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不用担心,保证如法!
如来示现解脱心路,于太子未出家时,未提一切解脱之道,即以“出四门”(见生老病死等苦及出家乐)因缘而兴叹曰:“云何众生不知怖畏?”
可见,“知怖畏”是解脱最原始的动力。
至于“升天受乐”一节,《大乘大般涅槃经·婴儿行品》中说:“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于妙宫殿受五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常乐我净。”
岂止“升天之乐”,就算声闻、缘觉二乘之法,也只不过是“方便法门”而已。同经同品又说:“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槃乐。”
这个道理在《妙法莲华经》的第二、三、四、五品中讲得更详细清楚,此处就不再赘述。
其实,就连大乘菩萨道的度众,也还是“方便法门”而已。《金刚经》说,先要发愿灭度一切众生,等“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以后,才见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佛陀这么作,难道不算欺诓、妄语吗?
不算。为什么呢?
次第接引 勿堕恶道
譬如在楼上楼下之间搭盖楼梯,为的是让人方便上楼,虽然每一阶楼梯,连最后一阶在内,都不是楼上,但没有楼梯,谁也别想上楼。
这楼梯好比修行的次第,腿力强的,少盖几阶也上得去;腿脚有问题的,就得多搭许多阶。阶数多了的楼梯,就非得打拐弯不行了。
佛陀悉知一切众生心行障碍,又悉知一切归途次第,为下劣众生搭盖的楼梯台阶,不能不多几阶,因此,有时会转折几次,否则谁也爬不上来。
这一些方便设施,只为让众生速登“一真地”——唯一真实境地(觉悟最高真理)。故无颠倒虚妄,亦无欺诓错谬,唯属真实慈悲!
对于世间豪贵者,如国王等,本已具初地或地前菩萨位,则要求他们:一、于“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二、恭敬供养三宝及佛像塔庙;三、所受福德用以“布施福利,回向法界”;四、劝人同事;五、以大慈心布施福利老病产妇;最后发回向心,成佛道。(第十品)
对于善男子善女人,本经除了诱之以人天福报,更惧之以福尽还堕、旋出旋入,以为警惕,再要求他们造像建塔,广宣地藏菩萨功德,以增善根,以度恶人。最后要求依经修行,“毕竟出离苦海,证涅槃乐。”(第十一品)另外在第十二品中,也要求善男子善女人要:“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对于鬼神,由于阎罗天子及诸鬼王,早已列入菩萨之阶位,本经中只向他们解释,为何以地藏之大愿力及大威神力,至今犹未能灭度恶业众生。其理由即是前所提及:“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第八品)
佛陀对一切菩萨于度众时的第一条要求就是:“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本经第十三品),这个观点在《华严经》也再三强调。
如《华严经·净行品》中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同经《世主妙严品》中道:“得令一切众生,离恶道解脱门。”
同经《十回向品》有:“不令众生堕于地狱。”
可见本经的基本精神和大乘菩萨道“自觉觉人、自度度他”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一般鬼神,则敕教他们听命于天王鬼王,对各种众生各依其善恶之业,或护或伤,或佑或惩。
心外并无一法可得,若论究竟,鬼神不外是我们“虚妄心”的外现(对外投影)而已,故《法宝坛经·第三品》云:“虚妄是鬼神”。因此可见,此经的深意,是在虚妄心未曾彻底降伏之前,亦可利用众生的虚妄,来护持善根,诃责恶念罪行。这对大乘修行人而言,又是一个“自觉觉人、自度度他”的方便法门。
对于作恶之人,其罪业果报必下恶趣,乃至无间,若能一时观佛相好,即使观佛泥塑木雕之像,或临命终前,因大怖畏而念佛名号,乃至闻本经一偈一句,皆有息止恶念、回一念善之助力,由此重罪转轻。何以故?《法宝坛经·第六品》上说:“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由于作恶之人,尽是福薄善浅之辈,此一辈人以浅薄故,必定心量狭劣,以狭劣故,总在逼迫无暇之中。
逼迫无暇者,哪有心思去看长远的因缘果报,更不可能发什么菩提大愿。除了随顺其伤毁心、猜疑心,为说地狱之苦来使他们怖畏,而思舍离黑暗罪恶,另外只能以眼前可见的光明,即使是泥塑木雕的偶像以及有字无义的佛号或经句,也能帮助他们在危急逼迫中,松开油门,紧踩刹车,调转奔向地狱的车头。
境由心生
依佛法“自心本自具足万法”的观点,地狱是众生心中本有之法,业缘成熟时便被调发出来,因此它是自心邪恶的对外投影(外现、外化)。故知天堂地狱皆是“业感所成所化”。第三品中,地藏菩萨为摩耶夫人介绍有关“无间地狱”的情况时说:“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
我们的心不正是这样吗?只关心系念个人私事(己身及己身所需),就能尘劳不已,把这颗心搞到一点容人的空间也没有。只要把个人自私的小算盘多打打,愈打愈细,就会很容易出现这种“一人亦满”的现象。反之,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多关心众生,如是把三世十法界承担起来的,也仍旧是这颗心,叫做“多人亦满。”
是知,这不只是无间地狱独有的现象,心地光明时,天上人间也都一样“一人亦满,多人亦满。”
同经同品中形容这个无间地狱时,又说:“在大铁围山之内,其大地狱,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号各别,次有千百名字亦别。”是知,这个“大铁围山”,就是我们这颗刚强难化的心,“一十八所”指的是“十八界”——六识、六根、六尘。须知一切“客观世界”的出现,都只不过是众生心中十八界互动的结果而已。
当我们的心变得黑暗邪恶,它就是“大铁围山”,“十八界”就成了一十八所“大地狱”,又依各别众生的业感不同,而形成了百千不同的地狱景象。
如果我们能接受这样一个前提:自心能造善,也能造恶;自心能受乐,也能受苦。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思量恶事,化为地狱。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自性起一念恶,灭累劫善因。
那么这部经文有许多地方,乍听起来似乎很难相信,甚至迹近“迷信”的说法,都有了智慧的解读。
出离地狱
前面说了,我们以黑暗邪恶的“地狱心”,造作诸罪行恶业,就会出现地狱。反之,我们也有光明、善良、智慧、慈悲的“地藏心”,以此心造作善业,就会出现天堂。
所以经上说一呼地藏名号,或见其形像就会得救。
我们的放逸心,令我们耽湎沉醉在某一境界中,完全不知有“厌舍出离”的可能性存在。这在佛法中又叫做“有所住心”或执著。
此心若耽湎沉迷于地狱境界,亦会失念于“厌舍出离”的可能,这就是地狱难出的奥秘。
一呼地藏菩萨名号,就把我们本有的“地藏心”给呼唤出来,地藏心,就是那个厌离地狱、奔往光明的力量。
一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就能提醒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的存在,并不是非呆在黑暗中不可。
这就是为什么,诸佛菩萨的名号及形像,有如是神通法力的原因。其实“神通”即是心通,心若不通,万法不通。
上述有关“自他不二,内外一如”的道理,实在是佛教中甚深难信难解之法。要想于此能生实信,恐怕非得开启一些般若智慧不行。
尽管如此,作为佛子,我们还是要坚持于相离相,以智慧心与本经经义相应。在这里,佛陀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做“依义不依语”(见《涅槃经》及《维摩诘所说经》)。
若不能通达这一番道理,则不能以慈悲心、智慧心与此经文相应。若不正确相应,被人骂一句:“搞迷信、搞偶像崇拜”,也不冤。
谁来接引?
顺着这些道理,本经还有些很现实的提醒,如临终的人,往往见到死去的祖宗父母亲友前来接引,千万别跟着他们走,为什么呢?
因为“有千百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堕恶道。”(第八品)
为什么呢?
因为不只这些亲友眷属是恶道鬼神的化身,而这些恶道鬼神,却又正是我们自己欺误覆藏心的化身,和无惭无愧心的化身。
想想,当我们面对死亡时,是带着百劫千生乃至今世的恶业去转世,竟无有一法可以消业除障,见到的应是自己一步踏入无边黑暗才对,怎么竟会见到死去的亲友接引自己“回老家”呢?分明是对自己的恶业罪行无惭无愧,还想进一步去欺误覆藏,这岂不正是把临终的自己,更加速推入恶鬼的怀抱?
庆生吊死
另一则很现实的劝告是,庆生吊死时,不要杀生取鲜,大酒大肉。为什么呢?
因“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前来加害。(第八品)
其实,这些恶鬼及魍魉精魅,也不外是我们的放逸心、贪婪心、冷漠心的化身(对外投影)而已。
于庆生吊死之际,须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正宜深自庄严警惕,岂能容得半点冷漠、贪婪与放逸?
总之,这部经对末法时期的众生,特别是未曾亲近三宝的众生,或只办过形式皈依而不识正法的人,在处理生死大事,有较强的针对性。
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在末法时期,发了无上菩提心追求真理,发了大乘愿荷担众生的佛子,本经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方便法门。
于庆生吊死之际,将这部经,向当事人或当事人眷属亲友,读诵宣讲,或带领当事人及眷属亲友,读诵思惟此经,自有无量方便善巧惠利。
或许有人要问,为已死的人读诵宣讲此经,乃至为死人布施供养佛僧,真的会有那么大的功德法力吗?
经上分明言道:“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第七品)
生者因读诵此经,怖畏黑暗,向往光明,与地藏菩萨功德结缘,再加上布施供养,心向由恶转善,自获多利,又以其心向转故,停止与死者在众生缘、饿鬼爱上的恶性纠缠互动。死者既失恶性互动对象之相应力及反作为,其恶顿减,又受到生者善良光明之感染,或起攀缘,若能起一念善,则不断增长自心光明,终令恒沙恶尽,故能得“七分之一”的惠利。
如何领受?
虽然此经有如是方便惠利,但对待此经必须小心,一定要以诚直心、智慧心、慈悲心与之相应。
若以谄曲心、邪迷心与本经相应,则必造大恶业,果报无数!
这部经历来流传最广,但以错误对待故,各受其殃。
由于错误对待这部经:(一)助长民间迷信。(二)使汉地佛教几乎沦丧成为“葬仪的宗教”(星云法师语),制造了大量贪著利养的凡愚僧。(三)正好为外道所趁。凡夫不识因果,而好问凶吉,外道好妄说祸福,特别喜欢利用这部经,以本经所述地狱之苦,吓唬老百姓,复诱之以人天五欲之乐,并借此大肆邪说因缘果报,以图名闻利养。
因此,一切大乘人欲以此经度人,必须小心正确对待此经。应先发愿,以此经为众生先方便开启佛缘,先令其免堕地狱,再一直导引提升,直至令彼发无上菩提心,出于生死苦海,入于究竟安隐快乐之地,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此愿方休。
不然,纵使善心以此经度众,尚难与迷信、外道及名闻利养划清界限。
菩萨慈悲智慧功德
最后,我们要了解,地藏菩萨是已登佛位——能作佛而不作的大菩萨,他又对此时此地——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五浊恶世、末法时期的我们,负有特别的使命,本经只是他开示的方便法门,至于他的慈悲智慧的示现,则远远不是此经所能涵盖详尽的。
其它有关示现地藏的经典必定很多,就以翻译成汉文并被保留至今的还有九部之多,都列入大藏经中。我们要想更深广地认识地藏菩萨,就应参研这些经典。
有关示现地藏慈悲、智慧、功德最重要的经典,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此经以弘扬大乘戒定慧三学及菩萨法式为主要内容,其中有关禅定部分——“修定业轮”,有特别全面而精细微妙的开示,一切大乘修行人不可轻易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