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亲与子之间 [复制链接]

1#
(一)亲与子之间
    家庭中最重要的分子是亲与子,夫与妇。亲与子的成因,是由于血统的结合。所以亲与子之间,有一种自然的爱。这种爱在亲的一方面叫做慈;在子的一方面叫做孝。父母对待子女应该竭力爱护,并教养他们;子女对于父母应该敬重承顺,并奉养他们。
    幼儿是要靠父母抚养的,否则就难免保育失当,老年是要靠子女奉养的,否则就萧条无趣。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善生经里,规定亲与子之间,有五个互相对待的条件。
    子女敬养父母的五条:“一、供奉能使无乏。二、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父母对待子女的五条:“一、制子不听为恶。二、指授示其善处。三、慈爱入骨澈髓。四、为子求善婚娶。五、随时供给所须。”
    可知释尊教诲我们,是要父慈子孝的。
为什么要孝
    石天基居士说:“凡人在初生之时,一刻也离不得父母,半载周岁,认得人的面目,在父母怀中便喜,若别人抱去便啼;自三四岁以至十四五岁,饥则向父母要食,寒则向父母要衣。这时人人皆知道亲爱父母,及至娶了媳妇,添了房中许多恩爱,就与父母间隔一层了;及至生了儿子,又添了眼前许多恩爱,又与父母间隔一层了。若遇着贤孝的妻子,就是家门之幸。遇着不贤孝的妻子,这个在枕边说公婆的是非,那个在膝前说爷娘的厚薄,三言两语,蓄积心头,反觉得父母有许多不是。日深月久,妻子渐亲,父母渐疏;妻子渐厚,父母渐薄。只知房中妻子是自己的,把两个老人家丢在堂上,冷冷清清,全然不管。绝不思你当初十四五岁以前,何曾有妻?何曾有子?那时候怀抱你的是何人?衣食你的是何人?今人不孝顺的事也甚多,且将眼前的,说几件与你们听:假如父母要你一件东西,值些甚么?你就生一个吝惜心,不肯与他。要知你的身子也是父母生成的,何况身外之物呢?父母吩咐一件事,没甚的难干,你就生一推托心,不肯从他。要知死亡尚且不避,何况是劳苦的事呢?又何况是容易做的事呢?父母说了你几句,或骂了你几声,或打了你几下,你就生起瞋恨心来,不肯服他,甚至反面相向,怒目相看。要知道你奉承势利的人,无所不至,就是被别人骂,别人打,也甘心忍受的;只是遇到了自己的父母;便生瞋恨了。你何不将那奉承势利人的念头,来奉承父母,性气自然平和了。况且父母因你做的事不好,才说你,骂你,打你,这都是教训你学成好人。就是老人家做事颠倒,说话琐碎,以非理相加着你,你还要欢喜承受,何况教训得正当呢?又有一等人,背了父母只爱自己的妻子,丢了父母只疼自己的儿女,你何不将爱妻子的心肠,爱父母呢?疼儿女的意思,疼父母呢?古人云: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无有不孝。又有父母不和,为子者偏、执意见,不能调和感化者。又有父母有过,儿子当面斥非,背后议短者,此皆不孝也。”
    顺从父母固然是对的,然而我们不要忽略了佛所说的“父母正令,不敢违背”和“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这几句话的反面意思。就是父母倘有不正当的言语和举动,或是迷入外道邪见的,子女们不但不应该听从,而且要婉转地谏阻他们。但进谏时,要在没有旁人的时候。做子女的倘只晓得顺亲于情,而不晓得顺亲于理,结果使父母陷于不义,造成罪恶,这就将成为孝行的绝大缺点。
    悦亲是养亲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顺逆,总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于“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这是孝父母应该有的态度,所以父母若是信佛的,儿女们更应当推父母的爱敬,而信仰佛教,这才是好儿女啊!
    奉养父母,孝顺父母就使到了极点,也只是我们应该这样做的分内事,不可有一毫居功的念头。古德说得好:“孝莫辞劳,转眼便为人父母;善休望报,回头但看你儿孙。”这是最彻底的话。
    古今来有很多颂扬亲恩的诗歌,真是至情流露,真挚动人。现在选录几首在下面:
                    亲恩歇  虞汝明
        十月怀胎儿欲生,牙关紧闭眼睛昏。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
        撒得浑身尿屎来,爷娘忙把破衣揩。略无半点憎嫌意,洗涤勤劳日几回。
        听得娇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只愁伸缩惊儿觉,自己何曾睡得成。
幸得儿生两岁龄,扶墙摸壁自能行。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
六七龄时要读书,经营修脯费踌躇。现成茶饭朝朝奉,道是吾儿辛苦初。
孩提转眼已成人,食爱肥甘衣爱新。但愿吾儿知爱好,自身粗草也甘心。
如何容易得成人,费尽爷娘万苦辛。娶妇入门看习惯,暗添白发数茎新。
                    亲恩歌  孙念劬
岂不深知父母恩,世间那有铁心人。只因看得妻儿重,没得工夫到老亲!
漫把钱财米谷论,此身亦是父娘身。如何毫发能私得,你是双亲什么人?
兄弟原同一树栽,专心供养莫相推。譬如孤子无兄弟,更向何人推卸来?
纵然牲鼎祭吾亲,不及生前菽水真。打驾来时陪笑面,庭帏欢喜一家春。
莫怪双亲说话烦,但须忍耐博亲欢。老人总为儿孙计,我到衰年也一般。
可晓双亲手内贫,要穿要用懒求人?莫因亲未分明说,做哑装聋不作声。
要一分时讨一分,谁人常有许多心。劝君六饭三茶外,还要供亲几两银。
戏采承欢自古闻,但求父母意欢欣。纵然体贴能周到,犹恐芳樽对夕曛。
谁人不具好心肠?贫苦人家孝益彰。但得吾亲能饱暖,自身冻饿又何妨。
不识亲恩看养儿,千辛万苦不推辞。试将受养亲儿意,爱养双亲到老时。
    事亲之道,有物质的供养,和法味的供养。
怎样是物质的供养
    石天基居士说:“养亲条目约有四样: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
    “饮食的事,为人子者,那个不欲竭力珍馐,罗列甘旨。若是个富贵人家,何难措办;若是家业淡泊的,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要知古人说得好,菽水承欢,盖为贫贱者言也。就是家常的菜蔬,只要咸淡得宜,生熟中节,不敢潦草,然后敬奉,略有好食,先进父母;至于自己,粗粝俱不计较。要奉得父母欢喜,就是尽心。大约年老的人,脾胃自然虚薄,饮食难得消化,进的食物,须要炖得热的,软烂的,香美的,方才有益。凡是生冷粘腻坚实难化之物不可与食。食不可过饱。这饮食调理,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衣服的事,为人子者,那个不欲锦绣细软?但富贵人家便容易制造。若是寒俭之家,何能如意?只要冷暖合宜,奉得父母欢喜,就是尽心。大约年老的人,气血自然衰竭,身体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热先就怕热。冬月衣服内棉花,每年要换新的,去旧的。薄棉袄要做两件,秋冬来渐渐加添,春暖时渐渐减去,霜冷之月,若有煖阁轻裘,固是上等,如不能的就是布被布衣,只要温暖。至于晚间,宜将汤壶,放于被内。再如夏月夏衣,须要凉爽,凡有汗者,频频洗换。这衣服调理,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起居的事,为人子者,须要时时照看。凡是江湖风浪,危桥险岸,绝早黑夜,雨雪霜雾,俱不可任父母轻往。凡是丧祭斗讼忧愁的事。俱不可任父母轻到。至于劳心费力的事,俱不可任父母去做。若遇欢乐安逸的事,不妨劝父母去行。再如父母性所喜好的好事,亦劝多为。其行住坐卧,俱要照管扶持。只要得父母安稳自在,快活过日,就是尽心了。这起居调理,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疾病的事,为人子者,须要加意调摄小心扶持,请名医用药。病中煎制汤药,进奉饮食,俱要自己亲为,不可尽委奴婢,切不可生一个懈怠的心。只想你在幼小的时候,有了疾病,为父母的,不知替你调理了多少,你今日可有不尽心的理!父母有病,万一作污床褥,为子者,俱要勤勤洗换,切不可生一个嫌恶的心。只想你在怀抱中,便溺粪污,为父母的,不知替你洁净了多少,你今日岂可有嫌恶的理;这疾病调理,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这是物质的供养。
怎样是法味的供养
    恩爱眷属,不过数十年罢了。这数十年的光阴,是很容易过去的。“风木生悲”谁也是免不了的啊!父子夫妻平日聚首的时候,很是难割难舍,可是一旦到了生死的分途,寿命不能假借,罪苦不能代负,就将手足无措了。智慧无上的世尊,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且看他怎样的警告我们罢!
    世尊在无量寿经里,恳切地告诉我们:“人在世间,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又说:“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又说“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又说:“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怨。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著,迭相顾恋。穷日卒岁,无有解已。”又世尊在善生经里说:“父母家室居,譬如寄客人。宿命寿已尽,舍故当受新。各追所作行,无际如车轮。”所以大慈悲的世尊,指示我们念佛,使我们到达极乐世界,解决这人生的缺憾。我们应该劝父母念佛,把父母从苦海里度到净土,这才是真正彻底的报恩啊!
    王日休居士说:“世间之孝,一世而止,犹为孝之小者。出世间之孝,无时而尽。以父母生净土,福寿不止,如恒河沙劫,此莫大之孝也。父母存,而不能以此劝勉,他日徒伤其心,徒为厚礼,亦何益乎?若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以此功德,资父母之福寿,厚父母之善报,佛不阻众生之愿,此意必可遂矣。上品上生者,先言孝养父母,吾能推是心以为孝养,其往生品第可见矣。”
    王莲舫居士说:“儿子事亲,生求其安,死求其乐。”佛说:“死生无常,沉沦六趣。”亲求超脱,须仗佛力。为子者亲在之日,当劝亲念佛,即世安养。亲没之后,宜广行善事,劝修净业,资亲冥福,往生净土。庶先灵早得永久之安乐,而子心亦可稍慰于无憾,斯又孝之至矣。或谓奉佛救亲,未免以不肖之心待父母。不知父母有德,非仗佛力,难逢佛境。天福享尽,还应堕落。父母无德,不免沉沦,三途受苦,靠谁超拔?此孝子爱亲之心,所以不容已于怀也。”
    亲与子的问题,限于篇幅不能尽量的殚述,我们只要记着:“要知亲恩,只看自己怎样养儿育女;要求子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爷娘。”这几句话就是了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亲与子之间

婆与媳之间
    家庭中最易在意见上发生冲突的要算婆媳了。婆媳之间常常为了极小的事情而闹意见。若要维持家庭间融融之乐,做婆婆的要公允、要宽恕;做媳妇的,要服从、要忍让。
彼此都要做婆媳的
    婆婆也是做过媳妇的,而媳妇将来也要做婆婆的啊。婆婆的女儿要做人家的媳妇,而婆婆的媳妇也就是人家的女儿啊。一个人若是自己做媳妇,或是自己的女儿做媳妇时,受到了无理的委屈,她的心中自然是不快活的,那么做了婆婆,就不应该向媳妇故意寻错处。若遇到媳妇有错误的地方,也应该和颜悦色的纠正她。纠正的时候,不可当着他人的面前使她难堪。释迦世尊指示我们,在纠正他人的过失时,就“屏相教诫”,就是要在没有旁人的地方去教诲。儿媳间如果有一时的言语冲突,做尊长的最好不要牵入漩涡,否则将会引起更大的纠纷;因为偏袒于一方总会引起另一方面的不快的。
由隔膜而误会
    有许多做婆婆的,以为自己的女儿总是好的,媳妇不是我所生,总是不好的。存着这种错误见解,婆媳间就生起一层隔膜了。由隔膜而发生误会,由小事而起争执,从此家庭不和,于是“诟谇日闻”。若是遇着搬嘴弄舌的小姑,搬弄是非,就把一个家庭弄得乱七八糟了。其病源就在于不公允。不宽恕。婆婆待媳妇,要和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媳妇有不周到的地方,要退一步的想:“年轻人总有点不懂事的。”这样处处原谅她,自然你亲我爱了。此外对于媳妇娘家的父母兄弟,要表示亲热,切不可有藐视的态度。
迎合婆婆的意
    做媳妇的应该尽可能的把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合理的修改得适合婆婆的意,以期得到婆婆的欢心。最要紧的,便是应该易地设想:“我将来也要做婆婆的啊。假如将来有一个媳妇不称自己的心意,我将会觉得怎样呢?”而且婆婆就是丈夫的母亲,当然要和自己的母亲一般,要尽心奉侍啊。
    不知理的媳妇常常因着夫家贫穷,工作繁杂,以及人口众多,衣食俭朴,而故意做出使人难堪的举动。更有些仗着娘家的势力,轻慢公婆丈夫的。这样的媳妇没有不使家庭的幸福决裂破碎的。此外做媳妇的,若有懒惰奢侈邪僻等不良习惯,也足以妨碍家庭的融洽。那都要痛自改革的。
    陆景宣居士说:“媳妇不惟自己要尽孝,尤当劝夫尽孝。若丈夫于公姑小有违言,便当代为谢罪,曰:此由媳妇不贤,致使吾夫不顺于公姑,非独丈夫之罪也。请公姑息怒,今后当劝丈夫改过矣。
    “妇与姑之最易失欢心者,为背后之言语;最易得欢心者,亦背后之言语。如在母家亲戚或夫家亲戚之前,凡有言语,必称公始之德,多蒙优待,只是我不能孝顺。展转传闻,公姑岂不大喜乎!若略有一言怨望,公姑闻之,心必不喜矣。”
处理母与妻的纠纷
    做儿子的(或丈夫)当母与妻发生纠纷的时候,对于母和妻应作个别谈话。对母亲一方面应用诚恳谢罪方式,请求原谅。当母亲提起媳妇不好时,应该完全承认过错,使老人家出了口气,而觉得欢喜。至于妻的方面,应该对她表同情,对她解释和安慰,用情爱消去她的怨恨;而且须使妻因情爱的感动,而孝敬尊长。记得王朗川居士说:“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妇能养亲者也,朝夕不离,洁奉甘旨,而亲心悦。故舅姑得一孝妇,胜得一孝子。”真是入情入理的话。
TOP
3#

回复:亲与子之间

夫妇篇
(一)共同生活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女子绝对不是男子的寄生虫;男子绝对不是女子的牛马。家庭的组织,是双方分工合作的。一对夫妇,由恋爱而结婚,在恋爱时期,倘使互相不用真诚坦自的态度,专以隐己之恶,扬己之善的技巧来博取对方的欢心,这样的恋爱假使成熟,就要结成不良的后果。往往到了结婚以后,以为双方的名分已经确定了,夫妇的关系已有保障了;于是彼此过去抑制自己,博取对方欢心的观念就改变了。一切行为就处处随便,以为夫妻间不需要客气,反以为客气是虚伪的假面具。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的是客气,倘不体谅对方的关心,反怪他为麻烦,不赞美对方的谦逊,而说她卑下;再不客气的还企图屈抑对方,以迁就自己,逐渐的,彼此把所有的劣点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结果日久生厌,只觉得对方的可憎了。诚如佛在无量寿经里说:“自妻厌憎。”和玉耶女经里说:“见夫不欢。”彼此厌憎不欢,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甚至造成不幸的悲剧。那末,怎样的才能够保障夫妇终身亲爱的幸福呢?那就非遵从佛菩萨的话不可了。根据佛菩萨的话,有二点要注意而加以修养。一、言色相和,二、忍受。
言色相和
    佛说:“言色相和,无相违戾。”这是夫妇间精神生活的要素。双方的言语能够和软,面色常带笑容,那感情还会违戾么?“体谅”,在夫妇间是很重要的。倘不肯体谅,互相批评指摘,那言色就不能够相和了。批评是破裂感情的礁石。天台人有句谚语:“耳朵要好话听。”批评会引起对方的恶感,以为你在轻视他,讥笑他。于是来一个反唇相讥,或者恼羞成怒。彼此都发火了,这岂不是自讨苦吃吗?对方倘有错误,要纠正他时,切忌率直;要婉转地用商量的口吻,贡献意见。对方倘有长处,要给与真诚的欣赏和称赞,而且要常常称赞。华严经里说:“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作“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如火烧心语,能坏自身他身语。”我们出言吐词,要时时自己省察,要说应作语而不说不应作语。
    “修行”是修改行为。我们若是决定意志“修行”,就得先从言语上修改起,能够做到“言色相和”这一步,夫妇的同居生活,便会常在和煦春风之中了。
忍受
    夫妇有时因生理或心理的变动,性情就难免异状。有时因环境不尽满意,言语举动略改常态,这都是常有的事。设使双方不能遵守佛的“忍诫”,因细故两不相让,而引起口舌争强,意气用事,那末感情就要发生裂痕。你使对方气恼,你自己也决定免不了气恼。这是损人不利己的,又何苦去做这种愚蠢的事呢?
    忍受是要培养的。当对方火气很旺的时候,我纵有充分的理由,也应该暂时让他,不和他辩论,不得已时,或出外暂避锋头,等到对方的怒气消除以后,才和颜地告诉他,刚才的退让并不是理屈示弱,实在因为要避免家庭失和啊。这是寓刚于柔的御夫御妻术,行之不已,对方没有不被感动的。“柔能克刚”的真理,我们是很有机会可以应用一下的。
    还有,逢到对方发火骂詈的时候,应当记住天亲菩萨的话:“骂者有两种。一实,二虚。若(对方所)说(是真)实者,我应生惭。若(对方所)说(是)虚者,无预我事,犹如响声,亦如风过,无损于我,是故应忍。”所以能够做到“无相违戾”的,不独自己减少气恼,就是对方也能够觉悟,容易受我感化,家庭间就可相安于无事了。
(二)怎样待妻
    做丈夫的人不可把妻当作寄生虫看待,以为她不能独立生活,是依靠我吃饭的。要知道治理家政,是一件繁重的工作,如果没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内顾之忧了。假使男子要兼顾家务,那末,他在社会服务方面就难得到满意的成效。所以治家也就是服务社会。直接为丈夫,间接为社会为国家而服务哩,做丈夫的应该明白家庭服务要比社会服务痛苦得多。做妻的在家庭做事,琐屑而又费力,日日为着饮食衣服操心,孩子们还要啼哭叫号,搅得她神经发胀,这是何等辛苦的工作啊。做丈夫的要时时想到对方的苦处,对方的好处,时时想到自己有什么对不起她的地方,这样想念,自然夫妻间的一切纠纷就可以减少了。妻倘没有信佛,必须劝她信佛。妻信了佛可以使她的贪瞋嫉妒的脾气,化为宽宏柔和慈淑,能够使你的家成为幸福的家庭。佛训诲女弟子:“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女人能够遵从佛教,真是做丈夫的福啊!
    有一类的丈夫,或是鄙弃妻的出身贫贱,或是嫌妻的容貌丑陋,或是憎妻的性情愚笨。于是她既不如他的意,他就同她不和,他既不以和待她,她也自然不以和待他了。他们并不曾想到:许多富贵人家出身的妇女,习惯了娇与傲的性情,常会欺负丈夫,看不起丈夫,反不如贫贱人家的女子,肯代丈夫辛勤劳苦呢。至于客貌的丑陋,实在不该加以厌嫌,要晓得美有体态的美,和品性的美;而品性美更为重要。往往有美貌的妇人,不能得夫婿的欢心。为什么呢?因为她的体态虽美而性情并不使人可爱,而且美色日久看惯了,也不过如此。时日久了,所引起的美的观念也越久越淡。譬如美食,天天吃,吃惯了,并不觉得这是美味了。只有情是最重要的。情是愈久愈深的。佛所称许的女人的端正美丽是着重在“心行”的,换句话说,就是着重情爱的,而不是色爱的。妇女倘只有美好的容貌,而“心行”不端正的,那是不足取的。
    如果嫌她愚笨呢,我就得请问他,究竟要怎样聪敏的女人啊,因为聪明是没有止境的。只要她能守贞操,能节俭,能洒扫,没有搓麻将,吸香烟,喜游荡等恶习,就是够得上做标准的妻室了。既然双方做了夫妻,应该要体贴她,要怜悯她。聪明与愚笨,这是各人夙业的不同,正应该耐心地教导她才是呢。
    对于这一般丈夫,除了请他们接受上面的劝告外,还须请他们严重地呵责自己,为什么在当初不慎重择偶,精细考虑?
    我佛在善生经里,定下待妻的五条规律。佛说:“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亵。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
    这五条待妻规律的涵义,我把它演述在下面——
相待以礼
    女人最欢喜丈夫对她温存体贴,如当她休息或疾病的时时候,你得细心地去照应她,使她感觉到家庭生活的甜蜜。粗暴慢忽的丈夫是被每一个女人所厌恶的。
    女人也最爱丈夫对她表示感谢。当她替你做一些小事,如缝补衣袜之类,你不可认为是她的本分,应该要说声:“谢谢你。”在表面上,她虽然觉得你的话是多余的,但是她的内心,却有无限的快慰哩。
    欢喜丈夫称赞她的美丽,也是每一个女人都是如此的。做丈夫的要把妻优美的地方,如眼、耳、鼻、齿和姿态等,碰到机会,就加以称赞。女人受到丈夫的赞美,就会格外感到快乐。
    女人欢喜她的丈夫当着别人面前夸奖她。这种称扬使她心里不仅愉快,而且非常感激。她最讨厌当着别人的面前,批评她的短处;或是指摘她的错处,使她面子难堪。丈夫需要纠正她的时候,可千万不要被父母儿女或邻居和其他的人听见。
    妻有意见,不管是对的,或是不对的,应当虚心听受,然后和她详细讨论。尊重对方的意见,一定可以引起对方愉悦的感情。而且凡事多一个人讨论,就多一些参考的资料,而得到圆满的结论,俗语所谓:“三个皮鞋匠,可抵一个诸葛亮。”
威严不亵
    所谓威严不亵,并不是叫你扳起一副呆板板的面孔,摆起丈夫的架子。威是庄重而不浮躁,严是尊严而能自爱,不亵是不可轻慢。待妻的举止应该庄重雍穆,不可学轻薄子的轻慢底举动。对于性生活要有节制,要自爱而不断丧可宝贵的健康。纵欲是最可畏,应该“严”与防范的。佛说:“节已莫淫她,自妻生知足,是故妻爱己,不为他人侵。”这是威严不亵的解释。
衣食随时
    女人常欢喜丈夫赠与她心爱的东西。所谓心爱的东西倒并不一定要价值昂贵,只要你是为她而买的,她心理就感到无限的愉快了。如衣料食品之类,当她心里想要而还没有开口的时候,你就买来送她,她自然喜出望外,感到你实在是世上唯一的爱人了。
庄严以时
    这庄严以时就是要给她的服装,装饰得整洁而适合时代。因为爱美的心理,谁都是有的。但是做丈夫的也不可使他打扮得过分华丽,竞奇炫异,那非独流于奢侈,而且也失了庄严的真意义。服饰是整一身的容仪,保自己的品位,在选择和制作的时候,应该要顾到这两点的。
委托家内
    妇女为家庭服务,也可说就是为社会服务。丈夫在外面为社会国家服务,妻能够把家务处理得整整有条,使丈夫无内顾之忧,专心致志地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增高其服务的效率;那么,妻虽不是直接为社会国家服务,实在间接的为社会、为国家尽了她们最大的责任;对于社会国家可说是和丈夫分工合作。
    做丈夫的对于家中大小事件,只须主持大体,而不必为微细的琐事一椿椿亲自去监察管理。男人家对家政明察秋毫般地去干预,作求全的责备。是常会使妻无地自容而感到没趣的。所以即使妻处理事务有失当之处,也要“言色相和”,要“忍受”,使她有自新之路。
    对于妻个人的费用须有相当的供给,穷奢极侈固属不可,而鄙吝苛刻却也不可。
    对于家常日用的支出,应该给与妻以合理的信任,自由支配的权力。只要能夸奖她,勉励她,说她有处理经济的手腕,会料理家计,那就比查她的日用帐更来得有效。她一定会替你节省多余的钱,而决不致滥费的了。
TOP
4#

回复:亲与子之间

怎样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重要性没有什么两样。它和学校教育是相辅而行的。一般人对于教育的认识,只以为教育是学校里的事,因此有许多父母,对于家庭教育便忽略过去了。有的父母,因限于本身所受的教育程度,而不知怎样教育子女,竟凭情感而溺爱放纵。有的父母,甚至于在子女面前打牌、说谎、吵架。这种卑劣的举动,直接养成子女贪婪、放荡、狡猾、泼辣等恶习气。
教育子女要先纠正自己
    孩童有模仿的本能。在他开始学语的时候,就喜欢学大人的一举一动。所以一个家庭中,要子女克己耐劳,应先从自己身上下手,要子女戒除不良习惯。应先来检点自已有没有不当做的事。假使父母有吸烟赌博等嗜好,就须自己先来戒除;倘或父母间发生意见上的冲突,就须从情理上谋取和平解决,不应使子女发觉或看到他们正面的冲突。因为子女对于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认为是正确的,而在尽力模仿。若是一旦被子女窥破了弱点而失却信仰以后,将来就使有善行,也要被子女看做不好的行动;而不屑被效法的了。所以做父母的要自身造成一种被信仰的力量。
     有一类的父母对于儿子格外顺从,格外溺爱;对于女儿不免疏忽,不免轻视、这是违反佛教众生平等的宗旨的。首楞严三昧经,佛说:“发大乘者,不见男女而有别异。”男女都是人类,都是自己的骨肉,有什么轻重的分别呢?如果家庭间待子女不公平,非但有伤兄弟姐妹间的感情,而且也不是佛教徒所应做的。
不可溺爱或苛刻或放任
    很多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往往不是过分的溺爱,便是过分的严厉,苛刻申责;要不是,就取着放任的态度。这些都是错误的。
    过分溺爱的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要怎样就答应怎样,真是千依百顺。于是便养成子女们一种自傲的习惯。以后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大发脾气。在家庭中有父母依从他,可是将来长大后,到社会上去,便没有人来顺从他的意志,于是就要和人发生争吵。到处碰壁。这都是从幼溺爱的害处。
    过分苛刻申责的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一味用严厉高压的手段,不假颜色,铁板面孔,使用命令式的口吻,给与牢狱式的生活。这种的教育法可使子女们心灵受着创痛。他们得不到家庭的乐趣和温情,只觉得父母是可怕的。于是由畏惧而生怨恨,由怨恨而生厌恶。日后子女成人,就将视父母为老厌物了。
    过分放任的父母,对于子女的一切,都不去指导和管理。一切都由子女自己去料理,或是嘱咐仆人代管。要知道儿童若不加管理,将来就会放荡不羁,无恶不作。子女幼时受不到良好的管教,将来如何能成为忠实的佛教徒,健全的公民呢?虽有学校教育补助其不足,然而家庭间养成的不良习惯,沾染已深,也不易教诲了。
教育子女,母亲的责任比父亲更重大
    子女在家庭中和母亲时刻在一处,比较和父亲的关系来得密切;所以要培养一个佛化的、完美人格的儿童,必须由母亲担负大部分的责任。母亲的一切举动,应作为子女的模范。要子女听话,要子女摹仿,就非自己以身作则不可;否则嘴里尽管这样说,那样说,自己却不切实去做,这样便失了做母亲的威信。有的母亲教孩子不要骂人,而自己常常不自觉地喊小孩作“小瘪三”、“小拆老”、“小猪猡”等等人的名词。她们还以为是亲昵的表现呢。佛告诉我们要言行相应”,不只是在社会上要这样的去做,就是对待子女们也不可疏忽这一着。能说不能行的母亲是将失却子女们的信仰。
  尸迦罗越经里,我佛指示做父母对待子女的条件,有:“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
当念令去恶就善
    去恶就善,就是要除去恶习,向善的一方面做去。教导孩子要随时随地注意他们的言行。有一类的父母同孩子游戏的时候,不是父亲教孩子打母亲,骂母亲;就是母亲教孩子,打父亲,骂父亲。他们以自私的占有欲,用这种卑劣的方法来测验孩子对于自己爱的程度。不知道这种打骂取乐的举动是就恶去善,是错误到极点了。这种举动映入小孩八识田中,而形成习惯,那就遗害不浅了。
    有很多小孩用发脾气的方法,来达到他的欲望。当我们遇到这种小孩时,千万不可因他发脾气,而对他让步,满足他的要求;可是也不要对他生气打他骂他。他愈发脾气,我们愈要保持镇静,做出全不理睬的样子,好教他明白发脾气得不到什么好处。
    在别人面前,尤其是大庭广众之间,切勿责打小孩。否则,当小孩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以后,便会不知羞耻,预备挨骂挨打而任意犯过错的。有些儿童因受了骂,挨了打,由惧怕而嫉恨,而养成仇视父母的心理。
    在某一本传记里,那个著者记载他父亲教育他的一段故事,很是幽默,很有深意,是很可以为我们训育小孩作楷模的。
    “还记得九岁时,有一次我自己积蓄的一小串钱(那时所用铜钱有小孔,例以麻线贯串之),忽然不见,各处寻问,且向人吵闹,终不可得。隔一天,父亲于庭前桃树枝上发见之,心知是我自己遗忘,并不责斥,也不喊我来看,他却在纸条上写了一段文字,大略说:
    “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上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
    写后交与我看,他不作声。我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怀惭意。——即此事也见先父所给我教育之一斑。”
    各种轻便的事,应当教小孩去做。就是家庭里有佣人的,也应当使小孩共同服务。养成子女们勤劳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关于穿衣,摺衣,扫地拭灰尘,整理东西等工作,都可以叫他们学习。当他们的工作做得圆满的时候,就要奖励他们。小孩是好胜的居多,所以与其多责罚,不如多奖励;但在奖励的时候,应该利用机会,加以指导,加以勉励。
    我们要使小孩知道,无论对于什么人,必须有礼貌。碰着亲朋尊长要教他称呼。接受人家的礼物或好意时应该道谢。客人来访,要热情地招待。这种种都应该随时教他,使他自小就有敬重长者,扶助弱小,爱惜贫苦人的观念。
    小孩子的同伴也很重要,有许多孩子的恶习气是从小朋友方面传习来的。我们应该为他注意和选择,应该使他和顽童疏远隔离。
    不良的习惯要子女不沾染,最好用暗示方法,使他们自知趋避。譬如小孩喜吃零食的,便把病从口入说起,小孩讲话肆无忌惮的,便把祸从口出说起;小孩不知礼貌,便把举动粗鲁不为人重视说起。诸如此类的纠正,自然可以使小孩的习性渐渐的就善了。
现在把去恶从善的要点概括如下:
一、不可说谎。
二、不可骂人。
三、不说自已好、不道他人短。
四、没有得到人家的允许,不拿人家的东西。
五、不要在路上吃东西。
六、做错了事,要承认,要去改。
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随便插嘴。
八、吃东西细嚼。
九、要爱惜花草和动物。
十、东西用过后要放在原来的地方。
十一、要信靠佛菩萨。
十二、要劝小朋友们信仰佛教。
十三、每天早晚要做佛教简易早晚功课。
十四、做事要有始有终。
当教计书疏
    计是计算——算学。书是读书和写字。疏是刻画——美术。当子女放学归家,或假日在家的时候,应该在规定时间内,督促他们温课习字及劳作等作业。如有疑问或错误的地方,应该详细的为他们解释或改正,使他们彻底明了。
    算学是关于数与量的科学。教小孩学算学,要顺序渐进,使他们多做练习题,而练习题要切合实用,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遇到难题而不能解决的时候,尽可能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倘若还是解答不出,这时可叫他们暂时把问题放在一边,休息一下,或者到处面去散步一次。最有效的办法,是叫他们闭目静坐专心念佛,把神经松弛,心身放宽,在静定之中有时很自然的会把难题悟解出来,因为定能发慧啊!
    早晨读书最易记忆,尤其是做过佛教简易功课以后,头脑清醒容易了解书中的意义。这时就要督促他读书。遍数越多读越好,要到滚熟背诵为度。读白话文,读的语调就得象讲话一样,只要边读边听,听去清楚明白,自然能领会书中的大意和内容了。读文言文,句调要有轻重疾徐的音节,不可象说话一样,这在于多多读诵。多读了,自然声调悦耳,而文句的意义也能明了。这就是所谓“熟能生巧”啊。
    每课书必须要使小孩背熟;否则一时硬记,日子一久,便忘记了。长篇的书,可以先分段背熟,然后把全文读几遍,再统篇的背出。遇到过长的段落,可以由自己的意思再分几小段,因为分段的字句少,容易熟记。但最要紧的,还是在于集中注意力,假使在读书或阅书的时候,没有其他的杂念,能深深地把书中所写的事实,摄收到意识之中,恍如身入其境的去想象。这样读法,印象就特别深刻,进步也就很快了。
    教子女临字,一点一划不可造次。先教他影格习字,等到写熟后,再教他临写。写字的姿势也很要紧,应该要身直头正。
    做父母的要绝对禁止儿童看神怪武侠、及其他无益的小说,使他们保持纯洁的思想。最好在闲暇时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使子女明了些佛教的道理,和卫生上、社会上、自然上浅近的常识。
  我们不可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在学校教师的身上。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是不能对每一个儿童个别的照顾得到的。教师除在课文上加以教导之外,还须办理校务,批改课卷,以及处置儿童们的纠纷。他们有这种种繁重的工作,是再没有精力在课外为一个一个的儿童作精密的训导了。所以做父母的,从子女出生后,就要负起教养兼施的职责,为他们奠定良好品性和习惯的基础,然后和学校的教育才能相辅相成啊。
    “疏”是美术。儿童有爱美、审美的本能。例如拿红花和红纸放在幼孩的面前,孩子即刻感觉喜悦了;又如儿童喜欢彩色的图画。这都是爱美的表现。审美的训练,可以增加人生的乐趣。所以,家庭间的布置要美术化,一切陈设和装饰,应该整齐、清洁、美观而不要奢华。屋外如有隙地,应该种一些花木,增加环境的美好。家庭的陈设和扫拭,也应时时激励儿童去做。但不可出以命令式,而须用激励的方法。实施教育,可以养成儿童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当教持经戒
    子女有相当识字能力后,可以教他读佛经。这是做父母的最大责任。第一步,先把佛教简易早晚功课教他读背,再把经中格言选出教他。有的人以为佛经文义深奥,成人尚不易懂,何况小孩呢?不知佛经虽然深奥的居多,可是有一部份是很浅显的。做父母的尽可把经中格言随意的编集起来,教授子女。如法句经、孛经、百喻经、八大人觉经、善生经和玉耶女经等,就有很多的格言,可作儿童德育的教材,还有许多偈,也是很便于儿童诵习的。虽然儿童教育要注重兴趣,格言一类的文字,难免枯躁无味:然而做父母的倘能把佛教的格言,演成一种简单的语言来解释,使小孩对于它发生兴趣,那么,自然能把这些佛语,深深地种入儿童的八识田中了。
    人类不可无宗教信仰,而各种宗教中,当推佛教为最博大,最高尚,最美满。所以我们不独自己要信仰佛教,更须教导子女共同信仰。信仰的观念,植基于儿童的时代,为最适宜,最稳固。
    所谓经戒,是指佛经的戒律,就是佛经中教人戒绝的事。教诲儿童不得违犯戒律,使他“童而习之”,那么终身就获益非浅了。所以信仰佛教,确为造就高尚人格的要件。
    我们要时常对儿童讲佛教故事,和佛菩萨救苦救难感应的事实,使儿童的智识增广,知道佛恩的伟大,世间上有种种不可思议的事迹;使他的见闻不至局限在范围狭小的物质文明之中。
    这种佛教故事,和善恶感应的事实的演讲,是佛化儿童训练法中,最有感动力,最易实行,和最适宜于家庭采用的。因为男女老幼没有不喜听故事的。当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喜怒哀乐的情感常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迁,好善恨恶的观念,也每每顺着故事而生起。在听了故事之后,故事中的情景和人物,常会留存在脑海里,时日久了,儿童既受故事的熏陶,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会不期然而然的和佛化儿童的准绳相符合了。
    要获得演讲故事的技巧,我们须多看故事书籍。如百喻经,就是一种最佳的故事书。演讲时,说话要浅明有趣,不妨随时复述已经说过的要点,以求容易明了。口音、面容、手势的应用,可以辅助显示故事的情节和演述者个人的感触的,都应当适宜的施用。此外应当随时发问,考察儿童是否在注意倾听,是否发生兴趣,是否有所感触。父母要佛化子女,于故事要特别注意,这是训练佛化儿童最妥善的方法。
理财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