良药。      




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佛乐禅韵 在 2008-9-11 21:07:25 编辑过」
TOP
5#

回复:迷 悟之间

        


           善用零碎时间



    唐伯虎曾说:“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岁,一半又在夜里过去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的岁月,当中要吃饭、拉尿,还有多少的挫折、多少的忧伤、多少的烦恼!”


    所以, 就算是人生数十年寒暑,也如银行里的存款,也是有限、有量、有尽,因此要好好地利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分秒必争”;《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所以,生命中的一分一秒 ,确实都不允许我们轻易地放过


TOP
6#

回复:迷 悟之间

  

            



            拙处力行



    “巧”与“拙”, 一般人皆喜欢巧,不喜欢拙。


    但是,巧言令色、巧诈虚伪、巧取豪夺、投机取巧,巧得心机太深,巧得花样台多,不但不能让人欣赏, 反而令人感到可怕。所以,不是真正的“巧”,不如“拙”比较好;“拙”就是实在、至诚、本分,就,是按部就班的“拙处力行”。


    郑板桥一生服膺“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此即所谓“取巧”不如“养拙”。一个人若能“心细身拙”,有时候更比灵巧重要。


    所谓“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愚时才是贤”;要得巧攻,必须付出许多笨拙的苦功。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真正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所以,修行的人不要希望当生成就;是薄地凡夫, 哪能容易立地成佛?速成的东西总不能持久,能从“拙处力行”,做人才能弥久芬芳, 做事才能历久成功。


TOP
7#

回复:迷 悟之间

]


正面看生活
---------证严法师



   两个瞎子,两种境界

在我小时候出家的狼山,有两个瞎子。一个是山上的法师,一个是山下的乞丐。

我曾经问山上的法师:「你的眼睛都瞎了,还能做什么呢?」
他说:「我的眼睛虽然瞎了,可是我的手还能敲木鱼,腿还能打坐,嘴巴还能念佛,我能做的事还很多。人身可贵,我要尽量用我的身体好好修行。」
这一个人,是积极的。

我后来又问山下的乞丐:「你有手、有嘴、还有腿,怎么在这里要钱呢?」
他说:「老天不公平,把我眼睛弄瞎了,我还能做什么?」
于是,我就把山上法师的故事告诉他,他听了却说:「哎!他真不懂得享受,眼睛瞎了,正好可以趁机休息,还在忙什么?」
这一个人,是消极的。

所以,如果一个人具有积极的心愿,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会努力。



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佛乐禅韵 在 2008-9-5 19:59:40 编辑过」
TOP
8#

回复:迷 悟之间

[em14][em14][em14][em2][em2][em2]
TOP
9#

回复:迷 悟之间

    


       出家修道修什么道?就是修忍辱的道。谁若发脾气,那就与道相违背,永远不会与道相感应。发脾气是一件丑事,是障道的因缘,希望大家谨慎,千万不要犯这种毛病。出家修道,没有把根本的问题抓住,就如同用沙蒸饭,蒸多久的时间,也不会成饭。若是没有无明火,欲念就会停止,为什么?你有欲念,就因为有火气,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多“不行”的问题跟着来了。所以修道人要把烦恼断了,才能没有一切的麻烦。
       所谓“烦恼即菩提。”有人问:“不种烦恼,是不是没有菩提?”不是的,烦恼的本身就是菩提。怎样是菩提?就是不生烦恼,所以烦恼即菩提。若是只生烦恼,烦恼的本身仍旧是烦恼,菩提仍旧是菩提,大家不要会错意。


    对任何人不可以发脾气,不但在外边没有脾气,就是在内边也要没有脾气,到了这种境界,才算是真正没有脾气的人,敢怒不敢言,那也是发脾气。偶尔发点小脾气,无伤大雅,还可以的,但你如果假借名堂,故意发脾气,那就不对了。如果自己真正没有烦恼了,没有无明了,没有妄想了,没有欲念了,到这种境界,虽然有点小脾气,情有可原,但最好当然是没有脾气,与人和睦相处,一团和气,令人有亲切感。




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佛乐禅韵 在 2008-9-11 21:06:45 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