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地藏菩萨十斋日》
《上皇劝善断肉文》上博48(71348)34本为底,斯5541为校。
禀性虽千种,贪生共一般。从头皆觅活,若个不求安。
怕急缘防箭,高飞恐被弹。炬堪鹰犬逐,谁忍纲罗缦。
猪伏哀离圈,羊牵恶出栏。苦痛知何说,忙迷如许难。
持刀咽不剌,将肉口中食 。已言食肉者,自割始尝看。
《十二月礼佛名》与《十二月礼多记》内容也完全相同。是说在一年的十二月各一天依制向某方礼拜,可以得除罪多少劫之功效,达灭罪修福的功能。此段礼佛文的前后都强调玄奘法师,并说此礼仪是玄奘为救众生从十二部经中略出。《十斋日》与此十二月礼佛文相邻最多,因而从其中汲取了“除罪某某劫”的内容也很自然了。《十斋日》并且也染上了出自
玄奘法师的一些色彩。如斯2143标题的“又略每月恶日并是十斋日”,其"又略”就是玄奘“又略”出十斋日之意,伯3809号直接标为《玄奘法师礼佛十斋日》,而伯3795号在数种斋历后总结道:右上件斋月日是玄奘法师在十二部经中略出。有人能满三年,每依时持斋礼拜,所求必须抄本流转,除罪十万六千六百劫。
例如伯3809号西京龙兴寺玄奘法师於西国来大唐国来有十二月礼佛日每月只在一日正月一日平明时向东方礼佛四拜,除罪二百三十劫;二月八日鸡明平时向西方礼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三月七日向西方礼佛四拜,除罪一百四十劫;四月八日向北方礼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劫;五月五日黄昏时向东方礼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六月六日黄昏时向东方礼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七月七日平明时向东方礼佛九拜,除罪一千八百劫;八月八日卯时向东方礼佛十拜,除罪三万三千劫;九月十日寅时向东方(礼佛 )九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十月一日卯时向南方礼佛九拜,除罪一千劫;十一月一日黄昏时向南方礼佛九拜,除罪一千劫;十二月十三日黄昏时向西方礼佛九拜,除罪一千劫。
右件礼佛月日之时,此是贤圣集会劝诸大地众生一心於佛月日不得失时,令诸众生不求称遂,若能传写传流与人除罪三万九千六百劫,若能教受一人受持除罪恒河沙数劫。
此《十二月礼佛名》中每个礼佛日遵制都能得到除罪多少劫的功德。其文前的《十斋日》中却无此内容。而《地藏菩萨十斋日》的功德之中却有除罪数劫说法,其来源与此经本的关系已很清楚无误了。而上述《劝十斋赞》与《劝善断肉文》则很明确地宣扬不杀生的思想,并与每月十斋日直接相关,这不但来源自佛教戒律,而且肯定亦源於中国僧俗的素食传统。还须注意的是一些经典中对《十斋日》的提法与论述。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第六品中,就列出了每月遵守的十斋日之时日,并强调其日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因而阎浮提众生在佛菩萨像前诵本经,可得福报,永离恶趣。《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中也有在某斋日念某佛的例制。《本愿经.如来赞叹品第六》中佛对普广菩萨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福德之事时说到: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今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
《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刊於日本《万续藏》129册中。其中第五阎魔王国内容中有,生於十斋日受持十戒存当苦悲,一日至心进念定光佛,八日至心敬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十四日至心进念贤劫千佛,十五日至心敬念阿弥陀佛,十八日至心进念地藏菩萨—,二十三日至心敬念势至菩萨,某二十四日至心敬念观世音菩萨,二十八日至心敬念毗卢遮那如来,二十九日至心敬念药王药上菩萨,三十日至心敬念释迦牟尼佛。
由此可知,《地藏菩萨本愿经》强调了在十斋日念此经的功德。其中提到了十斋日,其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说法应是来自四天王经。并而《地藏十王经》则谈到了三长月,并述及在十个斋日念佛菩萨名号的规定。
从以上诸形式的各本的模式递进表现,以及相关经典与写本的情况,可以知道由《十斋日》到《地藏菩萨十斋日》的脉络演进已很清晰。《地藏菩萨十斋日》不仅从使这个简单仪范达到了完备,而且将其中地藏菩萨的地位提升到相当地位。这些经本之中,有些地藏菩萨是与太山府君相联系,有些又与阎罗天王相关联,而大足石刻十地狱之上主体,就雕刻出了
地藏菩萨巨像。总之,从唐宋时代《地藏菩萨十斋日》的演进,图文之间相联系,也可具体见出地藏信仰的繁盛。
苏远鸣《敦煌写本中的地藏十斋日》,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391—429页,中华书局1993年12月。
《北京大学藏敦煌文献》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D074 号内为佛说阿弥陀佛经与每月十斋日和十二名佛文。其彩图八刊有十斋日等内容。
“玄奘法师礼拜,逐月有十斋日”,甲本无。
“一”,底本作“十一”, 甲本作“月一”,据乙本删。
“斋”, 底、甲本缺,乙本作“有”字,据文意补。
“善恶”,甲本无。
“界”,甲本无,下同。
“定光”,甲本作”定光如来”。
“斋”,甲本无,下同。
“子”,甲本误为”山”。
“斋”,诸本均缺,据文意补。
“司”,甲本为”察”。
“千”,乙本作“一千”。
“斋”,甲本无,下同。
“将军”,甲本作”大将军”。
“下”,底、乙本无。据甲本加。
“界”,各本均无,据文意补。
“阿弥陀”,甲本作”阿门(众)”。
“斋”,甲本无。
“天子”, 甲本无。
“地藏”,甲本为”观世音”。
“十二”,误,据甲乙本改为“二十”。
“斋”,甲本无。
“大势至菩萨”,甲本作”卢舍那佛”。
“四”,甲乙本脱。
“斋”,底本、甲本无。据乙本加。
“察命”,甲本作”太山府军”。
“观世音”,甲本作”地藏”。
“斋”,各本无,据文意加。
“太山府君”,甲本作”天帝释”。
“卢舍那”,甲本作”阿弥陀”。
“二” ,乙本错为“八”。
“斋”,甲本无。
“药王”, 据甲本补为”药王药上”
“日”, 乙本缺。
“斋”,甲本无。底、乙本衍为“念大梵王”,删“念”。
“月”,乙本无。
“童子下”与“斋者”之间,乙本有添加的“念定光如来佛”字样。
“此日”,甲本作”来”,丙本作“若此日“
“斋者”,丙本作“持斋念佛”。
“铁树”, 甲本作 “刀山”,乙本先作铁树,后改刀枪。丙本作
”剑树”,乙本的添改明显是以录文四《地藏菩萨十斋日》为准来作修改。甲本在此后接”修诸善断诸恶除罪廿劫”。
“此”,甲本作”来”。
“斋者”,丙本作“持斋念佛”。
“铁犁”, 甲本为粪屎。
“地狱”,甲本后接”属眼不观一切诸色除罪五十劫”。
“此”,甲本作”来”并缺”日”。
“斋者”,丙本作“持斋念佛”。
“地狱”,甲本后接”属耳不听一切色声除罪百廿劫”。
“此”,甲本作”来”。
“斋者”,乙本漏“者”,丙本作“持斋念佛”。
“锯解”,甲本为寒冰,丙本作粪屎,丙本“粪屎”与“锯解与诸本相反。
“地狱”,甲本后接”鼻(不嗅)一切香除罪一千劫”。
“阎”,底本漏,据各本补。
“此”,甲本作”来”并缺”日”。
“斋者”,丙本作“持斋念佛”。
“粪屎”,甲本为剑树,丙本作锯解。
“地狱”,甲本后接“不煞一切众生除罪九千劫”。
“此”,甲本无。`
“斋者”,丙本作“持斋念佛”。
“铜柱”,甲本作“饿鬼”。
“地狱“,甲本后接”属舌不说一切他人长短除罪万劫”。
“此”,甲本作来。
“斋者”,丙本作“持斋念佛”。
“黑暗”,甲本作“拔舌”,丙本作“铁床”。
“地狱“,甲本后接”不妄言绮语传说他人除罪二万劫”。
“此”,甲本作来。
“斋者”, 乙本漏“者”,丙本作“持斋念佛”。
“铁床”,丙本作”铁叉”。
“地狱“,甲本后接”不染一切诸色除罪二万劫”。
“天”, 丙本作四天,甲本为“天大“。
“此”,甲本作来。
“斋者”,丙本作“持斋念佛”。
“丙本作”刀山”。
“地狱“,甲本后接”不堕 磨地狱属身一(不)著细滑衣服除罪四万劫”。
“梵”,甲本为“大梵”,丙本为“释梵”。
“此”,甲本作来。
“斋者”,丙本作“持斋念佛”。
“铁轮”,甲本作“灰河地狱”。
“地狱“,甲本后接”除罪五万劫”。其后还有”五月正月持斋不三恶道,只修十善得生西方净土”。
“地藏菩萨”,乙、丙、丁本作“地藏菩萨经”,因而丙本斯5892在《敦煌宝藏》中误为《地藏菩萨经》。
“日”,丁本无。
“童”, 丙本误为章。
“佛”,各本无,据丙本补。
“堕”,底、甲、乙本作“涂”,据文意改。说明此三本是相互转抄。
“除”,丙本误为持。
“持斋”,丁本无。
"十",乙本作"千"。
“师”丁本无。
“堕”,底、甲、乙本作“涂”。
“持斋”,丁本无。
“三十”, 乙本缺欠,丙本作“三万”。
“下”,丙本误为“不”。
“千”,乙本似空。
“堕”,底、甲、乙本为”涂”。此三本可能相互转抄。
“持斋除”,丁本为“灭”。
“五道“,甲本作”五道神”。
“下”,丙本误为“不”。
“持斋除”,乙本“除”字似空,丁本为“灭”。
“观世音”,乙本作“观世”。
“持斋除”,甲本缺,丁本为“灭”。
“九十劫”,乙本不清,此后缺失。
“大将军“,丙本作“天大将军”。
“堕”,甲本缺。
“持斋除”,丁本为“灭”。
“君” 丁本错为“军”,丙本作”太山王将军”。
“地藏“,甲本作“地狱”,《大正藏》85卷将底本斯2568号的
”地藏”误录为”地狱”。
“斫”,丙本作“锥”。
“持斋除”,丁本为“灭”。
“帝释”,丙本作“天帝释”。
“锯”,甲本缺。
“持斋除”,丁本为“灭”。
“除罪”,丙本作“墮罪”。
“药王药上菩萨”,底、甲、乙、丁本作“药师上”,据丙本改。
“磨”,底本为“摩”字,据各校本改。
“除”,丁本为“灭”。
“梵天王”,丙、丁本为“大梵天王”。
“除”,丁本为“灭”。
“五月“,甲本漏。
“十斋日”,甲本作“大乘十月”。
“八日太子下”,底、甲本皆漏,但底本错行抄出,见下注。
“君“,底本为”军”,据校本改。
“天曹地府下”,甲本此后缺,所接内容为十二月礼佛名。
“八日太子下”,底本此处多出,但前面缺此数字。
“除斋除罪”,据录文四的情况,此处应为“持斋除罪”。
“镬“,底本为“荡”,据文意改。
“饿”,底本为“我”,据文意改。
“寒冰”,余本多为“灰河”。
“地狱”, 底本缺,据文意补。
《藏外佛教文献》第四辑中有陈明光先生对大足石刻经偈的录文,以及有关论文《藏外石刻文献——书在整理大足宝顶石刻经文偈颂之后》,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斯.3809号在《敦煌宝藏》中题为《玄奘法师礼佛十斋日》,实际内容还有《十二月礼佛文》。斯.4175号在《敦煌宝藏》中题为《每月逐日念佛名》。斯.2565号原尾题为《金刚经篡一卷》。此卷实与伯3024号为一卷,法藏为前,有首题《金刚经篡》,英藏为后,
有尾题。方广锠先生已对此卷作了缀合并研究,见《佛说金刚经篡》,《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354-页。
上海博物馆藏48(41379)号是一卷写有多部佛经的写卷。《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商务印书馆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错误较多。其斯5892号被错归为《地藏菩萨经》。其索引部《地藏菩萨十斋日》下标出三经。即斯2568、斯4443、散1291。散1291是1491误,1291是《净土忏》。但散1491是刊入《大正藏》的经典,1491号就是斯2568号,两经重复。因四川人民出版社《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刊本印刷与标题远较《敦煌宝藏》为胜,因而本文材料主要阅此书。此书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四单位编,1990年至1995年出版。
参见《敦煌学大辞典》第476页《地藏菩萨十斋日古藏文音译本》条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北京图书馆《敦煌石室写经详目续编总目》杂著部之112号,千字文号为发七。此本未曾在《敦煌宝藏》等各类印本中公布。此写本仅一页,高25.4,宽16.4厘米。分十一行写出,标为《地藏菩萨经十斋》,以细笔锋写出,书迹相当精妙。
因而《敦煌宝藏》中此《十斋日仪轨》的标题不够准确。
“食”,斯5541本脱。
“礼佛”,此处脱二字。据文意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