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信愿行 [复制链接]

1#
第一节︰三资粮之一︰信

首先讲「信」:欲求生诸佛净土,或者要修念佛法门,首先要有个信,没有信,不可能修学念佛法门。信是愿与行的基础。信是信什么?信是相信释迦世尊四智圆明,告诉我们这些念佛法门必定真实。念佛法门不可思不可议,太深奥、太微妙了。但是却很容易入门,所以它最契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因此,无量无数诸佛,赞叹世尊能够在这个五浊恶世里面,宣说这种不可思议的法门。要修念佛法门,首先要相信:世尊讲的法一定是真实的。

 

第二,我们要信:确实有个极乐净土。有的人不相信有极乐净土,所以他不念阿弥陀佛。那么信有极乐净土,要怎样才能往生呢?还要相信极乐世界真的是殊胜、清净、庄严。真的很容易就可以往生。因为弥陀的愿太大了,太慈悲了。相信这一点以外还要相信什么呢?相信弥陀世尊的寿命是没有限量的。如果不相信祂寿命无量的人会说:「唉!我还要活三十年吧,三十年后我死了,弥陀世尊也不住世了,我还去做什么呢?」就不发愿往生了。所以必须相信弥陀世尊的寿命是无量的,叫做无量寿佛。弥陀世尊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将来还要住世无量无数劫,才会入灭,所以叫无量寿佛。

 

另外我们要相信弥陀有四十八个大愿,相信了弥陀四十八大愿的话,才能够接受有九品往生。不相信四十八大愿,就不会相信九品往生。如果相信九品往生,就知道弥陀世尊摄取一切众生,只要众生有信、有愿、有行、愿意去,祂一定会接引;就会相信:「念阿弥陀佛,必定可以生极乐世界。」在大宝积经里面,世尊这样开示:「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彼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所以只要是念弥陀世尊,一定可以去。

 

还有,要信十方虚空,有无量无数的佛世界、佛净土。在别的宗教里面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宇宙的中心。但是佛经里面不这样讲,佛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只是宇宙里面的一个小世界而已。光是我们这个银河系的世界就数不清了。我们这个银河系的太阳有多少?有二千亿颗,是大约,确实的数目可算不清楚。我们这个太阳是最小的一颗。我们这个银河系的全部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化度的世界。但是呢?宇宙之中还有更多的银河系,数不完。为什么?因为大智度论里面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

 

虚空是无穷无尽的,如果说虚空有边的话,那么我们要问:「从这里出发到我们这个虚空的边以后,请问虚空这个边的外面是什么?还是虚空吗?如果说外面那个虚空也有边的话,再到那个边,那个边的外面又是什么?是无穷尽的。那么,虚空既然无穷无尽,当然世界国土就不可限量,既然世界国土不可限量,怎么能说只有我们这个世界有佛呢?当然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佛。那么十方世界既然有无量无数佛,我们当然也可以求生诸佛的净土嘛。所以,释迦世尊跟我们讲八十八佛,讲贤劫千佛,讲过去庄严劫千佛,还有未来星宿劫千佛。这还是比较近的时间。远的呢,数不尽,讲不完。所以,十方虚空无量无数的佛土里面,佛号相同的也很多。因为佛大多了,名号免不了会有重复,那么,既然说十方虚空,无量世界有无数的佛,我们当然也可以求生其它诸佛的净土。所以,求生净土的念佛,不单只是念阿弥陀佛,却以念阿弥陀佛为代表。以上是说,要信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十方虚空有无量无数诸佛及佛净土,摄尽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

 

信---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人们必须相信行善之后,在未来世将可得福报,或可升天才会行善。如果缺乏信的基础,人们便很难自动去行善了,念佛也是一样要有净信做为基础。

 

信可分为「迷信」、「仰信」、「解信」、「证信」。一般人为求人天福报,末去探究菩萨与一般神明之区别;一见到寺庙,不管那儿供的是神、是菩萨或是佛,见了就拜,这就是「迷信」。之后偶而接触到正信佛教,听闻些佛法,了解佛菩萨大慈大悲护佑众生之心愿外,深一层里更蕴藏有东西,渐渐概略性的了解了佛法,由内心激起一股崇仰之念谓之「仰信」。有了仰信就会自动去亲近佛法,进而由读诵一些经典和听闻佛法,而认识佛教的根本教理。譬如因缘果报、真如佛性。也知道念佛法门不只是持名念佛,尚有观想、观像、系念思维、无相、体究、实相等念佛方法。并确信这种法门能帮助众生到达解脱的境界,这就是「解信」。进入解信阶段后,就会老实的一步一步修行上来,有一天到达果地无相念佛境界,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并且亲证和感觉到祂的存在,接着又看到了佛性,此时称之为「证信」。

 

佛法的修行过程,如果没有「信」的支持,一般人不可能舍弃世间的享乐,不可能使用许多时间,声嘶力竭称念佛号,或忍受盘腿的痛苦在那儿与妄心挣扎---打坐参禅。华严经上说十信是成佛的开始,就是在具足了信---十信圆满入了初住位后,从此就可开始按部就班的修上来,直到成佛。所以说「信是百行之宗」。各种法门之内容、方法和深浅,或许稍有差异,然这八万四千修行法门缺少了信,修行都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法华经以「正信为入道之门」,而正信在大乘佛法而言,不是从断烦恼入手,也不是从修定入手,而是从明心见性入手。念佛也是一样,在《无相念佛》书内也介绍过,一切佛法的修行法门,莫非念佛法门;因为不管是在迷信、仰信、解信或证信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离佛心,不离念佛心。一切众生心是佛心,一直到证信入了初住位,乃至见性入了十住位,甚至其后的修行,一直到十地等觉都不离成佛之心与念佛之心。「因为念念是成佛,念念是度众生,念念不离十方诸佛」这个心称为念佛心。对一位立志成佛之修行人而言,这念佛心,一直到成佛为止,不曾离开过我们。所以说一切法门都属于念佛法门所涵盖的范围。

 

《莲宗宝鉴》云:「若一信不慢,信念佛门中有微妙法」,因为信(相信念佛法门有无上甚深微妙法)的具足而不轻慢念佛法门。不轻慢念佛法门的缘故,能得到很大的利益。虽然开始只是持名念佛,因信心具足,老实念佛,得以层层升进,不停转进,终究到达实相念佛阶段。另外在五根里,以信根为第一根,五力亦以信力为第一力,《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信能超出众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成就佛菩提」,由此可体会从学佛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为止,莫不是信的力量支持着我们继续勇猛精进。倘若有一个人修到了七信、八信、乃至十信未圆满,有天丧失了「信」,这个人就不会再继续修行了。那么信要到何时才算初步成就而不退失?要到十信位满足,进入初住位。能到达初住位信就不再退失了。(修到第七住是位不退,再修上去还有行不退、念不退)。在求生诸佛净土之前,如果不先建立信心,就不可能发愿求生;不发愿求生,就不可能修行念佛。所以信、愿、行三资粮中,信是最重要的部份,是愿与行的基础。
分享 转发
TOP
2#

Re:[转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信愿行

第二节 三资粮之二︰愿

愿:有邪愿、恶愿、许愿、善愿以及正愿。

一、邪愿:有人心术不正,发愿奉祀鬼神,冀愿鬼神帮助他消除冤家债主,或让特定的人生病,或受他控制。甚至偷剪他人头发指甲,画符做法,无非希望控制他人的行为,或以邪术缠身以产生不好的现象,达到他不良的企图,这种与鬼神交易的行为所发的愿谓之「邪愿」。

 

二、恶愿:如果有人奉祀鬼神的目的,在咒愿某人出车祸、家财散尽,或是眷属分离,乃至求神处罚一切异教徒全部死光,发这种愿谓之「恶愿」。

 

三、许愿:有人祭祀三牲五牲纸钱,供奉鬼神、礼拜鬼神,希望保佑儿子今年考上台大,或希望末来不久能发大财,如果鬼神能满他的愿,就要为鬼神翻修庙宇、装贴金身等类。不伤害第三人,只求自己色身眷属平安或求名求利求权势而与鬼神交易所发的愿谓之「许愿」。愿望达成后,依照许愿时的承诺去完成对于鬼神或正神应履行的事务,称为还愿。

 

四、善愿:初机学佛人,满怀慈悲,希望一切佛子修行顺利,没有遮障,或希望一切众生平安,眷属和乐,财物丰饶。祈求世尊能满他的愿,这类的愿谓之「善愿」。

 

五、正愿:信、愿、行中之愿,称为正愿,正愿又可分为小愿与大愿。

 

1、小愿:念佛人相信有诸佛净土,或极乐净土,发愿往生,「愿我此身平安无灾无难,舍报之后往生极乐世界。」或发愿往生其它诸佛之净土以享受各种快乐。这种为自己发的愿叫小愿。能不能去?可以去!只要条件能符合所发愿往生那个世界的佛的别愿就可以去。或有人不求生诸佛净土,但发愿修行佛法能离苦得乐(如离八苦或三苦)这也是为自己而发的,亦属小愿,称之为声闻行者。或「愿我现在开始念佛不久能让我感应见到弥陀世尊,或释迦世尊」或「愿我速登不退」或所求标准较高,如「愿我能解脱生死,永不轮回」;虽敢开口要求解脱生死,但仍与前述各愿一样均为自己而求,故均属小愿。

 

2、大愿:菩萨行者所发的愿,均属大愿,如「愿今生得遇真善知识,能助我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因求明心见性是菩萨行者的事行,既已明心见性,就能生生世世不离三界而自度度他,故称为大愿;或有人求愿今生念佛,能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以后能很快就得到三明六通,早早回来娑婆世界,来帮助一切众生同样可以得到解脱,这也是大愿。不只为自己去极乐世界,也是为了众生而去,故称大愿。还有一种人,他不求生诸佛净土,他认为释迦世尊的秽土也是净土,要在这里修行,并发愿早日达到实相念佛,成就三明六通,或四禅、四无量心,可生生世世在此世间承担如来家业,帮助一切众生成就唯心净土,这也是大愿。如果有一天升进到此地步,他又发愿:「愿我以念佛心,证入五蕴空的境界(从色蕴空一直到识蕴空。不是见空,而是证空),在未来生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同入菩萨道」,这愿更大了。

 

对念佛人而言,发愿要切实际,不要发做不到的愿。初机念佛人,应从小愿开始,如「愿我得生极乐世界,受诸快乐,将来愿意回来这里帮助众生,教他们念佛,也去极乐世界受诸快乐」。发愿应与修行次第步步配合提升,有一天从有相入无相念佛时,信心又大了一点,敢再发大一点的愿,如:「愿我此生可到实相念佛境界」,真的到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又敢再发更大的愿了。因此发愿要切实际,不可打高空。修学佛法本来就是很实际的事,如果发愿讲得天花乱坠,或长篇大论,而脚步却一步也跨不出去,这样一点儿也没用。所以衡量自己可能到达的程度去发愿,然后努力去实现。这就是第二资粮。
TOP
3#

Re:[转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信愿行

第三节 三资粮之三︰行

第一目 事行之一︰三福净业

信、愿、行如鼎三足,这里所指的行系专指念佛人之身行、口行、和意行。而行又可分为事行和理行。事行可分成二个部份,第一个部份是三福净业或净业三福。第二个部份是要有功夫。《观无量寿佛经》说:三福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的正因。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三福净业;往生极乐世界,要求品位高升也不能离开三福净业。而功夫系指定力。经由定力的助益,可以让我们发起智慧,可以究竟涅乐。成佛不但要有慧力,也要有定力。有慧无定不能成佛。所以定力是成佛的舟乘、船筏或是车子。

 

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一、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着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自己付出较多之劳力或心力,把多赚的钱用来布施;或由减少享乐所节省的钱提出布施,方是真布施。又譬如父母要去散心,由于一周才得有一天不须上班,要求你陪伴同往,而你却以寺院或萧老师有课为理由婉拒,这是不对的;因为孝养父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孝养父母,不能善待父母,常常对年老的父母冷言冷语或恶口辱骂,而说要学佛,那是假的。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学佛?」所以应该孝养父母,行有余力(暇)再来护持道场,这才是修行佛法者应有的知见。

 

二、奉侍师长:师长包括师父、老师、长辈。古时候特别重视奉侍师长。例如儒家就要求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即法天、法地、皇帝、双尊亲,以及老师。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师长不恭敬、不承侍,则对所教的学问,一定听不进去,或半信半疑。即使依照所教的法门去修,也是七折八扣,修行一定修不好。可见奉侍师长的重要。但是奉侍师长也不能迷信,假如老师说「从十楼跳下去,一定可解脱」这话当然不能听。所以师长所讲授的,自己要有智慧去衡量,不能全盘接受。对的去做,不对的丢到一边,要有世间的判断智慧。儒家就有一则父母提杖体罚的故事:「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因为父母一时气愤,以大杖打来,如果不躲避,可能打伤或打死我们,事后将引起父母的伤心,所以要避。又像央掘摩罗,他的外道老师要报复他,怂恿他杀人:「如果将所杀一千人的手指头串成指蔓挂在身上,就可解脱。」他真的照做并且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幸好遇到世尊得度,悟后并说「我从本以来,实在没有杀过人」,而成了阿罗汉,否则下地狱一定有他的份。所以奉侍师长也要有智慧。

 

三、慈心不杀:大家知道华西街有当众杀蛇的,广东省以前有人生吃猴脑,这些事情实在太残忍了。学佛人应当尽量不要杀害众生。但也要有智慧,譬如桌面上有蚂蚁,因认为不能杀生,所以就不敢去擦洗。其实所谓慈心不杀,是要我们不可存着杀害牠的心。又如在路上有人在打架,其中一人是你的怨家,虽然你未出手打人,但却在心里吶喊着:「打死他!打死他!」,那就是存着「杀心」。动起「杀的心」比起你亲自动手还严重。所以日常生活中与傍生众生生活在一起,要随时注意心念与行为。假如有只狗在路上睡觉,你故意踢它一脚,那也是有伤害他的心,是不对的。

 

厨房里如果不小心滴了一滴甜的东西,蚂蚁来了,你要如何处理?先敲敲桌面警告牠,或吹口气将牠吹开,聪明的就会走了,还有赶了好多次都赶不走的,你就擦掉牠,因为你并不想杀牠。所以最重要的是注意心地,不要自己死守在不杀二字里面,不知变通。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环境的清洁干净,或事前喷点杀虫剂,警告牠,使牠不敢接近,千万不要等牠集结一大堆后,再以杀虫剂杀牠,那就错了。所以慈心不杀,以此原则去做,就容易多了,不要整天过着很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的生活,那就不是学佛---愈学愈痛苦,愈烦恼,愈束缚。

 

四、修十善业。所谓十善业是身三业、意三业、口四业。身三业包括杀、盗、淫三种恶业。杀害众生,主要是指杀人。盗主要是指窃盗他人大笔钱财。而淫是专指出家,在家人是指邪淫(邪淫系指非人、非时、非处行淫)。

 

口四业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有人或许会抗议:「动辄得咎,如何学佛?」譬如在卖东西,顾客说「你老是卖得比别人贵,这种货色,人家才卖十五元,你却卖十六元」你顺口回答「这怎么可能?进价成本就十四元五角(其实只十元)。」那生意岂非无法做下去?真有那么困难吗?只要不说进货成本不就结了吗?你也可换句话说:「没那么便宜,我赚不了多少钱,进货成本妳自己想想也应该知道。」这就不妄语了。不妄语最主要的是指大妄语,自己没有悟而说自己悟,或故意暗示开悟的样子,让人误以为是初地圣人或几果等等,这是大妄语。又如:自己末悟而印证别人开悟,也是大妄语。

 

两舌:当然没有人两条舌头,而系指东家长,西家短的挑拨是非。而另一种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通常是骂人。但这不一定是坏事,一切大菩萨真的是如此,见仙说仙话,见畜生讲畜生话,这是菩萨的功夫。

 

绮语:是指讲话不正经,如果幽默还好,就怕尽讲些带颜色的话,或和小男生、小女生来开玩笑,(如黄色笑话),或拿人家神圣的东西开玩笑,这叫绮语。

 

另外就是不恶口讲话。不要一天到晚大呼小叫、不耐烦,动不动就骂人,这叫恶口。动不动说人家的坏话或当面责罚人家。而恶口不一定要大声喔!有的人说好听点是修养好,说难听点是城府深、讲话尖酸刻薄,但是声音不大;讲起话来,慢条斯理。譬如:「你什么都好,你比较行啦!我们因能力差什么都不行啦,就请多多原谅」,尖酸刻薄、酸溜溜的,这也叫恶口,所以恶口不一定是大声谩骂。以上是口的四种恶业。

 

意有三业,心里贪财物、贪名声、贪权势、贪淫欲、甚至贪睡觉等都是贪。明明睡八个钟头够了,却偏要睡十个钟头,十个钟头刚睡起来不久,又去睡一下,这也是贪。贪主要是淫欲。十方世界的三界众生都是这样,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远离,那是断五下分结以后的事了。

 

第二个意业我们称为瞋恚,动不动就发怒。我们刚刚讲过,有的人发怒,拍桌子摔东西,乃至拿刀子杀人。有的人发怒时皮笑肉不笑,不动声色,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气;怒在心里,而且恨得很深,发起瞋恨心,暗地里算计。瞋恚心最不好,经里有说:「瞋火能烧功德林」。功德林是一棵棵种植,好不容易种成一片树林叫功德林。但瞋火一发,全部烧光了。还有,瞋心会断念佛人与众生的法缘,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其罪甚大,还过于贪欲之罪。

 

瞋恨之后还有一个称之为无明---不明白实相。无明有很多层次,浅深不同,约略而言,有三种,一般多指见惑、思惑。至于尘沙惑要到佛地才断尽。这里讲的无明叫愚痴,「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要想入实相念佛,应当体究念佛」。也就是说,在世出世间法上多种修行方法,如何去辨别他,要有智慧。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边数呼吸,要求开悟。或一天到晚坐在那边念佛号,不去参究什么是佛,不去参究什么是自性弥陀,而要入实相念佛,这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大吃大喝说「要开悟、要解脱」,不可能的,这叫愚痴。

 

有人希望得长寿,求神并杀十只大猪公,这样能否长寿?不行!为什么?求长寿是吉利的事情,不应以杀害众生生命的凶事来求,求长寿更应保护众生才对么!有的人生了儿子,希望他长命百岁,永无病痛,却以杀害鸡鸭牛羊作牲礼以求神,并席开百桌大吃大喝。杀害无量无数众生生命,以办凶事方式来讨吉利,那真是颠倒了,所以叫愚痴。

 

以上十种恶业反过来叫十善业。不恶口就是善业,讲正经话、讲佛法、劝人护生行善、劝人修行解脱,这是不绮语外更进而正语。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不但念佛人要奉行,参禅人也要做到。如果不这样,自己会被性障障住,永不见性。在《六祖坛经》里,六祖说道:「心中若无不善,西方去此非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求生难到」。虽是禅门的经论,却与念佛门相应。

 

三福净业第二部份:「受持三皈,俱足众戒,不犯威仪」。

 

1、受持三皈:三皈依之前应先了解何谓三宝?三宝有何功德?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经上说三宝功德,有一首偈:「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这就是三宝功德。薄伽梵就是佛,不光这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修多罗是指佛法:佛所说的佛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缘觉声闻所说的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我们常提到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那就包含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包括在内,故说圆满修多罗。至于大乘菩萨僧,我们留待下面再讲解。

 

所谓三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同体三宝或叫自性三宝。同体三宝系指真如之理,就是说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本佛心,一切众生的本心,这叫真如。真如是一切有情众生之最初,也是最后的一个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成佛就是要到这个地步来。真如本身不可说、不可现、不可示、不可形容。但他能出现于众生的眼前,众生修学实相念佛而得开悟,即能眼见各种真如的性用,称之为自性开解。所以真如是自性三宝的佛宝。

 

真如佛性显现之后,看见这个自性真正不虚,真实不误,并显现各种作用。佛性显现之后,自然不造各种恶业,在这里面能生各种法则,示现各种世出世间法,我们称之为自性法宝。接下来因自性清净的缘故,所以动无违诤,名为僧宝。真如佛性显现之后,这真如佛性不会起执着去跟一切有情众生起争执或诤论,这叫僧宝---自性僧宝。

 

第二层次我们称之为出世三宝。佛宝是什么?报身佛、应身佛、化身佛。应化身随类示现,众生有需要,他就示现。地上菩萨有需求,他就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庄严相的报身佛。菩萨四果、声闻四果有需要他就示现应化身。(法身是自性佛宝,如如不动而不可见)。畜生道有需要,他就示现为畜生模样和他们见面。乃至恶鬼道、天道、地狱道都有可能。这不是以物质世间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化身、报身的形象出现,这叫出世佛宝。

 

出世法宝是指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四谛是指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谛即真实的义理。真理谓之「谛」。所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为佛陀所说的四种真实之道理,谓之「四谛」。这是佛子们都知道的佛法,不必解释。

 

缘生是指十二因缘以及因缘生、因缘灭。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因取所以有「后有」;有「后有」就有生;有生便有老病死忧悲苦恼。这十二因缘,环环相扣;形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绵绵不断。十二个环扣在一起,亦形成过去的念,现在的念与未来的念。念念相续不断,因此而有众生的轮迥。

 

另外,学佛必须了解:因果不离因缘,所谓「缘起缘灭」。学佛如与一般人所说:「如是因,如是果」相同者,称为佛门外道。「如是因,如是果」是对没有修行的一切众生而言。佛子们应当了解因果之中,不离一切的缘。因缘果报之中有善因、恶因,有善缘、恶缘及善果与恶果六种状况,每一种又因为其因和缘、善与恶之大小程度千差万别之不同,而引发了各种无法逆料的不同果报。所以说:因缘果报不可思、不可议,惟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此即为因缘法。

 

所以一般人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佛门内却不如此说。因为过去生之因与缘有所不同,而果就不可思议。因缘有差别而产生不同的果报。《大宝积经》有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在所造的业尚未消亡的状况下,因缘际会时,必定要受报。但假如其业原为恶因,如开车不慎撞死人而不逃避;赔偿其眷属外,并与其结法缘,为他助念与超渡,使他因而往生西方。亡者到了西方,满心欢喜而到达不退位之后,必心存感恩而欲报恩。结果是恶业净缘而成就了净果。所以说:因为缘的不同而造成果的变化,即是缘生之法。

 

一切世间之各种法、相、事、物都是因缘生灭。众生业力所感之因,加上众缘和合之缘而成就今天的世界。当缘散坏时,一切的现象随即变化。因此,因果不离因缘。缘起缘灭;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凡事皆不离缘起之法,故谓缘生。

 

六度诠旨:是指菩萨修行六度,与四谛缘生不同;四谛是声闻法,而缘生为缘觉法。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譬如刚下过雨,路上有一只蚯蚓爬到路边,我们发起侧隐之心,将其捉回草丛即是。又如帮助老人、残障者过马路等。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慧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

 

布施之外,尚须持戒。分别受持各种不同的戒,因个人的因缘而有不同。如环境不许可,可先持受五戒之少分戒或多分戒;待因缘成熟时,再持满分戒。五戒具足受后,可再受菩萨戒。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

 

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

 

总之持戒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身心清净,不犯威仪,让我们勤学菩萨五明之学。让我们能够起心动念饶益众生。

 

持戒后须修忍辱行,忍辱有生忍与法忍,生忍即对于一切众生合理的要求能够接受;对不合理的要求也不生气,尽力去办到。一般人能够任劳但不能任怨,生忍学不来。念佛人既修大乘佛法,就应当学。所谓法忍:譬如一个人学会了一个好的法门而告诉众生,但不为众生接受。便知众生因缘未到,而不生气,能自得法乐。有缘者即详尽传授之。又如修习佛法,不畏惧深妙的法门,而能坚忍不辍的深入修习。所谓无生法忍,一切亲见佛性者皆已分证无生。因见性者最多不过一来,明心者最多不过七来,即究竟解脱。欲修无生法忍,须先从事上修生忍。法忍即是不害怕一切深奥的法门,如实修证之后能安忍于无生之法中。已得无生忍之后,能忍受众生的怀疑与诽谤。能忍辱者才能精进修学无生法忍,否则没有多久的时间即会退失。

 

精进者,时时刻刻不离佛法,尤其须有长远心。有长远心者才是真精进的人;因其能忍,乃至一生精进学佛,都无所证,亦不退失。能够精进者,烦恼渐渐减少,定力开始显现。经过布施除贪,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

 

禅定不外修止与修观、止观双运等。有了基本的禅定功夫,智慧才得以显现,没有禅定的功夫而讲修学智慧,皆意识思惟枝节,非真实智慧根本。菩萨六度所说的智慧,是指真心本性,即中国禅宗所谓之「禅」,禅是智慧,是般若而非禅定,以上所说即是六度。

 

六度所显扬的,所解释的宗旨都能明白清楚,称为「六度诠旨」。前面所谓之「四谛缘生」是声闻法与缘觉法,「六度诠旨」是菩萨法,这些法若能实证,便得解脱,所以称为出世法宝。

 

出世僧宝为四向五果之菩萨及十地菩萨,称为大乘菩萨僧。四向为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五果是指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和缘觉(即辟支佛),十地菩萨是指别教初地至十地的菩萨。四向四果之中有出家、有在家者。声闻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出家相,菩萨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在家相。缘觉、辟支佛祇有出家相而无在家相者,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多现在家相。此四向五果及十地菩萨不论是现出家或在家相,皆为出世僧宝,名为大乘菩萨僧。

 

续说世间住持三宝:所谓世间住持佛宝;凡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以黄金珍宝璎珞等种种庄严,用做我们修行的工具,称为世间住持佛宝。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典称为世间住持法宝。剃发着染衣,离世俗的家,住进佛寺者,即为世间住持僧宝。若有人于世间住持三宝起烦恼者,亦可将出世三宝与自性三宝做为究竟皈依。不可因为对世间住持三宝起烦恼而离开佛法。

 

其实以上三种三宝皆可由自性三宝所含摄,世间住持三宝乃至出世间三宝都由自性三宝(理体三宝)所含摄,故自性三宝方是最究竟的皈依处。此外皈依自性三宝,非仅指自己之自性三宝,尚有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无量无边自性三宝,应该等同皈依。宇宙中所有一切有情生命之本体皆相同,因此能生同体大悲。

 

以三宝为依归之后,才可能念佛;不依归于三宝,不可能念佛。对佛不了解、不信任,无法念佛。对于佛所讲的法不了解,不能生起解信,念佛就不会恳切。对于世间住持僧宝与出世僧宝不能够产生信仰、信赖,就不会接受这二种僧宝所弘传的念佛法门,就不会去念佛。所以要修持念佛法门,乃至仅仅为求生极乐世界,皆必须先受持三皈五戒。受持三皈,须先了解何谓三宝,然后皈依三宝,最后才能俱足众戒。

 

2、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

 

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

 

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保住人身,故五戒为一切佛子所必须受持。对于念佛人尤其重要,必须保住人身做为修行的工具才好修行。在其它五道很难念佛,人间好念佛。人的基本条件具足了,才有可能修行佛法,才能够顺利往生极乐;乃至于在此世间证得圣位之前,更须先要具足做人的条件,所谓人成而后成圣。

 

此外,见道之人因已有道共戒,故以三聚净戒尽未来际受菩萨戒即可。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仍然必须取相受。有道共戒者可以称为具足众戒。如仅求生极乐者,若有定共戒,亦可算是具足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

 

佛入灭前,曾告诫弟子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人是犯重戒,杀畜生是犯轻戒,其余四戒,准此可解。又例如菩萨戒中有一戒为「窃盗僧祇物」;优婆塞戒经中有「窃盗招提僧物」,所谓「僧祇物」「招提僧物」为出家人的东西,或佛寺之物;就菩萨戒而言,窃盗佛教四方常住共有之物或盗取四方行脚僧宝之物为重罪,此戒不能舍。若某地认为此戒应当要舍,我们也当明舍暗持。若某地认为某些轻戒为干犯国家法律、违背善良风俗,若不舍弃,将立即为害佛教之存在与佛法之弘扬,这就应当要舍了。所以具足众戒应当要有轻重戒的判断、与视当时状况能否受持而衡量它,不要被戒的表相及戒条所束缚。持戒的目的在于清净身、口、意而达到解脱,如果被戒束缚,身心不能清净,就表示我们持戒有问题,观念不正确。以上是说佛戒的受持应当尽量圆满,名为具足众戒。

 

3、不犯威仪---学佛的人要很注意威仪,在办公室应避免打情骂俏,插科打诨亦应看轻重。幽默即可,勿流于鄙俗。服装要整齐,不可仅着内衣裤站在门外与人聊天;也不可整日烟不离口、或喝得醉醺醺地还劝人念佛,如此,别人会认为他在说酒话,一定不愿和他念佛,所以威仪非常重要。

 

学佛人五戒中有一个遮戒---不饮酒戒。若为保养色身,方便修行,必须喝药酒是可以,但必须在定时、限量、限次数的条件下喝。不可借口治病,就一日三瓶而不知节制。喝药酒时要仰头往口中一倒就下肚,不要起心动念品尝味道,这样才叫服药酒。

 

学了念佛就不要再饮酒划拳、打牌、下棋、抽烟,因这些与念佛不相干。尤其是赌博,呼三吆六,遭致倾家荡产身败名裂,而且心在贪念上更与念佛不相应。学佛后不要进出声色场所,在那种地方,会使我们受他人影晌,道念消逝,导致生生世世轮回。对好朋友、或配偶、或子女,为表示亲热而在路上攀肩搭背行走也应避免。但有的状况要随缘,如果配偶不是念佛人,出门喜欢和自己牵手,就不要故意甩掉,导致家庭不和睦,那就过当了。

 

有些较调皮的人,看到流浪狗躺在路旁睡觉,忽起恶作剧心态,一脚踢去,痛得狗哀哀嚎叫,马上逃离,这是虐待众生。念佛人应该长养慈悲心;此举虽无杀害之心,但亦不应有恶作剧心态。这种心态可能影晌来生,造成修学佛法上的一种逆缘,也是个人威仪上的伤害。

 

三福净业的第三部份为:「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一、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

 

发过第一个层次菩提心,就开始学念佛,念佛除了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外,也可求莲品高升;不要满足于下品往生,而要求上品往生。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

 

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经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世间一切圣者之所求所证,无非是这个「自性弥陀」,所以之为「无上道」。

 

若有人修观想,修到念念相续,且每一个念中都可供养无量无数十方诸佛,尽管有如此功德、如此功夫,但若不知这样修行仍只是一种方便,则如此供养就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果我们听闻有菩提心可求、有礼究念佛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获得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究竟的菩提心。我们知道此法可以出生十方三世无量诸佛,一切佛都从此法而生。我们如果能听闻此法,即使无量数劫受尽很多辛苦折磨,我们还是要求此菩提。

 

菩提既然如此好,什么叫「菩提」呢?《大宝积经》卷第廿七有段解释为:「觉无我、无有众生、无命、无人,丈夫体性是名菩提」,就字面上解释,是觉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也没有众生存在,也没有生命,也没有人,这个称之为丈夫体性,这就叫「菩提」。一般人听了会骇怕,本来活得好好地,学佛也学得快快乐乐地,现在要发菩提心,证菩提,结果这个菩提居然没有我,那么是谁来修菩提?没有众生,我又去度什么众生?命也没有,人也没有,一切都空,那该修什么?何不拿刀抹脖子解决算了!

 

实际上,真实的意思是:「菩提」我们称为「觉」,觉的本体,称为「真如」,又称「自性弥陀」,这「自性弥陀」、「真如」、「菩提」或「涅盘」,它没有形象、色彩、味道,犹如虚空,却非虚空;虽然毕竟空,却非如虚空一无所有,这才是真实的有。因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永远不能毁坏;因它无形无相,众生不知,以为会说话、能思惟的才是我,而落入「常见」,以为死了是身体死了,来生换个身体再来,无非搬个家而已,但这个是「神识」。人死了,神识也跟着消灭,另外还有个真如在,因误会不知,以能知能觉的生灭心当做永不生灭的心,而变成「常见」。唯物论的人则说,人死后什么都没了,就如刀子和锋利一样:刀之所以锋利是因刀子存在;刀子坏了,锋利就不存在了;所以误以为色身死了,人心就也坏了、没了,这叫「断见」。

 

事实上并非如此,因真如无形无相,所以生命不是真实的我,而是一个假相,既然生命是假的,当证入真如时,这真如本身那有个人在?所以说无命、无人。证到这个境界称为「大丈夫体性」。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驯,远之则怨。」这只是指一般女子。但佛法中所说的丈夫,则不是自表相上看。表相上的男人中有很多是女人,女人中则有很多是男人。例如:有人现男人相,但心中歪歪曲曲不干脆,这就是男人女人;有人现女人相,但心很直爽干脆,这叫女人男人。而「丈夫体性」是说没有世间纠葛,证得真如,亲见自性弥陀,永离男女二相,能够开始断除世间烦恼,这就叫「丈夫体性」。所以悟道的人都是丈夫体性;悟了的人虽然色身是女人,我们也称之为丈夫,所以我们不称之为师姐,而叫师兄,原因在此。

 

「菩提」又可简称为「觉」,这个「觉」从「真如」而来,「真如」就是一切有情众生最开始的根本,也是最后的皈依处。它从来没有变异,自无量无数生之前,到无量无数生之后,始终都是这个「菩提」。我们发心要成就这个境界,要证入这个境界,就称之为「发菩提心」。

 

生命根源的实相就是「菩提」,「觉」就是「菩提」,所以《大宝积经》又说:「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是名菩提。」我们从以上解释中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见「自性弥陀」。

 

二、深信因果---因缘果报错综复杂,我们凡夫不能思、不能议,即使是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了知,所以佛说:「因缘果报不可思、不可议,惟佛与佛乃能究竟。」因果虽然错综复杂,然仍应相信。若不信因果就不会去念佛,相信因果同时,也就相信念佛的因、可以成就往生极乐世界的果;相信念佛的因、可以成就证得菩提的果;相信念佛的因、可以成就往生十方诸佛净土的果。

 

凡夫的因果叫「如是因,如是果。」没有修行的人,在前世杀了人,也许那一生被国法制裁,并下了地狱,辗转到饿鬼道、畜生道,又回来当人。现在遇到怨家,照样要受一刀抵一命,这叫「如是因如是果」。因为没有加上修行的缘,所以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到了就一定受报。

 

大智度论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那就是说,业是可能被消灭的。不管我们过去生造了多少业,后来听闻佛法,一念向善,开始修福弥补,并远离恶缘,造作许多善缘。就算在修行过程中有很多恶缘,也要甘心承担,并把所修一切福德、一切功德迥向给怨亲债主,呼吁他们与我们一起修学佛法,迈向解脱大道,这就是我们在改变因果。因为如此,再加上很多的善缘,果报就会改变,所以,对于精进的念佛人而言,「如是因」,所产生的就不是「如是果」。因有不同的缘加入后,使果报变化万端,难以具说。所以念佛不应消极。透过念佛法门,再修十善业,把福德迥向、念佛功德迥向,怨亲债主多多少少会受我们影响;我们过去生所造的恶因种子也开始变化。如果我们加上许多善缘、净缘,这个果可能变成净果、善果,而不是恶果。

 

修学念佛法门要相信因果,相信我们念佛修善可以改变过去所造恶因即将形成的业报,相信我们修学念佛法门必定可以如愿往生极乐、或诸佛净土、或亲见自性弥陀或能得到上品上生。另外,我们也要相信:修学解脱之道,必定不离因果。可能有人认为,既然究竟解脱不必受报,就是远离因果了,事实并不见得。因究竟解脱后迟早要迥小向大,修菩萨行,修菩萨行即有五阴;如果恶因没有转变,终究要受报,所以还是不离因果。今天之所以究竟解脱,是因为过去生所种的善因、净因,加上今生和过去生修学佛法的各种缘,所以今天能成就解脱的果报,还是在因果法则中,所以应当要深信因果。

 

三、读诵大乘---大乘佛法中无论念佛法门或参禅,一切法门都有个共同点---一定不离菩萨道,最后终究要成佛。读诵大乘之「读」,是阅读并了解大乘经典。「诵」是课诵,一方面藉由课诵增加定力;一方面藉课诵产生智慧。读诵大乘,就是要念佛人知道大乘佛法的根本义理。求生极乐世界是大乘经典所说的法,不相信大乘经典所说的法,就不可能修学念佛法门,所以读诵大乘是修学念佛法门的要件。

 

近代有人说:「大乘非佛说,应把大乘经典全部推翻掉。」我们则不以为然。禅宗说的是亲证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只有在大乘佛教才有,如果大乘非佛说,那么禅宗应丢入茅厕了;古来证得真如佛性的那么多祖师,现代证得真如佛性的那么多菩萨,也都该丢入茅厕淹死了,真如佛性是大乘经所说的,大乘经既非佛说,那么真如佛性也全是假的。若是假的,为何又有那么多人证得?所以大家要小心求证,莫人云亦云,造下诽谤大乘佛法,断佛种性的极深极重罪业,舍报入于地狱,求出无期。

 

念佛法门是简单易入的法门,尤其是求生极乐世界,万修万人去;若不相信大乘经典,就不会相信念佛法门。因为它是大乘经典所讲的,所以求生极乐也好;求生诸佛净土也好;乃至求见自性弥陀,摄取唯心净土也好,都必须要相信大乘经典;相信后要读它、课诵它,了解它的意旨。读诵大乘经典后,我们相信能得生极乐世界,因为经典中说:忆佛念佛必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弥陀经、无量寿经里都说,极乐世界永远没有死亡,到了那边最后毕竟成佛。

 

读诵大乘经典的第二个意思,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第一义圣谛。大乘经典最主要的意旨在讲真如佛性。它讲的是了义、究竟的、真实义理,故叫「第一义」、「了义」。因为了义,所以一定见性;因见性,所以将来必定成佛,这才能和弥陀世尊的本愿相应。弥陀世尊第四十七愿:「我做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不退转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第卅三愿:「我做佛时,凡生我剎者,一生遂补佛处。」因此既然要念弥陀世尊,既然求生极乐世界,就必然要读诵大乘了义经典。法华经说:「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为了方便,才和众生说有三乘佛法---讲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但最后究竟只有一法,就是成佛之法。成佛的法是以求证真如佛性为根本。

 

我们读诵了义经、大乘经之后,知道有真如佛性,知道修学一切解脱的法门,最后要走向菩萨道,到最后终究成佛。所以一切法门,不论声闻、缘觉、菩萨法,都可以归纳为念佛法门。虽然那只是成佛过程中的一小部份,最后仍要凭借着以往所修的声闻、缘觉、菩萨的各种法门而成就无上佛道,所以一切法门无非是念佛法门。而读诵大乘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究竟真实的义理,所以修学念佛法门应当读诵大乘经典。

 

四、劝进行者---这个世间称为五浊恶世,人命短促,应当怜悯世人。故念佛人应当不光只为自己一个人修行,也要互相劝进、精进念佛。这个世间不清净、不美好、很恶劣、逆境很多;但正因逆境很多,因此在此修行功德大、进步快,所以念佛人应互相劝进努力修行。

 

常有道场举办佛一、佛三,乃至佛七,在这些时间内皆是念佛。念佛应按经典如法修持;大阿弥陀经卷下开示念佛:要「绝虑去忧……断除爱欲,斋戒清净,志心忆念彼佛,持诵名号,欲生其剎,止一昼夜,不断绝者,命终亦得往生。」这就是说,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时,必须一心一意想念弥陀世尊,随名号不断想念祂,把心里的忧愁思虑全都除掉,在念佛的整整一天、三天,乃至七天中,断除淫欲,不要爱恋亲情。这几天中斋戒清净、不骂人、不妄语、不挑拨是非、不杀害众生、不窃盗钱财、不饮酒。如果身体状况良好,在这精进念佛时间中,能持八关斋戒就更好。如此去念,心中清净、全心全意想念弥陀世尊,让名号不断、想念不断,在每一句佛的想念里面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意愿:而且除了饮食、大小便利外,不洗澡、不睡觉地念佛,满足一昼夜乃至七昼夜,这才是如法精进的佛一、佛三,乃至佛七。

 

大家在这期间互相劝进、互相勉励;若精神支持不住,最少也要念佛一昼夜,命终之后,一定可以往生极乐,实在没有比这个更便宜的事了。其它时间若能在心中默念就更好,若不依赖名号就能忆佛,那又更好。念佛的功夫层次差别非常多,而且境界高低差别很大,所以大家应互相劝进,让念佛境界层层转进、次第提升。
TOP
4#

Re:[转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信愿行

第三目:理行之一: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

理行就是体究念佛,体究念佛除前面讲的事行之外还须要准备别的资粮。这一些资粮,分成三点来说明:第一:是过去生已经修行了许多善根福德;那就是已经植众德本,广结善缘。此外还要修除高慢。

 

植众德本,就好像在栽种功德树一样,一棵一棵去栽种。就是前面讲的三福净业,一样一样去做,一生又一生去做。不好的远离它,好的就去做。因为植众德本所以能同时广结善缘。广结善缘从过去生就结,今生还需要结。有的人很清楚的知道:「要找一个殊胜的法门很不容易。」实际上有位同修,台湾东西南北大道场都跑遍了,还是学不到他想要的东西。就想:大概真的善知识不求名闻,都躲起来了。他就开始往深山里面到处去找,凡是看到山上有寺院,有出家人就去请求开示。虚过了七八年,仍旧找不到使他得力的修行法门。所以他走过很多道场,山顶上,深山里的,他也知道。后来又找到我们这里来,在上次禅三见性了。那么他为什么能找上来?因为广结善缘,所以人家告诉他「有这个法门,你去试试看。」他因广结善缘而得大利,所以广结善缘很重要。

 

如果广结恶缘,到处看不起人,高慢到什么地方都觉得我最好,「你们学那个算什么!」到处要跟人家辩论,要降服别人。如此就没有人会告诉他了。这种慢人,跟他介绍好的法门,他一定不相信,所以人家若有好的因缘也不会跟他讲,那他永远就停在那个层次。所以第三部份讲「修除高慢」。慢心最难除。慢不只是高慢,还有卑劣慢。当一个人很自卑时,也会表现出傲慢;因自卑,怕人瞧不起,就摆出高傲的样子。让人家误以为他可能很富有、或可能很有权势、或可能很有地位。这是因为心里面自卑,所以产生了卑劣慢。

 

有的是高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或觉得自己很有钱(其实不过几佰万、一两仟万就觉得不得了了)。有的人学佛两三年,就说:「佛法我都知道了啦!」真的吗?再学上五六年就知道「唉啊!佛法学不完也!」这叫高慢。在《莲宗宝鉴》卷六里面说:「念佛一门,意含无尽,是故祖师立教,利钝兼收,有实有权有深有浅有顿有渐皆可修持。上根者参究坐禅,中根者观想持念、六时修礼、日夜专精。(下根者)下至十念成功,各有行相次第阶梯。」

 

聪明伶俐的学佛人,听到念佛法门就说:「唉呀,念佛有什么好念的,四字洪名,六字洪名,谁不会?」瞧不起念佛法门,那是他误会了。真知道念佛法门的人不这样想;上根的人来,有适合他的念佛法,下根的人来,也有适合他的念佛法;念佛门所包含的修行法门非常广泛。净土宗的祖师建立这个教门,利钝兼收。利根的人来,我有利根的法给你,钝根的人来,我有比较浅的法给你。要追求实相的人来,我有实相念佛法给你,要追求权巧方便的人来,我这里也有权巧方便;你要追求什么样的法,给你什么样的法。你说「我跟器不好,要浅一点的」,也有浅一点的法。你说「那些渐修的法我不要,我要顿悟」,也可以,念佛门也有顿悟之法。你说「顿悟是上上根人,我不行」,那好,你就渐修,也有渐修的法门。上根人修十六观,从观想而入理。中根人叫你心念心听,心念心忆,也可以。乃至下根人,说我没时间念佛,(其实是骗人,作个借口。)也好,你没时间念,一天念十个呼吸---每天望空而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个呼吸看能念几句;念五句算五句,念十句算十句,一个呼吸念完,第二个呼吸再念,总共十个呼吸就好,这总有时间吧!不好推辞了,这就是十念法门。每个呼吸念佛号的时候就去想佛,十口气念完了,不念了,不想了,也没问题,临命终时也让你往生,这是下根人。

 

所以,要什么法门,有什么法门。因此,不应该有高傲的心,傲慢的心;不能轻视念佛法门,不能轻视念佛人。也不能轻视别的念佛人,说「我念佛念得最好,你们太差了。」这样的话,人家若有好的法门,就不会和我们讲。所以修除高慢才能广结善缘,广结善缘才好植众德本,这是第一个资粮。

**********************************

第四目:理行之二:建立定慧知见

理行的第二个资粮,就是「今生要有定慧知见。」定力慧力是累生累劫去修行累积上来的。定根慧根,每个人都有,多与少的差别而已。但是,知见,今生要去修学。知见,分两个部份,第一个部份要有定的知见。第二个部份要有第一义的知见。

 

定的知见如果缺乏,就不知道要转折;不知道转折,定力就不能升起。譬如我们讲持名,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然后转为忆佛---无相念佛。定的知见如果不够,他就会排斥:「没有佛号怎么算念佛?不观佛的形像怎么算念佛?」他不知道持佛名号的目的,除了往生之外,同时也在训练定力,齐头并进。如果本身当了师父,当了老师,没有这个知见的话,就劝人不要学无相念佛,不要修念佛三昧,就会障住了很多人。这就是缺乏定的知见,不知道「念佛必须要随同定力去提升他的层次」。经由定的知见来指导,便知道在那个地方应该转换另一个方法。

 

譬如一条道路,遇到墙壁,他就转弯了。我们不应愚痴地把胸膛贴着墙壁,两脚一直推。走不过去的!一定要转弯。持名到了心念心听的阶段,要想再突破,一定要转为心念心忆。它有一个次第。如果心念心听一直修下去,最后会变成入定。结果,心里面没有在想佛,入定去了,所以一定要转。

 

入了那个定好不好?有人也许讲:「不是说要修定力吗?现在能入定,不是更好?」不对!因为那个定派不上用场,入定了就无所觉知,佛来感应,你也不知道。定力跟定境不同,我们要的是定力,不是要入定境。有定力的时候,动中照样在定的状态,对外境能够觉知,而一样有定的作用,这叫定力。有这个定力的时候,临命终时凭借这个定力,佛来的时候清清楚楚,心不散乱,轻轻松松,就往生了。如果是往心念心听的方向一直深入,结果入了定,变成一念不生;佛来接引的时候,你入定了,没感觉到佛来了,结果,佛一看到你入定、不想去,就走了。等你出定的时候,已经往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天福享尽,可就倒霉了。所以我们要定力,不要定境,不要定相。

这个时候我们说心念心听的功夫已成熟了,要转为心念心忆,忆佛忆到净念很强而不会忘失,这时定力升起来了,若没有定的知见就会烦恼。因为忆佛的念很强,想定下来,可是心里面佛号一直不断,觉得吵死了,就会很讨厌。如果功夫真的好,佛号自然而然起不来,而心里仍然一直在想佛。这时心里会想:「糟糕,善知识讲过,佛号不能断。现在佛号起不来,怎么办?」心中起冲突,越来越紧张,然后就弄出毛病来。

 

有定的知见,就知道这个时候是功夫好,定力现前了,佛号应当舍掉。为什么?四字洪名---阿弥陀佛,一个字是一个妄念,一个声音是一个妄念,(忆佛的念叫净念),四个字就是四个妄念。心念心忆是一个忆佛的净念伴随着四个佛号的妄念不停的在转。若想提升念佛的层次,应当舍掉佛号。专心想佛就对了。所以修学功夫要定的知见,理行也要定的知见,理行就是体究念佛,如果没有定的知见,会在相上去寻觅,会在相上去执着,舍不掉一切的相---佛相、名号的相(声相)。教里面有各种教相,人有出家相、在家相、声闻相、菩萨相。在一切相上执着的时候,定力便不易成就,这就表示理行的资粮不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态?因为定的知见不足。

 

念佛要的是净念,叫做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必须维持一念相续而不断,如果断了,立刻再提起来。断了再提,叫净念断续。然后因为有定的知见,知道一切的相要去除掉,只剩下一个忆佛的念连续不断,功夫便成就了,称之为净念相继。体究之前,必需要有这些定的知见---不离定力而去寻找、体究。没有定力而要寻找自性弥陀,非常非常困难,因为会以妄为真。有了定的知见,知道转折,知道要提升,然后功夫有了,凭借这个功夫来体究念佛,才能够真实的亲见自性弥陀,不会落入意识思惟的妄觉里面去。

**********************************

第五目:理行之三:深解第一义。

理行的第三个资粮---第一义的知见。那就要去阅读了义的经典。要体究念佛,先要知道个大概。什么叫自性弥陀?如果不了解什么叫自性弥陀,就会着相,在相里面要找自性弥陀,找不到。因为自性弥陀叫做真如佛性,真如佛性虽然不离一切相,但是一切相不是真如佛性,无相而不离相,是空而又是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见之前空是空,有是有;不见的人,空不是那个真如的空,叫做顽空。所以要先知解第一义。

 

什么是第一义?也就是了义。说的是空性,但不是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是指一切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根源,我们称之为真如、真心、自性弥陀、菩提、涅盘、佛性、如来藏……许多名称,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一般人听到第一义的知见会害怕,当他看到《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到最后连一法也无,心中起了烦恼,认为修行修到后来什么都没有,还修什么?若能深入这方面的知见,且不害怕的人,表示他过去生种下很多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与了义的法门有缘。

 

一般念佛人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往生极乐世界,就不用修行了。到那边花开见佛,悟无生忍,就结束了。不是这样的,花开见佛时为何能悟无生忍呢?是因为弥陀世尊和两大菩萨向我们开示什么是真心,开示第一义的意旨。我们了解了,才能悟无生忍,悟了后还有许多要学的。

 

要往生极乐国土,有时需要第一义的知见,有时不需要;端视求生极乐的众生,所求品位是高是低而有差别。想求上品中生的人要体究,体究之前要先思惟第一义,并深入了解。想求上品上生,就要亲见自性弥陀,想亲见自性弥陀;就要体究念佛;就是体究「如何是无量寿佛?」或体究「念佛是谁?」体究念佛即是念佛门的理行。而体究要有第一义的知见,所以当我们要体究念佛时,必须先阅读了义的经典,知道经典中是如何解释真如佛性,读了不害怕,并乐于体究。除此之外,还要知道体究的方向和方法。具备第一义的知见,才能开始理行的修持,理行就是禅门所说的参禅,即是净土宗之「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一般称为体究念佛。若能悟明心性、亲见自性弥陀,以此功德,十方诸佛净土随愿往生。至于体究,我们将于第二篇第六章中加以说明。

 

在念佛方面要补充说明:所谓念佛有广义、狭义的念佛。狭义的念佛是专指持名、观想、忆佛。广义的念佛,就说之不尽了。譬如说体究念佛也是念佛;以「念佛心」修各种禅定、布施修福、修无量百千三昧等,可以说不离念佛之心、忆佛之心,以佛为中心而修学各种法门,都是广义的念佛。

 

若是读过《莲宗宝鉴》,就知道其中所列的念佛法门就有十余种之多,而藏经里提到的更多。因此念佛不该定义在持名上,应该说念佛有很多法门。我们也说过:「一切修学解脱道的法门,乃至佛门中一切修行方法,皆是念佛法门,而且必然在某些层次当中,定与慧相应。」其实彼此是互通互摄的,不能各持一门,而排斥其它法门。(第一篇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