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戒定慧 [复制链接]

1#

    

                                                        


                   戒定慧


  佛法修学总离不开‘戒定慧’。‘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守世尊在一切经典里面的教训,我们遵守着去做。修行最重要的枢纽就是‘定’,‘定’就是清净心。能在一切顺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净心,不为人事环境所干扰、所污染,那你的道业就成功了。有定就有慧,‘慧’就是能辨别是非善恶,虽能够辨别,但绝对不会起心动念。因为一起心动念就又落到意识里去,那就没有戒定慧了。所以诸佛菩萨对任何人都没有怨恨,纵然有恶人、恶事来障道,诸佛菩萨也视之自然,不会起怨恨心。为什么呢?希望恶人能够早日觉悟、能回头。因为恶人也有佛性,所以佛菩萨对他也很尊敬。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戒定慧













  


       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
   三无漏学

TOP
3#

回复:戒定慧



增上戒学



“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戒是无上菩提本。”


增上定学



定学,即令“心安住一境”之法。是连结戒学和慧学的桥梁,为内外道修行之共法。它又是静


心健身之术,是轻安喜悦之源,是修习心和开发心智的方法,是建立清净庄严世界的途径,是


趋近涅盘的清净道。


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增上慧学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直观悟入众生本有的般若智


慧是学佛的根本目的,也是行菩萨道弘法利生的眼目和灯塔还是佛法不




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佛乐禅韵 在 2008-1-25 8:44:27 编辑过」
TOP
4#

回复:戒定慧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TOP
5#

回复:戒定慧

TOP
6#

回复:戒定慧


  


       戒能成就种种功德

 
 


   戒律在个人修学佛法上尤为重要,一切功德的就都要以戒律为基础,由清净的律仪才能成就种功德。  

  1、成就善法:戒律如大地,大地能生长万
物,同样的持戒能成就种种善法。《遗教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没有清净的律仪,一切善法功德都不可能生《大智度论》说:若求大利,当坚持戒,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
  


世间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要想成就这样的善法就要持戒。《明了论》说:戒能生种种胜利,谓引生世出世间善法。世出世间善法的生起,都要以持戒为基础。

  
2、相好庄严,名闻十方:许多人都希望自已具有一副庄严相貌,他们想尽办法,用各种装饰品去庄严,其实这都不是最根本的办法。你要想天生具有庄严相貌,就要持戒。《萨遮尼乾子经》说: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得功德之身。一个不能持戒的人,势必要堕落,即使丑陋下贱的人身都得不到,何况庄严相好之身呢?《地持经》说: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大人相报。三十二相在印度是公认的贵人相,也可以说是完美的相貌。一个人通过持戒,就能招感得三十二相。另外,如果要得到美好的声誉也要持戒。《大智度论》说:人虽贫贱而能持戒,香闻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所愿皆得。持戒的人即使没有地位财富,他的名声也能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

  3、人天之因: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
中,以五戒为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而具足戒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四分戒本》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有清净律仪,不犯戒,将来才能保持人身或生到


天上。《善生经》说:若欲生天等,必须护戒足。护持净戒,才能投生到天道,享受福报。

  4、解脱之要:持戒具有生天的果报,但出家
人持戒并不是为了生天,而是为了解脱。持戒又是解脱之本,《遗教经》说:依因此戒,得有定慧。戒定慧是佛教的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断烦恼,才能解脱。《涅槃经》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坚持净戒才能见佛性,证大涅槃。《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无上菩提就是佛果,持戒才能成就佛果。 
 5
能令正法久住在《四分律》中,说明佛陀制戒有十利,最


后一点便是令正法久住。由于有戒律,才有清净比丘;由于有戒律,才有和谐僧团;由于有戒律,佛教在社会上才有良好的形象。所以说,戒律能令正法久法。佛陀最初制戒因缘,便是为令正法久住。如《大集经》说:十方世界菩萨,请佛为五滓众生制于禁戒,如余佛土,为法久住故,佛后许之,便制禁戒。


“十方世界菩萨请佛制戒,原因是为能令正法久住。要想令正法长期住世,僧尼应该严持净戒如理如法。《十诵律》说:佛法几时住世?“佛答言:随清净比丘说戒法不坏,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尔。佛法住世时间的长短,是取决于戒律的弘扬情况,僧尼的持戒程度。《善见论》说:佛语阿难,我灭度后,有五种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有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以戒为师如法学戒,持戒,依戒行事,佛法才能久住。《萨婆多论》说:毗尼有四义,余经所无:一、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三善道)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缨络,能庄严佛法。佛子依戒而住,戒能庄严佛法,能令正法久住世间。

 



TOP
7#

回复:戒定慧




阿字十方三世佛[em68]



弥字一切诸菩萨[em67]



陀字八万诸圣教[em61]



三字一切是具足[em69]



[em1][em1][em1][em1]

TOP
8#

回复:戒定慧

  

    


       持诵金刚经得定要诀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一、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愈久,进步愈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愈多,愈无分别,保任愈久,进步愈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刚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