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这段话一针见血:
“穷人家的孩子,其实是很难翻身的,即使考上大学也没用,大概率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因为他们成熟的比较晚。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种早当家,指的仅仅是下地、做饭、带弟弟妹妹等,一些基础的生存技能而已,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和人情世故是茫然无知的。
他们不但得不到家人的财富支持,而且根本得不到家人的有效指导:他们的父母之所以一辈子都在底层挣扎,大概率是因为视野狭窄,思维老旧,难以变通,这样的父母,往往会在孩子人生的关键节点出馊主意。”
巴菲特的这段话,戳破了多少寒门学子的幻梦。所谓“早当家”,不过是割猪草、煮饭、带弟妹的生存本能,而社会的运行规则、财富的分配逻辑、人脉的利益交换——这些真正定义命运的密码,他们往往在撞得头破血流后才懂。
郎咸平说:“穷人缺什么:表面缺资金,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
你看得见那个缩在教室角落的孩子吗?父亲入狱、母亲出走,她攥着铅笔的手因自杀念头颤抖,却不知如何呼救。
你看得见《活着》里的凤霞吗?五岁起扛起全家生计,唯一一次愤怒是为了一块救命的红薯,最终无声无息死于产床。
王朔说:“去酒吧看看,金钱面前颜值算什么。去工地看看,生活面前尊严是什么。去医院看看,生命面前金钱算什么。去宾馆看看,贞操面前爱情算什么。去殡仪馆看看,生命面前人生算什么。”
贫穷是一口井,他们仰头望见的天空,被井壁切割成“认命”的形状。父母在生存线上挣扎,视野困在方寸之间,一句“读大学不如打工”就可能掐灭孩子仅有的光。
更痛的是,当城市孩子讨论波音飞机模型时,西北女孩的愿望只是一双白球鞋——而两者对她同样遥不可及。
但总有人撕开黑夜!西博格在铁矿枯竭的小城长大,十岁才凑够学费,靠当球童和抄写赚取生活费,最终摘得诺贝尔化学奖。清朝乞丐武训行乞38年,用讨来的铜板建起三座义学,让穷孩子第一次触摸到笔墨的温度。
教育仍是寒门最锋利的剑:数据显示,学历每升一级,底层孩子跨越阶层的概率飙升20%,尤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突破“父母老路”的可能性翻倍。
正如亦舒所说:“人生是一场接力赛,跨越阶层,就是一场家族接力赛,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是,尽全力跑好自己这一棒。”
寒门学子奋斗的终点,或许是中产孩子的起点;他们用青春换来的“翻身”,常伴随着身份撕裂的剧痛。
所以,别再用“早当家”美化苦难。当英国研究揭示20%的底层孩子成功逆袭时,关键并非他们多扛了几捆柴,而是规律作息锻造的自律、阅读点燃的野心,以及父母哪怕一字不识也要在油灯下讲故事的执着。
穷孩子缺的不是力气,是那盏有人替他举起的灯——可以是武训的义学,可以是教练收留杰隆的那张沙发,也可以是我们每个人伸出的手。毕竟,没有人生该是井底之蛙,天空本属于所有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