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曾国藩曾说:“宁可不认识字,也不能不懂得识人。”
人生如同茫茫大海,起起落落难以预料。
成功与失败,安全与危险,幸福与灾祸,常常取决于身边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要是结识了不好的人,轻微的情况是错付了自己的真心、耽搁了前程,严重的话就会招来灾祸。
识人并非是神秘莫测的相面之术,而是关系到人生顺遂与否的重要本领。
它决定着你能够达到的高度,也决定着你能够前行的距离。修炼出一双敏锐的眼睛,看穿人的内心本质,这是在世间行走的最大底气。
01 识人者成事
《史记》有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自古以来,成就大事之人,无不精通识别贤才并加以任用。任用对一个人,可助力自己攀登巅峰;误用一人,则足以使自己功败垂成。
识人最为精妙之处,在于能够穿透言辞的伪装,洞悉其人的德行、才干与担当。
晚清名臣胡林翼,对识人之道深有体悟。他驻守湖北之时,听闻湖南的左宗棠才能非凡,虽未曾相见,却极力向朝廷举荐。
当时左宗棠仅仅是一介平民,性格刚直,屡遭他人非议。胡林翼在书信中向曾国藩极力陈述:“左季高,其才品超凡出众,虽然性格有些偏激,但确实是能够担当大事之人。”
他力排众议,助力左宗棠得以施展抱负。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功绩彪炳千秋,这也印证了胡林翼识人的眼光精准如炬。
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有限,众人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唯有具备慧眼识别英才,才能够聚沙成塔,成就伟大的事业。
识人实则是成就事业的根基。
02 识人者避祸
《增广贤文》警示世人:“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生中的诸多灾祸,并非从天而降,常常源于身边潜藏的暗箭。
小人善于花言巧语,损友心怀叵测,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深渊。看透其中的险恶,远离是非之地,这是行走世间的大智大慧。看得透彻,方能躲得开;认得精准,才可避得远。
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范雎因才能出众遭到嫉妒,被宰相魏齐诬陷,被打得奄奄一息。幸亏好友郑安平冒死相救,将他藏匿起来。
后来范雎改名张禄,进入秦国成为宰相,权势倾国。
昔日的仇敌须贾出使秦国求和,范雎故意衣衫褴褛地去见他。须贾不知眼前的乞丐正是秦国宰相,竟然假作怜悯赠送锦袍,范雎由此看透须贾那虚伪的“善念”。
在宴席之上,范雎表明身份,历数往日仇怨。须贾吓得魂飞魄散,叩头如捣蒜一般。范雎最终没有杀他,只是冷冷地说道:“你赠送我锦袍,不过是虚伪的作秀,你的真面目我早已洞悉。”
范雎能够在微贱之时得到郑安平以性命相护,又在显达之际识破须贾的虚情假意,正是因为他深谙人性的幽微之处,所以才能在生死沉浮之间保全自身、远离灾祸。
人心如同深渊,表面看似暖意融融,内里或许寒如坚冰。一次轻信,或许换来一生的悔恨。识人关键之处,就在于观察其行为从而洞悉其内心——这并非冷漠多疑,而是在清醒洞察之后的明智抉择。看透一个人,往往就意味着避开一场无端的灾祸。
03 识人虽难,有迹可循
识人并非虚幻玄妙之术,而是基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审慎判断的实在功夫。《吕氏春秋》早已点明:“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
识人需要观察其整体状况,考察其始终表现:在得意之时看其敬重何人,富贵之时看其如何待人,听其言语更要观察其行为,闲暇之时看其所好,困厄之时看其坚守何事而不为。这些细微之处,隐藏着人品的真相。
北宋吕蒙正初入朝堂时,有官员指着他嘲讽道:“这小子也能参政?”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
同行之人愤愤不平想要追查此人是谁,吕蒙正却加以制止:“若知晓其姓名,终生都会耿耿于怀,不如不知。”后来吕蒙正三次拜相,始终未曾打听讥讽者的姓名。
有人曾献上古镜,声称能照见两百里外的事物。吕蒙正淡然一笑:“我的脸不过碟子大小,何用得着能照两百里的镜子?”
他不记私人怨恨,不慕虚荣浮华,一心只以国家大事和民生为念。同僚们因此感叹佩服:观察其行为举止和度量,才知晓真正的国之栋梁的风范。
长时间相处中的细微之处,最能展现人心的本质。莫要被甜言蜜语所迷惑,莫要被虚情假意的礼节所蛊惑。
用心去审视,用时间去验证,在关键之处严格把关,这样才能在纷扰的世间识别出真实的人品。掌握识人之道,便能在茫茫人海之中寻觅到志同道合之人,从而行稳致远。
古语有云:“阅人万千,不如识人得法。”行走于茫茫人海之中,识人是贯穿一生的修行。
看透一个人,有时就意味着看透一段因果关系,避开一场风波,或者把握一次良机。
世事洞明皆在人情世故之中。为人处世,必须多多观察其行为,谨慎付出信任;观察其细微之处,才能知晓其本质。
磨砺识人的智慧,方能根基稳固,行走于平坦大道,福泽绵延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