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有菩提心,即便证悟空性,也不成为大乘 [复制链接]

1#
【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如果于自相续何时生起了菩提心,纵然没有生起其余功德,也安立为大乘人;何时远离了菩提心,纵然有通达空性等功德,但也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此义大乘教典中多有宣说,并且以正理也可成立。这段首先从正反两方面观察有无菩提心成否大乘,其次说明这样的正反面观察以教理可以成立。先看正反面的观察,正面是有菩提心则成大乘人,反面是离菩提心则退失大乘。“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如果于相续中何时生起了菩提心,纵然没有其余功德,也能安立为大乘人。自相续如果某时生起菩提心,即便还没有修学大乘道法,只要有菩提心,就可以说为菩萨或者大士,这样就入于大乘。

“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何时远离了菩提心,纵然有通达空性等功德,也只堕在声闻等地,从大乘中退失。这里“离此”就是远离菩提心或者退失发心的意思,此时纵然有其余功德,也不成大乘。“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纵然有通达空性的功德,比如了知空性义,或者由串习发起觉受等,这些都是通达空性。“然亦堕在声闻等地”,也只是堕于声闻等地,“等”字中还包含缘觉。为什么?因为没有菩提心,此时内在的意乐最多是出离心,这样即便有通达空性的功德,也只是落于声缘之地,即落在小乘中。此处要了解,宗大师的宗见安立三乘通达空性的功德是相同的,其发心即世俗方便分的法道修持不同,也就是三乘胜义分通达空性慧完全一致。所以此处说即便圆满通达空性,甚至证悟空性,也不成为大乘,落在声缘地中,因为没有发心的缘故。

按自宗来讲,三乘固然都证达空性,但证空性的量度不同,上上超胜下下,大乘圆证二无我空性,声闻乘证得人无我,缘觉证得人无我及半个法无我,二乘都未圆证空性。

这样对这里的理解就略有不同,按自宗,没有发心而说证达空性,所证只能是部分空性,不可能满分,如果满分证达,由证空性力一定会带起悲心和菩提心,不存在圆证空性还没有发心的情况。所以此处说没有菩提心还能证空性,就自宗来讲只能是声缘证达部分空性。但是就宗大师宗见来讲,存在这种情况,圆证空性却没有菩提心,这就是声缘乘证空性的情形。其中有这样的背景,我们根据自他宗的差别做了辨析,都可以善解此义,自他宗都承许出现这种情况会堕在声闻地。“退失大乘”,就从大乘中退失,不成大乘。将正反面合在一起观察,有菩提心就入于大乘,没有菩提心即便通达空性慧等,也是声缘地,不成大乘,这样就不难明了二者的系属关联,下文会明确这一点。以下再说明此义以教理成立,也就是上面正反面的关联以教理都可以成立。刚才只是观察存在这种观点,那它是否合理?这需要思考,如果不思考就默认,即未以正因加以成立就执取,此时的心叫做“伺察意”,不成定解或胜解。

依靠因的伺察来确定,此时的心才叫胜解,这样的心才成为量,是无欺衡量到境的心识。对于正确的谛理未依正因推断而直接执取,认定就是这样,就叫“伺察意”,这是非量,不是如理认知境的正量,虽然结论是正确的,但是缺少过程,心态就有问题。因此对上面正反面的道理,必须依靠正因确定。下面就来补充说明正反面的情形是合理的。首先以教成立。“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大乘教典多处都宣说了上面的道理,这就是以教成立。具体是怎样说的?下文“引教成立”一科会具体开示,这里只是略说。

所以不必着急,详尽学了下文,不难确信此义,这里可以先了知以上道理以教证可以成立。下面再说以理成立。“即以正理亦善成立”,就是用正理也可以善加成立。有了菩提心,具足大乘意乐,就可以安立为大乘人;就像有了出离心具足解脱道的意乐,就可以安立为解脱道行者一样。大小乘都是以发心判断入门,小乘的等起是出离心,大乘的等起是菩提心,所以小乘的入门在于生出离心,大乘的入门在发菩提心。这从理上思维也可以成立。像这样就了解,以上正反面的关联以教理可以成立,这样就不难成立大乘入门是菩提心。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分享 转发
TOP
2#

无论是贪欲,还是瞋恨,来源于内心的不明真相的愚痴,那个愚痴的对治是什么呢?了知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无有自性,真实的自性,空性修的就是这个嘛。一旦破掉了这个,比如说房子,破掉了,有一个办法直接拆掉房子,或者把房子的房基给直接搬走了。如果把这个房基直接给端走了,这个房子到哪儿去建?是没有地方建,对吧。同样,你把愚昧断掉了,那个空性修行,就彻底地断除一切业力和业力因的烦恼等等,所以说消业障最根本的办法是修空性,暂时把它压服的办法是四力忏悔文。四力的忏悔,暂时可以把它压服。这两个的区别在于哪里?比如说,有一碗的种子,这个种子,不让它沾水、肥料,把它封存起来,这就相当于忏悔。因为忏悔不让它沾水,也不给它肥料,那当然它就长不了结果了。但是,把它焚烧掉,那就修空性。为什么呢?烧掉了之后,它不需要封存,直接就灭掉了,直接就把它损毁了。所以说,这个就是特殊的,这是为什么它能毁坏恶业的原因是这样的。严格地说,空性是规则之外的东西,所以说,它就可以彻底地毁掉世间的一切这种引发善恶因果的这个规则。因为这个规则有一个前提是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执着,破掉了我执以后,建立世间善和恶的一些基础没了,所以说,一切恶业及其种子全都能够损坏。
TOP
3#

菩提心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为利他故,即为利一切有情父母众生之故;二是速疾速疾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的坚固的、不变的、任运的那种心。为利益一切有情父母众生而希求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之心,就叫世俗菩提心。它是真正的菩提心。而胜义菩提心虽名为菩提心,本质上却并非菩提心,因为拥有胜义菩提心的人不一定成佛。胜义菩提心是指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无我慧,这种无我慧能够断除轮回根,但它不能保证你证得佛果。如果没有世俗菩提心,只能证得声闻阿罗汉的果或独觉阿罗汉的果。只有胜义菩提心加上世俗菩提心,才能证得佛陀果位。这就像印度的说法:“般若智为佛母,菩提心为佛父”。
为什么呢?父亲是婆罗门族,儿子一定是婆罗门族;父亲是刹帝利族,也就是王族,儿子也一定是刹帝利族。但是母亲则不然,她是什么族,并不等于儿子也是。比如说三个同母异父的孩子,其中一个的父亲是婆罗门族,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婆罗门族;第二个孩子的父亲是刹帝利族,那么这个孩子则是刹帝利族,虽然他和第一个孩子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第三个孩子的父亲是贱族,那么这个孩子也是贱族。是什么种姓不取决于母亲,而是取决于父亲。同样的道理,佛母既能够生佛,也能够生声闻阿罗汉、独觉阿罗汉。但是菩提心唯生佛果,不生阿罗汉果。《金刚经》《八千颂》《十万颂》等被称为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原因就在于此。所以说菩提心尤其是世俗菩提心,非常重要。
TOP
4#

显宗的经典《般若经》里面提到了三种菩提心:牧童式的菩提心、国王式的菩提心、船长式的菩提心。

牧童式的菩提心,先让众生成佛,而后让自己成佛。据说观音菩萨所发的就是类似于这样的牧童式的菩提心。虽然说观音菩萨的证悟早已达到了佛的境界了,可是他仍然表现为菩萨的形象来度人,那是因为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他不愿意把自己表现为成佛的样子。
所谓的国王式的菩提心,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它的理论是,连自己都没有度脱,怎么能够引路呢?自己还没去过,怎么有能力做引路人呢?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论,它主张如果想度人,首先必须自己先度脱。打个比方说,自己也掉在泥泽之中,想把别人从泥泽中解救出来,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自己在岸上,再想把这些人解救出来就比较容易了。如此,先自己成佛,然后度化众生比较合宜,这就是国王式的菩提心的依据。
船长式的菩提心,就是共同成佛,大家一起干,最后就一起成佛,就是互相帮助。这就是坐在一条船上,船长到了彼岸,那肯定是船上的所有乘客也一起到了。
这三种菩提心都难能可贵,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经典,还是国王式的菩提心为上。
TOP
5#

佛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来常恒安住于世间、普度众生、利益众生的呢?这是由于佛在没有成佛之前,造集了两个福德,即:一、“是福等流”;二、“善根无尽”。
之所以说如来是福等流,是因为除了小乘和大乘都承认的九个功德之外,在没有成佛之前,做菩萨的时候,所造集的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等一切福德资粮,包括顶礼、供养、忏悔、随喜功德、求转法轮、请住世间等一切功德,没有为了现世的长寿、发财而回向,也没有为了来世的人天享受而回向,而是回向于为利众生,而求证无上菩提果位、福德续流永不间断的菩提道当中。之所以得到了佛的果位,是因为回向的结果达到了。
因为造了什么样的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佛的功德是永远享不尽的。众生未尽,佛的事业不尽。因为佛成佛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只要一个众生还在轮回当中,佛就不会坐视不救。总而言之,佛在做菩萨的时候,造了三个无量劫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全部回向为了利益众生,没有回向今生的福报,因此,佛的福报是永远也享不尽的。
善根无尽是说佛的善根从来不会浪费。因为皆回向给众生离苦得乐当中,因此就没有浪费,故说善根无尽。
我们想成佛,就要清楚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随念佛的目的,不单单是心中认为佛是了不起的,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很重要——我们也想成佛。
TOP
6#

你怎么知道你有进步呢?不管修什么法门,我们只看结果:你的心越来越调柔、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慈悲,你修行上路了,你方法正确;如果你修很多功课,但是你心烦恼依旧、自私依旧,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相依旧,那你就不是在借相修心,你叫做积集善业!

但是我们要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积集善业,魔王,他没有积集善业,他得果获报的时候,他哪有那么大的神通力来干扰修行人?他的神通力从什么地方来?是从布施、持八关斋戒,那做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大众师,但是他不懂借相修心的道理。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观念──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如果你真正用功的人,你开始进入到佛的相状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佛的心,你也要慢慢出现佛心。这个叫做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是以相状为下手,但是最后是以心态来做总结!就是说:最后的结果,你的心态必须跟佛心是相应的,那我们说你这个人修行正确了,上路了,进步多少是时间的问题了。

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就不用害怕了,你今天拜佛拜得少,那只是懈怠,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休息一下,没关系,可以再继续走,起码你是上路了;我们最怕就是一个人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头,那就糟糕了。

~~~ 净界法师
TOP
7#

修法机缘:以「出离心」来说,当然要有生活上的基本条件,但对顺缘如果不好好运用,就会成障碍,那些你可以马上得到快感和暂时愉悦的东西,可能成为你修持本觉的障碍。什么东西都调到刚刚好才要修,那你可能永远没有禅修的时候,完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要让自己卡在立即的舒适感里。

一开始,你可能有点抗拒,要让自己习惯,45分钟不喝咖啡不会死吧,不开窗不会死吧--暂时把那些都丢开吧,「发生就发生,不发生就不发生,管它的!」,就这样只专注在自己的心上。」
TOP
8#

佛陀最后一次转世为凡人,
就是身为悉达多太子;
你也可以发愿,
让此生成为你的最后一世,
因而你不必像瓶中的蜜蜂一般,
忍受永无止尽的轮回流转
TOP
9#

当世界充满邪恶,所有的不幸,
都应该转化为开悟之路
TOP
10#

▲印光祖师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
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
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