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方丈说:世人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总觉得“我”在修行
朋友们,咱们今天聊点走心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日子过得挺累,心里头总像压着块石头,听说“修行”能让人静下来,于是也跟着学打坐、读经典、抄心经。可折腾了半天,发现自己非但没静下来,反而更烦了。烦什么呢?烦自己怎么还做不到心如止水,烦自己杂念怎么这么多。
前阵子去山里头拜访一位老方丈,喝茶聊天,我就把这困惑给说了。老方丈听完,没讲什么大道理,就给我讲了个故事。
山下有个老板,姓李,咱们就叫他老李吧。老李四十多岁,事业有成,但就是活得特焦虑,失眠、掉头发,去医院检查,啥毛病没有,就是精神压力大。后来听人说,你这是得“修行”啊,把心安顿好了,一切就好了。
老李这人,执行力特强。他把修行当成了一个项目来攻克。买了最贵的蒲团,手机里下了好几个冥想APP,每天雷打不动,早上五点起来打坐一小时。书房里摆满了各种经书,从《金刚经》到《道德经》,每天晚上必须读半小时,还拿笔在上面划重点,写心得。周末不开会了,改去参加各种禅修班、茶道课,朋友圈发的都是云雾缭绕的山景和一脸“淡然”的自拍。
他觉得自己特别努力,特别精进。可怪事儿来了,他越是这么“修行”,脾气反而越大了。公司开会,下属方案稍微有点瑕疵,他能当场把文件摔了;开车在路上,别人加个塞,他能摇下车窗骂半天。回到家,对着那个昂贵的蒲团,他更气了:“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心里还是这么一肚子火?
他觉得自己肯定是方法不对,或者“功力”不够。于是,他听说深山里有位得道高僧,就是我见到的那位老方丈,便开着豪车,盘了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来求“真经”。
见到老方丈,老李把自己的“修行履历”详详细细说了一遍,像是在做工作汇报,末了,一脸恳切地问:“大师,您看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我悟性太差?您能不能指点我一个更厉害的法门?”
老方丈静静地听着,指了指禅院里一个正在扫落叶的小和尚,问老李:“你看他在做什么?”
老李说:“扫地啊。”
老方丈又问:“他扫得怎么样?”
老李看了看,地上干干净净,便说:“扫得挺好。”
老方丈笑了:“他不是在‘扫地’,他就只是在扫地。风吹,叶落,他扫。扫完了,一阵风来,又落了,他便再扫。他心里没有一个‘我正在扫地,我必须把地扫干净,扫干净了我就有功德’的念头。他只是在扫,如此而已。”
老李愣住了,没太明白。
老方丈这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锤子一样敲在老李心上:“你看看你,‘我’在打坐,‘我’在读经,‘我’在努力变得更好。你时时刻刻都把这个‘我’字顶在头顶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在修行,生怕自己忘了要‘进步’。你把修行变成了一场表演,一场跟自己的角力。你想抓住‘清静’,想抓住‘智慧’,可这些东西就像手里的沙子,你越是想抓住它,它跑得越快。”
“你不是在修行,你是在给自己增加另一重负担。以前你为事业焦虑,现在你为自己的‘修行KPI’焦虑。你告诉我,这有什么区别?”
老李当场就懵了。
老方丈喝了口茶,继续说:“施主,你听过一句话吗?世人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总觉得‘我’在修行。当你心里装着一个‘我’,你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这个‘我’的欲望。想要健康的‘我’,想要宁静的‘我’,想要有智慧的‘我’。这个‘我’,就是你痛苦的根源。”
“那……我该怎么办?”老李的声音都有点颤抖了。
“怎么办?凉拌。”老方丈开了个玩笑,“回家去,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打坐的时候,别想着‘我’要入定,就只是坐着,感受你的呼吸,念头来了,看着它来,念头走了,看着它走,别跟它较劲。读经的时候,别想着‘我’要开悟,就只是读,感受文字的韵律。对你的员工,对路上的陌生人,试着把那个评判他们的‘我’拿掉,就只是看着他们,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老李下山的时候,据说脚步都轻快了不少。他没把那些书都扔了,也没把蒲团收起来,只是心态变了。他还是会打坐,但不再强求一念不生,脑子里想到晚上吃啥,他就笑笑,随它去。他还是会看书,但不再是为了找什么秘籍,纯粹就是一种放松。奇妙的是,当他不再刻意追求“静”的时候,心,反而真的慢慢静下来了。
朋友们,老李的故事,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自己?我们总想通过努力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却忘了,真正的成长,恰恰是从放下那个执着的“我”开始的。真正的修行,不是“我”要去做什么,而是允许一切自然发生,而“我”只是一个观察者,不判断,不抵抗。
当你累了,就去休息,别谴责自己不努力。当你烦了,就承认自己烦了,别强迫自己装淡定。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爱一个人就是爱一个人。放下那个紧绷的“我”,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场。