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教育教学研究所 顾芬芬¹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一直把“孝”看成是道德的根本。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述家庭道德的专著《孝经》中有句名言——“孝者,得之本也。”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孝子故事,讲的是舜孝敬父母的故事。而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家庭美德。众所周知,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家庭美德中最有价值的承继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规范。
但曾几何时,中国人家庭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孝”,已渐渐离我们而去。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到父母施以的过多的爱,而过少接受“孝”的教育。从对闵行四幼孩子“孝敬父母”现状调查(实验前)及与家长、幼儿的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较忽视对幼儿进行“孝敬父母”启蒙教育,只重视智育的开发与某种技能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思考,提出“对幼儿进行家庭美德‘孝敬父母’启蒙教育”的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家教指导活动,使家长能注重对孩子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并将之作为人格素质的重要内容,最终达到发扬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家庭德育体系的目标。
一、积极探索家园一致的途径来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1、做好家教指导工作,使“孝敬父母”在家庭中发芽开花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学校、家长座谈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孝敬父母”教育的意义、内容及方法。家长们积极性很高,都争着谈自己的观点与教育经验,有许多家长过去有好吃的总是让孩子先吃个够,现在意识到应让孩子只吃自己的那一份,把好吃的也给长辈留一份;有些家长认为应让孩子帮助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来培养孩子服侍父母,为父母分忧;许多家长还认为父母应为孩子树立“孝”的榜样。家长们对“孝敬父母”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保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科学性,目的和方法的正确性。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家长做到保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课堂教学是对幼儿进行孝敬父母教育的最佳渠道
古往今来,我国有着不少孝敬父母的故事成为美谈佳话,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体裁。如:《子路背米救双亲》、《黄香扇枕温席》、《毛泽东缅怀母亲》等。我们把这些教材纳入各科教学中,使幼儿懂得要体谅父母,为父母尽孝心,替父母排扰解难等道理。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使“孝心”教育更为直接,效果更佳。
3、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灌输“孝敬父母”的道理和知识
我们通过自编儿歌、歌曲、情景表演等,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孝敬长辈的资料,布置在教室一角,每周组织各班观看《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的录像;收听《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等多种形式,使幼儿在每项活动中能有效地受到“孝心”的教育;我们还通过环境创设萌发幼儿孝敬父母的情感。在园中每个楼面走廊的墙上,老师们画了多幅 “孝敬长辈”的故事画,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感人画面,不仅美化了走廊的环境,而且对家长,幼儿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常会看见家长带着孩子在画前仔细观看,并边看边编故事给孩子听。
4、利用重要节日对幼儿进行“孝敬父母”的培养和教育
古今中外节日,纪念日频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节日,通过开展各项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让幼儿懂得父母养育他们所付出的艰辛,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八”妇女节这天,我们让幼儿先互相介绍自己的母亲,说说妈妈做什么工作?在家里干些什么?最喜欢吃什么?通过交流,孩子们意识到妈妈平时工作很辛苦,回家还要料理家务很累,所以要多体谅、关心妈妈,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好东西想到孝敬妈妈。我们还组织幼儿为妈妈做礼物,并想一句祝贺的话赠送给妈妈,回家每人为妈妈做一件事。许多母亲特地赶来幼儿园感慨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懂事了、会体贴照顾妈妈了。感激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二、在 “孝敬父母”启蒙教育中家教指导的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要培养完整的人格或健全的道德情操,克服片面的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序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家长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需要有一个系统地、有计划地把握,是一个完整的集合,它是由坚强的意志品格、文明的行为举止、良好的劳动习惯及尊敬师长等品格因素组成。过分地培养或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偏颇。
2、针对性原则
就是要根据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特点实施内容各不相同的传统美德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和生理变化,要施以不同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如孩子较小时,应从孝敬父母、谦虚礼貌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再施以勤劳节俭、诚实待人等较高内容层次的传统美德教育。
3、一致性原则
即家庭中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幼儿园、社会教育实施的内容保持相对统一,形成有综合影响的合力。加强家园联系,家长多了解孩子在园中的品行等表现并自觉服从幼儿园开展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的要求,积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把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内容引入家庭,对孩子进行家庭美德再教育。提高家庭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从而达到家庭美德教育最优效果。
4、表率性原则
就是家长用自身的行为去感召、影响、带动自己的孩子,即“以身作则。”家长的“表率性”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家长要学习家庭美德,体现家庭美德,树立自身的威信;家长间的表率作用要一致,不能出现父亲与母亲的教育各顾各,使孩子无所适从,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家长即要表率作用,又要正确接受孩子的批评。
5、科学性原则
即家长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以保证对孩子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目的和方法的正确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美德,根据这种变化深入而不断变化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看到家庭美德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使教育活动扎实进行,卓有成效。
通过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在“对父母有礼貌、“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等方面均呈现极其显著性差异,从而显示出本课题对孩子家庭美德——“孝敬父母”发展有一定价值。
1、从幼儿的情况来看。
多数幼儿已从单向索取父母关爱逐渐转化为学习以各种方式回报父母、知道要“听父母话,虚心接受父母教育”等。幼儿正从自我中心的利己行为中渐渐走出,知道在家要多为父母、长辈着想,也感受到因孝敬父母而带来的快乐,知道爱与被爱同样是幸福的。孩子的进步表明,我们的家教指导与幼儿园教育“双管齐下”的成效比较显著。但其中也不能忽视随幼儿的年龄增长,其心理不断趋向成熟的因素。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加,自我中心化逐渐减弱,使孩子们懂得要为父母、长辈着想,要关爱家人。
2、从家长的态度行为分析
研究后家长们由原来对课题的无所谓态度逐渐转变为热情高涨,有的还报名担任家教指导的主持人。他们主动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向">向ersonName>老师请教教育方法,说明已理解了课题的重要性并从意识观念上有了深层的转变,真正认同了课题作为家庭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深远价值与意义。意识到未来社会是需要各方面都健康发展的人才,即对孩子学习兴趣培养为主的智力开发与“孝敬父母”的德育培养并重。做到对孩子爱而有度。爱是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乳汁”,在教孩子懂得爱的同时,更要教育孩子学会回报爱,对父母、长辈付出“孝心”。家长自身的言行对孩子也有重要影响,会给予孩子极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教师能力的提高。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中,我们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家教指导能力与观念有了根本性转变,既与家长们建立了更融洽的合作关系,也积累了好多感性材料。教师以自身规范的爱心行为来要求自己,感染幼儿与家长,这无疑是为提高研究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说,我们的课题取得了一些收获,也有着许多问题。同时还存在着广阔的研究天地,有待于我们去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