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注意 [复制链接]

1#
你善根还在,所以这个妄想它有一定的分寸,一定的控制能力。那么最大的考验在什么时候呢?就是死亡到来的时候。死亡到来的时候,就有两种情况了: 

第一种,就是你今天栽培的善根开花结果了。有结果了,那恭喜你:你或者到涅槃去,或者到净土去。那你今生的善根就有一定的美好的结果,那你就没有所谓的退转的问题了。因为你爬山一次到顶,你能够一鼓作气,一次到位。 

第二种,如果不幸的是,我们今生的修行是没有结果的,就是你死了以后,不幸没有往生。没有往生,那就是考验你善根的时候了,就是你那个善根受到生死轮回的严重考验。如果你善根栽培得很强,就是观照力强,誓愿力也强:你对中道的实相有强烈的观照、对于菩提心有很坚固的发愿,那么你在轮回当中会很快地恢复你的善根力。你看智者大师、蕅益大师的传记,他们在一出生没多久就遇到三宝,就开始修学佛法,所以轮回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但比较麻烦的是,如果我们今生只是一种事修,有时间做做功课,平常就是打妄想,就是你那个理观非常薄弱,你平常只是在做功课,这样子的善根就很可能堕入印光大师所说的三世怨的法则当中。什么叫三世怨呢?就一个善根薄弱的人,堕入轮回以后,他今生没有结果,来生会出现大福报,这是最不幸的。

~~ 恭录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分享 转发
TOP
2#

凡夫的心就是生灭的,因为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有一个我以后,我们就会去取着外在的境界,所谓的我所。

我们取着外在的境界的时候,就为境界所转,境界是顺境,我们就快乐,这快乐的心就生起来;快乐的境界消失以后,我们的心,这个快乐的心也消失掉。接着是逆境现前,我们就痛苦悲伤;这个痛苦的境界消失以后,我们痛苦悲伤的心又消失掉。

所以我们这个心就像波浪一样,生生灭灭,完全是随顺着外在的六尘境界所转,境界怎么弄,我们心就保持什么状态,这种心就是所谓的生灭心。

事实上,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我们的自性是不生灭的,它像镜子一样,你境界来,只是一个影像而已,它如如不动的。之所以能够如如不动,主要的观念还是一样,它能够没有一个我可得,清净本然。这个是讲到第二种情况,“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 恭录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TOP
3#

越到晚年的时候,安住力越重要了。因为你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你怎么安住。在你身体旺盛的时候,事修很重要。

到了临终的时候理观,因为你不可能从床上爬起来再去拜忏了,就靠理观了。怎么样让你自己不受业力的干扰,不受妄想的干扰,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严格来说,越到晚年,你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了,就是回到真如,要收心。

所以,如果晚年的时候,你的心还是一直在向外攀缘,你大概不会往生了,不管你怎么用功。因为讲实在话,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个人不修理观,你就是一天拜个十几万拜,给你拜一百年,你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忏悔的业障如大地土。

真正忏悔的意义,只是培养惭愧心,断相续心而已,让粗重的业力沉淀下来。但是很多业力都还在的,这个时候你必须靠真如来吸收这一些剩余的势力了。所以越到晚年你必须收心,回到你内心最深的地方,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住下来。你观察这些相状都不是你本来有的,后来才有的,跟你没关系。

~~~ 净界法师
TOP
4#

七情六慾中的解脫之道

米拉日巴尊者曾言:“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内心状态对人生的决定性影响。

有七情六欲,是人的显著特征。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被嗔怒、喜乐、哀痛、爱欲等情绪环绕。愤怒时的热血上头,快乐时的开怀大笑,悲伤时的黯然神伤,这些都是我们生命鲜活的证明。七情六欲就像五味杂陈的调料,让人生的这场盛宴有了丰富的滋味。

而物,无论是山川湖海,还是金石草木,它们没有情感的波澜,没有欲望的驱使。高山沉默地耸立,见证岁月变迁却无动于衷;湖水平静地流淌,倒映世间万象却心如止水。它们在天地间保持着绝对的冷静,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不被情绪左右。

然而,掌控七情六欲的,方能被称作人物。就像那些在修行之路上不断探索的智者,他们身处尘世的喧嚣,却能以强大的内心定力,直面欲望的诱惑与情绪的冲击。他们明白,嗔怒会蒙蔽心智,喜乐可能转瞬即逝,哀痛不应成为沉沦的理由,爱欲不应成为束缚的枷锁。他们洞悉欲望的本质,不被其牵着鼻子走,而是以慈悲为怀,以智慧为剑,斩断情绪的乱麻,让内心的慈悲与智慧得以生长。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我们每个人都在与七情六欲共舞。让我们努力成为掌控情绪与欲望的人,以一颗纯净而坚定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跨越重重障碍,走向心灵的解脱与安宁,最终抵达觉悟的光明之境 。
TOP
5#

持戒——帮助接近实相

请问法师,对于想要持戒的人,该用什么心态去持守呢?
答:戒律有清凉之意,能让身心都清凉,不同层次的戒律会让你在各个阶段与“外在引发恶习的人、事、物、处所;自己身语上的恶行、非善语”;“内在的意念、想法、习气”保持清净的距离,不让这些内、外的翻腾状态随意滋扰、侵犯,使你内在恼热。
一开始持戒会有种限制、甚至是难受感,是因为过去习气尚在所致,因此要明白,我们实际是在做一种“与恼热、妄想保持距离感”的训练,渐次地把自己拉到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
过去我们不自觉,自动地会往恼热、妄想中钻,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可能不一会儿就把贪着的人事物的优点放大、讨厌的人事物的缺点也无限放大、过度自尊、一下子我高你低、一下子又你高我低、被赞扬、贬损、占便宜时又过度开心、沮丧等等,这些奇怪的妄想会引发各种情绪,日日让自己心情摇摆、上上下下的。
这些较为粗分的妄想都是从“一种凝固的我”的想法中衍生而出的,一开始大部分的人,是没法看到“我”也是一直随着五蕴秒秒变化的,并没有实体,但因为这种现象太过细微,没法马上捕捉到。
因此,必须要先离于较为粗分的妄想,修行人要透过戒律,先从粗分妄想滋扰的状态中拔出来,对这些妄想要“保持距离感”,要善巧的把它隔出去。
若一直处于被粗分妄想滋扰的状态,内心想要往空性、无我的方向看,会有一种被绑缚的沉重感,这种沉重的遮蔽感会让你无法看到真相,因此一个修行人内心保持“喜悦感”实在重要。
若有喜悦感,它能帮助你看到烦恼的本源,而持戒就能将自己慢慢带入这种清凉的喜悦感,在这种状态下,你看清烦恼的本质的力量会大大提升,可以用追求这种境界的心态去持戒。
平常尽量将自己的心情保持在轻盈的喜悦中,而不是处于苦恼、忧愁或过嗨的状态,这对修行会有全面性的帮助。
善知识
TOP
6#

龍欽巴醒世語:人身當向解脫途|His Eminence Huadeng Dorji Rinpoche.

龙钦巴大师曰:“此生获得人身,若未用于解脱道,将如在富饶之地饿死的饿鬼般可悲”,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洞察。在佛法的语境中,人身极为难得,是众多殊胜因缘聚合的结果。得到人身,就如同置身于富饶之地,拥有了丰富的资源与机会。解脱道则是佛法中引导众生脱离痛苦轮回、实现究竟圆满的修行之路,它是开启智慧、获得内心安宁与自在的关键。

然而,若有人虽得人身,却将宝贵时光耗费在对世俗名利的追逐,被贪嗔痴等烦恼束缚,而忽略了对解脱道的修行,那就如同饿鬼身处富饶之地,明明周围满是能滋养生命的资源,却因自身的愚痴和颠倒认知,无法享用,最终只能在无尽的匮乏与痛苦中沉沦。饿鬼虽有饱腹的渴望,却始终无法得到满足,而那些不借人身修行解脱的人,即便拥有宝贵的生命,却因背离解脱道,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不断挣扎,错失了获得真正幸福与解脱的机会,实在可悲可叹 。
所以,龙钦巴大师的话语振聋发聩,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对人生的思索。人生难得,得到人身就像拥有了一张珍贵的入场券,解脱道则是这场生命旅程的终极方向。若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追逐中,就会像在富饶之地饿死的饿鬼,陷入无尽的空虚与痛苦。我们应珍视这来之不易的人身,精进修行,遵循解脱之道,放下贪嗔痴,开启智慧之门,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升华,方能抵达圆满人生的彼岸,不辜负这难得的生命馈赠。
TOP
7#

即使只清净止语一个时辰,功德也非常大


莲花生大士曾经说过:夹杂烦恼地念十万遍心咒和内心清净地止语一个时辰相比,哪个功德更大?还是一个时辰清净止语的功德更大。为什么念十万遍心咒还不如清净地止语一个时辰的功德大呢?这是因为在这一个时辰的时间里我们会生起非常多贪嗔痴慢等的五毒烦恼,说出各种伤人的话,造下严重的恶业,而念咒虽然很好但是如果一边胡思乱想一边念,这也意义不大,莲师开示清净止语的功德更大的原因也就在这里。 

以前学习的时候,有一次上师仁波切说:我们现在很多人话多得很,尤其是女众,早上做完早课,从经堂出来以后大家就坐在一起开始聊天。都聊些什么?聊老家的事情、聊朋友之间的事情、聊金刚师兄之间的事情等等琐事。你们修法的时间和聊天的时间相比,哪个花得更多?恐怕是聊天的时间更多。
——善知识
TOP
8#

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目标



乐时不再欢乐有时尽,不欲痛苦依法断离苦。无论苦乐知昔业力作,是故于此毋须希惧尔。
此时此刻,你或许正体验着各种幸福欢愉,但这些都不会久长,所以不要执着。今生你必会经历各种困难、疾病和其他麻烦;重要的是从这些经历中,了知法教的真实意义。
不论何时我们经历痛苦或快乐、不幸或满足,都是过去行为的结果。如果你现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为你过去所行的善报。
如果你因疾病、障碍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过去恶行的果报。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你都可以净化自心。
受苦时,你可以发自内心深处祈求,愿你的苦能代替别人的苦,让他们所有的痛楚和苦难永远了脱。你受的苦愈多,就愈能实践替一切众生承担痛苦的修行。
以这种方式来经历困境,把它当做修持佛法的一种激励,它们会成为助力而非障碍。
伟大的米勒日巴尊者就是用这种方法,将他所受的痛苦和艰难全部转向证悟之道,成为最完美的例子。
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一样,放弃对此生舒适、快乐的一切考量,欣然接受所遭遇到的任何状况,做为修行的资粮吗?
求人者众逢人皆微笑,己欲者多样样皆必备。算计能作所作心希惧,从今随缘行止不作矣。
为了财富和权势,你必须取悦权贵,笑得谄媚又伪善,只求达到目的。一旦你踏入权力和富贵的世界,你的心就会充满忧虑,经常萦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
到最后,不论我们变得多么显达富贵,似乎永远都不够。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从不感动满足。正如俗话所说:“贪欲就像一只饥饿的狗。”
就算能尝到天人的珍馐美馔,我们还是会希求更美味的食物。即使能穿到天人华美的服饰,我们仍会渴求更精致的衣着。
所以不要无谓地自我虚耗,像个追索彩虹尽头的小孩!世俗的目标完全无益;开展为帮助一切众生而修行佛法的信念,才是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目标。
佛法的基本要点就是远离生命中对苦乐的恐惧和希求。在荒野独自生活,满足于你所拥有的,就会免受各种需索的折磨。没有许多障碍、分心事物或冲突,修行就容易多了。
反之,穷毕生之力试图得到世俗成就,就像在干涸的河床上捕鱼一样徒劳。清楚了解这一点,立定决心,不要让生命去追求这般毫无意义的目标。
TOP
9#

明心見性悟真諦.遠離塵世幻夢時……

龙钦巴大师曾言:“心性本净,犹如虚空,无有挂碍,远离诸垢。”当我们踏上修行之路,在佛法的智慧之光中不断探寻,渐渐会有诸多深刻的体悟。先是清晰地意识到明心见性的重要意义,那是对本心的洞察,对生命实相的直面。也深深体悟到出离心的力量,它如同指引的航标,让我们从世俗的纷繁欲望中挣脱,不再被无尽的贪嗔痴所束缚。

我们还理解了见相离相的真谛,知晓世间万物皆为虚幻表象。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的功名利禄、爱恨情仇,都不过是刹那间的幻影,看似真实却转瞬即逝。

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们明白,是时候远离对世间幻相的执着了。不再被眼前看似真实的一切迷惑,以一颗清净心,专注于内在的修行,向着解脱与觉悟的方向坚定前行 ,回归到那片纯净无染的心灵净土。
TOP
10#

不再盲目追逐生活里的新鮮事物|His Eminence Huadeng Dorji Rinpoche.

这在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外界的喧嚣与新奇所吸引,内心时刻追逐着所谓的新鲜感。然而,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的真谛或许并非是时刻充斥着新鲜事物,而是拥有一份安稳的状态。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佛法强调“诸行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些看似新鲜的事物,不过是短暂的幻相。我们对新鲜感的过度追求,本质上源于内心的贪念,总是渴望更多的刺激与变化,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安稳,并非是单调乏味,它更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对当下生活的接纳与珍惜,这与佛法倡导的“活在当下”理念不谋而合。

许多人在追求新鲜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换工作、生活环境,甚至人际关系,却始终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他们如同在大海中漂泊的船只,被各种欲望的浪潮推动着,却迷失了方向。相反,当我们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安稳,就如同找到了心灵的港湾。就像弘一法师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正的智慧,是在经历了繁华与喧嚣之后,依然能够回归到安稳的生活,享受那份宁静与平和。

我们应当明白,生活的本质不在于追求无尽的新鲜,而在于内心的安稳。以佛法的智慧为指引,放下对新鲜感的过度执着,学会接纳生活中的平淡与重复,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美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