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沙弥尼威仪篇 [复制链接]

1#

前言


    学威仪是出家的第一步,出家人只有威仪具足,才能作到戒行清净,然后依戒生定,因定发慧,最后圆满无上菩提.


    简单地说,仪容可观就叫做威,轨度格物就叫做仪.也就是说,我们的外表,有一定的格式,进止有一定的尺度,规则,让人一见就生恭敬之心,这就是威仪表现在外所产生的作用;或者威仪也可以解释为出家人处处依教而行,所表现在外的一种气质和风度.


    威仪对出家人是很重要的,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当初就是因为见到马胜比丘威仪庠序,举止有度,才发心入道,并且证得圣果的.这也是典型的身教胜于言教的实例.在当今这个时代,威仪也可以通俗地说成是一种道气,而没有威仪就显得有些俗气.


[MP=0,0]http://www.haikong.com/foyue/../fileupload/zanseng.mid[/MP]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在正式进入威仪门之前,先应知道沙弥尼应具五德:




一、发心出家,怀佩道故




发:是发动,就是动念头。


心:有肉团心,有实心、有真心,借助实心就能到达真心,所以发心要发动我们的实心。


在《香乳记》中“心”解释为中,因为心是立于善恶之间的,一个念头生起来,向善可以超凡入圣,向恶则报在三途,所以“心”解释为中。现在既然发心出家,不仅在形式上剃发染衣,还要不忘初心,要能够发起出离心,知道世间是苦空无常的,所以志求佛道,求受净戒,依戒起修,通达定慧,最后证得圣果。我们要发的应该是这个心。


怀:是心怀,就是时刻不要忘了正念。


佩:是佩戴,也就是持。


怀佩道故:即我们持念求道的心精进不懈,从初发心到最后一直道念不失。


我们刚刚出家,来自于世俗,要能发起出离心、念道的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经典中都有赞叹出家功德的偈子,如《华严经》云:“若有不识出家法,落入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智出家求寂静。”因为众生愚痴,不知道生死过患,长期沦溺于五欲之中,不知出离,所以佛陀大慈大悲,舍弃国财示现出家,用种种方便法门,开示世间的苦空无常,财色名食睡都是世间苦的因,将来要受苦果,所以佛陀赞叹出家功德,让众生了脱生死,求得涅槃。


《涅槃经》中也说:“居家迫窄,犹如牢狱。出家宽广,犹如虚空。”这就说明在家的生活,如同牢狱一样不得自由,整天是家庭、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恩恩怨怨没完没了,给人带来的只能是种种烦恼。出家则不同,因为远离了这些束缚,犹如从牢狱中释放出来,获得自由,生活就像虚空一样,自由自在,非常宽广。这就是我们出家人的福报。


而且,佛在《涅槃经》中还告诉我们,真正的解脱,必须得从出家开始,不经过出家就不能成佛。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难得的福报,切不可悠悠度日,错失因缘。应警惕自己:“一日摸头须三省,莫负出家美名称。常思妙道不放逸,永不退失菩提心。”




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毁:就是改。也就是说以前在家时,我是个小女孩,穿漂亮衣服,现在我出家了,不仅剃除须发,而且那些漂亮衣服也染成坏色,这就是毁其形好。出家和在家是二条路,不一样的,出家是反形易性,不单外相上改,性格上也要改,以前在世间上所贪的,现在不贪了,以前在家时的种种习气,出家后也要通通改掉,要在形和性上都来一个彻底的改变。也就是割其所重,服彼所轻,世间人认为华丽的衣服我们不穿了,他们看不起的坏色衣我们穿上,以此来表明我们的志向与他们不同。应警惕自己:


“毁其形好著袈裟,勤修善根息世尘。世间财宝我不爱,唯求佛道无价珍。”

TOP
3#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三、割爱辞亲,无適莫故。


適相当于嫡。


第三德是说,无始以来,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不能出离,都是因为情爱,对于所亲的人不能舍离,对于情爱难以割断,虽然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当缘尽的时候,还是要分散,想留也留不住,这就是八苦中的爱别离苦。我们出家就是要割断这个俗缘,为将来成就道业,而且出家偈中也写道:“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出家之人当学无为法,没有怨亲的差别,怨亲平等,无论是怨是亲,都要发心度脱他们才行,这才是真实报答四恩的人。


有些人认为出家是不孝,这种理念是不正确的,这是他们不懂什么是孝。佛说孝有三种:小孝、中孝和大孝。小孝是承侍于父母身边,端茶倒水,请安问候,让父母安享天伦之乐,这是小孝。中孝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为父母扬名,这比侍奉在父母身边更能让他们高兴,所以这是中孝。大孝就是出家,通过精进用功,把功德回向给父母,可令他们生时增福延寿,将来往生还可超拔他们,令离恶道,这才是真正的孝。所以出家是大孝。


佛门中有一则黄檗禅师的公案,禅师就是坚信“一人出家,七祖超生”的佛语真实不虚,所以出家修行,后来他的母亲因为想他,到处找他,最后不慎溺水而死,禅师在火化母亲的时候,口中说道:“一人出家,七祖超升,若不升天,诸佛妄语。”话刚说完,空中就现出了他母亲的形象,告诉他说:“因为你出家的功德,我才得以升天,如果不让你出家,我就要堕落地狱了。”所以说出家是一种大孝,彻底的孝,世间人不懂,他们只从表面现象看,我们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割爱辞亲而出家,为了成就道业,为了利益父母,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出家因缘,时时警策自己:“辞亲割爱学平等,四海为家方外宾,无憎无爱无缘慈,愿学地藏度慈亲。”


四、委弃身命,遵崇道故。


遵:就是奉行。


崇:就是恭敬。


无始以来,都是因为这个身体,所以积聚了种种痛苦,在六道中受苦,现在为了求得解脱,就要依照佛的教法,恭敬奉行,勤学修习,把整个生命都用在修道上,直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才算没有空过一生。


“人生得之诚可贵,佛法难遇今得闻,若为护法求正觉,委弃生命也甘心。”


五、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乘:是运载的意思。大乘是相对于小乘来说的,大乘运载的人多,小乘运载的人少,所以小乘不究竟,只顾自己,至于灰身泯智,便不再发心度众生。大乘才是究竟乘,是要化道一切的,所以我们要发大乘心。


我们剃发的时候也曾经发愿:“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我们要时时发这个愿心才行。


“高洁尊严人天师,如来亲子不自弃,志求大乘度众生,沙弥五德应牢记!”

TOP
4#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以上是沙弥五德的内容,如果按三大记里面所讲的,则有六种德相,与五德的内容基本相同:


一、出家舍著,就是要把对世间的贪恋、执着放下,要发起厌离心,修出离行。


二、福度含生,就是要修慈悲行,以慈悲为怀,修利他行。这一点对我们是很重要的,从出家的那一天起,就要发度众生的心,不能只为自己,一定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三、戒善自修,这是让我们持戒修善,修功德行。


四、灭诸过业,就是让我们灭除一切的烦恼和过失。


五、修行定慧,这是告诉我们,出家只学戒是不够的,比丘尼六年学戒,通达开遮持犯以后,还要进一步修学定慧,要想成就佛果,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


六、断结成道,戒定慧三学依次而修,就可以断除烦恼,成就佛道。


这六种德相也可以从因果、三聚净戒、四弘誓愿三方面来说:约因果而言,出家舍著、福度含生、戒善自修、灭诸过业、修行定慧,这五种属于因,只有到断结成道才彻底断了烦恼,证了佛道,这才是果。


约三聚净戒而言:出家舍著、灭诸过业、断结成道是断恶,属摄律仪戒;戒善自修、修行定慧是摄善法戒;福度含生是饶益有情戒。


约四弘誓愿而言:福度含生是誓度众生,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灭诸过业是誓断烦恼,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戒善自修、修行定慧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断结成道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无论是五德还是六德,都是沙弥你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这几样都做到了,就是德善自居,把善法都归摄于自身了,这才称之谓有德。这是从心与教所引发出来的美德外彰来解释威仪,“有威可畏,有仪可敬”就称之为威仪。如何做到有威仪呢?首先要有德,一个人德相外彰,他就会表现出一种气度,一种超人的气度,一看就和其他人不一样,这样就能摄受人,人家就能敬畏你。所以我们出家人平时的威仪一定要注意。


如果从行上讲,有行住坐卧四威仪,即平时我们常说的: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TOP
5#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行如风:就是走路时不要左右顾视,脚步要稳健轻盈,就像风往前刮一样,不要左右摇摆。


立如松:就是站立的时候,要像松树一样。松树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夏季烈日炎炎晒不死,冬季漫天风雪冻不死,而且总是郁郁葱葱的,我们就是要仿效松树的这种顽强的性格,站的时候要站得端端正正。


坐如钟:钟是丛林中的主要呗器,因其声音洪大,故名洪钟。钟在我国古已有之,它在佛寺中主要作为修行起居的讯号和佛事庆典的法乐。《敕修清规·法器章》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我们坐在那里就要象大钟一样,不左右晃动,也不前后摇摆,坐下以后就稳稳当当。


卧如弓:躺着的时候要像弓一样,弓之所以做成弯的,是为了积聚力量,会射箭的人都懂得,弓在拉满的时候,发射出去的力量最强,我们出家人即使休息的时候,也要长养圣胎,不能忘失道念,所以我们卧要象弓,不能直直的,仰面朝天,也不能左卧,要吉祥卧。


这行住坐卧四威仪,不仅我们学,其实有很多世间人也是很讲究这些规矩的。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这四威仪的培养,就会显得内气不足,抵御不了外来的风寒暑热,就会生病,所以中医学上说要扶正祛邪,把邪气去掉,扶起内心的正气来。这就要从人的心即神,一直到身即行,要有一套方法。心与行是分不开的,行为是受心灵支配的,有什麽样的心,就会产生相应的行动。反之,一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他的内心。要想让自己的心保持坦荡无私、豁达乐观,就要在行动上约束自己,检点自己,处处以佛的教为指导,做一个有威仪的人,心怀正法,念于三宝,一个人威仪具足,才能住持三宝。如《华严经》上说:“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能令三宝不断。”所以为了住持三宝,我们要学习威仪门。

   门是能通的意思,也就是说,学威仪是出家的初阶,是成就佛道的第一步,有了威仪就可以成就我们的净行,由行净而成就佛道。
TOP
6#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下面将正式进入威仪门的内容。


文:佛制尼众,律严大僧。由其正法系增减故。详考圣典,其制自明,若沙弥尼自不知应所施行,不许近圆。以大比丘尼事更难作故,须令熟学知已乃许受具,如不知,而即为受具者,则为佛法易行,亚僧易做,是故沙弥尼应先崇训。



佛制尼众,律严大僧:佛为比丘尼制的戒律,比比丘戒要严。


佛: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汉译为“能仁、寂寞”,这是说佛的智慧和慈悲都达到了圆满的境地,能够拔众生苦,与众生乐,为众生指出一条觉悟的路。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悟的意思,觉悟又分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声闻只能达到自觉,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但觉行不圆满,只有佛是三觉圆满,如果我们要救渡众生,就必须具备佛陀的这种觉性,三觉圆满,才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涅磐的彼岸。


制:制法、制戒。释迦牟尼佛本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在出游四门时见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和沙门后,醒悟到人生有生老病死之苦,于是逾城出家,在经过了五年参访、六年苦行后,夜睹明星而悟道,于是开演一代时教,度化众生。在最初的十二年中,佛都是用略教诫来教化弟子的,即“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就这一首偈子,大家就能遵照奉行,不起贪嗔痴之念。可是十二年以后,有漏法生起来了,僧团中出现了不清净的现象,于是佛就开始制戒,犯一条制一条,制到最后,比丘二百五十条,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所以说,“佛制尼众,律严大僧”。


尼:就是女的意思。


尼众:佛有七众弟子,分别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其中尼众包括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他们的位次又有不同。


大僧:是指比丘。因为比丘是七众之首,所以加了一个大字。僧是僧伽的略名,也是众的意思。


佛制尼众,律严大僧,不仅尼众的戒条比比丘多,更重要的是佛为比丘尼制定了八敬法。

TOP
7#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八敬法就是八条恭敬比丘的法。最初佛不同意女众出家,因为尼众出家,僧团中就会出现不好的现象,如果没有尼众出家,人家供养沙门就会像奉侍日月神一样,可以舍衣服铺地让僧人踏过,可以把头发铺地让僧人走过,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女人出家,正法可以住世千年,广泛传播,要是有尼众出家的话,这一切就没有了,还要减正法五百年,所以佛不许尼众出家。是阿难不忍心看到大爱道她们披头散发、蓬头垢面的到处随佛求请,所以再三向佛求情,佛才说了八敬法,问大爱道能否受持,大爱道回答说只要同意女众出家,一定遵守奉持。佛说若能依教而行,正法还得千年,若不行者,随处法灭,可见八敬法是关系正法存亡的大事,能够行持,正法就住世,若不行持,正法很快就会毁灭。所以对于八敬法还是应该简单的了解一下。


第一、虽百腊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应起迎、礼拜、问讯,请令坐。此种的百腊有二种意思,一是年龄大,一是戒腊高,无论哪一种,对初受戒的比丘都要恭敬。


第二、不得骂谤比丘。因为无论是骂或是谤,都表示轻视,都会引起僧团的混乱。这样也不行。


第三、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这是佛制比丘有教导比丘尼的责任,比丘尼可以从比丘学法,比丘尼有过失,比丘可以说,而比丘尼不可说比丘的过失。


第四、于大僧中求受大戒。比丘尼的戒体必须在比丘中得,本部登坛只是一个前方便。


第五、若犯二篇罪,应在二部僧中半月忏悔。小众不应该知道比丘尼的罪名,所以用篇名代替。就是说,如果犯了比丘尼的二篇罪,应到二十清净比丘、二十清净比丘尼当中忏悔。比丘尼之所以有三个位次,先是沙弥尼,再加学六法,作式叉尼,就是为了好好学习比丘尼的行法,防止当比丘尼时犯这些过失,如果当比丘尼后犯了这些过失,就不好忏了。


第六、半月半月当从大僧中求教授人。比丘尼每半月都要去向比丘僧中请教誡,然后比丘派人来教授我们。


第七、不得在无比丘处夏安居。比丘尼安居应依止大僧,这样有问题就可以去请问,但是住的不能太近,更不应共住。


第八、安居竟应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结夏安居竟,尼众应往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如果见到我们有什么不如法,听到我们有什么不如法,或从见闻上疑惑我们有什么不如法,给我们指出来,我们就必须改正。


八敬法虽然是比丘尼的戒,但是作为小众同样应该遵守。尤其现在很多女众是跟比丘师父出家的,更应该注意,即使是自己的师父,也要行八敬法,不要由于自己的放逸而让师父动念,甚至于犯戒,到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TOP
8#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由其正法系增减故:佛为尼众制的戒关系到正法的增减。


详考圣典,其制自明:详细的去考察佛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看看佛为比丘尼制的戒律,心里面自然就会明白。


若沙弥尼自不知应所施行,不许近圆:沙弥是梵语,华言有三意,息恶行慈、勤策和求寂。息恶行慈就是息灭世间的恶法,以佛的教来慈济众生。


勤策就是要勤奋策励自己。我们小众既然发心出家,受了沙弥尼戒或式叉尼戒,就要常常鞭策自己,不可懒惰懈怠。


求寂就是我们平常勤学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涅磐境界。寂就是圆寂,也就是指涅磐。


尼就是女的意思,但为了区别一般的世俗女子,表明我们是出家修道的女子,所以用尼不用女,沙弥尼就是女沙弥,意思与沙弥三义同,沙弥做的事,沙弥尼同样要做到,甚至比他们还要严格。


近圆:指具足戒。圆同样是圆寂,即涅磐。也就是说受了比丘尼戒以后,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朝着涅磐走去,所以叫做近圆。


如果沙弥尼不知道自己所应该做的,包括语默动静等种种行为举止,都不能如法如律,就不允许其受具足戒。


以大比丘尼事更难作故:比丘尼的行法比小众的行法更严格,如果小众都做不好,大比丘尼所应行的事就更加难以做到。


大是相对于小而言的,此处指比丘尼,小指沙弥尼和式叉尼。


比丘尼即是女比丘。比丘有多义,主要有三义:乞士、怖魔、破烦恼。


乞士:乞有乞讨之义,世间将乞讨的人称乞丐。但乞字后面加一个士字,意义就不一样了,因为古代的士字表示尊贵,这就与乞丐区别开了,而是指上乞佛法以滋养法身,下乞饮食以滋养色身。


怖魔:魔的梵语全称为魔罗,华言杀者,谓能杀人法身慧命。魔王希望世间众生都在他的掌控之下,成为他的眷属,如果有人出家修道,魔王就会念言:此人不但将要摆脱我的管辖,而且还会度化他人,减少我的眷属,这时魔王就会心生恐怖,于是化现种种魔境来干扰出家人,尤其在出家人登坛受戒的时候,整个魔宫都会震动,魔王生大恐怖,所以千万别小看了自己,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使魔怖。


破烦恼:就是通过如法的闻思修三慧来对治自己的烦恼,息灭贪嗔痴。


须令熟学知已,乃许受具:沙弥尼应对自己的行法了如指掌,行起来得心应手,才允许受具足戒。


如不知,而即为受具者,则为佛法易行,亚僧易做:如果沙弥尼自己的行法都没学好,就为其受具足戒,她就会认为佛法易行,比丘尼容易做。


是故沙弥尼应先崇训:所以沙弥尼首先应该崇奉佛的教导,把沙弥尼的法学好,然后再说以后的事。

TOP
9#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以下条则,于大爱道经,沙弥尼离戒文,及第二分比丘尼随律威仪中节出。又云栖沙弥要略内,凡沙弥尼可通用者,亦采集之。良以末法尼伦,情多懈怠,闻繁则厌,并恐文字生浅,于是删繁撮要,仍分类聚,以便读学。间有未备,从意补入一二,其乐广览者,自当检阅全书。



以下条则,于大爱道经,沙弥尼离戒文,及第二分比丘尼随律威仪中节出:


以下:即下面《威仪门》的内容。


条则:即《威仪门》的每条每篇。


节出:节录出来。


《威仪门》的内容是从《大爱道经》、《沙弥尼离戒文》和《四分律第二分比丘尼随律威仪》中节录出来的。


又云栖沙弥要略内,凡沙弥尼可通用者,亦采集之


云栖:即莲池大师。净土宗第八祖,著作很多,《沙弥要略》是其中之一,是关于沙弥的威仪。


威仪门的内容除以上出处外,又从莲池大师所撰写的《沙弥要略》中,将沙弥尼与沙弥通用的威仪采集出来,汇编在一起。


良以末法尼伦,情多懈怠,闻繁则厌,并恐文字生浅,于是删繁撮要,仍分类聚,以便读学:《沙弥尼威仪门》是明末律宗高僧见月律师汇编整理的,法师之所以要进行整理汇编,实在是因为末法时期的尼众,好简不好繁,好略不好广,越简单越好,讲得多了就会心生厌烦,说得太浅显又生不起恭敬心。正是出于这种原因,所以见月律师就删除繁琐之处,把重要之处撮合在一起,并进行分类,同类的汇编在一起,以便后人阅读和学习。


间有未备,从意补入一二,其乐广览者,自当检阅全书:在汇集整理的过程中,或者有的地方不够完备,就在不改变原义的基础上,从义理上补充一点点。如果对于乐于博学广览的人来说,觉得这个文还不够广,可以翻阅它们的原文,自己去查阅。


TOP
10#

回复:沙弥尼威仪篇



浅谈佛门的几种供品


在寺庙或家中的佛案前,佛弟子都习惯以香花灯烛果等供品来供养佛菩萨,这些供品其实都具有教育意义,让我们时时生起警觉。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几种供品的意义。


香,具有流播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等作用。佛弟子供香,取其以芬芳供佛,又香在燃烧时袅袅上升,可以传达信息,以求达到一种默契。上香一般以一柱或三柱为宜,但最重要的是懂得以心香供佛,以一颗虔诚的心,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而不是说香上的越多越好,或者迷信的去追求上头柱香,这就大错特错了。


是代表因。所谓“花开结子”,是结子的因。没有花开的过程,也就没有收获的结果。所以佛案前供花是提醒佛弟子要多种成佛的因,将来才有成佛的果。什么是成佛的因呢?一切自利利他的善行,都是成佛的因。有了代表因的的提醒,我们才会常常自勉自励,检讨自己的行为,向着成佛的目标前进。此外,也有人说供花可得相好庄严。总之这是一种因行。


灯,又叫灯明,即点燃灯火以取光明之意。《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菩萨,燃法明灯,以信为炷、慈悲为油,以念为器、功德为光,除灭三毒之暗。”这里蕴涵了“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化万年愈。”的深义。因此,人们也把灯看作是智慧的象征,尤其佛弟子愿意点灯供佛,以取光明智慧之义。点灯的另一个意义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所以传统的寺庙依然燃油灯,当油在燃烧时,灯蕊也一直在发亮照明,是用来提醒学佛者应常抱着贡献自己,服务众生的牺牲精神。


烛,也具有与灯一样的功能。在古印度,常向佛前奉献油灯,后来蜡烛应世,供佛多用方便的蜡烛。佛殿燃烛,是将蜡烛插在精美的烛台上。


是代表结果。佛教最重视因果法则,万事万物不离因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乃至一言一行一个念头,都有因果。所以看到鲜果,便提醒自己要小心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希望有善果,就必种善因。佛教徒希望达到最高的果是什么呢?就是成就佛果。为了提醒自己要达到这个圆满的佛果,所以佛教徒把鲜果供在佛案。这个鲜果并不是送给佛菩萨吃,或者跟佛菩萨谈条件的。

点灯发出光明,光明是代表智能。所以点灯乃代表启发智能。这个智能包括了世间智能及出世间的智能。所谓世间智能是指一般的聪明才智;出世间智能是指了解宇宙万法现象存在的真实法则(主要有三:无常、无我及不二,恕不在此详谈)。

是有摄心的作用。因为燃香会发出香气,并且有个袅袅上升,从香气及烟雾可以传达讯息,所以古时候的诸侯亦以烟为号,作为彼此间的一种默契及信用。至于好的香料所产生的香气,对心身有宁神镇静之用。所以佛教徒烧香,乃是表示愿意摄心生信,誓言降伏自己的烦恼,依着佛陀所教授的正道寻求究竟的解脱。明了了这个内涵真正的意义,也就不致流于计较烧头柱香或一次烧几十支香的执着了。

佛法的真实利益在于减少我们贪瞋痴的烦恼执着,但为了易于教导众生,所以才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醒我们,引导我们。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方法内里的密意,却一味执着于外表的形相,甚至因而产生更多的烦恼执着,岂不是辜负了我们学佛的初心?岂不是辜负了佛陀苦心的教导吗?


  念珠 念珠又名数珠、诵珠,是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法物。念珠的来历,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消除烦恼的法门,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树的种子穿成珠串,持佛名号消除烦恼。我国有关念珠的记载,是《续高僧传》所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教人们手掐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以遏制安念。


    做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木槵子、香木、珊瑚、玛瑙、玉石、水晶、琥珀,以”及天台菩提、风眼菩提、金刚菩提、星月菩提等。通常用的念珠数字为一百零八颗,这个数字是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三昧。《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说:“数珠不定,亦有三品:上品一百八,中品五十四,下品二十七。别有最上品,当用一千八十为数。”也就是说,念珠最多为一千零八十颗。这可能太长,未获通用,只见在法会上作为庄严品。此外,净土宗、禅、宗华人还分别爱持用三十六颗念珠和十八颗念珠,其数相继为一百零八的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此为携带方便还是别有深义?待考。


    念珠为修净土和修密法者最为常用。佛教认为,手持念珠随时诵念,可以提醒道念,增加定力,增长智慧,庄严威仪。掐珠的姿式是左手引珠,如转**;一面持念,一面观想佛菩萨圣号,如此功德无量。


    佛教还规定,一般信众是不能挂念珠的,通常要受戒十年以上的僧人才能挂。有的念珠还拖须子,丛林监院的须子拖在右边,知客的须子拖在左边,住持的须子拖在背后,这称为拖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