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十训:古人十句救命话,治愈当代人的焦虑与张扬
01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一念稍疏,万恶竞起。
人之言语,是祸福之门;人之欲念,乃成败之根。
开口之前,先问“此言可告天?”若不可,便一字莫吐;
动心之瞬,先思“此念可对人?”若不可,便一念莫生。
口开则气散,意乱则神驰;气散则机密外泄,神驰则百欲丛生。故古人以“如瓶”喻守口,滴水不漏;以“如城”喻防意,万夫莫开。
一旦防线自溃,口舌之快,转瞬即为刀剑;欲念之微,顷刻便成燎原。养心之要,先制其口,后摄其意;口意既肃,天地自宽。
02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大德如高楼,细行似砖瓦;砖瓦不牢,楼必倾覆。
九仞之山,只差一筐土,便前功尽弃。世人常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却不知小节正是大事之始。
一次迟到,看似无碍,实则先坏“信”字;一句敷衍,似乎无妨,其实已失“诚”字。
信与诚既去,纵有雄才,谁肯托以大事?故君子检点,必从晨兴夜寐、穿衣吃饭做起;一丝懈怠,即是溃堤之蚁穴。日日不辍,筐筐皆满,方可巍然成山。
03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
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世间事分两种:看似有余,实则刻不容缓;看似火急,其实需冷处理。
前者如读书修身,今日推明日,便蹉跎一生;后者如怒时决策,一失足成千古恨。缓急之间,最见功夫:缓事急干,是怕“因循”二字偷走光阴;急事缓办,是防“焦躁”二字蒙蔽理智。
火候得当,方能把生米煮成熟饭;火候失控,只能把一锅好米烧成焦炭。
04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夜深人静,独对青灯,最宜检点一日言行:今日所言,有几句虚夸?今日所行,有几件亏心?如此日日刮垢磨光,心上尘埃自少。
白昼群居,茶余饭后,最易飞短流长;一句闲话,传到当事者耳中,便成刻骨之伤。
古德云:“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口中少一句议论,心中多一分清凉;笔下少一段攻讦,世间多一分祥和。
05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重,是对分寸的敬畏;畏,是对因果的谦卑。
轻佻之人,把尊严当玩笑,于是尊严便把他当玩笑;狂妄之徒,视天规如无物,于是天规便让他撞得头破血流。
反之,虚室生白,空杯盛水;自视愈低,所得愈高。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善下之;贤哲所以集众智于一身,善虚之。
06
持身如泰山,凝然不动;
应事如流水,随方就圆。
立定脚跟,任他八面来风,我自岿然;此乃“大本”。
放开眼界,随他千形万态,我自如水;此乃“达权”。本不固则权无用,权不达则本亦枯。如松之立于岩,根扎千丈,风来枝舞而不拔;似舟之驶于江,舵随浪转而不覆。刚柔互用,内外兼修,方是处世全功。
07
知足者,贫贱亦乐;
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乐与忧,不系于得,而系于心。
田舍翁瓮牖绳枢,然妻儿在侧,粗粝亦甘;王公大人鼎食鸣钟,然患得患失,珍馐亦苦。
心若沟壑,万镒黄金亦难填;心若寸草,一滴甘露便生津。
故颜回一箪食而自在,石崇金谷园而长叹。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08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未提笔,先问“此文欲达何意?”未启程,先思“此行欲抵何方?”知其终,方可择其始;
明其本,方可得其末。若颠倒先后,必致南辕北辙:未固本而逐末,犹无根之木,叶茂一时而枯槁可待;未正心而求术,犹无舵之舟,帆张愈疾而覆没愈速。
09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人眼向外,易见他人之痘疤;人眼向内,难窥自身之瘢痕。
若能翻转镜头,以挑剔别人的显微镜照自己,则过失无所遁形;以原谅自己的宽心丸疗他人,则恩怨皆可冰释。
久之,内省日益精明,外交日益浑厚,一人之身,其乐融融。
10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言与行,合则治世,离则乱世。国宝罕见,国器沉稳,国用尚可驱策,国妖必须剪除。修己者,先求为国器,再望为国宝;切莫沦为国用,更忌堕落为国妖。日诵千言,不如一行;高谈阔论,不如低头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