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21世纪脚步的临近,培养人们与21世纪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培养人们具有与他人协作、交往等能力,已成为现代幼儿德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幼儿德育评价研究也日益紧迫,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探索。
一、幼儿德育评价的特点与现状
幼儿德育是指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按照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3-6岁幼儿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也就是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思想认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幼儿德育评价是以品德教育为对象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对德育这一教育培养过程的效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它是观念形态的道德转化为人们行为的道德现实的重要环节。
幼儿德育评价和中小学德育评价一样,既有教育评价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幼儿德育评价的主要特点有:
(一)评价具有目标性
幼儿德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幼儿的品德发展不断地逼近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我们知道,人的价值由社会决定,因而幼儿德育评价也要体现社会对幼儿德育价值定向的要求,即要依据社会价值观,掌握社会,尤其是21世纪对幼儿德育发展的要求,使他们的品德朝着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达到目标才是目的。所以,德育评价要注重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为此,教育者要了解现代社会,特别是21世纪对幼儿的要求、幼儿教育纲要及德育目标,然后对德育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测量的行为化指标。
(二)评价具有诊断性
德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对幼儿个体的好坏下一个"好孩子"或"坏孩子"的简单结论,而是要针对幼儿德育过程进行诊断、分析,为今后有效的教育指导提供客观资料与依据。况且,一个人良好品行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幼儿的品德教育不应是用一种"鉴定结果"来要求幼儿,而在于培养和熏陶能形成这种"结果"的一些基本素质,为幼儿最终形成良好的品行打下基础。所以,幼儿德育评价应是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成为教育的过程,成为激发幼儿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动机与心理倾向的过程,成为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尤其要创设"适合幼儿的德育环境",使现代教育所倡导的"通过创设适宜每个幼儿的品德教育"观念更符合幼儿德育评价这一教育过程。
(三)评价主体具有年龄性
由于评价的主体--幼儿年龄小,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完善,因而在幼儿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还具有下列一些年龄特点:
1.从他律逐渐向自律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反复论证了幼儿的道德发展是由他律逐渐地走向自律的过程。幼儿道德的自我评价具有很大的受暗示性、缺乏独立性的特点。幼儿初期,幼儿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往往把成人的评价加以重复,依据成人的评价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认为能得到老师和父母肯定、赞扬的就是对的。有时还可以看到幼儿的行为也会受到同伴评价的影响,而同伴主要是依据成人对某个幼儿或某件事的评价来认识和评价的,这些都是幼儿道德他律性的表现。当幼儿到了大班后期,才会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幼儿会申辩或反感。
2.从表面性到抽象性
幼儿德育自我评价常常表现为幼儿从外部行为及行为的表面后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他们常常只能评价自己的一些外部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例如,小班幼儿对打人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对的只是从"会把别人打痛"的角度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断地接受教育,大班幼儿逐渐会对人的内在品德进行评价,能够理解某些比较抽象的行为准则。
3.从情绪性到客观性
在幼儿期,幼儿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会将自己直觉的情绪体验作为评价的依据。例如,小班幼儿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以某种强烈的情绪刺激为出专点,如他想得到某个玩具,谁不给他,谁就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经过教育会逐渐从道德认识出发来评价。由此,我们在对幼儿德育评价的引导中,应根据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水平和行为能力所能达到的可能性,来确定评价的策略和方法。
然而,当前幼儿德育评价领域里,还存在着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一是评价内容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有人希望将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以原则的形式灌输给幼儿,把"本份"、"遵守纪律"、"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等思想灌输给幼儿,如果稍有不遵从成人意愿的即判定为不是"好孩子";此外,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家长"重智轻德"的心理,只注重评价幼儿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情况。二是评价方法与途径单一、封闭、形式化,常常是以教师的评价、说教为主,唯成人说了算的评价造成了幼儿德育评价能力缺乏有效的养成机制。还有的如以"评小红花"来组织幼儿评价自己与他人行为的方法,使评价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幼儿运用不正当行为,如用撒谎来获取小红花的现象。这些与教师评价、说教为主的方法加在一起,往往将评价引入歧途。
二、正确把握现代幼儿德育评价的内容
根据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中国幼儿德育的价值观及幼儿德育评价的特点,我们认为,德育评价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时代的进步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综合的要求。这个要求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从幼儿德育评价的内容来看,既要注意对幼儿个性品德要求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又要注意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把握德育评价的内容上,做到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重点放在怎样使幼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具备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既能使幼儿少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又能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具备的能力。为此,幼儿德育评价内容应将21世纪的要求,先进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导入并渗透到德育评价工作中去,除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所要求的"五爱"、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等内容外,还应拓宽现代幼儿德育与评价的内容。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幼儿个性品质的发展
发展幼儿的个性品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幼儿品德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个性品质发展的过程。因此,个性品质的培养是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应该把它渗透到德育评价内容之中。成人在考虑德育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时,决不能将视线局限于目前幼儿的"好动"等某些外部表现,而必须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要,注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互动性、创造性和具有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重大方等良好个性。
(二)培养幼儿参与竞争的能力
要使幼儿将来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幼儿不甘于失败、落后,积极参与,勇于进取,敢于向强者挑战的品质;要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的各种竞赛活动。由此在评价中可以增加强调公开竞争的内容,如加上"遵守游戏规则,输了要认可"等标准,让幼儿通过评价,知道什么是合理的竞争,鼓励幼儿相互之间进行公平竞争,不怕失败,不轻易放弃目标,逐渐形成幼儿的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精神。
(三)加强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合作精神的培养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和在交往中共同合作的能力,就难以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合作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要求,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合作。然而在现实中,成人在这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城市居住条件的限制,幼儿之间从小就缺乏合作的机会,因而合作的精神也就难以培养。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尽管口头上说"玩具应该大家一起玩",可转眼之间就会蜂拥而上,争抢玩具。所以增添"是否能合作画一幅画、合作搭积木"等评价内容,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在未来社会中必须具备的适应能力。
(四)教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与社会
未来的幼儿教育是按照让幼儿从"学会XX"的总思路起步的,那么在德育领域里,"学会关心"就应该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现在独生子女只是一味地被别人关心,被社会关心,他们虽然沉浸在"爱河"之中,但却并不了解什么是爱,反而认为众人对自己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差一点儿也不行,他们既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去关心别人。为此,我们认为,德育评价内容必须加上幼儿"是否主动关心帮助同伴和他人"的内容,以引导幼儿逐步学会关心。
(五)把中华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融合起来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道德遗产,因此我们可以将德育传统中仍具有生命力的、值得继承和发展的,如爱国爱民、孝亲尊师、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渗透在幼儿德育评价内容之中,这既反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发展的客观存在,又体现了时代对
2l世纪人才的要求。
三、积极探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评价策略与方法
在幼儿德育评价过程中,我们认为,评价途径与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评价目标的实现,不同的评价要求可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方法,并将各种评价方法与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使评价更客观、更公正、更合理,更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此外,可根据每次评价目的、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评价策略与方法。
(一)以自我评价为基础,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德育评价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幼儿的自我评价,二是他人评价(包括成人评价和同伴间的评价)。如何处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关系,首先依赖于我们对教育评价功能的认识。众所周知,德育评价的功能在于导向和激励。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导向、自我激励的过程,而他人评价则是一种通过他人或外在的教育、控制、导向、鼓励,促进评价对象日趋完善的过程。幼儿所具有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德育评价应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中有"自", "自"中有"他",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有意识地将目标要求渗透在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应根据幼儿达标的程度,分别采用引导式评价和肯定评价,使幼儿的品德行为更具有目的性、主动性。教育幼儿积极、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尤其是要启发以幼儿为主的感受性评价。成人在引导幼儿积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时,首先要引导幼儿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然后以幼儿的亲身感受为基础,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在感受中产生评价,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伴随着教育活动过程而进行的评价;而终结性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所获取的信息、材料为基础,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为了准确、客观地评价幼儿与教育情况,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形成性评价中,可及时了解幼儿品德教育的现状,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使之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在期末终结性评价中,又可将平时收集的观察信息加以汇总,使之成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科学地判断幼儿的品德行为,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帮助。这种结合是形成有效调节、改善教育过程的机制。
(三)随机观察评价和创设情境观察评价相结合
随机观察评价是指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对幼儿进行品德行为的观察评价;而创设情境观察评价主要是指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一个情境,对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品德行为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进行评价。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并依赖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所以教育者要努力捕捉幼儿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随机性评价,也要善于将随机性评价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此外,也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幼儿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观察幼儿的反应,及时进行评价,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群体评价与个别评价相结合
群体评价是肯定幼儿群体中好的品德行为或否定幼儿群体中带有普遍性的不良行为,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个别评价是指教师对行为表现特殊或典型的幼儿跟踪观察,发现其行为过错并及时与之个别谈话、讨论,以便帮助幼儿学会评价自己,认识过错,纠正不良行为,或者以个体事例启发评价讨论,达到教育大家的目的。教育者在操作时可视幼儿的具体情况或个性特点灵活运用。
(五)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
直接评价是针对幼儿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直截了当地就事件本身、后果进行的评价分析,使幼儿不断认识自己,矫正不足;而间接评价是对观察中发现幼儿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的苗头,教师用讲故事、评价故事中人物行为等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从故事中接受评价,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效果可能更好。
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可采用期望性评价、鼓励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将成人的、社会的期望内化为幼儿的主观需要,同时要注意坚持积极评价,避免消极评价,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摘自《幼儿园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