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念念增上对法的恭敬,你就更能体解佛法的道理,所以你更能了解“南无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于是你念起佛来就更能得到利益,这就是修净土法门的出家人的应有心量。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净土法门的特质,它的易至和易成佛。剩下还有十五分钟,我再讲一下净土法门易往生的问题。
净土法门除了易成佛之外,对我们最重要的是易往生。我上面说它是难解、难信、易至,我不说“易往”,因为易往单独指易往生而言。“易至”的范围比较大,它也包含易成佛的意思,易至是容易到,容易到极乐的彼岸,这两种都容易到。关于易成佛,前面已经讲说过了。因为诸佛以无尽的彻底方便摄受我们,它不是那种不究竟的方便。《华严经》说:“究竟即方便。”能够承担究竟即方便的只有净土法门。下面我接着说为什么容易往生。
关于易往生,前面已经说到一些。之所以容易往生极乐世界,是因为众生虽是众生,不过是如幻的众生。诸佛虽然号称成佛,其实无佛可成,也不过是对众生而说成佛。众生、佛离不开一个“心”字。“心”为一切的主导,而“心”又是实无心可得,“心”其实只是展现中道了义的道理,只是一种真理的显现而已。所以我们到最后会发现:佛、众生都离不开一个“心”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众生,是心作众生,都是心在作主导。
然而“心”又是什么呢?心没有差别,就像虚空没有差别一样。我用手掌包起来,手掌包围的里边有个空间。我的手从这边移到那边,手里又有一个空间,你能分别这两空间的差别吗?不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既然是空,就没有差别。佛与众生都是心所作,而心是诸法当中的一个法,因而它也是“我说即是空。”换句话说,就空性的意义上说,众生与佛没有差别。一念愚痴是随因缘所生,才会愚痴,因为你愚痴,才说你是众生。可是一念觉悟,也是随因缘所生而觉悟,这就成了佛。一念愚痴和一念觉悟的差别在于那一念心。而心也是因缘所生,所以都是空的。既然都是空性,没有真实,因此不能说它有差别。
可是虽然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也应该给它一个假名。因为你还在迷,就假名你是凡夫或众生。因为你已经觉悟,就假名说你成佛。所以,众生与佛又如幻的有差别。虽然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但是他们却又如幻的有差别。既然如幻的有差别,从佛的立场要度化众生,他就得用如幻的差别来接引你。
有一个比喻,小孩子喜欢玩弹珠(就像众生追求名利一样),大人(比喻佛)看到小孩子玩弹珠没有意义,就对小孩讲,我这里有蛋糕给你吃。这个比喻就是说佛设方便的净土法门来接引你。弹珠也好,蛋糕也好,这两件事其实没有差别。众生也好,佛也好,也没有差别。可是众生在迷途当中,因此佛用如幻的净土法门来接引众生。
既然是如幻的差别,佛接引众生就像以空入空一样。我问你,你是把一块石头溶解于海水里容易,还是将一杯水溶于海水里容易呢?当然是后者容易,你只要将这杯水倒下去就成了。注意!只要你愿意把它倒下去就可以。道理一样,如果诸佛用净土法门来接引你,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愿意(重点在于你要相信),你这一杯水一倒进去就溶到一起了。诸佛以净土法门接引你,只要你愿意把你那杯水倒进去,你就溶入了诸佛的大愿海当中。因为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就像以水入水一样,这么自然。藕益大师的师伯传灯大师,就写了《净土生无生论》。对呀!水和水你能说谁溶合谁呢?众生与佛无有差别,你好像是生到那里去,其实,当体即是,生而无生,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净土“如幻”,但那是由真实中开显的,因此“如幻”也是一种真实,“实”与“幻”其实也是不可得的。
所以到极乐世界去你说你去了没有?生是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所以,往生往生,你的肉体没有去,你的心也没有去,当体即是。既然是当体即是的事情,也就是你本性的事情,十万亿佛土不隔毫厘啊!中峰明本国师在他《三时系念》的开示中就说到:“十万亿佛土,不隔方寸。”你说这是不是易至?你有什么神秘好说,摸一摸你的鼻子有什么难的?往生就像摸鼻子一样,只要你愿意。它就是你的本体嘛!所以说易至,就怕你不能承担,就怕你信不过,那怕你犯戒、念佛念不好。不过,我没叫你犯戒,我是说即使你犯戒了,犯戒了是如幻如化啊!《圆觉经》上不是说:“淫怒痴无非戒定慧。”淫怒痴就是贪嗔痴(贪最重是淫),如幻如化,圆觉了乘。只怕你不敢承受,只要你接受,不怕你不往生,这叫做易至。
看你们听得愣愣的,不敢领受这道理,因为平时你们缺少思维,突然听这个道理,感到太深了,净土这么难哪!不难嘛!把道理想清楚,净土很容易,每次念佛你才会有所措心,你才知道你的心应该放在哪里,把你们念佛的用心应该用到哪里。
我要往生,我要往生!你真的想要往生吗?你又不敢往生,你总觉得你不能往生。因为你觉得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你无法往生。所以你说你要往生是骗人的。很多人参加念佛七都念到像我这样喉咙沙哑,就不敢承担往生这件事。你觉得好难哟!越是这样,你就越是无法措心,越是无法一心不乱,反过来你就越觉得无法往生。结果临终时便“瞥尔随他去,唯有业随身。”念佛一辈子,就糊里糊涂的走了。现在,你就“只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将轮到我。”
所以净土法门让你当生还活着的时候,就要渐渐的得到自在,得到仰信、仰承、投归、不疑惑,先信而后行。这有点像禅宗的先悟而后修。其实净土法门也是这样,你先信你能往生,然后再来念佛,念一句赚一句。我们现在是不相信我能往生,然后是念一句,累计一句,念一万句,两万句,……算一算,我的银行存款已经两万或三万了,我要买去极乐世界的飞机票,可是没有一部经说要念多少万遍,才能买得到飞机票?所以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往生?这就先行而不信,行而难以信,边行边不信,越行越无力,越行越散惰。现在修净土的不就是这样嘛?这种情况要扭转过来,要先信而后行。
我记得愿海法师,当时我给他起这个名,就叫他愿如大海,弘化众生。他说我才不干哪!他说他在佛学院时根本不念佛。可是现在他一天念很多佛。他还带人家念佛,还带念佛团和助念团。还设计一个活动涅盘堂,装饰得很庄严。因为他会照相录影,让临终将死的人放在涅盘堂里头,每一个人都感觉像在极乐世界念佛一样。他们非常有信心,他是先起信心然后才愿意念佛,这和念佛五、六年而一点信心都没有的人,感觉完全不同。不但他这样,他所带出来的居士,到死人家去助念,都要挤着坐前头。一般人给死人助念,都抢着坐后头,怕死人会传染疾病。所以有信心跟没有信心差得很多。
其实祖师都说了,万修万人去。没信心是你自己没弄清楚,哪里是净土法门叫你没信心?是你不敢领受。
明天最好不要讲那么多,可是悟光师要我讲几堂跟几堂,我只怕我的声音沙哑,你们听起来难受。如果可能就在今天下午,要用经证来给你们证明它真的是易至。因为懂得易至你就信了嘛!你不理解没关系,你能信就好了。然后用经证来说明易至的道理,你也就知道怎么用心了。
第三讲次是讲净土法门是易至的道理,到第四个讲次我们就可以知道如何在念佛中修行,以何心念佛。这样你就能修了。四个讲次听下来,你绝对能修。重点在能修,不在于讲大经大论,大经大论留给别人讲,你慢慢听,回归到我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净土法门的核心。我把这个钥匙一打开,动力一加强之后,你一听经就变成活水,就会跑起来,会让你动得越发顺当。我告诉你钥匙孔在哪里,怎么扭开它,你听的经就是加的油,越听越喜欢,越听越有趣味,越有信心。这样你修起佛法来,你的疑惑就能断,就能得佛法利益,你就不会东抓抓、西抓抓、哀哀怨怨、慌慌张张,而是信心坚固,身心安稳。这就是得佛法的利益。
所以净土法门可以让你现在得了生利益,当然更能得脱死的利益。你能够了生,能够脱死,当然就能利益他人,这样不就是自利利他了吗?不会枉费今生出家学佛。对净土法门应该这样的认识,这样的修学,这样的用心,这样的自利利他。(第二讲完)
《净土深义》3-1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刷新]
--------------------------------------------------------------------------------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我为什么不说特异方便的净土法门,而说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呢?这两种说法是不同的。如果我说特异方便的净土法门,意思是净土法门只有特异方便。现在我说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意思是净土法门很广,其中有一种修法是特异方便。或者说是净土法门有很多相貌,其中有一种相貌是特异方便。
我说过净土法门有自力、自力跟他力和合、以及彻底他力等三种修法。特异方便是专指彻底他力这一部分。自力这一部分不能叫特异方便,因为是靠你自己的力量,各人都有自己的力量,所以不能说是特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佛法分二门,一者易行道,二者难行道,易行道如顺水扬帆。”行船不但可以借顺水的水力,还可以扬帆借顺风的风力。所以是快上加快。难行道是靠自力修戒、定、慧,断贪、嗔、痴,要经过无量劫的修行,才能成佛。易行道是靠佛力的方便善巧,接引你到极乐世界,不假历劫勤苦修行,极快的成佛。这就象祖师们说的“径中径又径”。径是小路,也可以作捷径解。“径中径又径”就是小路中的捷径,而且是捷径中最快的捷径。
“异”是表示不同,“特异”是说特别的不同,“特异方便”是善导大师的话。它特别在哪里呢?特别在它的难解、难信,一切众生难于信解,《阿弥陀经》的经文就说它是难信之法,所以它特别不同于其它佛法。其它佛法有难行道和易行道,可是净土法门又特别不同于其它佛法的难行道和易行道。上一讲讲了净土法门的特质是难解、难信、易至。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是专指那个易至而说,因为它容易到,不是象其它法门那样容易到,而是比其它法门更容易到,为其它法门所不及,所以叫特异方便。
上一讲讲述了难解、难信、易至。这一讲专门说“易至”的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对我们太重要了,即使我们对净土法门不理解,那没有关系,只要知道它容易到,而且又知道怎样容易到,也就是说确切知道用什么方法修,而且知道用它的特异方便的方法修,就特别容易到,我们就能得到净土法门的利益,就能操之左券,往生就有希望了。
可是我不说只有净土法门才有特异方便,因为我们不能以佛法谤佛法。我们不能说只有净土法门唯一真实,其它法门都是废物,这就是诽谤其它佛法,这是不对的。我们可以说净土法门实在超妙,可是其它法门也是超妙,不过从效果上说,对于我们这一类众生,修学其它法门不能相应的得到“易至”的利益。
我们的心态跟日本真宗截然不同。日本净土真宗是这么说的,十方诸佛出世,只是为了讲一种佛法,讲净土法门。而且在净土法门中只讲一件事情,讲第十八愿,其它全部都不讲。所以只要不修十八愿,就不是真佛子,都是瞎修,都不可能成就。好象释迦佛讲了一大堆,都是骗人的,他只讲对了一件事,把十八愿讲对而已。他说十方诸佛出世,给众生惠以真实之利。什么是真实之利,就是日本真宗讲的净土法门,就是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什么呢?先按照《无量寿经》宣读一下:“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我介绍了日本真宗的讲法,我们中国人的讲法就比较含蓄一点。我们承认净土法门有几种相貌存在,我们也要知道它有特异方便。日本人认为他们是真宗,其它都不是净土真宗。从他们的立场说,对他们这种说法我们没有意见,卖西瓜的当然说他的瓜最甜,这是可以理解的嘛!我们不去批评人家,我们也很希望他们用这种方法能度化众生。不过我们认为在弘扬净土法门时,不应诽谤其它宗派。
今天讲这个题目,目的是要让各位立刻得到净土法门的效益。以前讲过,净土法门有自力修法、自他二力和合的修法以及他力修法。哪一种是特异方便呢?现在暂时放下不说。因为有这三种修法,我们不能说在这三种修法当中,你修任何一种好了。因为这个问题同各人的根基不同,修哪种方法容易得益的问题有关。但是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哪一种修法能立即得到利益?能保证立即得到利益的方法,就叫特异方便。今天讲课的内容就是如此。
你修净土法门,不是还很怀疑吗?所以我们要讲特异方便的道理。不过在讲特异方便时,不会让你们产生一种认为别的方法不对或不正确的想法。我们讲特异方便的意思是说它的标准问题。这要从修净土法门的目的说起。
修净土法门的目的是什么?成佛作祖是以后的事,也不是当生断烦恼的问题(当然肯定可以断烦恼)。修净土法门对你我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往生极乐!接着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能往生?或者进一步说能不能肯定往生?这对你我才是最最真实的。至于断烦恼、何时成佛或往生品位高低等等都不是最最重要的。比如高中毕业考大学,大家报台大(台湾大学),是有点先挤进台大再说的意思。或者有人会说:“万一我挤进下品下生,要十二大劫才能出铁莲花,太慢了!”《观无量寿经》(以下简称《观经》)是说下品下生要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够慢的,关于十二大劫是快还是慢的问题,我举另一件事情来说明。
在《法华经·寿量品》中释迦佛说他在点尘劫以前就成佛了,点尘劫是多久呢?这个数比天文数字还要大上无量无数倍,这里根据经文给大家简单地解释一下:《寿量品》中的点尘劫叫“五百点尘劫”,而《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还讲到一种是“三千点尘劫”。什么是五百点尘劫?就是把五百万亿那由他阿僧祗的世界,也就是无量数的三千大千世界通通磨成灰尘,然后往东方每经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的国土,就下一颗灰尘,把这些灰尘下完了,然后再将下灰尘所经过的国土,包括下过灰尘的以及没有下过灰尘的国土,通通磨成灰尘,以这些灰尘的每一颗灰尘作为一劫,这些等同于总灰尘数的劫数就是点尘劫。
释迦佛在那么不可思议的无量数的久远劫以前就成佛了。可是在他成佛以前,再往前推无量无数劫,他在作十六王子。那时他有一个弟子叫舍利弗,跟他发心学佛,然而学到释迦佛宣说《法华经》的时候,舍利弗只是阿罗汉,还没有成佛。如果大家听懂点尘劫的意思,那么就可以对比一下,往生极乐的下品下生,只要十二大劫就花开见观世音菩萨,证无生法忍,马上就能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到十方作佛,你说快不快?这十二劫同点尘劫这二者简直不能比。谁说极乐世界成佛慢?《法华经》就可以作证明,这两部经都是大乘经典,这样一对比,孰快孰慢不是十分清楚了吗?所以说净土法门是大乘了义真实之教。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特异在哪里呢?上面已经讲过,净土法门的行者对净土法门不了解一样可以修,但必须对往生这件当生成佛的大事一定要有确定的把握。我们不但确定自己能够往生,而且还知道按照什么样的方法来修,就能保证往生。这种保证能够往生的方法有没有经典作根据,这是第一。第二是如果我们现在往生,最低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觉得自己修行的功夫不够,就应该先抓住这个往生的最低标准,尽管标准最低,只要进到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那也比舍利弗从发心到成佛的点尘劫要快上无量无数倍。当然,这个往生的最低标准必须以经典为根据,不能凭空编造。在这方面,日本真宗有他们的解释,但是中国的祖师们有我们自己的解释,中国祖师的解释十分高超,我们可以证明中国祖师的智慧是高人一等、技高一筹。他们没有象日本真宗那种过度偏颇、狭隘的弊病。他们在方便摄化众生时很少讲深刻的道理,但在真正讲说道理时讲的层次却十分高深。他们不让广大的净土行者误认为净土法门都是高标准,其实他们根据众生的根器,常用十分方便直捷的低标准去度化摄受广大众生。
这就是为什么助念团为一个生前没有念过佛、也没有皈依、死后八小时没有人为她念佛、而且死了八天、在冰柜里冰了八天、已经全身发硬发黑的老阿婆助念,能够念佛念到她身体发红、柔软,嘴角微笑,抬起来的时候就像水一样的流到地上去。这就是《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三愿所摄的:“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位老阿婆就在彰化。这种法门在中国才有,日本真宗不敢这么说。可是中国人不说,自然就有,所以中国人早就有特异方便。不过中国人很少说。为什么?中国祖师说理是上上,摄化众生是下下。不用讲那么多道理,方便应机嘛!日本人专讲方便法,把方便法提得很高,可是舍掉了真正的上上法,这样他们就涉嫌诽谤中国祖师讲解的净土法门。
我说过修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决定往生和决定往生的依据。我们不能依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有经证,才能照着经论修。经典很多,当然我们只能依照弥陀经典亦即净土三经为依据。净土三经中,《阿弥陀佛》言简意赅,它讲了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念佛一心不乱的方法;《观经》中有十六观;《无量寿经》中有弥陀四十八愿,各经有各经的修法。但是我们要依照《无量寿经》弥陀本愿来说,何以故?因为弥陀本愿是众生得以往生的根本,如果没有弥陀本愿,便没有阿弥陀佛,也不会有极乐世界,更不会有往生的事情。所以往生不往生,就要从弥陀本愿上看。你要问为什么不从《观经》上去看?《观经》是释迦佛说的,释迦佛究竟不是弥陀本尊。这样说是不是在两土导师之间分高低?这不是分高低,而是分主次。弥陀佛的本愿当然要先了解。所以,净土三经应当以弥陀本愿为根本依据。
说到这里,我要插一句。你们一定奇怪我今天要说特异方便,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说,而讲起什么经典?我的用意是让你们在理解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时有根本的依据,让你们知道根本的依据是什么。让你们对我讲的事情没有疑惑才可以。要是你们有一点点疑惑,那是我的过失,也是你们的损失。
净土法门到底有没有特异方便?我们先说它有。怎样依照经典来了解呢?我们先从了解弥陀本愿开始。《观经》及《弥陀经》作参考。
四十八愿到底在讲什么?我告诉你只讲三类事。第一类事是讲极乐净土的依正二报庄严,讲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讲众生的正报庄严;讲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第二类事情是讲法藏菩萨成佛时,他怎样摄化他方众生的愿。这两类一个是讲极乐世界多好,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怎样,你现在还无法生过去,对你关系不大,当然这些你应该知道,可以增强你的信心、欢喜心和愿去的心,但是没有说明关于直接往生的问题。第二类是摄化他方众生,更和你没有关系,它只讲说如果我成佛,我要十方众生来赞叹我,要让十方众生受我光明摄照时,身心柔软等等。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对你目前往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这两类的愿对我们能不能往生来说,只是助缘,不是正因。第三类是直接摄受众生往生之愿,也就是极乐净土造得多好多棒,可是我让人家怎样来哪?我总要有条件,这是本尊对你的约定关系,本尊会不会接引你的根据是从这里来的。释迦佛之所以讲解净土法门,也是依这三愿来的。这叫摄生愿。有几条呢?有三条。四十八愿中真正跟我们往生直接有关系的不过是这三条。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弥陀佛知道你们的能耐超不过三样,于是就设三条,这是第一种原因。第二是因为众生有三类根基,这有经证,《无量寿经》下卷中就讲三辈往生。注意!三辈往生就是这三愿所摄,但是这三愿不只是摄三辈往生的。三辈不是三品,不要搞错了。三品是上、中、下三品,各品又各分上生、中生、下生。合起来是九品。真正讲上中下三品的是《观经》。日本人在这里的看法跟我国祖师的看法是不同的,我会分别告诉各位。
好,摄受众生往生仅此三愿——第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我们念一下: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中唯一牵扯到谁来往生、怎么样往生到极乐世界,唯此三愿。我现在随文解释。
三愿前两句都是一样:“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既不是六道众生,也不是三界众生,而是遍指除佛以下的九法界众生。下面三个愿的愿文就不同了。
十八愿接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而十九愿则是先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才说:“至心发愿”。日本人把这十九愿解释成为:“因为他不能深信弥陀本愿,所以才要先菩提心,修诸功德。修了功德之后,才至心发愿。”
二十愿是接着说:“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接下来是“植众德本”,最后才“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可见,他听闻佛号欢喜,要往生,为了往生,所以植众德本,培养资粮,然后以此资粮至心回向。
可是十九愿不是这样,十九愿一开始是“发菩提心”,那就不同了哇!也就是他一开始就深解大乘,已经能发菩提心了。可是他知道菩提心难发、难成就,他为了成就菩提心,所以要修诸功德来方便庄严菩提心。他已经在领受大乘佛法,并且发心了,可量仍有不足,他知道佛有彻底的方便,来成就菩提心,所以至心发愿。为什么说“至心发愿”,而不说至心回向呢?因为他修诸功德,是为了成就菩提心,而不是为了回向。何以故?因为只要你有了菩提心,你就已经在诸佛的愿海当中啦!你已经深解大乘了。由于你深解大乘,当然你不一定喊着我要去极乐世界,因为你已经在极乐世界了。不过事实上你的菩提心还不能圆满,为了圆满成就菩提心,所以在临终时,才至心发愿,往生极乐。——(待续)
《净土深义》3-2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刷新]
--------------------------------------------------------------------------------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续)
有谁作这个证明?有两个人。第一个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要往生兜率天时,并没有一天到晚念“南无弥勒菩萨”,因为他随时都在弥勒菩萨身边了。他是研究“唯识”的,弥勒菩萨是唯识的开山祖师。事实上玄奘大师念观音菩萨跟《心经》,他在西方取经遇到困难时,都是念《心经》和观音菩萨的,可是他在临终时,一念导归就去了。为什么他能这样?因为他早就在菩提心当中,跟弥勒菩萨相见相感了,这是发大心的上辈修行人。下面我还有经证。
所以,第十九愿是这样的,是为菩提心而修诸功德,他已深解大乘,可是他也深知种种功德没有彻底究竟的净土法门这种彻底方便的功德来得妙、高、圆、顿,他为了早日让众生离苦得乐,他要早日成佛,早日证得菩提,所以他要往生极乐。这个观念完全和密教相契合。
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他虽然不执著菩提心,可是他会希望早日成佛,早日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他当然要投入十方诸无尽慈悲的大誓愿海的究竟方便当中,早日成就,所以他会至心发愿。他不需要回向。回向是把所做的功德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此向彼、回因向果,这叫回向。他不需要回向,因为他念念之间都在弥陀愿海之中。何以故?因为他发了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心。净土法门是大乘的真实之法,谁真心发大菩提心,谁就在大乘真实之法当中,他就跟大乘真实之法相冥合。所以他不需要种种功德来回向,他只要在临终时发愿就可以往生。
为什么说发菩提心的人,临终发愿就可以往生?请看十九愿经文:他们“临寿终时”,注意!下面一句话很特别!“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注意!是谁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谁?阿弥陀佛啊!十八愿和二十愿都没有讲这句话,唯有十九愿这样讲了。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乃至不会无缘无故打一个喷嚏或笑一下子。因此他不会在十八、二十两愿中不讲而偶然在十九愿中讲这句话,这是有深刻用意的。因为十九愿摄受的是发大菩提心的上品上生众生,所以他当然要以真实之身现其人前。真实之身叫真身,为什么叫真身?下面我以经证给你看。
真身现前是十九愿所说,中国的祖师都是修十九愿。大家回想一下,中国的祖师哪一个不是发大菩提心,修诸功德?最有名的我刚才讲了一个,玄奘大师。还有一个更有名——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一生讲解天台教观,可是他竟然还写临终发愿文往生极乐。你听说过智者大师什么时候打佛七啦?没有啊!可是临终发愿,导归极乐。更往前的是谁?是普贤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导归极乐,都是十九愿所摄的大心菩萨,所以弥陀以真身接引。
当然,你要说这叫自力吧!等一下我们再分别。我说这些,你们会怕怕的,“干吗?我又不是智者大师,我又不是善财童子五十参。”当然你领受不来,别急!先让你分别清楚愿的高、低和摄受的不同,你就会发愿不妨上上,行步不妨下下,这就是左右逢源。发心不妨高远,行步不妨最近。净土法门决定是可高可低,可近可远。
我们再回忆一下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修诸功德,是诸功德中的一种,重点在发菩提心。为了满足菩提心,所以要往生极乐。菩提心是根本。按第十九愿修证的人,是发大菩提心的人。他在临终时发愿往生。弥陀佛一定与观音、势至等一切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这就是佛立三昧,十方诸佛现前(详见《般舟三昧经》),来给他证明菩提心成就、大乘法成就,所以佛以真身现前,这就证明十九愿是摄受上上根基人的。
但是,日本真宗把这解释成什么呢?他们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先修功德然后才至心发愿。他们是先修行,才懂得要发愿。”为什么他们先修行,才发愿哪?为什么不像十八愿:“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没讲发愿,没讲发菩提心,立刻就至心信乐,然后就欲生我国了呢?这个修十八愿的是一闻即信,是对弥陀佛有彻底的信心,他当然没有怀疑,十八愿所摄的才是上根。修十九愿的不是上根,他还要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才愿意相信弥陀佛,信中有疑,所以修十九愿的一定生到边地或铁莲花里。这是真宗的说法。
你们觉的哪种说法对?十九愿里头有没有说因为他经过发菩提心才愿意发愿?没有嘛!他是为了圆满菩提心才发愿。他从一开始就相信弥陀佛,因为他一开始就发了菩提心。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人绝对没有怀疑阿弥陀佛,怀疑极乐世界的道理的嘛!日本真宗这样的解经有过度牵强的嫌疑。他们往下的引经据就不用再谈了,眼睛里已经有了翳了。往下的牵强附会,或是解释不对,我们不加批评,但是我说不是这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