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学佛点滴 [复制链接]

1#


参透情禅




六道众生皆有情感,故皆称有情。可以说决定六道众生升沉的关键就在一个“情”字。走入情感世界,如同走入了迷宫,让人不知所措,而且很难走出来,这就需要佛法的智慧,努力去参悟。佛在《楞严经》中就详细地分析了六道众生由于“情”与“想”的不同,而导致了或升或堕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情”主要指贪染之情,是杂染不净;“想”主要指澄心观想,不是胡思乱想,想属阳情属阴,阳升阴堕,故众生临命终时,若纯一观想,没有其他杂念,观想胜妙境界,就会高飞,得生天上。如果他又兼修福慧,供养三宝,心中有真信切愿,他就可以往生佛国净土。


如果是九想一情,死后就为飞行仙;八想二情,死后就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的就为飞行夜叉;六想四情的就为地行罗刹;这些众生,都因情少想多,可以飞腾,但不太远,只能于四天王天以下,来去自由,无有阻碍。如果他们当中有善心善愿的,他们就会护持佛法,成为天龙八部,亲住于如来座下。


如果是情想均等,就会不升不堕,生于人道之中。如果这个人倾向于想方面的,他就会聪明智慧;如果这个人倾向于情方面的,他便是愚痴之辈。


如果情多想少,就会堕落。六情四想的,会堕落为横行畜生,其中情重者为毛群走兽,情轻者为羽族飞禽。七情三想者会沉到水轮之下,火轮之上,受猛火的气分,结气成形,沦为饿鬼,常被焚烧,见水化火,不能饮食,经百千劫常受饥渴之苦。八情二想和九情一想的众生,都会沉沦下去,透过火轮,身在风火二轮的交叉处,情爱较轻者便堕入有间地狱,受苦尚有间歇的时候,若是情爱重者,则堕入无间地狱,受苦没有停歇。如果是纯情无想的众生,就会沉入阿鼻地狱,如若心中又兼毁大乘,破佛禁戒,狂妄说法,冒充善知识欺骗众生,虚贪信施,滥受恭敬,甚至犯了五逆十重,都会堕到阿鼻地狱,这个地狱坏了,还要辗转生到十方阿鼻地狱,经无量劫,无有出期。


由此可以知道,“情”字的确是六道众生生死轮回的大敌,要想出离轮回,必须将这个情字看破放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六道之中,人道可以说是决定升沉的枢纽,因为人的心力最强,造善恶业的力量也最大,其他五道众生不过是循着这种业力感受果报而已,它们绝大多数只是凭着生存的本能而造作,由心念造业的力量是很少的。


人道既然在六道轮回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好好利用人身,行善积德,修福修慧,早出轮回。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人是最重感情的,我们赞叹情义无价,我们也愿意作有情有义的君子,唾骂那些无情无义的小人,也正是一个情字,让人类长久陷于悲欢离合当中,不能自拔,周而复始的重复着这无尽的轮回。有幸的是,我们踏入了佛门,佛陀为我们开启了智慧之门,教我们不但做有情有义的君子,而且将这个情字升华,虽然不能一步登天,但我们可以慢慢努力,首先将其升华为博爱,开阔我们的心胸,再观想无始劫来,因为情爱,我们愚痴造业,贪染不息,结果只是茫茫业海,无有出期,实在可怜可叹!然后将这种博爱再升华为慈悲的高度,怜悯那些陷在情爱中不能自拔的人们,并且度化他们,共同出离苦海,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


或许有人会说,人皆有七情六欲,说放下,哪有那么容易呢?的确,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喜怒哀乐爱恶欲,谁人没有?又有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呢?那么我们不妨理智的来分析一下,这七情所对的境不出亲人、友人、爱人和仇人,亲人友人是亲情,爱人是爱情,仇人是怨情,而它们的根源不出贪嗔痴三毒。


爱情属贪,纯真浪漫的爱情故事的确让人感动,但是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种爱其实是由无数的痛苦交织而成的,比如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种坐立不安的焦躁,该是怎样的煎熬与等待啊?那种患得患失的焦虑,真让人心痛,爱情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与考验,我们曾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欢呼,但是有谁想过,这种快乐是构筑在无数个痛苦之上的呢?而且谁知道他们以后真的会白头到老嘛?即使真的白头到老,如果不闻佛法,就会更糟,因为这样只会增加愚痴无明,在六道中越陷越深,所以聪明的人啊,应该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婚姻观与爱情观,不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爱情往往是盲目的,它会让人失去理性的分析,而去接受一个错误的选择,那才是最悲哀的。当然,我并不是希望所有的人都选择独身或出家,毕竟个人的因缘不同,假如你真觉得自己有放不下的真情与牵挂,那你就要勇敢的承担,并且心中要有正念,时时祈求三宝的护念,今生今世一定要了结此缘,与他或她一道中下出世的正因,绝不再种轮回的业缘,因为轮回路上只有痛苦,只有极乐世界才是众生真正的家园!


怨情属于嗔毒,即是八苦中的怨憎会苦,俗话说冤家路窄,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这实在是一种苦。这就需要一种超凡脱俗的智慧,才能将其化解。化解嗔恚怨仇的最好方法是慈悲,嗔恨绝不能化解嗔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之。这对于一位修学大乘的菩萨来说,尤为重要,《梵网经菩萨戒》中说,“若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即使是杀父母的仇人,都不能伺机报复,这是何等的气度与心胸啊!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想想,一切众生皆作过我父母,只是由于迷失了本性,才导致在六道中互为贪嗔,互为怨亲,待有朝一日,都回归本性,又何有怨亲之别呢?


亲情与友情可说是人间一种最无私的爱,它只管付出,不求任何回报,让人有一种安全感,所以也让很多人放不下,但是如果不能看破,必然落入世间情执,因缘聚会时好,一旦因缘离散,必然导致爱别离苦,所以对于亲情友情依然不能执着,否则必然落入愚痴当中,没有出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只要珍惜相逢相知的因缘就可以了,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平淡淡才是真。


总之,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怨情,都是无常虚幻的,如同过眼云烟,终有一天会归于空寂。如经中说言:“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和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既然如此,何必苦苦执着这些虚幻不实的东西呢?何不将这种俗情化作一种诚心观想的力量,让自己获得心灵的超脱,得到永恒的寂灭之乐呢?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原创]学佛点滴

[MP=400,40]http://www.haikong.com/foyue/../fileupload/chanshi.wma[/MP]


TOP
3#

回复:[原创]学佛点滴




   学佛学什么?修改修正我们的行为。学习佛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减少别人的烦恼,多给别人快乐。


   师傅教导弟子:你不会在别的地方找到善良,你必须在你自己的内心找,如果你自己是好的,那么无论你去哪里,都会是好的;不管别人批评或赞扬人,你仍然会是好的。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才无愧于自己美好的生命。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总把“争这口气”挂在嘴边。真正有水平的人会把这口气咽下去,因为气都是争来的,你不争就会没气,只有没气你才会做好事情,也只有没气你才会健康的活着,好生气的人很难不生病。


    事事都好去 脾气难化了 真能不生气  就得无价宝  


    再要不怨人 事事都能好 烦恼永不生  冤孽从哪找


    常瞅人不对  自己苦没了  


   走遍高山与大河 有人呀去求佛 佛说何不求自己


   生活中就有佛 奉献爱心和慈悲 学习者去喜捨


   帮助穷困救病苦 平凡中见真佛


                         ------ 三圣庵

TOP
4#

回复:[原创]学佛点滴

    


    演说妙法


  为什么要修行?要得到常乐我净。修行的人,不能寡言,那就不能修行,你不能养气,就没法。你若想养气,就不要说那么多的话,口开神气散。


  人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就是愚痴和爱。为什么喜欢讲话?情感太多。今生脾气大,前生做什么来的?前生杀业重,或者教人杀的方法,因为你杀生杀得多,所以今生冤孽很重,所以就很大脾气,很刚强还有杀性。为什么有的人很自私,做什么事情都自私自利,不愿意利益他人?这在前生也就种过偷的因,偷的人,就是自私他才偷的,他若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的心,就不会去偷人家,前生偷人东西今生就自私心很重。为什么有人嫉妒心很重?在前生若是造的淫业太重了,今生嫉妒心就很重,很厉害的,一举一动都生嫉妒心,无论任何人他都嫉妒,这就因为造的淫业重。为什么有的人谁说话他也不信?他尽打妄语说大话。种这因,今生这个人谁说话他也不信,因为他自身和前身无量劫以来就是打妄语的,所以他认为旁人也会打妄语,旁人说什么他也不相信。为什么有的人迷惑心很重?这人前生种喝酒的因,今生就迷惑心很重,什么事情他也不明白,你教他他也不懂,说一遍他也不明白。说两遍他也记不得。什么样可以不饿?不困?不冷?气足就不饿。神足就不困。睡那么多觉 是为什么呢?就因为阴气盛才睡觉,你阳气要是盛就不会睡那么多的觉。精足就不冷。为什么想吃饭?就因为没有定力。为什么你想吃东西呢?就因为你想我今天还没有吃饭呢!为什么人坐监狱呢?因为前生他喜欢把鸟圈在笼子里来玩,所以今生受果报坐牢,还有是他往昔造罪业,令其他的人不自由,所以自己也受这种不自由的果报。哑巴为什么哑呢?因为他尽讲人的是非,讲多了,哦!自己不会说话了。不会走路的人呢?就因为他尽走错路,走那不该走的路,所以就瘫了。虽然有腿,不会走路。


TOP
5#

回复:[原创]学佛点滴


            让我来告诉你吧


   有人说信佛不一定皈依对吗? 拿读书说吧,如果你想得到小学文凭,就要完成小学的课程,如果要获得中学文凭,也得念完中学课程。假如你想在大学里,得到硕士或博士的学位,自然要完成那几个阶段必修的课程。经过考试合格,才能得到学位。皈依三宝亦復如是。


    一般人认为信佛或出家是逃避现实是这样吗?《六祖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并非与世间法脱节,或相违背,而是即入世又超世,在尘出尘,即相离相。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尤其在本分之余,如何于繁忙中抽出时间修行,最好的方式是哪一种? 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生气,不要自己和自己打架,心里不要总有战争。供养大众,法喜充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