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地藏菩萨本愿经演孝疏--知性法师述(第六品)
(壬)三结况
是故普广、讥毁他人供养、尚获此报。何况别生恶见毁灭。
结成口业之讥毁、尚且如是。何况三业俱造、恶知邪见之人乎。
(辛)六久病验效。分二初病相、二表经人叵思。(壬)初分四(癸)初恶病相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尪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佛是大医王、能知众生病。八万四千病源、唯佛尽知。○久处床枕者、四大不调、四支不能撑持。欲求生久病之症不得愈。欲就死、寿命报身未至终。○夜梦等者、恶鬼不祥之兆。鬼属阴、人梦之、必有阴过不德之事。○家亲者、凡祖宗先族辈。○游险道者、四大偏增、若肾亏、多梦堕水溺等险。若血气亏、多梦上山等险。卧厌不寤故曰魔寐。或魂灵共鬼神游。○□者弱也、即瘠病之人。瘵者痨瘵、即五痨七伤之类。以半眠半醒之间、见此诸凶境、叫苦绵呓。晨昏不知、内心不安。逼追惨凄、皆病中苦相也。此皆是下明业道之果报如文。
(癸)二代诵舍物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灯。或施常住。
诸佛菩萨、知症知药者、明机施法之剂师。声读此经配成一切药材、极品之阿伽陀。诚无病而不愈者也。○可爱物者、为病之源、良知心意被境风所伤、以贪毒为病基。须依经法忏谢舍之。总而言之、由衣食住、三事造罪者多。○贪身绮滑、故多衣服。贪积蓄珍藏、故多宝贝。贪住处游玩、故好庄园舍宅。俱从贪心而招病苦。○对病人下、反施悔过。代施者鸣之令知造经书、造佛菩萨像、塔寺、油灯、常住。五处涤罪、作福之地也。
(癸)三脱罪获知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
初二句、代病施物。须依前文三番禀白。令病者、闻于八识田中。功德种子不昧。前五六七诸识、寿尽分散。独第八不分散。○气尽者、命光迁谢、于七日之中。鸣朗高诵尊经。命终之人、宿殃一切重罪、顿消无余。转生善处、得宿命知。
(癸)四况自作大利
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前文病者无心、孝子请代。尚能离苦得知。何况亲自在世、书经造像、兼教他之功德耶。书经传法、造像益世、两种不可思议果报。必获遇法证法。逢佛成佛之大利也。
(壬)二表经人叵思
是故普广、若见有人读诵是经。乃至一念赞叹是经。或恭敬者。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
若见有人、对本读地藏经。读熟背诵。此人此经皆叵思议。乃至一类不识字者、专心一念赞叹是经。或恭敬读诵者、之人。汝须者、嘱普广之词。劝是等人、勤读此经、莫退初心。○能得下、表功利之妙。讥毁、赞叹、功过宛然可知矣。
(辛)七健人夜梦分二(壬)初梦境异相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
初节见梦境。此皆下释属亲族示诸形恳。此中之梦与前不同。前梦业苦病境。今梦阴属亲类恳感所致。○形躯不能相接。魂神相遇为梦也。○寐者、寝息也、或见鬼见神。○诸形者、即大小老幼男女之形也。悲是苦形。啼是号哭。或愁忧之态。或太息之叹。恐怖是畏惧之貌。总而言之。皆恩爱之眷属。在苦道不得超升、今现形仰救也。余皆如文。
(壬)二诵经解凶
普广。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细察此文、一由佛付托菩萨、领命神力。二因地藏威神誓愿超济。三能读此经者、方知久远亲恩、盖诵经解凶报恩者、行久不倦方得。须志心恭敬、诚即报世出世间、两种大恩。况宿世亲族哉。问、文中仅三七遍、焉酬若许耶。答、三七遍唯脱梦兆耳。若依前文勤心莫退、方报。况前文一念赞叹、有无量之功德乎。
(辛)八为下贱者礼念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诸下贱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诸不自由之人。觉知宿业、要忏悔者。志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遍。如是等人、尽此报后、千万生中、常生尊贵。更不经三恶道苦。
诸下贱不只一等之人。○特举奴婢者、乃天下至愚至苦者也。一切世人、视其奴仆女婢、当察五事。一者、先周知其饥渴寒暑、然后驱使。二者、有病当为疗治。三者、不得妄加鞭挞、有犯当考虚实、然后责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训治之。四者、若有纤小私财、不得夺之。五者、给与物件、当用平等、勿得偏曲。○诸不自由者、该摄一切男女等人。凡不自主、听从人者皆是。○觉知宿业者、胜劣好歹、察由感果、有尊卑苦乐。要忏前愆而悔后过之人也。○须志瞻礼者、专心对佛菩萨像前勤礼。惭心一发、若泰山崩。无罪不灭。或一生系念圣号。○乃至七日中者、每日念万德鸿名。便能脱诸苦恼之烦缠。所谓罪消福至、堪得自由者矣。○若能如是礼念等人。全仗地藏大威神力。○此报偿后。永劫生为尊贵、自由自在、逍遥解脱而无诸苦也。
(辛)九生产获福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阎浮提内者表神力、护持之处。○刹利等者印度四姓贵贱一切人也。如中国百姓种类。○有新产者、乃子母极危险时。以一切诸生母、欲生子时、身体遍痛、受大苦恼。昼夜坐卧、不得安宁。男女未定。或云女左男右、各倚脊向腹而住。故先七日、诵此经保护、勿使一切恶鬼、损坏其胞胎。○更为念等者表大士圣号、能保母子无伤。俟三十八个七日满足、将出产门、命若悬丝。○是新生子者。无论男女、有带业宿殃、而解除之。宿业轻者增福寿。若子若母、俱藉叵思妙典、及大士嘉号之力也。
(辛)十斋日诵经。分三(壬)初示十斋日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
天道好生、此十日、瞰察人间、善恶多少。或云十斋日。斋者、犹齐也。以齐心志归一、不敢作恶之义。或曰素食为斋、乃戒杀之意。有年三长斋、月六斋、十斋不等。正五九月、为三长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为月六斋。或四季八节为八王斋。今经十斋日也。一日、钵阇底下(唐言梵王)、是建名日、宜为作善有益。初八、二十三两日、是力战日。婆娑善神下、应作公平为利。十四、二十九两日、是勇猛日。药□神下、当放生孝敬最契宜。二十四、是凶猛日。噜达啰尼神下。二十八是最胜日、钵折底神下。唯持戒洽宜。十五、三十、是吉相日。必多卢神下、宜祭先亡及布施、供养诸佛菩萨诸天父母甚契极吉。此等诸神瞰察人类。善恶直奏天帝、然后判决轻重定其赏罚。不可不慎也。
(壬)二罪状诵经离灾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
举止者、外身动静之善恶。动念者、内心昏散之善恶。由惑成业。因业积感罪报。须当防微、顾心念头。何况愚人放逸恣情耶。岂不纵十恶之因、根于心源之流泄万派乎。杀盗淫妄之贪嗔痴如前。○百千罪状者、仁王云、一念有九十刹那。一一刹那,复有九百生灭。故云无不是业也。一一生灭中、冥伏十界之体、天眼观之、无不成形、各形无非是罪也。○能于下诵经离灾。经有神力护持、灾难不邻。灾难亦有鬼神指挥。此等鬼神承天命行灾。今逢天神游届之日而能诵经。一以天神呵护、各方太平。二以经典叵思、感蒙永后安宁。
(壬)三斋日诵经现福
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
每斋日诵经一遍、便有不思议、离苦得乐。令此居家、无诸疫疠瘟流等横染之灾。即是离苦。现世衣服丰盛。饮食盈溢。即得福乐也。
(庚)二总结利益
是故普广、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之事。○阎浮众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缘。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
初从是故至之事。总结上文别列明益十科。阎浮下明利益之根源。○因缘者、众生本具为因。大士诱引使善事渐萌为缘。或往昔下种为因。至今互相由藉为缘。约当经现世、生感为因、地藏曲就应机为缘。○闻名耳根功德。见像眼根功德。顶礼身根功德。堪仿法华六根清净略同。三字、表般若三智等。五字、约五根五力等。一偈四句表四门入理等。一句表一大总相法门等。○后四句利益如文。
(己)三问名流布分二(庚)初表请意问名
尔时普广菩萨、闻佛如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已。胡跪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议神力、及大誓愿力。为未来众生、遣知利益。○故问如来。唯然顶受。世尊。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
胡跪者、胡地之人、多以右膝著地。不同汉人、双脚长跪也。合掌、表至诚归一虚心恭敬。复白、正表请意。○久知者、同是古圣权示。特现槌砧洗涤群情罪垢。故启佛赞叹之由、阐地藏叵思神力、心矢之力、胪后益世也。○故问如来等者、表流传意、当问名有应实之功。名义若当、得契机契时、广宣流布、而无滞矣。
(庚)二答名愿流
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缘此菩萨、久远劫来、发大重愿、利益众生。是故汝等、依愿流布。普广闻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名虽有三、原一菩萨之行为。若论利生边说、名数之多、不能尽言焉。○本愿者、本初往昔之愿也。本行者、历劫度生事行也。本誓力者、双运愿行之作用也。本愿约空观。本行约假观。誓力约中观。三观一心、三名一境。心境颇融、任运益物。吾缘大士、久远重愿、利生略同是乎。○是故普广汝依此。一心三观、一境三谛、假三名之大愿、弥世流布俾道群之妙辙也。又普广之请名者、俾众生见闻顾义、有所归旨也。佛答三名、不失大士始终本怀。译师题一、喜略避赘。故举一以括三也。
(丙)七正明报恩行孝、彼此兼益。分二(丁)初品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