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陀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海域中的一座小岛位于杭州湾口南缘,宁波市以东,与大陆相距20公里。处于东经122度21分--122度24分,北纬29度58分--30度02分。距著名渔港沈家门6.5公里,长约6.7千米,最宽处4 .3千米,最高峰白华顶海拔291.3米。海岸曲折,北部和东南部多沙滩,西部和西南部多泥涂,海岸线长22.5千米,面积约11.82平方千米。
---普陀全名为普陀洛迦,是梵语,意即“美丽的小白华(花)”。苏东坡《送冯判官司之昌国》诗有:“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花半吞吐”句,诗中“桃花”为桃花山,“小白”是指小白华,也即普陀山。宋体元丰三年神宗赵顼钦赐“宝陀观音寺”额并赍银建寺,“宝陀山”名遂远扬。明万历三十三年。神宗朱翊正式定名为“普陀山”。由于历史上中国的都城多建于北方,古代习常将京都以南的海域称之为“南海”,与佛经所载吻合,故又有“南海普陀山”之称。
---普陀山的历史与佛教文化在普陀山的发展密不可分。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专门侍奉观音菩萨的道场。追溯历史,普陀山与佛教的关系,确与观音菩萨有关。唐代,日本为了与中国交流佛教文化教育,曾派遗多批入唐僧。日本著名高僧慧锷曾作为学问僧和请益僧三次入唐。慧锷第三次来华是在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四月由明州回国的。途中是风,漂流至舟山列岛普陀山附近莲花洋,海中暗礁阻碍船只行使,误认作铁莲花阻舟前行,以为是观音大士不肯东渡,遂将从五台山请来的观音像留下来,当地居民张姓舍宅建院以奉祀,取名“不肯去观音院”,此为开山之始。观音像在普陀山纯属偶然,而其最终成为著名的观间道场,则有着社会与时代背景。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赐额“圆通宝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地方。这样,自唐代第一尊观音像入山开始,历经三百余载,终于成为中国佛教四大道场之一。
---普陀山气候湿润,景随时迁。春季多雾,奇幻莫测,旅游登山,如入神仙世界;盛夏时节,白天最热平温度不超过摄二十九度,入夜清风习习,凉爽宜人;交秋以后,秋高气爽,是观日出东海的好处所;隆冬季节,也是风和日暖,最寒时月平均气温不低于摄氏四度,少见冰雪。堪称冬暖夏凉,四季草木长青。海市蜃楼为普陀山特有的天象景观之一,自唐以来历有文字记载。公元748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1916年孙中山先生考察东方大港,顺便旅游普陀山时都见过海市奇景,且有专文记录。1981年、1989年也曾再现过海市蜃楼。
---普陀山四面环海,对外交通自古至今依靠海运。目前普陀山对外开通了多条航线,至沈家门、朱家尖、洛迦山、上海、南通、宁波等地都很便捷。
---普陀山与上海之间每天有普通客轮1班,快船1班;与宁波之间每天有普通客轮2班,快船6班;与沈家门之间除了每天有定时往返的轮渡以外,也有快艇来往,从上午6点至下午5点,每10分钟1班,与朱家尖之间每天有快艇5班;与洛迦山之间每天有单趟返客轮2班;头班上午8点从普陀山出发,10点从洛迦返回,第二班下午1点从普陀山出发,3点从洛迦山返回.其中与沈家门之间往返的乘客中,包括了很多在普陀山岛上工作的人员,该线路实际上已实现了公交化.
---1997年位于朱家尖岛上的"舟山(普陀山)机场"正式通航,标志着普陀山对外交通多了一个间接的快速通道.目前机场已开通舟山至上海、北京、厦门、等多条空中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