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岁后,人生再顺利,也要记着刘伯温这4句话,避免晚年凄凉
活到中年以后啊,尤其是熬过了五十五岁,谁还不盼着接下来的日子能顺顺当当?年轻时候的激情都像是烧完了的柴火,可心里总还想攒点好日子,能多挣点钱,能让子女少为生计发愁,自己也能安安稳稳过到头。
这说起来很普遍,可真琢磨琢磨,有几个人想明白了呢?刘伯温,明朝那个有名的奇人,留下了本《郁离子》。书里头,就有四句看似简单的话,把怎样安排后半生的道道给点出来了。我记得第一次翻到那几句话,心里还咯噔一下——哎,怎么这老爷子说得这么透,仿佛能看见凡人心里的那些弯弯绕绕。
说到养老,很多人年轻时就习惯了甭管钱多钱少,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其实,这事得早打算。想起古时候郑国有那么一年,老百姓真是过了个“粒米难求”的年,满城都在发愁,有人盯着米缸发呆。郑国的国君眼看形势不妙,想着去找晋国借点粮,可人家给脸不要脸,怕郑国赖账,一口就回绝了。
这时候,他也不空耗着,转身就让老百姓开始囤粮、修城墙、鼓励种地、织布,反正使劲攒家底。结果熬过这个劫,还真硬生生把灾年撑过去了。这事你要搁咱们身上,也是个理儿:“米袋子里揣钱,病床边留药”,就是这么个意思。年过六十,七十,老人家留个存款、小房子,哪怕一方院儿,冬天能暖和,夏天能躲雨,脚踏实地地活着才心里有谱。
你不能光贪眼前的安稳,想着反正现在吃得饱、穿得暖,到时候再说;等风雨真的来了,后悔可晚了。人老了,最怕的就是一朝被动。提前考虑后路,这不叫胆小,那是成熟。
可岁月它还喜欢拿孤独来添堵。家里热热闹闹几十年,可到头来,另一半走了,儿女各奔东西,家里变得空落落的。那种没人在身边、不被需要的感觉,真说起来,是老年人绕不过去的关口。人都说“孤独是一种修行”,但其实,刚开始谁能习惯?
我小的时候,隔壁有个大娘,今年都七十五了。她身体一直挺硬朗,孩子都在城里,回来的少。她每天早上天刚亮就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拎着小铲子去田头扒拉两颗自家种的菜,回来蒸个玉米饼子,午饭随意,饭后就在树底下和老邻居们闲聊。大娘嘴上不说孤独,但有时候傍晚看见她一个人看天发呆,那种落寞,谁也劝不了。
我们这一辈子,其实都是边学着孤独,边和孤独和解的过程。老了,要是能把自己照顾好,不把依赖变成负担,独自一人也能觉得自在,这本事可不是谁都能练出来的。人到晚年,像大娘那样,日子虽然简单,但过得踏实,少了许多心事和攀比。真正的幸福,就是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得其乐。
还有健康,这也是晚年反复要琢磨的头等大事。村里另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儿女天天喊她歇着,她偏不,非要下地,种菜,锄草,说“活动活动,身子骨自由。”饭菜简单,眼前有什么吃什么,就是不挑。有人说她这样太折腾,可人家精神头是村里最旺盛的,看谁都不容易生气。有几次,我们聊天,她说:“人老不怕事多,怕的是病多。”就是这个理。能自理,能动弹,哪怕儿女不在身边,她照样能把小日子过好。大家都敬重她,也没什么隔阂。
其实老人晚年最怕的,是失去自理能力。不能吃不能动,什么事都得靠人帮,心里头的那点自尊,像是被一点点耗光了。我们都希望自己还能撑得住,不给儿女添麻烦,晚些进入那个不得不靠别人的阶段。
说到这,难免要提点人与人的互动。人啊,老了以后回到家乡,有些退休金在手的城里人,不自觉就要显摆两句,这在小村子里真不稀奇。邻居大娘的小姑子,退休后搬回来,先是满村子夸自己退休金多,到处“说大话”,拿城里的生活比来比去。农村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头可是明白得很。她一顿炫耀,村里人爱搭不理,后来还被人怼了几句,面子挂不住,悄悄又回城里了。
小时候一个村熟悉到能背出邻居家锅盖是哪种样子,没谁会真把你当外人。你要是非得拿钱炫耀,别人嘴上敬你,心里却是疏远你。到了晚年,攒下一点钱没啥,攒下一点情分才是正理。人老了,谁还没点过去?但过去的事,只能自己在心里回味,不必非要拎出来跟别人比个高低。
很多时候,老年人的幸福其实就藏在这份“平常心”里。过了风风雨雨,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得闲就看看院里菜,捡拾几句闲话,和天上的云聊聊天。手里攥着一份养老钱,身子骨还能走动,心里有点安宁,不去计较曾经的得失,也不因为攀比而失了本性。
人走到晚年,别把路走窄了。钱不是万能,也不是一切,但有稳定的经济,是底气。有健康,就是福气。心态平和,是境界。我们常说“老来福”,其实啥是福?大抵就是能自在活着,能笑着看生活起起落落。有时候我也想,等老了,是不是还会有年轻时候的念头?是不是还会为一顿饭、一句闲话高兴半天?没人能说得准。
人生后半场,谁也不敢打包票会一帆风顺。未雨绸缪、习惯孤独、吃喝有度、平常待人,这些听着容易,做起来可得真动点心思。或许到头来,我们所能留下的,就是一个不慌不乱的自己和一段平静的时光。至于余下的日子,还是留给岁月慢慢盘算吧——谁又知道,明天的风会往哪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