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列国时代到笈多王朝,佛教在印度发源、流传、衰落,前后历时近千年,留下了无数遗迹。在东部恒河平原,主要表现为以桑奇大塔为代表的地面建筑,而从中印度的文迪亚山区到西海岸,绵延的丘陵中则有无数的石窟。印度石窟之多令人惊讶,据说有1000多处,其中400多处集中于马哈拉斯特拉邦。

  被游人戏称为“宿舍窟”的毗诃罗窟,它们是人们悟道、参禅、潜心研究和居住地,早期佛教是以思想探索、弘扬佛法为主,它的讲经布道、思想交锋和教化的功能格外突出,而信众祭拜的仪式功能和祈求愿望的功能并不显著,因此给人的感觉不像庙宇,而像学校。 

 
  坎哈瑞石窟内的佛像

  坎哈瑞3号大窟中的佛塔,梵语里佛塔为“Stupa”,《大唐西域记》里说“窣堵波,所谓浮图也。”有人说这种圆形的构造是生殖崇拜,实际上这种造型叫“覆钵式”,远远望去像一个倒扣的大碗。它是按照佛教的宇宙观设计出来的。佛教的宇宙论是以圆形为基础的,按照它的理论,整个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圆盘,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须弥山自东向西旋转,这是佛家的宇宙运动规律,他们认为这样旋转的结果,人们就可以从“尘世”进入“涅槃”的最高境界。
  

  坎哈瑞3号大窟的外观。这是坎哈瑞的主要支提窟,也是这里最大、最具有装饰性的石窟,其地位就相当于国内寺庙中的大雄宝殿。
  春节前,我们应邀对印度中部西海岸的马哈拉斯特拉邦进行了20余日的访问。当代印度社会的面面观耐人寻味,而古代印度的丰富文化遗产更让人流连忘返。
  看石窟得事先好好计划。我们的行程是早就安排好的,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计划满的,一项接一项,连取消都不可能。而印度的效率低下、交通拥堵又十分惊人。我们有一天在一个铁路道口等了50多分钟,愣是没有人把围栏升起来,任凭汽车排长队。这一切都会加长一项安排所花的时间,这就只能减少休息了。在普那的那几天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有一天甚至只有3个小时。或者就干脆取消了晚饭。
  在这种疲于奔命状态下,游览只能少而精。埃洛拉、阿旃陀名气虽大,但反正是天下皆知,也就缺少探究的奇趣了。我一直强调如果来印度不看石窟就等于白来,而看石窟如果只看大路货也等于白看———费了那么大劲,当然要看一些一般人不常见的东西啦。
  于是决定首先去离孟买80公里大山里的卡尔利石窟。
  我们行车从市区来到山里。早期的佛教圣地都在山区,都是在原生岩中开凿的名副其实的岩洞石窟,除了支撑穹顶半圆型条桩木结构以外其他一切都是就山取石。习惯于中国石窟风格的人到了那里可能会有些失望。因为大同石窟、敦煌石窟都是众多的石窟群,足够长时间品味的,而且人物雕像与绘画繁多,从细部可以考证推断出大致的年代、特点。而印度的石窟真是名副其实的“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