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向来注重运动,像传统的朝山、每日的跑香、行脚云游、出坡作务等,都是舒展筋骨,锻炼身体,培养耐力、毅力的好方法。
跑香
在佛殿或禅堂,往返来回的行走,称为"跑香"。俗云:"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一般于饭后跑香,可以训练威仪,促进胃肠消化,增益健康;或于禅坐昏沈时,起而经行,活动筋骨,舒通血气,使能安心坐禅,也是调和身心的方法之一。
跑香时,身端头正,颈靠衣领,双眼平视,不东张西望,不昂首低头,两手以左七右三自然摆动,全身放松。转弯时,右绕而行。跑香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快慢有序,以达威仪、健身之效。
朝山
佛教徒到远处名山大寺朝拜礼佛,称之为"朝山"。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三步一拜朝山不只是身体跪拜于地,而且口称佛号,意想佛的光明相好,所以是清净三业的最佳修行。
朝山礼佛可以广结善缘、消除业障、折伏我慢、增进道心。星期假日,若能全家一起朝山,既能使身心健康,信心增长,又可促进家人之间的感情,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参阅"寺院巡礼篇")
云游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
自古以来,行者为寻师访道,至诸方行脚参学,居无定所,有如浮云般随风飘游,所以称为"云游"。
云游其实就是随缘弘化,也是自我砥砺身心的修行。所谓"一步一脚印",古时候的禅者,他们行云流水似的各处行脚、参访、教化,那种随遇而安,随缘度化的风采,为人间树立了圣贤的典范,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 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这种芒鞋竹杖,以天下为家的洒脱无碍,实在不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君王所能企及,难怪他要慨叹"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云游,犹如出外旅行,尤其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偶而有休息的时间,有旅行的时间,对我们生命的再出发,再精进,是颇有用处的。出外旅行、参访,其利益如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外旅行,不论是接触大自然,还是拓展人际关系,都能增进我们的知识。
扩大心胸,放宽视野:当我们旅行、参访时,要能用开阔的心胸、心量去接受外界的景观、风俗习惯,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且要能看得广,看得宽,包含历史的背景、地理的常识与社会的风俗人情。
能动能静,能近能远:我们在旅行参学时,有时候要能静,很静态的去欣赏;有时候要能动,像爬山、涉水时,不计千里迢迢。所谓能近能远,是"近处的",我们要用心去研究;"远处的",也不放过机会去了解。
溪声山色,任性遨游:"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的心得。比方说,一个参禅者,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一直等到悟道之后,他才能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佛教舞蹈
舞蹈,对许多人来说,是与他人沟通的方法之一。舞蹈既是艺术,也是娱乐,透过舞蹈,舞者不用说一个字,就可表达出喜、怒、哀、乐等感情。舞蹈可以说故事,可以带来欢乐、身心的轻松与友谊。
在人类历史中,舞蹈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八十华严》卷三十六载:"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 ,文笔赞咏,歌舞*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卷五十六亦云:"菩萨摩诃萨到善巧方便究竟彼岸,心恒顾复一切众生, ,唯勤化度, ,往来生死,如游园观,未曾暂起疲厌之心,或住一魔宫,或为释天, 乃至游戏歌舞之法,悉皆示现,无不精巧。"由此可见,舞蹈也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之一。
此外,自古以来,舞蹈也是一种供养,据《八十华严.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参访普救众生夜神,请教他如何修行,夜神述及过去世曾以歌舞供佛,佛陀放眉间光遍触其身,因而得到法界方便不退藏解脱门。在《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佛陀说以"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等供养佛塔的功德,等同受持读诵经典者。
在佛法中,舞蹈不但是供养之一,佛法要普遍深入民间,舞蹈也是不可或缺的方便之一。
印度自古已见舞蹈之记录。今由佛传文学中描写的宫廷歌舞,可以知道在佛陀时代已经普遍流行。例如由马鸣所编的佛剧"舍利弗之所说",戒日王编的"龙王之喜",或从本生谭文学的记载与描述,乃至山琦遗迹的雕刻、阿姜塔石窟的壁画等,都可以了解佛教徒舞蹈的情形。
另外在西藏的喇嘛教,有专门用于祭礼的舞蹈,舞者头戴鬼、兽等面具,身着华丽的服饰,舞姿亦有优美如天女者。其种类有供养舞、地镇舞(奠基仪式之舞)、拂恶鬼舞等。
韩国佛教,僧舞的起源极早,至少在高丽时代即有此一佛教舞蹈存在。华严宗元晓大师曾经以瓢作成面具,取名为"无碍",带着它到各村庄边歌边舞,弘传佛教。
因此,各地的村民虽无学识,却都知道佛号,而且都能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元晓大师藉着在舞蹈中念佛,而将佛陀的慈悲散播到社会大众的心田,希望大众在佛力的加持下,能够得到自在无碍。
于李朝时代(一三九二|一八九七),梵呗极为盛行,佛教舞蹈"僧舞"亦随之大为流行。李朝时代最值得瞩目的佛教舞蹈,即世祖时的"莲花台舞"。此莲花台舞乃世祖五年(一四六○)时制作,据《慵斋丛话》一书记载:先于舞台布置香山、池塘等,复于周围绘上彩花图样,悬挂灯笼,东西二边并安置两对莲花,舞*即于其中翩翩而舞,其间并有吟唱南无阿弥陀佛或观音赞等佛偈以应和者。李朝末年,佛教界更大力推广梵呗与"施风舞"。
在日本,经印度、西域、中国、韩国而传入的舞蹈,常被用为佛教仪式、供养、布教之具,而发展成为一套独特的佛教舞蹈。例如伎乐乃推古朝从百济传入的无言假 面舞乐,圣德太子以之为佛教舞乐加以奖励。圣武朝,印度婆罗门僧菩提仙那与林邑僧佛哲至日本,传授源于印度的"林邑八乐",由是日本佛教舞乐隆盛。林邑八乐即:菩萨、迦陵频、陵王、安摩与二舞、倍胪、拔头、胡饮酒、万秋乐等,都是取自于佛教的材料。此外,唐乐的"散手破阵乐",也属于佛教舞乐的一种。
此外,佛教僧侣为教化民众而发展出特殊的布教舞蹈,即一面念佛,一面咏唱和赞,复敲叩钟鼓,舞之蹈之,此类布教舞蹈统称为念佛踊、念佛跃、踊念佛、踊跃念佛、欢喜念佛。如天台宗的空也所创的空也念佛(又称 叩念佛)、时宗开祖一遍的踊念佛、唱咏《法华经》经题而舞踊的题目踊、京都修学院的大日踊、盂兰盆会时的盆踊等,都是佛教舞蹈结合日本乡土艺术所呈现的民俗舞蹈。
我国素称"礼乐之邦",早在尧舜之世,我国先民就用礼乐来教育民众;礼乐就是舞蹈与音乐。古代的舞蹈教育,"盖动荡之,鼓舞之,使自得之,其陶冶之功,感之最深"。中国的舞蹈虽然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由神圣的观念,教育的价值,进入艺术的舞蹈境界,乃至溶含于戏剧,流入于民间,但在中国佛教的弘传史上,却未见被用于弘法布教。有鉴于此,星云为弘法利生的方便,把舞蹈带入佛学讲座、禅净密三修法会、 等大型布教活动,使与会的大众沐浴在圣洁、欢娱的气氛中,打破了教界的保守沈寂,助长说法的效果。
一九九六年夏天,由佛光山僧众所编的"僧舞"在国家戏剧院演出,回响热烈,更缔造了中国佛教弘法的新纪元。
佛光操
体操,不同于其他游戏、舞蹈等运动,它是依据人类生活的需要所创造的人为运动。体操的起源很早,在我国商、周时代及古希腊时代,人类已有各种健身体操和医疗体操。近代更有依据生理学和解剖学而创设的各种体操,佛门也有所谓的健身罗汉操、佛光操等。
佛光操是简单易学的体操形式,融合运动、健身于一身,是老少咸宜,不受场地空间限制的动态活动之一。佛光山多年来所举办的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禅修活动中,每于晨间安排有佛光操,甚受学员喜爱。其各式动作如下:
交叉压腿:采蹲姿,双手按膝,右脚先压向左边,右膝盖触地,臀部坐上右小腿。再换左脚,方法同右脚模式。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并步转膝:采半蹲姿,两手各按膝盖,先向左边旋转一圈,再换右边转,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蹲身弓步:采蹲姿,左脚跪地,右脚再伸直,身体尽量右弯,并以右手碰触右脚趾。再换左脚伸直,身体尽量右弯,并以左手碰触左脚趾,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左右弯腰:采立姿,手指交错反转托天,腰部以下不动,先向左方向侧弯稍停片刻,再挺直身躯,再换右方向侧弯,吐气双手徐徐放下。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仰天去浊:采立姿,先以掌心搓热之热气,弯身搓擦后腰数下,再双手叉后腰,仰身大声吐气(可以阿字喊出),最后弯腰双手压地,共做四次。
俯身松背:采立姿,弯腰先以右手碰左脚掌,头向左上方看稍停片刻,做完后再换左手碰右脚掌,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托天旋转:采立姿,手指交错反转托天,腰部以下不动,先向左边扭转一次稍停片刻,回复中间,再向右边扭转,双手向下划开配合吐气,共做四次。
展臂入空:双手合掌采弓箭步(先右脚出),左右手各做莲花指,左手上举,右手掌反转,并转头向后看右手。再合掌换左脚出,右手上举,左手掌反转,并转头向后看左手。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系趾提身:采蹲姿,双手拉住脚大拇指,双脚不能弯曲,低头吸气起身稍停片刻,再徐徐蹲下吐气,共作四次。
松转捶肩:采蹲马步,双臂放柔,以轻松自然方式左右摆动拍身,由腰至背数次。
定点环绕:双脚张开,弯腰双手自然垂直,依序左右大幅度画圈各作四次。
动颈松椎:采立姿,全身放松,头部依序前后、左右、两侧方向运动,再左右方向旋转,所有动作均作四次。
各式动作注意事项:
呼吸采取自然,若喘气时,可先吐气调匀,再做其他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以幅度大、仔细缓慢为要。若有些动作因柔软度不够,而无法依标准做到时,请勿勉强,以免受伤。
拳术
拳术是国术的一种,前人演练国术,大都重在应敌,今日则兼重运动,而一般较常见的是少林拳。少林拳得名少林寺,据闻过去少林寺的山门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除非你的功夫能越过那四周的高墙,否则不能走出山门,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跳跃出此高墙,出了山门才不会丢了少林寺的颜面。因此,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
少林拳相传为北魏达摩大师所创,被认为是古代僧人结合健身和技击术,博采众长而成。它的特点是套路紧凑,攻防严密,招势多变,具有先发制人,以刚克柔的特征。
拳术具有强健体魄的作用,对偏重智识教育的今日社会,拳道是值得发扬的传统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