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净土资粮》
(二)明宗
宗是什么呢?宗是崇奉与宗要之义。《要解》说:「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乃是万行之纲领也。」可见明宗是万分重要的。信佛的人必须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契会本体,可是宗是契会本体的枢机,(枢机,例如电视机的开关与旋钮。)而且宗是六度万行的纲领,(纲指纲的总绳,纲举则目张;领,指衣的衣领,提领则衣顺。)可见明宗实为切要。
《阿弥陀经》以何为宗呢?注经大德们提法虽不一,其实质亦无大异。但其中最为直接精要的,则是藕益大师所说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由信生愿,由愿启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愿行称为三资粮。出门旅游必须带钱,这就是资:还必须带饮水和食物,这就是粮。《要解》说:「非行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其中「信」字是关键。人若老怀疑西方净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愿。如有信愿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测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极微妙,深不可测,功德难思的妙行。只有持名这样的妙行,才能实现广度众生的大愿。如无此妙行,众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难,更何况能度他?是故《要解》说:「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只有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并且证实自己的所信,证实信愿持名的妙行,证实信愿持名即得往生的胜行,证实「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陈依正以生信。《阿弥陀经》中,首先深说极乐得依正庄严,来劝发大众的信心。经中所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黄金为地,七宝行树,楼阁罗网等等都是依报庄严。至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无量清净,诸大菩萨,以及声闻天人,皆是阿(革+卑)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具足种种功德,皆是正报庄严。世尊於此世界,曾多次宣说净土妙法,并令会中大众,亲眼得见极乐世界。净土三经中,有两部都有这样的记载。《无量寿经》中,阿难愿见极乐,在正向西方顶礼念佛之时,顿见西方极乐世界现前,阿弥陀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并见彼国诸大菩萨等众。婆娑极乐两土相见如在对面。当时在会大比丘一万两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两万人,一时俱见极乐世界,在说《观经》时,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也都同时得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两经中有如此殊胜的示现,都是为了坚固众生的信心。人们即生实信,自然出生求生净土之愿。
次劝发愿以导行。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迎众生之原相合。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故《要解》说「次劝发愿以导行」。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所导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南无(读那摸)阿弥陀佛。阿字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华严字母里面的第一个字。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密教大德日本兴教大师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所以这个阿字的读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够读准。人若能深信切愿持名佛名号,就必定能往生极乐。往生后就不再推转,极乐的殊胜就在於不退。在婆娑世界修行的难处,是进一退九。处处都有退缘,有种种障碍。寿命很短,干扰太多。勤苦修行使自己进步一步,谁知突遇干扰,反而退了九步。所以说进一退九。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修行人中,有一个人在进步,便会另有九人在退步。可见在此土成就很难。若往生极乐后,便没有推缘了。国无女人,衣食随意,万物清净,六时闻法,愿闻便闻,不想听时,便无所闻。一切随意自在,而且得往生者,善根殊胜,於所闻法都能相应。所以往生之人都位登不退,直到成佛。我们求生净土的目的也在这里。求生极乐,不是为贪图安乐,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只有达到不退,才能实现自觉觉他的本愿。所以《要解》以信愿持名为本经之宗。
(三)生信
信字非常重要。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开示我们,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为从信才出一切功德。又说:「佛法大海,信乃能入,智为能度。」这就是说,必须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无信心,纵然广读佛书,对於佛法也是难于入门的。又说:佛法如宝山,信为手。所以必须有信心,才能在宝山中取得宝物。我国净土宗师善导大师曾把信与疑做个对比。大师指出,不信则疑,疑如污秽之物,不但自身污秽,并使所沾之物亦同污秽。例如粪便,本身很脏,清洁的食物如沾着粪便,则食物亦脏。故知不信则疑,疑心十分有害。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信自。
《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或疑佛法主张无我,怎么说要信自呢?当知这个「自」字,不是那个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离一切相的自性,也既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所以《要解》开口便道此心本非肉团心,此心不是我们所说的心脏。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一个人心脏坏了,可移植另一个心脏来代替。如果我黄念祖的心脏已经切除了,换来一个张先生的肉心,那么是我自己仍然活着,还是张先生复活了?当然是我黄念祖仍然活着。(正在目前整理稿件之际,科学界又有所进展,可改装用塑料纤维同铝合金制成的心脏,人依旧还活着。)可见肉团心不是自己的心。 《要解》又说,我的自心也不是缘影心。缘影心即第六识能攀缘的心。此心只是缘色,声,香,味,触,五尘所生之影像,故名缘影心。为说明自心不是缘影心,特引证《首楞严经》。此经乃经中之王。《首楞严经》明示此义。当年阿难多闻第一,能忆持十二部大经,但遇摩登伽之难。此时阿难十分震动,哀切请佛开示。佛问阿难:「以何为心?」阿难回答,佛方才问此心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等等,我用心来推寻。所以「即能推者,我将为心。」阿难认为自己这个能推想寻思的心,即是自心。佛当时呵斥阿难说:「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今,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枉受轮转。」佛直示阿难,你所谓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尘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这是妄心。他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你自己的敌人,它迷惑了你的真性。那个是贼,可是你把害自己的敌人,认为自己的爱子,於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地经受轮回之苦。《楞严》这段开示十分切要。《楞严贯珠》说此经讲「见道」「修道」与「证道」。由「见道」才能「修道」,由「修道」才能「证道」,可知「见道」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见道」的方便是显真心,而它的最初方便是破妄心。今「要解」亦复如是,向我们大呵一声,说:缘影心不是自心。我们应深切体会信受。这样的信心,是我们的根本。要认识当前能推能想,自以为是的心,是贼,是它害了自己。於是不再信任它,叫它靠边站,这才有希望恢复自己的真心。下云「初无竖后」竖字指时间,真心在时间上即没有开始,也没有未后。没有初后,既是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真心常住,三际一如,本无生灭,何出有前后?在生灭心中则有念,有念就有生灭,一念生於前灭於后。又现在科学界已经承认,过去是不可穷尽的。即不可穷尽。便找不到开头,所以说是无始。并且未来也是不可穷尽的,便找不到终点,所以说是无终。再用一个圆圈来作比方,从某一点开始前进,最后又终止在这个起点之上。起点便是终点,没有始终,也就没有先后。世间的圆形只是一个极粗的比方,佛教所说的圆,更加不可思议,所以说「竖无初后」。横指空间,我们的真心遍满一切处。「横绝边涯」,既是常说的横遍十方。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正显真心的广大无边。下边说「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不变者,本人的真如本性,亦即自性,真心,佛性等等。虽然终日随缘,轮回在六道之中,可是自己常住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不变,不变二字,十方重要。 以上所说的真心,凡夫在没有开悟之前,是无法真实理解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只应信仰。想到这个大觉世尊金口所说,所以我们只应尊仰敬信,不可怀疑。诸佛出兴於世,就是为了这样一件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人人本具妙明真心,是佛的见知。以下再从引证一些经论来增加大家的信心。例如释尊腊八日看见明星大彻大悟时,开口第一句话便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说我们的本心,都具足佛的智慧和功德。又如:《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就是说,当前这个一句阿弥陀佛之心,这心既是佛。这也是直指众生之心本来是佛。念佛之心,当下即佛。又如楞严会上文殊大士赞叹观音的耳根圆通,指出闻性的圆通常。我们透过文殊大士宝贵开示,可以信知自性的圆通和常真。
首先说通:例如我们现在坐在佛殿里,殿外的人物被墙隔断,我们看不见,但是外面现在锯木的声音,我们都听得见,这就表示耳根能闻的性能,不被墙隔断,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闻性不被隔断,说明闻性是通。其次说圆:闻性是圆。我们说自性圆含十方,就可先从闻性的圆来理解。经中,文殊大士说:「十方具俱击鼓,十处一时闻」例如我们在嘈杂的剧场中,台上台下,前后左右,男女老少,种种声音,我们能同时听到,都能辨别,一一分明。不用回头转脑,不用拨动开关,调正方向,一时都闻,一切都闻。可见闻性圆含一切,於是可知自性亦然。
再说常,我拍手一下,大家听到声音,再拍一下,又听到声音,拍时便有声,不拍便无声,声音有生有灭,可是人的闻性没有生灭。声音灭时,闻性不灭,所以随时拍手,随时能闻。从闻性是常,可知自性常真,不生不灭。从文殊大士指出的圆通常,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要解》所说,我们本心圆通常,不是肉团心,也非缘影心,那都是生灭心,既是妄心。真心常住,所以没有初后;真心圆含十方,所以没有边际。闻性,随声音之生,而听到声,既是随缘;声音灭而闻性不灭,既是不变。由於自性圆含十方,所以十方国土皆是自心中所现之物。我们目前虽因妄想执著,妄心作主,真心未显现,故「昏迷惑倒」。但我们若能「一念回心」依佛教诲,背尘和觉,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人们往生并不需跑到远方,只是生在本人心中,所以决定能生。净业行人於此应生决定信心,不可疑惑。这就是信自。信自,也既是信自佛。 (2)信他。
信他既是信他佛。我们应当「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言;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定无二。」首先要信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尊是我们的导师,教导我们五戒不能妄语,所以释尊绝不会说妄语。《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言者,不异语者。」佛所说的,都是真实,都是如,没有虚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不要人一分钱,也不要人投他一张票。释尊舍弃王位眷属,雪山苦修,成佛后也只是沿门托钵,讨饭为生,这都为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要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应该深信佛的教诲。《阿弥陀经》是佛金口所说,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都是真语实语,决定不会骗我们,而且净土三经中的《无量寿经》与《观经》,都是会中大众,亲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记载。这都是历史事实,决不是神话故事,所以我们应当相信,既然相信,就应当依教奉行,「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二者,我们要信阿弥释尊决无虚愿。阿弥陀佛是大愿王,所发四十八愿,都已实现。大愿的中心是第十八愿,愿文是「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条大愿也正是本经的纲宗,确指信愿持名。若能闻名生信,而且是至心信受,至心指登峰造极的诚心。这表「信」。下面说「乐」,表欢喜。欢喜极乐国土,才会发愿求佛。从「乐」字直到「愿生我国」表「愿」。以下「乃至十念」表「持名」。念佛当然念越多越好,但未能多念,乃至平时只修十念法以及临终时念佛十声,都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以下又说,如果有人能行如上的十念,而不能往生,就不成佛。现在经中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可见阿弥陀是已成之佛。其因中所发一切大愿,决以全部圆满成就,故决无虚愿。我们信愿持名,就必与弥陀大愿相应,往生极乐。 三者,要信六方诸佛亦即十方一切诸佛。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经中说诸佛现广长舌相,《要解》说世间常人若能三世不妄语,舌相薄而广长,吐出时可以自覆其面。可是此经中诸佛为赞净土法门,所现广长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现此稀有妙相者,正是为众生生起决定信心。复用此不妄稀有舌相「诚心实言」,令诸众生,皆信诸佛所赞,纯一真实。诸佛毫无异语,所说没有二言。所赞者,「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正是本经原有的经题。可见此经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能遇到这样殊胜稀有的不二妙法,实应当至心信受,不当疑惑。所以《要解》说我们应当「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心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六信中自信和他信是一对。两者都是能信,这是正信。一般说来,文化不高,阅读经典不多的人,容易信他,而难於信自。若说自心是佛,便不敢承当,且认为那是贡高我慢。又有人一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便不敢信,认为虚无缥缈,怕落空。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现。但若能真实信他,老实念佛,仍能往生,只是往生后的品位不高。另外一种,便是专谈信自,不能信他。这多属于文化较高,读经较多,甚至是颇有研究的人,喜说自性是佛,但不信他佛。认为念佛求生往生,是心外觅法,是著相。於是轻视净土,不愿求生净土。当然也就错过这个殊胜的方便法门,而难於在现在生中证不退转。更有甚者,有人偏重自心是佛,本来是佛,本来成佛,於是就反对一切修德,又与那些蠢动之类有什么分别?所以《要解》说:「偏重自佛,既是我见未忘;讳言他佛,却成他见颠倒。」进言之,自他不二,才是圆融无碍之旨。佛法是无尽藏,切莫得少为足。 (3)信因。
因和果也是一对。因果问题很重要,一个人若真信因果,就不同於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着贪求,计较,分别和营谋,便减少无穷的烦恼和过失。欲深知因果,必须明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经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现在我们都得人身,这是由于过去身中,曾种持五戒之类的善因。至於在座诸位,能来参加当前殊胜的「念佛七」道场,其中许多位还是久修居士,出家大德,寺院长老,这都是过去多生的善因,不於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佛所种善根。这说明欲知过去所种的因,只看当前所受的果,就清楚了。至於将来的果呢?那只看现在所种的因。现在大家从发菩提心,打七念佛为因,所得之果就是往生极乐,莲池化生,证不退转,都是阿(革+卑)跋致,并且等同在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大士。可见三世因果极为重要。但世人对此很难生信。所幸当前国内外有识之士,重视了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能记忆前生的实例,并且已有用英文写出的专题报道。至於我自己最近也听到青海省会附近所出现的一件实例。该地村中有一个幼童在初能说话后,即向父母说,我不是你们的孩子,我父亲是xx,我母亲是xx,我名xx,我村是xxx。於是这一个奇闻立即传播出去。所巧者这幼童所说其前生父母,离开他的家只有几十个村。听到后即去访问,相见之下,证实无误。孩子认识来者正是前世父母,父母证明童子既是已故爱子。於是这一幼童就有了两套父母。这一事实很说明问题。更有趣的是:上海某居士(电机工程师)最近亲自在各地调查,在我国西南发现了另一实例,与上述者同出一辙。 至於人死如灯灭之说,看来要站不住脚了。大科学家们,已有了新的体会,例如大科学家薛定鄂,是量子力学的权威,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薛氏之说生前以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灯灭之俗论。至於「蓝图」等,则相似於我教所说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此识含藏一切种子,我们的现在世与将来世都决定於此识中的种子,所以我常说佛教是极科学的。我是学自然科学的,我了解科学,我敢这样说。 因果不虚,欲免恶果,必须不造恶因。欲求善果,务要先种善因。故云「菩萨畏因」,先从因上努力。众生颠倒,不明因果之理,例如恶徒行凶,当宣布立即枪决时,吓得双腿都软了,这就叫众生畏果。遇到恶果,便害怕了。他如知道畏因,便不至於行凶作恶,肆无忌惮,当然也就避免死刑的恶果。
在信因之中,最殊胜之因,莫过於《要解》所说:「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散乱心中念佛,都会成为成佛的种子。例如经典中说,佛在世时有一位老人来求出家,舍利弗用慧眼观察,看出老人八万劫以来,未种善因,不准出家。老人大哭,佛听到后,叫舍利弗准他出家。因此老人在八万劫以前是一樵夫,一次在山中打柴遇虎,逃避上树。虎过后,放心了,念了一声「南无佛」。此一老人在八万劫前,在惊乱中念了一声佛,八万劫后,凭此善因,遇佛出家,后证阿罗汉果。又如《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由上可见,散乱之心,称佛名号,尚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何况一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为有不能往生之理?信愿持名是往生的亲因,从此妙因必得往生的妙果。正果老法师在起香日开示大众「克期取证」,可见这个道场不是通常地随喜结缘,而是要在这七天之内达到一心不乱。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就决定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