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境,东毗杭州,西枕黄山,俯控吴越,雄镇东南。其体巍巍,其势昂昂,抗苍崖于碧宇,耸绝壁于云霄,千峰韶秀,绵延起伏。东西两大主峰,相距十里许,峰顶各有一池,名“天池”,犹如双目仰望苍穹,故名“天目山”。天目山分东、西、南、北、中五天目而以西天目领袖群伦。

西天目山,峰峦诡异,石蹬玲珑,岩崖竦叠,古木参天,奇丽秀绝,甲于东南。更有天造地设“雷震儿啼”、“云生海变”、“半夜日上”、“重阳飞雪”等灵迹异象,令人俯仰之间,莫知其身之高,其地之迥,脱尘忘俗,如入空门。自古道家即列天目山为宇内第三十四洞天——“太微元盖洞天”,道教宗匠张道陵即生于斯,亦修炼于斯。唐宋以后,天目山渐成为佛教禅宗圣地,名刹赫然,高僧辈出,震耀于世,终不负天地造化之功!
缁门经营天目,始自东晋被尊誉为“敦煌菩萨”的竺法旷法师。嗣后,西天目山更成为名播寰内的韦驮菩萨应化道场,中国佛教第五名山。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当年亲受灵山教嘱,护法安僧,发愿护持贤劫千佛出世弘教,自己最后成佛,号楼至佛。韦驮菩萨于西天目屡显灵异,度众应化,圣际昭然,遂使西天目道统绍隆,宗风永扇。
自晋法旷法师开山以来迄今一千七百余年间,历代正传正授的天目高僧竟达二百二十人之多,特别是自元代高峰禅师坐断死关、击碎识锁以来,西天目山法席鼎盛,一跃成为阐扬临济宗风的中兴祖山。其后,屡因解行相应、宗说两彻、律身庄简、声动四海而受皇封者代不乏人。尤为称罕的是,天目山曾出过唐代慧忠、元代中峰、清代玉琳三位国师!
元代中峰国师,力挽时弊,扫空禅病,疏万派于同源,会三宗于一镜,煊赫昭著,名倾海宇,遐迩学子云臻水赴。当时东邻诸国学僧入西天目求法问道者络绎不绝,其中仅日本镰仓时代(时当中国宋末元初)入山参学僧人即达二百二十多名。他们回国后参照西天目山丛林轨制与建筑样式,兴建伽蓝,弘化一方,名重一时,形成日本佛教史上重要的临济宗永源寺派,至今七百余年长盛不衰,一直奉西天目山为祖山。他们尊视中峰及乃师高峰为“江南古佛”,“不上西天,不见两峰,不成正宗”成为一时的海外佳谈!至今,日本寺院中多有保留以天目山冠名者,如“天目山栖云寺”、“东天目法云寺”等。元初从西天目移栽日本的柳杉,被崇为日本国树。“西天目情结”,自中峰国师开始,已经成为日本佛教乃至日本民族文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西天目山大规模营建伽蓝,始自南朝,至元朝至元年间高峰禅师于半山狮子岩左侧创狮子禅院,遂成为临济中兴道场。延佑年间帝诏升狮子禅院为“狮子正宗禅寺”,御赐“大狮子正宗禅寺”额,并诏翰林学士、著名学者赵孟兆
撰“敕建西天目山大狮子正宗禅寺”碑以赐,一时盛况空前。俟清玉琳国师入西天目重兴高峰道场,禅寺历经兴废,已是门墙萧索,阁殿荡然。师遂移额下山,于山麓双清庄别营禅源寺。

禅源寺位于西天目山南麓,昭明、旭日、翠微、阳和诸峰簇拥,层峦叠嶂,溪联水环。清康熙四年,玉琳国师于双清庄旧址重辟甬道,新创门径,增新葺旧,渐复丛林。全寺占地四十余亩,房舍五百余间,有子院十六座,殿堂齐备,屋宇俨然,全盛时有僧一千三百人。雍正十一年,帝御书“禅源寺”额以赐寺。乾隆皇帝两次南巡临寺赐经。咸丰十年寺遭兵燹,后数十年间营修不辍,然已不复旧观。同治十五年,以韦驮菩萨祷雨灵应,帝御赐“福佑潜城”(潜城,清之於潜县,今临安市於潜镇)额悬于寺中。1941年4月,禅源寺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殆尽,昔日东南首刹,不意竟成一片焦土!
时届新千年之始,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当此盛世,月照大和尚受临安市政府、市佛协之钧命,领禅源寺方丈之任,从此拉开了重建禅源寺的巨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