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天之所以高,是怕骄傲的人撞破头,地之所以厚,是怕聪明的人看太透,留一分糊涂让聪明者感受,存十分高远让骄傲者低头。如果不懂得天高地厚,不知道天外有天,不明白人上有人,就会乐极生悲。”
《往事书单》中有句话说:“我们常常拿着放大镜去观察和评价别人,却嫌少向内探寻。”
生活中,很多人总喜欢高估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能力非凡,为人处世高人一等。却不知,他的自以为是,在别人眼中无足轻重。把自己看得太重,往往只会摔得最痛。
《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谦卑的姿态里,而非张扬的锋芒中。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见过太多人在刚刚取得一点成就时就变得沾沾自喜,仿佛整个世界都应该为他们让路。
然而,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那片湛蓝色中隐藏着多少尚未被征服的星辰?当我们低头俯视大地,这片厚重的土地之下又埋藏了多少尚未被揭开的奥秘?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真正有格局的人,从不会因一时得失而沾沾自喜,因为他们明白,自己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天地间的一粒尘。
就像黄河九曲十八弯,真正懂得水性的人,从不在激流处炫耀泳姿,而是顺着河道调整呼吸,在迂回中积蓄力量。
所谓“难得糊涂”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看透世事后的清醒。聪明人容易犯的毛病,是把每片树叶都数出叶脉,把每粒沙子都看出成分。
可天地间最精妙的安排,往往藏在朦胧处。就像看一幅水墨画,远看是山,近看是雾,非要拿放大镜找细节,反而失了意境。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留三分糊涂,不是装傻充愣,而是看破不说破的睿智,是看透不计较的豁达。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见过世面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强者从不说自己最强,真正的智者从不说自己最懂。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大海从不炫耀自己的深度,却让所有河流都心甘情愿地奔赴;高山从不标榜自己的高度,却让所有云雾都环绕身旁。懂得敬畏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周易》中有言:“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当骄傲像气球般膨胀到极限,哪怕一根细针都能让它瞬间破灭。见过太多人把顺境当本事,把平台当能力,把运气当必然,等到四处碰壁才会如梦初醒。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顺境与逆境从来都是相伴相生,得意时忘形,往往就是悲剧的开端。
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过是因为不懂得“盛极而衰”的道理。
人生这场修行,说到底修的是个“度”字。真正的通透,是看得清世界,更看得清自己;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多少,而是能承载多少。
就像《菜根谭》中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守住内心的那份从容与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