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透情禅
六道众生皆有情感,故皆称有情。可以说决定六道众生升沉的关键就在一个“情”字。走入情感世界,如同走入了迷宫,让人不知所措,而且很难走出来,这就需要佛法的智慧,努力去参悟。佛在《楞严经》中就详细地分析了六道众生由于“情”与“想”的不同,而导致了或升或堕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情”主要指贪染之情,是杂染不净;“想”主要指澄心观想,不是胡思乱想,想属阳情属阴,阳升阴堕,故众生临命终时,若纯一观想,没有其他杂念,观想胜妙境界,就会高飞,得生天上。如果他又兼修福慧,供养三宝,心中有真信切愿,他就可以往生佛国净土。
如果是九想一情,死后就为飞行仙;八想二情,死后就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的就为飞行夜叉;六想四情的就为地行罗刹;这些众生,都因情少想多,可以飞腾,但不太远,只能于四天王天以下,来去自由,无有阻碍。如果他们当中有善心善愿的,他们就会护持佛法,成为天龙八部,亲住于如来座下。
如果是情想均等,就会不升不堕,生于人道之中。如果这个人倾向于想方面的,他就会聪明智慧;如果这个人倾向于情方面的,他便是愚痴之辈。
如果情多想少,就会堕落。六情四想的,会堕落为横行畜生,其中情重者为毛群走兽,情轻者为羽族飞禽。七情三想者会沉到水轮之下,火轮之上,受猛火的气分,结气成形,沦为饿鬼,常被焚烧,见水化火,不能饮食,经百千劫常受饥渴之苦。八情二想和九情一想的众生,都会沉沦下去,透过火轮,身在风火二轮的交叉处,情爱较轻者便堕入有间地狱,受苦尚有间歇的时候,若是情爱重者,则堕入无间地狱,受苦没有停歇。如果是纯情无想的众生,就会沉入阿鼻地狱,如若心中又兼毁大乘,破佛禁戒,狂妄说法,冒充善知识欺骗众生,虚贪信施,滥受恭敬,甚至犯了五逆十重,都会堕到阿鼻地狱,这个地狱坏了,还要辗转生到十方阿鼻地狱,经无量劫,无有出期。
由此可以知道,“情”字的确是六道众生生死轮回的大敌,要想出离轮回,必须将这个情字看破放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六道之中,人道可以说是决定升沉的枢纽,因为人的心力最强,造善恶业的力量也最大,其他五道众生不过是循着这种业力感受果报而已,它们绝大多数只是凭着生存的本能而造作,由心念造业的力量是很少的。
人道既然在六道轮回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好好利用人身,行善积德,修福修慧,早出轮回。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人是最重感情的,我们赞叹情义无价,我们也愿意作有情有义的君子,唾骂那些无情无义的小人,也正是一个情字,让人类长久陷于悲欢离合当中,不能自拔,周而复始的重复着这无尽的轮回。有幸的是,我们踏入了佛门,佛陀为我们开启了智慧之门,教我们不但做有情有义的君子,而且将这个情字升华,虽然不能一步登天,但我们可以慢慢努力,首先将其升华为博爱,开阔我们的心胸,再观想无始劫来,因为情爱,我们愚痴造业,贪染不息,结果只是茫茫业海,无有出期,实在可怜可叹!然后将这种博爱再升华为慈悲的高度,怜悯那些陷在情爱中不能自拔的人们,并且度化他们,共同出离苦海,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
或许有人会说,人皆有七情六欲,说放下,哪有那么容易呢?的确,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喜怒哀乐爱恶欲,谁人没有?又有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呢?那么我们不妨理智的来分析一下,这七情所对的境不出亲人、友人、爱人和仇人,亲人友人是亲情,爱人是爱情,仇人是怨情,而它们的根源不出贪嗔痴三毒。
爱情属贪,纯真浪漫的爱情故事的确让人感动,但是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种爱其实是由无数的痛苦交织而成的,比如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种坐立不安的焦躁,该是怎样的煎熬与等待啊?那种患得患失的焦虑,真让人心痛,爱情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与考验,我们曾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欢呼,但是有谁想过,这种快乐是构筑在无数个痛苦之上的呢?而且谁知道他们以后真的会白头到老嘛?即使真的白头到老,如果不闻佛法,就会更糟,因为这样只会增加愚痴无明,在六道中越陷越深,所以聪明的人啊,应该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婚姻观与爱情观,不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爱情往往是盲目的,它会让人失去理性的分析,而去接受一个错误的选择,那才是最悲哀的。当然,我并不是希望所有的人都选择独身或出家,毕竟个人的因缘不同,假如你真觉得自己有放不下的真情与牵挂,那你就要勇敢的承担,并且心中要有正念,时时祈求三宝的护念,今生今世一定要了结此缘,与他或她一道中下出世的正因,绝不再种轮回的业缘,因为轮回路上只有痛苦,只有极乐世界才是众生真正的家园!
怨情属于嗔毒,即是八苦中的怨憎会苦,俗话说冤家路窄,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这实在是一种苦。这就需要一种超凡脱俗的智慧,才能将其化解。化解嗔恚怨仇的最好方法是慈悲,嗔恨绝不能化解嗔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之。这对于一位修学大乘的菩萨来说,尤为重要,《梵网经菩萨戒》中说,“若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即使是杀父母的仇人,都不能伺机报复,这是何等的气度与心胸啊!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想想,一切众生皆作过我父母,只是由于迷失了本性,才导致在六道中互为贪嗔,互为怨亲,待有朝一日,都回归本性,又何有怨亲之别呢?
亲情与友情可说是人间一种最无私的爱,它只管付出,不求任何回报,让人有一种安全感,所以也让很多人放不下,但是如果不能看破,必然落入世间情执,因缘聚会时好,一旦因缘离散,必然导致爱别离苦,所以对于亲情友情依然不能执着,否则必然落入愚痴当中,没有出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只要珍惜相逢相知的因缘就可以了,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平淡淡才是真。
总之,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怨情,都是无常虚幻的,如同过眼云烟,终有一天会归于空寂。如经中说言:“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和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既然如此,何必苦苦执着这些虚幻不实的东西呢?何不将这种俗情化作一种诚心观想的力量,让自己获得心灵的超脱,得到永恒的寂灭之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