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陀故事 [复制链接]

11#

回复:佛陀故事

11.昔普国王


——舍自身命 换得半偈



  一时,世尊出游嘎吉。


  途中,世尊对阿难尊者说:“阿难,我的背很痛,你把我的法衣折成四层,我在上面休息一下。”


  阿难依佛所言把衣折好铺在地上,世尊以狮子卧式,具足正知正念休息后,心想:自己周围有很多凡夫比丘,有些是佛调化的,有些是声闻调化的。


  便告曰:“阿难,你应该对所有比丘僧众宣说有关七菩提分的妙法。”


  阿难尊者依教奉行,为僧众宣说了有关七菩提分的妙法,之后,那些对声闻有缘的比丘众已灭尽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


  世尊也在阿难处闻法,阿难传法毕,世尊便端身跏趺座,给阿难为主的诸比丘宣说了有关精进方面的教言。那些对佛有缘的比丘们,灭尽了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


  这些得果的罗汉们远离了三界的贪欲,在他们的境界中:黄金和牛粪等同,虚空和手掌无别。诸天赞叹他们的功德。


  时一比丘赞叹曰:“世尊为了传授佛法而显示生病,世尊是三界的怙主,仍在阿难尊者前闻法,其他人更应该闻法。阿难尊者是世尊教法下智慧非常超胜的弟子,世尊正继续闻法,其他人为何不闻法?总之,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议,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位比丘宣说了闻法的种种功德。


  


  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世尊也是显现劝别人开示善说,在别人面前开示善说?”


  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以前我也是在别人面前听闻教法。


  是在很早以前,四具王宫的昔普国王,如理如法地护持着国政,他具有大慈大悲心,广作布施,对所有的臣民慈悲爱护,无衣者施衣,无食者施食,无车者施车,乃至空中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海底的翔鱼,都是慈心布施,他自己也发愿,把自己所有财产布施,带领人们广行十善。


  昔普国王的整个国家都行持善法,很多人死后都升天了,天人越来越多,帝释天心想:这是修梵天而来的还是修帝释天而来的?他观察后得知,并非这两种原因,而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令人们奉行善法的缘故。


  帝释天心想:这位国王行持善法的心不知是否稳定?如果稳定我可以供养他,若不稳定我应该鼓励他。这样帝释天就变成罗刹的形象来到昔普国王前,宣说了半偈:‘诸法皆无常,一切生灭性。’


  国王听到这妙法后,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觉得:这是得到无上菩提的开始,也是获证涅槃的殊胜缘起。国王便在‘罗刹’前恭敬顶礼祈求道:‘您应该把后半个偈子传给我,以后我可以作您的弟子。’


  罗刹说:‘作我的弟子有什么用,如果你能忍受我对你作损害,则给你传后半偈。’


  ‘我可以忍受您对我人任何损害,只要我能得到法,您怎样损害我,都心甘情愿。’


  ‘罗刹’就将后半偈传授给他,他意持了一会,能够背诵和熟练了,便在罗刹前顶礼说:‘现在,我已经得到法,您怎么害我都可以。’


  这时,罗刹拿了两块大木块,板上密布了露出四寸长的钉子,把国王夹在木板中间,钉子全都钉进国王的体内,此时,国王发了无上菩提的愿:‘以此善根,愿我将来成就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能度化无量无明愚痴的众生。’


  (译者:类似的公案在《释迦牟尼佛传记》中也有,世尊在因地为半个偈子而舍得自身,受难忍之痛,为了轮回的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所以,我们现在为了求法,稍有衣薄之寒又何足挂齿呢?)  


  尔后,他念了一偈:‘以此布施之善根,众生皆悉得佛果,往昔诸佛未调众,以此施善皆成佛。’


  国王的身体鲜血淋漓,大地震动,天人撒花,齐赞:‘善哉!善哉!……’


  帝释天想:现在大菩萨的身体已变成这样,我的能力也可以使他恢复,但为了使他增上菩提,我可以试试他的悲心如何:‘大国王,我将您害成如此模样,您是后悔还是欢喜呀?’


  ‘我一直生起欢喜心,因为我身所受之痛苦与地狱、傍生、饿鬼界中的有情所受的痛苦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


  ‘这么说,我不相信。’


  ‘如果我不是生欢喜心则愿我的身体不要恢复,如果我真的以欢喜心供养您,并对三界轮回的众生发起了大悲心的话,则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以这谛实语之力,昔普国王立刻身体恢复如初。


  帝释天立刻也显出了本有的形象,在国王足下恭敬顶礼说:‘我不是想害您的,一方面我想观察您求法的心,另一方面我要为增上您的精进,故我这样对您显现。’说毕,返回天界了。


  诸比丘,当时的昔普国王就是现在行持菩提的我,当时,我也是为了求法而如是苦行的,现在我为什么不闻法呢?”世尊如是说。


TOP
12#

回复:佛陀故事


超越生死




“从哪里来?”


  和尚回答:“覆船。”


  雪峰说:“生死之海还没有渡过去,为什么先要覆船呢?”


那位和尚无法领会雪峰的意思,便回去把经过告诉覆船禅师。覆船对那和尚说:


“你为什么不说我已超越了生死呢?”


  于是那位各尚又回到雪峰处说:“为什么覆船?因为我已超越了生死。”


“这不是你的话。”雪峰说。


“是覆船这么说的。”和尚露出马脚,只好从实招来。


雪峰告诉他:“我有二十棒请你转给覆船,另外二十棒留给老僧自己吃——这一切不**的事。”——禅必须靠自悟。对于一个尚未彻悟的人,仍需船筏来渡过生死大海;一旦超越生死,则可弃船,甚至覆船。雪峰禅师,随机而问,和尚未悟,自然答不上话来。覆船禅师是悟后人,当可轻易回答。但禅机已失,和尚再拾人唾沫,则更远了。


雪峰要和尚转带二十棒给覆船,是责怪他不该为和尚说破;另外二十棒,表示彼此所证相同,理该平等相待。


  最高明的是:“这一切不**的事”这句话了。


  唯我独尊


  据说,佛陀出生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不管这传说的正确性如何,这句话却标示出“我”的重要性和深义。


“天上天下”,意味着天地万物之间的所有众生;“唯我独尊”,是指自己是至高、尊贵无比的。这句话也曾出现在玄奘大师的巨著《大唐西城记》中。


著名典《碧岩录第五十七则公案》,对此有更进一步的演绎——


一位僧侣问赵州禅师:“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


赵州回答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僧侣不以为然地说:“这还是拣择。”


赵州说:“用库奴!(福唐人乡语,骂人似无意智相似。)什么地方是拣择?”


僧侣就此无言以对。


——赵州是说“真正的不拣择便正拣择之中”;也就是说,纵然你选择了,也不受那选择所束缚,这才是禅无心的境地。


很多人经常误解“唯我独尊”为自视甚高、目空一切;殊不知,它是一种理性、民主、平权的态度。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孪生兄弟、姊妹,纵使再神似,也总有不同的地方。同一模子制造出的器皿,即使再相像,也总有一两处不一样。


尽乾坤大地,拣择不拣择都是至道呀!

TOP
13#

回复:佛陀故事



菩提鹿王



佛陀的前世曾是一只菩提鹿王,聪明的它带领著鹿群,走到森林深处一个由参天古木形成的安全庇护所。



后来有个喜好打猎的国王继位,每当旭日东升,他便带著随从在原野与森林中寻找猎物的踪迹,并疯狂不停的发射弓箭,一直到日落西山,载满一车车的珍禽异兽,鹿、熊、兔子、松鼠、猴子、羚羊、老虎和狮子等丰盛的战利品,才心满意足的打道回府。



看著这些满载而归的猎物,国王无比欢喜。但他的人民却很痛苦,打猎破坏了原野,迫使农夫和商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而且国王为了追赶猎物,荒废了政务。



最后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决定在森林里架一个又高又深的栅栏,赶一两群鹿进去,让国王随心所欲的打猎,那么寻常百姓的田地便不会被破坏,也不必再帮国王追赶猎物。



栅栏建好后,他们赶了两群鹿进去,这些娇弱的动物有如发狂般,绕著圈子寻找生路,最后却只能筋疲力竭、绝望颤抖著等待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噩运。人们开心的向国王报告这个好消息。



其中一群鹿就是菩提鹿王的鹿群,它安抚伙伴们说:‘蓝天在上,绿野在下,有生命就有希望,不要放弃,我们会找到出路的!’它雄伟的鹿角闪闪发亮,深遂的眼睛炯炯有神。



很快的,国王赶赴这场为他特别准备的狂猎之宴。就在他蓄势待发之际,瞥见两只美丽的鹿王,心喜之余便说:‘任何人都不准射杀这两只鹿王!’然后,转头对著鹿群疯狂射击。



惊恐万分的鹿群,为了躲避如大雨般的乱箭,反被彼此的鹿角及乱蹄所伤。每隔几天同样的惨状便重演一次,不是被射死,就是被射伤,就算侥幸逃过箭靶,也同样被惊慌的同胞弄得遍体鳞伤。



于是,两个鹿王见面协商。菩提鹿王面色凝重的说:‘好兄弟,我试过了所有的方法,就是找不到求生之路,万箭齐发使我们死伤惨重,只能苟延残喘的活著,实在很痛苦!不如就这么约定吧!每天我们派一只鹿,抽签决定出谁牺牲自己,这是万不得己的下下之策,但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其他伙伴的伤亡。’它们达成协议。



隔天,前往打猎的国王和随从们,看到栅栏里有一只鹿,不避不躲,发著抖却骄傲的站在墙下。



国王对这奇特的景象深感疑惑,自问自答的说:‘这是什么?喔!这些鹿真伟大,它们选出一只鹿让我们杀,那其他鹿就能安然存活了。鹿王真是聪明。’



‘我们就接受她们的安排吧!从现在起,只射那只单独站在墙下的鹿。’国王下令。但他心中感觉有些沉重,于是放下弓箭,无言的回到皇宫。



当晚,国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寤寐中,梦到一只发光的鹿……



有一天,一只怀孕的母鹿抽到了死亡之签。它来到鹿王的面前,请求说:‘如果能安全的生下我的孩子,那我真的很乐意死去,可是如果我今天出去……,我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为了我可怜未出世的新生命,求求你饶了我,放我一条生路。’



‘规定就是规定,我不能通融,抽到了签就一定得死,没有例外。’鹿王说。



伤心的母亲只好去找菩提鹿王,它跪下来,求菩提鹿王救救它未出世的孩子。



菩提鹿王仔细聆听,然后温柔的说:‘没错,按规定你一定得牺牲,不过,你放心,从现在起我会负起责任,让你安心生下孩子。’母鹿于是开心的道谢离开。



看著安心离开的母鹿,菩提鹿王心却不由得沉重起来:没有别的鹿可以代替母鹿,如果它真的放过母鹿,能代替的就只有自己了,不是吗?



菩提鹿王平静的走向鹿群,它弯曲而漂亮的鹿角、健壮的臂膀、明澈的眼眸、黝黑锐利的蹄,在在都是它们安全的象征,它从未让它们失望,从未让它们沮丧,更不轻言放弃它们,总是尽力为它们寻找出路,如果谁有危险,它一定是第一个前去救助,从不以统治者自居。



国王随从们的箭已经蓄势待发,但当他们看到这次站在墙下的竟然是鹿王时,不禁大声问:‘菩提鹿王,你怎么会在这里?你知道国王已经放你一条生路了,不是吗?’



‘我必须在这里救另外两条生命。’鹿王回答:‘杀了我吧!你我都各有使命。’闻言后,随从们惊慌得急速通知国王到来鹿园。



当国王看到墙下的菩提鹿王时,吃惊的说:‘我认识你,你曾经驰骋在我梦中的森林。可是你为何在这里?我不是已经下了豁免令吗?’



‘伟大的国王,有哪一个领导者能坐视伙伴的痛苦而不顾呢?今天有只运气不好却怀孕的母鹿来求我救她腹中的孩子,可是我们必须遵守抽签的规定,所以,只好由我来代替它牺牲。这是我身为一个领导人的权利与义务。’鹿王说明了来意。



国王听了心中一震,慨然说:‘多高贵的菩提鹿王啊!你说的一点都没错,一个有担当的王者必须关心他的臣民,你的自我牺牲让我学到宝贵的一课。从此你和你的鹿群可以自由的生活,不再再到捕猎的生命威胁,我会放你们走,当作是我给你这位“老师”的礼物!’



‘这真是一个珍贵的礼物啊!但我还是不能走,我还有话要说。’鹿王说。



‘请说吧!’国王回答。



‘人类的王啊!今天我的鹿群从此性命无虞,可是其他的动物呢?’依然必须活在箭雨的恐吓痛苦中。我真正的希望是,所有的动物都能安逸的度日,我实在不能眼睁睁的看著其他动物重蹈我们的覆辙,而我们却幸免于难。您能了解吗?’



国王闻言大吃一惊,‘难道,你愿意为了确保其他动物的安全自由,而牺牲自己及鹿群的生命吗?’



‘是的,我愿意这么做。相信您只要看过它们痛苦的模样,也会于心不忍,放他们自由的。求求您万能的王,真正的和平,是让所有的动物都能快乐无惧的生活。’



国王完全无法想像,他反覆思量,鹿王的话不停的在脑中盘旋……



‘你是对的,’经过一番审慎的思索、考量后,国王决定,‘从此在我的领土上,所有地上跑的动物都能永享安乐的生活,它们的生命将不再受捕猎的威胁,猎人的箭也不会再落在兔、猪、鹿、熊、虎、豹、狮的身上。这样,我的老师,你觉得如何?’



‘可是,那天上飞的呢?它们的生命被一张张摊开的网威胁,原本快乐自在飞翔的它们,同样会被飞打的石头或利箭夺去性命,如雨般落在您的领土上。我请求仁慈的您能网开一面,让鸟儿也能自由的生活吧!’



‘鹿王啊!你越来越得寸进尺了,但我决定达你的心愿,从今天起,鸟儿也可以自在的生活,安全的筑巢。这样你满意了吗?’国王问。



‘那再想想那些沉默的鱼儿,除了我,还有谁会为它们说一句公道话呢?它们一边在您的河流、小溪、湖里游著,一边被钩子、鱼叉和大网所惊吓。当我为她们的生命提心吊胆的同时,我的生活是谈不上安全自在的。伟大的王啊!放了它们吧!’



‘我太感动了,’国王流下泪来,‘我从不曾这么感动过,我决定让鱼儿也能自由的生活,没有人能在我的领土上杀它们。’



于是,国王对它的随从宣布:‘各位大臣和人民听好了,昭告天下,从此所有的动物都不再生活在危险中,人们不能猎杀我的这些伙伴,这是命令。’



然后,国王回过身,再一次询问鹿王:‘你现在感觉和平了吗?’



成群的马儿唱著悦耳的歌声飞上蔚蓝的天空,鹿群平静而安详的吃著草。



‘是的,我终于感到四海一家的真正和平了。’菩提鹿王欢喜的跳上跳下,非常高兴它救了全部的动物,然后带领它的鹿群重回森林深处。



国王感念菩提鹿王伟大的情操,就在他们谈话的地方建了一座石碑,上面写著:‘纪念国王最崇敬的老师—菩提鹿王。’



从此,国王终其一生,竭尽心力关怀周遭的人事物。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他人一点帮助。



◎无我的爱,才是真正充满慈悲心的‘爱’,不求回报的‘真爱’。



◎让动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现。对动物慈悲,并不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是人必须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难。



一本书的良心



修道院院长花了十八辨士,买了一本上等羊皮纸制成的完整版《圣经》。



一天,有位修道士来探访院长,看到了这本《圣经》,当晚院长发现他的书不翼而飞,立刻猜到是谁拿走了,但院长并没有追问,因为他知道当一个人作贼心虚时,常常为了要脱罪而嫁祸他人。



修道士到山下的城里想转卖这本书,并开出十六辨士的价码,有位买主说:‘把书给我,好让我去查明它是否值这个价钱。’修道士同意了。



于是,买主将书带到修道院间院长:‘神父,请您告诉我这本书是否值十六辨士?’



‘喔!这是本很精致的书,它当然值这些钱。’院长不动声色的说。



后来,买主把钱给了修道士,并告诉他,院长说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这价钱十分划算。



修道士惊讶的问:‘他只说了这些吗?没提到别的事?’



‘没有,什么也没说。’买主回答。



修道士立刻回绝了这笔买卖,并且回到修道院,声泪俱下的求院长收回这本书。



院长并未接受,只说:‘好弟兄,走吧!就当它是我送你的礼物。’



‘可是如果您不收下这本书,我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的。’修道士继续乞求院长。



从此以后,修道士跟随院长在修道院内修行。



—荒漠神父



◎遇到逆境时,是不是能够很平静的去接受这个事实,或是只会大发脾气?别人做错时,是否能宽恕人、慈悲的随顺众生?更重要的是,是否能时时观照看好自己的清净心,要求自己不受贪、爱、嗔恨心的干扰。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唯有藉助同情的力量,来宽恕别人所犯的错误,你才能与他人和平相处。



◎宽恕,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舒解心中的不平。



◎慈与悲,并不是感伤的体谅与救助,而是快乐的宽恕与导引。慈悲,如果不是天性的话,也应该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才好。

TOP
14#

回复:佛陀故事


◎忍辱,是拥有‘希望’的唯一法门。



◎忍辱是最高的品德,这是忍耐他人所施予的苦和容忍他人的过错。



◎世间的事,不是每一件都用道理可以讲得通的,有时必须要用忍辱去解决。



贪心与无心



有一位和拉比居住在同一个村落里的村民,知道拉比过得很穷苦。于是,他每天都在拉比的小袋子内奉献二十毛,这样一来,拉比和家人就有钱购买生活必需品了。



从此,这个村民变得越来越有钱。



当他越有钱,就会奉献得越多,而他奉献得越多,所拥有的财富也就越多。



突然间,村民想起:拉比不是有一位很伟大的先师吗?



这时,在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既然他对拉比的奉献能得到如此可观的回报,如果能同样的奉献给拉比的先师,一定可以变得比现在更富有。



于是,这个村民不辞辛劳,来到马自里奇这个地方,并且千方百计的说服拉比的先师,一定要收下他丰厚的献礼。



孰料,从那时候起,他却一天天失去财富,直到所有的钱都赔光为止。



他沮丧的去找拉比,告诉他事情的始末,并且向他请教:‘你不是说过你的先师比你更伟大吗?为何在奉献之后反而变得穷困潦倒。’



拉比回答:‘好好的想一想,你奉献给我和其他人时,是真心诚意、无所求的,所以上帝以相同的心赐给你财富。但是,当你开始寻求非份的尊贵和殊荣时,上帝也以同等的心来回报你。’



◎无私的奉献,是人性最美的光辉。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爱是感情的基础、是奉献的美德,奉献我们的爱心与关怀,使社会更美好。



◎不论何时,只要你心怀自大、自满、自私自利的想法去做任何事情的话,你都不会成功。不论何时,你只要变得无私,充满爱心,也不自大自满时,你会发现在自已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使你在人生正确的方向迈进时,永远不会失败。



遇见单脚站立的人



佛陀在游历的过程中,遇到一位印度教徒,他用单脚站立保持平衡当作是修行的法门。



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何要以单脚站立来修行呢?’



这位印度教徒回答:‘我藉由这样的修行来偿还以前所种下的业障,帮助我超脱所有的业力。’



佛陀问:‘至今你已偿还了多少呢?’



印度教徒回答:‘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佛陀又问:‘你还剩下多少要偿还呢?’



教徒仍回答:‘不知道。’



最后,佛陀又问:‘那你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偿还全部的业障吗?’



教徒仍回答:‘这……我也不知道。’



这时,佛陀对他说:‘现在是你放下这种修行的时候了。你该追寻通往痛苦止境的道路。它在每一个真实的时刻,也就是当下。’



—佛教故事



◎所谓‘时间’,就是我们当下的呼吸,时时刻刻都应该全心全意的生活。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在于财物的多寡,也不在于地位名誉的高下,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珍惜每一个当下,疼爱每一个兴我们今世有缘相聚的众生。



天堂与地狱之别



有一人过世之后,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金光闪闪的国度里,心想:‘我现在一定此生前想像的情况好多了。’接著,一道光芒迫近他,引领他来到了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宴会厅。



大厅里,有一张摆满各种佳肴美馔的长桌。他和很多不认识的人一同入席,开始准备享用自己喜爱的美食。



但是,正当他拿起刀叉时,突然有人从背后靠近他,并且在他的手臂后面绑了一块薄木板,这么一来,他根本无法将食物送入口中,因为他的手臂无法弯曲。



环顾四周,他注意到其他围坐在桌子边的人也有相同的困扰,无法弯曲已被笔直固定住的手臂。顿时,哀号和哭喊的声音四起,尽管他们再怎么努力的想将食物送入自己口中,仍无法随心所欲的弯曲手臂。



他走到那位带领他来到此地的人身旁,说:‘这里一定是地狱,那么天堂是什么样子?’



突然间,一道光芒引领他穿过大厅的门槛,来到另一个广大又华丽的宴会厅。



同样的,这个宴会厅里也有一张摆满和之前一样美食的大桌。这个人心想:‘哦!这和刚才的场景很像。’



当他坐在餐桌前面准备开动的时候,也有一个人走到他的后面,在他的手臂后面绑住一块薄木板。同样的情形再度重演,他仍旧无法弯曲手臂将夹取的食物就口。



正为此感到惋惜和伤心时,他环顾餐桌四周,注意到这里和先前的情形有些许不同。



这里的人索性将他们僵硬、笔直的手臂伸直,把手上的食物送入邻座的人口中。每一个人都将美食喂给旁边的人,也因此每个人都能享用到佳肴。



—传统日本故事



◎传说天堂来的小天使,手心都有一朵花,这朵花只向纯真的心显现。



◎帮助他人正是生命的本质。



◎为他人尽力,即为自己尽力;不帮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父与子



曾经有一个老人花了大半辈子辛勤的工作,从开垦、犁地、耕田、抵抗暴风雨、保卫家园到养育妻儿。



有一天,他觉得该是退休的时候了,可悠闲的坐在门前享享清福。而且他的儿子强壮又能干,也成家了,应该可以让他接管家中的事业。所以,老人将整个农场交给儿子。



一开始,他的儿子以农场主人的身分为傲。但几个月过后,日复一日,农场的辛苦工作,使他开始不谅解父亲整日没事做;他终日辛勤忙碌,父亲却清闲的靠在椅背上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他开始怀恨父亲,这种憎恨在心中与日俱增,他甚至视父亲为只会张嘴要饭的糟老头。



他心想:‘现在我有一个妻子和儿子要照顾,这个老家伙无法体会我的辛苦,只会整天坐在那里。以前怎样都不重要,现在我面对的是辛苦的工作,真希望不必再照顾他了。’当他拿起锄头一边犁地一边耕种时,胸中的怒火溢发炽烈。



当收割的季节来临时,他下定决心不再养这个‘没用的糟老头’,他希望所有辛勤得来的成果都是自己和妻儿的。



这时,儿子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他的一生该结束了,不想再见到他了。’



念头这么一转,他便用很粗的柚木制成一个大箱子,然后将木箱放在独轮的手推车上,将推车推到正坐在椅上乘凉的父亲身边。



他用很严肃且坚定的口吻说:‘我要你进木箱里,现在就进去。’



他父亲一语未发的弯下腰来,钻进箱子里。儿子盖上厚重的盖子、闩起铁炼,随即把车子推到悬崖边,正当要推下悬崖的那一刹那,听见箱子内传来父亲敲打的声音。



儿子不客气的问父亲:‘你要做什么?’



这时,箱内传来父亲温和的声音:‘这句话应该是我问你才对。如果你认为我是没用的老头,想要摆脱我,我会如你的意。如果你想把我丢进悬崖,我会自己跳下去。但我是你的话,会好好保存这箱子,因为你的儿子有朝一日也会用到它。’



—流传的故事



◎所有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家庭是实现慈悲最基本的人伦组织。



◎在外面与朋友嬉游的时候,不要忘记家中孤独的老人。



◎父母恩重如山,请快行孝报答。



◎自己敬爱老人,子孙才会敬爱您。



好人与恶人



印度神话中,有一个天神叫作‘克里斯纳’,他想要考验国王的智慧。



有一天,他传唤国王杜理耳达那到面前,这国王的残暴和吝啬的作风传遍全国,是一位出名的暴君,随侍在他身边的属下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天神对他说:‘我要你去环游世界,并且带回一个天下最善良的人来见我。’国王回答:‘遵命,天神。’之后便展开他漫长的旅程。



一路上,他遇见各式各样的人,但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后,回到自己的国度里,对天神说:‘神啊!我已尽力照您的吩咐去做了,但是寻遍天下,我就是找不到世上最善良的人,所有的人不是自私自利,就是贪婪、缺德。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您说的这种好人。’



于是,克里斯纳传唤另一名叫达马雷亚的国王,他是个慈悲为怀的仁君,勤政爱民的美德传遍大街小巷。



天神告诉他:‘达马雷亚,我要你环游全世界,找出一个天底下最坏的人。’



达马雷亚同样遵照指示,走遍世界每个角落和无数的人交谈。



过了许久,他回到家乡,告诉天神:‘天神啊!我未能如您所愿找出世上最坏的人。有一些人的确被误导而行为偏差,但他们只是一时盲目而犯错,并非真正的坏人。尽管他们的个性上有缺点,却都有一颗很善良的心。’



—印度故事



◎这个世界是由我们的心所组成的,所以我们的心必须透过适当的训练,这叫‘心灵改革’、‘心的净化’,由这样来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的心态若改变,我们的相貌就会改变;我们的心态若改变,我们的业报体就会改变。



国王的驯马师



我们是否警觉到,人们都有模仿老师的倾向,因此容易变成老师的复本或投影?



老驯马师过世后,国王雇用一位年轻的驯马师,美中不足的是,这位驯马师走起路来脚有点跛。他带领著年轻又美丽的马匹,精心训练他们漫步、小跑、奔跑以及拉马车,渐渐的,每一匹年轻的种马都变得有点跛。



最后,国王召见驯马师,当国王见到他,终于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国王又雇用一位新的驯马师。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不可不慎。



◎我从多话的人学到静默,从偏狭的人学到了宽容,从残忍的人学到了仁爱;但奇怪的是,我对于这些老师并不心存感激。



◎学习正确有益的事,不要学习他人的缺点。


TOP
15#

回复:佛陀故事

宽心待人


                         证严法师



    佛经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两个商队准备出门经商,但因人数众多,为了避免秩序混乱,两队的领队就商议分梯出发。其中一位很有智慧的领队说:“既然要分梯出发,我让你先选择。”另一位领队心想:如果先出发,运送货物的牛只便可以先吃到一路上的青草。而且到达目的地后,就可以先做生意,便决定选择先走。
  第二队的人感到很不满,觉得好处都被第一队的人占尽了。那位有智慧的领队却对同伴们说:“没错!先出发的队伍,可以让牛只先吃到青草。不过,草被吃过之后,还会长出鲜嫩的新草;我们慢一点再出发,牛只正好可以吃到鲜嫩的新草。其次,市场有了他们的投石问路,我们再去会比较安全。”
  传说在沙漠地区,有很多专门吃人肉、喝人血的夜叉恶鬼。当第一批商队来到时,夜叉的首领立即叫夜叉众各拿一朵青翠的莲花,然后将身体淋湿,化身人形前去引诱商队走入缺水缺粮的地方。
  当那些夜叉出现时,第一批商队的领队看他们手上拿著莲花,身上又湿湿的,就问他们从何处来?夜叉回说是由南边而来。领队再问:“请问南边是不是有水?”夜叉回答:“那儿不只有清澈的泉水,还时常下雨呢!”
  那位领队听了很高兴,就告诉队员们说:“距离此地不远处,时常下雨又有流泉,我们何必如此辛苦地载水同行呢?各位可以把水倒掉,这样行走比较轻松。”大家听了他的话后,纷纷将水倒掉,然后轻松地往南走去。
  可是当他们到了那里之后,发现仍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空旷沙漠。由于当时天色已暗、大家又疲惫不堪,只好决定在此过夜。几天之后,他们因为缺水缺粮而体力不支,无法再继续前行。那些夜叉便趁机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留下一片白骨。
  过了几天,第二批商队也来到这个地方。在尚未来到夜叉的地盘之前,这位有智慧的领队就告诉队员: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心念都不可以动摇。即使前面有流泉或雨水,所带的水都要守好、不可以浪费。到了晚上,为了让队员能够好好地休息,他还亲自在周围巡逻。
  后来,他们同样遇到一群手上拿著莲花、身上湿淋淋的人前来引诱。但是他们毫不理会,继续向前走去。当他们来到第一批商队遇难的地方时,发现人畜都已经成为枯骨,不过牛车上的货物都安然无恙。于是,他们将车上的货取下,继续朝目的地前进。
  这个故事寓意很深,教我们修行或处事,切不可半途起心动念,也不要投机取巧,那是很危险的行径。而且,“待人要退一步,爱人要宽一寸。”若能够时时宽心待人,凡事都能让一步,在人生道上就可以过得很快乐、自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