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弘一法师曾说:“静中,藏着争;稳中,藏着急;忍中,藏着刀;忙中,藏着亡。也就是会说,越想争,心越要静;越着急,心越要稳;越坚忍,越要看清事态;越忙碌,越要照顾好自己。”
弘一法师说文解字,瞬间让人领悟良多。静、稳、忙、忍,这四字真言,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在世间行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各种状态下挣扎与修行。忙着赚钱,忙着应酬,忙着享受,忙着责任。却忽略了,人最宝贵的东西:生命和心灵。
心不静,世界就喧嚣,纷纷扰扰,吵吵闹闹。人,只有内心宁静了,才能脱离世俗的喧闹。静能生慧,才能看清自己要什么,该干什么。
“忍”字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挑战。忍,并不意味着懦弱地退缩,而是在看清事态的基础上,克制自己的冲动。忍字心头一把刀,这把刀悬在那里,时刻考验着我们的忍耐力。
生命中,关关难过,关关过,重要的是,得时刻懂得自我反省。
做任何事,时机未到时,要坚定,要忍,要容;时机到了,也要稳,要静下心,要随缘。生活中的事,别急着要结果,这人生,各有渡口,各有各舟,要相信上天的安排。
这世间的事,自有规律。弘一法师曾说,人最傻的行为,就是急着要结果,得不到便又急又闹,殊不知,老天的安排,比你自己选得更好,更周到。
弘一法师这一生,便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从才华横溢的诗人到出家修行的佛门大师,弘一法师的一生,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震撼。
年少时,他以“二十文章惊海内”闻名,才气逼人,成为文化界的天才少年。而在艺术上走到顶尖的时候,他居然向世界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转身,放下所有,抛弃红尘,出家为僧。
有人说,他在艺术巅峰时,突然“弃笔从佛”,令人费解。其实,他早在文章中写过“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对人生的无常有着深刻的体悟。
1918年那天,他在西湖边落发,正值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或许是一场“宿命的安排”。他严守戒律,抛弃浮华,将慈悲深植心中。
临终时,他仍关心众生,体现出“悲欣交集”的境界。有人评价:他的生命像是一场超越尘世的修行,真正做到了“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弘一大师用一生告诉我们:慈悲与智慧,才是通向人生真正价值的钥匙。
弘一法师的慈悲,不只体现在大是大非上,更流露在生活的每个细节。病重时,他每天坚持修行,有人来探望,他总是说:“不要问我病好了没有,你要问我有没有念佛。”
生死关头,他牵挂的仍是修行。
老友夏丏尊来看他,看见他每天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过午不食,一餐只有一碗米饭、一碟咸菜、一杯白开水。夏丏尊忍不住问道:“只吃一碟咸菜,你就不觉得太咸了吗?”
法师说:“咸有咸的滋味。”
夏丏尊又问:“白开水就不嫌太淡了吗?”
他微笑:“淡有淡的滋味。”
这简单的对话,道出了极简生活的人生智慧。
弘一法师晚年定居在福建泉州,潜心修行,生活简朴。他的修行生活体现出对佛法的真诚和执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彻底放下。
舍弃凡尘俗世一心向佛的灵性,则让他的人生达到了超然于物外,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又为得道高僧。李叔同这一生,活得肆意,活出了自己。
无论做什么,李叔同都十分专注,正如他自己所言:“念佛,难在一心不乱。”
看透命理的弘一法师修持弘扬律行,崇信净土法门,写出著名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令所有人都如获至宝,让许多名人都细细翻阅千遍。
正如弘一法师生前曾说:“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只有放手,我们才能真正地解脱,不再被这些事情所困扰。人生很多痛苦不堪之事,总以为跨不过去。多年后再回首才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
每次焦虑、迷茫的时候,看到弘一法师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内心就会多一些安静和透彻感悟,书中还有流传近100多年的处世智慧。
谁的生活都有烦恼,修心的人会把烦恼转化成帮助自己成长的助力;如果没有修心的话,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只会揪着问题不放,就会很痛苦。
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读弘一法师的书,能让人清醒,聪明地活着,有些智慧流传100多年,依旧直击本质,很多畅销书籍的核心都来自此。
就像俞敏洪说的:前半生羡慕弘一法师,后半生佩服他的格局,就像他的书一样,平淡却不平凡,很值得迷茫的年轻人读一读。
遇到放不下的事不妨问问自己,成天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压得心又沉又痛,更压得自己喘不过来气,对人生有帮助、有改变吗?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拿起,而在于放下,幸福就在一拿一放之间,会放下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就像弘一法师说的:活在当下,释怀那些不如意,放下不舒服的执念,你会发现,人生如此简单轻松。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只有一场,迷茫焦虑的人,真的值得一读。书渡有缘人,悟透这些处世智慧,你的家庭,事业,爱情会更顺利。
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