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严寺的历史地位及社会影响



根据《长安志》记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从种种见证来看,华严寺的建筑年代可以推到汉代,在隋代曾有大规模的重建迹象;从《大正藏》等佛教典籍来看,华严寺当时规模宏大,地位崇高,很多高僧就被皇帝下诏在华严寺弘法布道;从《高僧传》等佛教史料记载和近期发现来看,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肉身不化,现藏于寺中唐杜顺大师舍利塔地宫内。


华严寺作为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庭, 在唐代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襟院、真如塔院等主体建筑依山而建,规模非常宏大;华严宗五代祖师在这里住持寺院和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圆寂后在寺内建塔供奉。一行、开元三大士曾在寺里住锡,为世界佛教和天文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杜顺大师在寺内依据《华严经》思想开创了华严宗。因高僧辈出,影响巨大,寺院一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华严宗经由这里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 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佛教地位,为国内外佛教徒朝圣礼拜的圣地。


华严寺历宋、元、明等时代渐趋荒落,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主体建筑基本被毁,现存两座祖塔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华严经》、华严宗、华严寺三位一体的精神导向和历史见证, 是连接海内外佛教信众的纽带,更是佛法与中华文明水乳交融之文化符号。为此,华严寺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