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二节 奉献给修学无相念佛者一系列... [复制链接]

1#
萧平实 着
第一目 无相忆念拜佛之方法

在这里提出一系列的善巧方便来帮助念佛人学习无相念佛的功夫,修学之前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念佛要无相?

 

第一:持名念佛时,心念时断时续,有时忆念,有时则虽然佛号在心中,其实并未忆佛,有此缺点。语言、文字、声音不是佛,所以不必执着语言、文字、声音。

 

第二:观想念佛法门,从灭罪修定的立场来说是非常好。如果很想求证自性弥陀,观想念佛比较不容易相应,要修到第九观完成,才能亲见自性弥陀。像是代表佛,并不是真正的佛,有时观想时想佛的念反而被忽略,所以想学无相念佛时要把观想念佛舍掉。想学观想念佛,就不要学无相念佛,否则将事倍功半。

 

第三:观想念佛是用心观想出一尊佛的形像来代表佛,是自心所成的佛,也不是真正的佛。真实的佛是法身、没有形像;如报身佛的形像进入念佛人的心想之中,也不是真实的。这时应当去体会自性弥陀,知道报身庄严入于心中并不是真实的佛,而起个疑念,开始了体究念佛的过程。我们知道佛的实际没有形像、身根、相貌、处所、方向,佛的本际即是真心、真如,念佛如能不以相念佛,就应尽量不以相念佛。若欲藉观想念佛法门修定,则另当别论。

 

跟据《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卷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段经文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量寿佛来时不是从某个地方来,去的时候也没有去到某个地方去,没有生灭,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仅仅是为了实现因地所发的大愿来度众生,所以在西方世界现出报身形像。由此可见,净土经典亦说到理---般若的部份,根性好的人由这段就知道,念佛的人应当要层层升进、次第前进,不应老是停留在初入手的方便法门之中。

 

有人也许会抗议说:「祖师们不是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为什么教我们不要停留在持名里面?」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事与理?事即事修,指的是念佛的各种方便权巧法门;理即般若。般若即是智慧,般若智慧也就是自性弥陀,即禅门讲的真如佛性,本地风光、菩提涅盘。祖师所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我们能否跟着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所以是否只要一句佛号就好呢?如果明自真心、见自本性,亲见了自住弥陀,就可以这么讲;若未见自性弥陀,事上还没有精通,理上也没有通,怎么可以跟别人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呢?所以当一个人亲见自性弥陀之后,理---般若通了,发觉原来在持诵佛名时和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一样,均不离真如,此时就可和别人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如若不然,还是应当依照各种方便权巧,从有相入无相,从无相而入真实之理的次第前进。

 

无相念佛法门如敲门砖;譬如要进入广阔的殿堂,用手搥痛了,里面的人还听不到,所以捡一块砖头来敲门,声音大,里面的人就听见了来开门,门开了就可把敲门砖去掉。同样道理,我们想要求见自性弥陀,上品上生,可将无相念佛法门当作敲门砖,方便应用。

 

话说回来,这个法门的珍贵受用,远远超过金银珠宝之上,应当修学这个法门。当我们亲见自性弥陀之后,回过头来观察此法门,悟后起修时仍有许多人要应用到它,非常地殊胜。我们为了帮助广大的念佛人,所以施设了十个次第的方便善巧,便很容易来修学这个法门。学这个法门之前先要了解念佛如何能达到无相?我们以拜佛作为方便:心里面想佛,不用语言、文字、声音、形像来拜佛,拜时看住想佛的那一念,提起想佛的那个念,而不要让佛号、形像在心里出现,这叫做无相忆念拜佛。

 

这样讲,若体会不出来的话,换个方式来说:如儿子远离至国外留学,妈妈想念儿子从小就未曾离开身边,如今到遥远陌生的地方,不知是否平安!刚开始一周、二周心里很难过,常想念儿子,有时痛哭流涕。想念儿子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儿子的面貌,但是大部份时间,尤其是白天多是没有面貌的。就算是专心想的时候,相貌也会慢慢地淡化,最后不见了。虽然相貌不见了,心里还是在想念他,这个念是想儿子的念。我们学念佛的人,去揣摩这种心的状态,把想儿子的念转变为想佛,用想特定一尊佛的念来代替想儿子的念,此即是忆佛、念佛。

 

如果这样还体会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种体验:有时候想起某位朋友,但是他的面貌、名字一时想不起来,可是心里很清楚知道是在想谁;把这种没有面貌名字的想念转变为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等,特定的一尊佛。对象换成佛,就成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但是要把这个「念」移到行往坐卧中来练习,不太容易,会有不清晰、常常丢掉忘失的现象,所以要用拜佛的方式来提这个念。

 

首先,要选择一尊自己喜欢、相应的佛或者大菩萨,做为礼拜的对象,一开始拜就不要有声音、名字,也不观想其形像,就只有「想祂的一个念头」,以想佛的念头来拜佛。刚开始拜佛时,想佛的念只持续一秒、二秒或五秒钟,之后就不见了。没有关系,拜到地上两掌一翻再起来的时候,这个动作很自然会提醒我们「忆佛的念怎么不见了?」又重新把它提起来,这样一拜之中有两次会帮助我们提起此念。刚开始时,拜佛速度不要太慢,四十五秒很适合。若拜太慢,如五分钟一拜,而忆佛之念只有开始拜的一、二秒钟,其余的四分五十八秒都浪费了,所以四十五秒一拜即可。如拜了一两周以后,忆佛之念只能维持一秒二秒或三秒,表示功夫没有进步,可将每一拜分为几个段落,如弯腰下去是一个段落,此时观照忆佛的念在不在,不在时再提起来。额头鼻子贴到地面时,观照忆佛的念在不在,不在的话再提起来。翻掌时再观照…。如此分段,时时观照,将此念提起;一拜之中若有十次摄提的话,每次忆佛二秒,则一拜四十五秒之中有二十秒在忆佛。愈提忆佛的念愈长,这是一种方便善巧。如果忆佛的念一直都不会去掉,就可以把每拜的时间延长。

 

第二目:每日晨昏精进拜佛

 

拜佛非常重要,学无相拜佛法门须早晚拜佛,早上至少二十分钟,晚上至少二十分钟,礼拜时间能够加多些更好。如练习得很纯熟,每拜可延长到三分钟、五分钟,有人功夫好,一拜可到十分钟、十二分钟,而忆佛的念始终不曾断掉。如每拜的时间已经延到很长,上班族早上赶上班就没法拜佛,可将早上的时间挪到晚上合并为四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专心拜佛,这时只能专拜一尊佛,不能拜两尊、三尊,或早上拜一尊晚上拜另一尊。

 

如果拜到忆佛的念不会去掉,就不要再用刚才讲的分段提念的方法,而专注于忆佛之念上面。每天拜佛时心里想的只是照顾想佛的念头,不让它消失,此即无相忆念拜佛。如果还不清楚无相忆念拜佛,请报名参加禅净双修班,到正觉同修会来共修,会里的老师将为您介绍许多种如何无相忆念拜佛的方法,可选择其中某一种方法加以体会。这种无相忆念拜佛的心地功夫如果没有一开始就思惟清楚的话,再怎么努力拜佛,这门功夫都不容易成就,所以初入门的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此阶段练习,一不小心,心里就会出现佛的形像、佛号或产生妄想,稍不注意,心就随妄想连续下去;直到因某动作完成,将进入下个动作时,才会发觉心被妄想牵着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须烦恼。只须精进地加以练习,时间久了,功夫就会愈来愈好。这阶段拜佛时,不可闭起眼睛,因闭眼时妄想非常多,无法克服,张眼时容易忆念,容易下功夫。等过一段时间,佛号形像不会出现,表示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可进到第三个阶段。

 

第三目:闭眼无相忆念拜佛

 

第三阶段:继续练习下去,忆佛的念比以前更清晰,妄想也不会出现,而发觉有比较细微的妄想,譬如弯腰拜佛,脸将临地面之际,地上若有毛发、灰尘、棉絮时,眼睛会去看它,这就是一个妄想,每一拜都会去瞄它一下,这种习气是有情众生无量劫来所养成的习惯,很难断除。这种妄想较轻微,但是很坚固,无法去对治它,所以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将眼睛闭起来不让它看。闭眼拜佛,一开始会出现一种状况,妄想又多起来;第一阶段张眼拜佛,眼睛有所攀缘,粗的妄想不容易起来,闭眼拜佛时会出现一些妄想,会产生一些不同的状况:通常我们主张把忆佛的念收到脑子里面,这样能迅速增强忆佛的功夫。但是有少数人在这时眼睛起了作意而不自觉地用力,时间久了,眼睛产生酸痛。这时可以把忆佛的念放在胸腔、心头:若将忆佛的念放在心头而觉得闷,呼吸不过来,可以反过来,将忆佛的念放在脑子里面。往内收是增强忆佛净念的要领。每天这样礼佛,忆佛的念会愈来愈清晰。

 

有人闭目礼佛时,会有头晕现象,探究其原因不外几种:肥胖的人拜佛时头比身体低,形成充血的现象而头胀头晕,这时可用垫子将头面顶礼处的地面垫高,头面顶礼处比地面高约十公分或十五公分即可,头面顶礼时,亦需双脚翻掌,臀部可以降低,此病即除。有人对方向有执着,礼拜起来后张眼发现方向变了而生头晕,要将方向感的执着去除。拜佛不一定要正对着佛菩萨圣像,即使拜到后来背对着佛菩萨也没关系,因佛菩萨是法性之身,没有一定处所,只要心相应即可。有时拜佛,臀部太高,使头部充血。这是所穿长裤太紧,应该改为宽松有弹性的长裤,亦可穿吊带裤(但不可穿短裙短裤),让身体蹲低,可以改善头部充血现象。这些细节,要自己去观察改善。

 

第四目:避免控制呼吸

 

无相闭目忆念拜佛一段时间之后,忆佛的念就会非常的清晰,平常四威仪之中要常常把忆佛的念提起来。这阶段有些人会产生控制呼吸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呕吐。拜佛时若六根一齐攀缘就不会控制呼吸;闭眼后眼睛不能攀缘,耳鼻舌身亦不攀缘,意根只攀缘忆佛的念,觉得单调没有意思,会另外再去攀缘身根一直在动的呼吸。此时喉咙起作意,使它保持在不太紧亦不太松的状态,使气息出入的量固定。刚开始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后来注意到了,觉得喉咙内好像有些纤维在里面而不舒服。若不明白此原因而再精进拜佛,控制的情形会愈来愈严重,最后会有呕吐现象。这时要暂时中止忆佛,去活动一下,把心散掉,如一开始就发觉这种现象,马上注意,使喉咙不起作意,即可避免此种情形发生。此是极少数人才有的现象,一二百人中不过一人而已,学者不需耽忧。

 

第五目:无相忆念拜佛之净念相继

 

我们继续谈无相念佛,上周我们讲究第四个次第,而第五个次第是我们在无相忆念拜佛时,可以一念相续,在拜佛时不会去攀缘色、声、香、味、触及一切的法。此时,拜佛来忆念一尊佛或菩萨,心里头没有名相、声相戒形像,而想佛忆佛之念非常清晰。到这个时候,想佛拜佛之速度已经非常的慢了,大概慢到了三---五分钟一拜。拜佛时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虽然是大热天,也会觉得清凉自在。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拜佛时很紧张。也不需要用什么精神,忆佛的念自然而然存在心中。拜佛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身心已经完全融入忆佛的那个「念」里面去。这时候已完全了解「一念不生」和「一念相续」其间的差别。我们常常强调一念相续,因为一念不生不易见到自性弥陀,一念相续才容易见到自性弥陀。而无相忆念拜佛正是一念相续的工夫。到了此时,第五个次第即告完成。
分享 转发
TOP
2#

Re:[转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二节 奉献给修学无相念佛者一系列的善巧方便行门>

第六目:张眼无相忆念拜佛

第五个次第修成以后,功夫已经够了,我们可以睁开眼睛来无相忆念拜佛。在第二个阶段为对治眼根之攀缘,故请各位闭上眼睛拜佛,因为那个时候,尚无法对抗心的攀缘,现在工夫已经很好了,所以回来面对以前所不能面对的状况故睁开眼睛拜佛。闭起眼睛时心里容易攀缘一切法,妄想较多,拜到这个时候,心里的妄想对治了,可是眼根之攀缘尚未对治,所以用张眼的方式忆念拜佛。刚开始张眼忆念拜佛,还是很容易攀缘一切的色相。因为功夫已经有一些成绩,过一段时间,慢慢还是可以克服。所以要不停的锻炼,不停的拜佛。这个时候拜佛,眼睛视线的焦点不能停在事相上,拜佛时,眼睛虽然看到一些事相、形像,但是「心往内收」,收到脑子里面来,不停练习之后,短则两三天,长可能一、二周,可以到达眼睛虽然看到色相,心不去攀缘它,不会妨害到心中忆佛之净念,这样第六个次第就算完成。

 

第七目:四威仪中净念相继

 

第七次第,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相念佛。如果没有学习过持名念佛法门的人,在学习无相念佛后,应配合平常行、住、坐、卧之时持名念佛到第六个次第完成后,即改为一切时中无相念佛,在任何时、地,都要把拜佛时的忆佛的念提起来。如果是持名念佛已经很久的人,开始学习这个法门后,在平常就要把忆佛的念提起来,然后,不停的去练习。但是会发现忆佛的念,常常会丢掉,请不要灰心,这是正常的现象,经不停的练习观察,忆佛之念丢掉即马上找回来。直到很纯熟的时候,忆佛的念就不会丢掉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个境界,将眼、耳、鼻、舌、身、意都回归到意根来,这就是「都摄六根」。此时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念,这叫「净念相继」。如果这个念时断时续,叫净念断续。如果是净念相续,要训练到这个念时时都在。到达这个地步,第七个次第就完成了。第七个次第完成,可得到一种功德,即念佛圆通法门中说:「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那么此际,时时刻刻在忆佛想佛,佛也时时刻刻在摄念我们;这样的念佛人,今生会念佛,来生也会念佛,所以始终不离于佛法以及念佛法门。因此,到未来生,听到「念佛」两个字,眼泪即开始掉下来,毛骨悚然,莫名其妙的觉得心里有酸酸的感觉,鸡皮疙瘩的觉受遍满,眼眶就湿润了,这就是说:第七个层次成就以后,会跟念佛法门很相契。

 

第八目:礼拜多尊佛菩萨

 

第八个次第---礼拜多尊佛菩萨,前面七个次第不论礼拜或忆念,多是专拜或专念一尊佛或一尊大菩萨。第八个次第刚开始是早上拜佛或忆佛只限一尊佛,到了晚上,即礼拜三尊到六尊佛;选择佛菩萨的数目不得少于三尊,少于三尊,则此种功夫不易成就。多于六尊,则容易流于散乱。所以,不得少于三尊,不得多于六尊,而且只限晚上拜多尊佛,其它时间只限礼拜或专念一尊佛菩萨。

 

我们礼拜多尊佛菩萨之前应先选择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以佛在前,菩萨在后,顺序排列;选择佛时,以释迦世尊为先,然后依照自己选择的佛排列下去,菩萨则选择一尊最相契的在前,其它排列在后,总共不超过六尊,即按此顺序于晚上礼拜。每一尊不得多于三拜也不得少于三拜。多于三拜,则「分别」之功夫,不易锻炼。少于三拜,则功夫受到影响,不容易增强;在拜时,每三拜之前,每三拜之后,不得起念头说:下一拜是那一尊佛或下一拜是那一尊菩萨;或起念头说:这一尊佛或菩萨拜完了;在礼拜时要清楚知道礼拜(忆念)的那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但不可出现是第几拜之语言文字,也不能出现第几拜的念的前头,即念头都不许有,但却清楚知道是第几拜。这个目的在训练我们思惟观的功夫,因为以后体究念佛或参禅需要这个功夫。若不透过这样的观练,功夫不易成就,故透过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善巧方便。如果这个阶段做不来,表示功夫做得不够,需回到第七个次第把功夫增强,然后再回到这个次第!如果这样练习一段时间以后,知道拜那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而声音文字皆不会出现,则可以将早上也改为这样拜佛,而平常仍然是专念一尊佛菩萨,不要忆念多尊佛菩萨,否则将影响定力的增长。此阶段拜佛以四十五秒一拜为宜。

 

这个阶段完成,已具备参禅与礼究念佛的功夫。禅门里面讲参话头,念佛人到这时候已经能参话头,已经能够看见话的前头,故无门之门已在眼前。到这个时候,念佛人什么时候要亲见自性弥陀,只待时节因缘。自己不必管时节因缘,只顾去体究,因缘时节到来即可亲见。

 

第九目:四威仪中净念相继

 

第九个次第--要练习到一切时中能无相念佛而不忘失;一切时中无相念佛,很多人可以作到,但容易断掉。练习到不会断掉,那就要靠每天早晚殷勤礼拜忆念,这个时候又要回到专念一尊佛及早晚闭眼专拜一尊佛。然后可以练习到一切的时段之中,忆佛之念如同泉涌,好像忆佛的念把我们的整个身心都包住了一样,身心内外都是忆佛的念;做一切事情的时候,忆佛的念始终不会断绝,一直都是很自然的存在。说它有又好像没有,说它没有又确实有,一切时中忆佛之念都存在,淡淡的,但都在,心里觉得好欢喜。只有到了晚上睡觉时,睡着了而不知在念佛,但是在浅睡时梦里面,梦及一切事时,忆念还是在。然后进入深睡时,不知在念佛,但到天亮时一觉醒来,第一个念就是忆佛的念,此时第九个次第即已完成。

 

完成这个阶段的功夫,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相应功德,即「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那就是说,佛子若忆念佛时,佛好像母亲一样,(非密教所谓之佛母),佛忆念众生,就好像母亲在忆念儿子一样,这个时候,母亲与儿子一生又一生互相忆念,总是不会互相违背,不会相离很远。所以「有缘必定相聚」即此理,因为在我们的种识里,自然就有忆佛的倾向在,那种习性在,所以未来生中听闻「念佛」两字即好欢喜,就喜欢念佛,因为过去生已经有这个功夫与境界存在,此即第九个次第自然会有的功德。

 

所以有人听到「无相念佛」四个字即欢喜得不得了,然后,在不到几周的时间即可修学完成,忆佛之念源源不断,此即表示过去生已学习无相念佛法门;过去生没有「无相念佛」这个名词,但是已忆佛忆到无相忆念的阶段,故看到「无相」两字,即起欢喜心,这个是第九个次第完成具有之功德,然后进入第十个次第。

 

第十目:动静兼修

 

第十个次第---动静兼修,在前面六、七次第时,听到人家念佛号、唱佛号时,可能会生起一个烦恼,觉得心里面忆佛的念受到干扰;现在心里面功夫很好,不怕干扰,但是这个功夫偏在动中修,现在要回到静中修,回到持名念佛法门中来锻炼;要在平常一面无相念佛,一面参加念佛会之共修。一般念佛会没有无相念佛之共修,无相念佛没有声音、没有语言,所以不好共修,偏向于自修。共修是有人来指导如何学习这个法门,修的时候还是自修。

 

我们现在第九个次第完成,去参加念佛会之共修,大众唱赞佛偈时,心中在忆佛。我们跟大家唱佛号、念佛,心里面照样观照忆佛的那个念清晰不清晰。刚开始会感觉到忆佛的念受到声音的干扰,一、二十分钟后,就发现忆佛的念,不受声音的干扰,照样可以清晰分明。

 

另一方面要在每天拨出廿分钟、四十分钟或一个钟头来静坐,静坐时不一定要盘腿,靠在椅背上坐也可以。坐的时候要无相念佛,念佛时去观照忆佛的念是否清晰?有没有跑掉?通常动中修来的功夫,静中容易跑掉;很多人静坐时,无相念佛之「念」不见了,这个时候要用静中方式来锻炼。练到静中也可以不断,动中也可以不断,忆佛的念会愈来愈细;忆佛念转细后,如果有人要进入念佛定里面去,那么即需把忆佛念转淡,愈来愈清淡,即进入忆佛的定中去了;欲进入忆佛定中,必须靠打坐,在动中比较难。以上是无相念佛的十个修学次第,功夫到此已经成就。

 

这样继续不断的静中也练习、动中也练习,忆佛的功夫很好,而本身性障很细微的话,即可发得念佛初禅---念佛善根发,受初禅身触之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念佛初禅境界里面。

 

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很重要的一个行门,即无相忆念拜佛;若只靠平常去提忆佛的念,功夫不容易强,功夫不容易成熟。我们鼓励大家以「无相忆念拜佛」的方式来锻炼,那么无相念佛的功夫便可以迅速增强。(第五章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