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许多传统美德。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善待他人,就更别说热爱祖国和人民了。

  春秋战国时,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论述过这个问题。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墨子也曾提出:“孝,利亲也,以亲相爱”,“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孟子也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出国家要“申之以孝悌之义”。

  一个人在家如果能孝顺父母,那么到了社会以后,就会尊敬和关心一切年长的人,在与人相处中,也会讲道德,并能与人为善。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漠不关心,都不爱,那么,很难指望他将来到社会上去关心别人,去爱祖国。

  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中写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而我们呢?当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我们却感到厌烦,当父母让我们做一些事时,我们却推辞再三。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呢?到底怎么做才算是孝敬父母?

  古代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孝敬父母的实例。

  子路,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少年。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因此,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赞誉。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担。”这是出自《劝报亲恩篇》中的名句,意思是说:做什么事,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也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我们班就有一个这样的人:她的父母曾经离过婚,当时她很难受,但他并没有责备父母的选择,而是对他们更加关心了,时时刻刻都想着父母。与她一起住的母亲一回到家,她就忙着倒水,有时还做晚饭给母亲吃。父亲打电话来时,她也讲笑话引父亲开怀大笑……父母被她的行为所感动,最终和好了。

  在我们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所以,孟郊在《游子吟》中便写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能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爱。在学校我们认真听讲,遵守各项规定:放学准时回家,路上注意安全:我们可以在家里多帮父母干家务,平时多与父母沟通,以微笑去面对他们等等。

  我们要记住,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想着生我们养我们给予我们关怀与帮助的父母;而且要尽自己所能去关怀他们,孝敬他们,尽一个做子女的本分,以承传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博爱精神。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吧,因为孝乃是做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